1、中醫養生
其實,如果學中醫養生類知識是運用到自己來身上,不需要買那種很大部頭的書,比如《黃帝內經》等來強迫自己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這個方面的書看。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實在、易懂又有中醫內涵的書還是推薦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源
建議你看的時候,先看目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翻去認真看,看完後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實踐一下,很快能記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實踐成功,你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對其它知識也很渴望,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可以看中醫經典名著啦。
2、贊美中醫的句子
1.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葯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中醫葯能生生不息數千年,至今還能夠存在並不斷發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有效。中醫葯能受到廣大患者歡迎,也是因為其臨床有效。
2. 外國人對中國的「食文化」贊嘆不已,驚嘆中國人精湛的廚房十八般武藝,卻不可浪費時間學習。對於中醫學,老外瞪大眼睛,翹起大拇指:中醫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細細銀針輕輕一紮,腰酸背痛無影無蹤;司空見慣的莖葉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釅釅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醫學的經驗,除了拜師以外,認真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古典,本是在師徒相授時的教材,最適合於在臨床上講和學。因為,很多講的是「所當然」,講的是「是什麼」,所以,在臨床上抓實例,識證認方,尤為適宜。經驗性強,也使中醫學變得內容十分豐富。各家的學說,各家的經驗,有的用葯峻重,有的處方平正,有的擅用寒涼,有的則擅用溫熱。這無疑給中醫學平添了幾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葯學的歷史可知,「世間百草皆入葯」,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產物。這在《史記》中可以找到證明:「神農氏嘗百草,始有醫葯。」神農氏生活的時代大約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農耕時代,雖然神農氏究竟是為了尋食還是尋葯而嘗百草這一點仍有疑問,但它都生動地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對自然的認識基礎上的。因此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伏羲被後世共尊為中華醫葯始祖。
5. 近幾十年來,中醫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發展迅猛。從某種角度看,這顯示了傳統醫學與佔主流的西方醫學的一次互補,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實際上,中醫與西醫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幾百年了;奇妙的是,我們這一歷史中,始終可以感覺到隱含在中醫里的那種柔和似水的力量。
6. 傳統文化裡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7.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其沉靜、智慧的目光,純凈入定,全神貫注,病人宛如接受長者的愛撫,葯理與哲理潛移而至,心靈欣然感應。葯物可以驅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療心。中醫將哲理葯理融匯貫通,既醫形體更療精神,可謂標本同治。
8. 據最新的一次調研表明,中醫葯在德國發展很快,54%的德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曾用過草葯,95%的德國人聽說過草葯,50%年齡在20—30歲的人曾受其醫生推薦而使用過草葯。10年前英國各地的中醫診所還在800家左右,今天這一數字至少達到2000家。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都設立了一個專門從事中醫研究的機構。從以上不難看出西方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認識到中醫的療效,在西醫占據主流的發達國家,神奇的中醫必將帶來醫學新的一場革命。
9. 據美國《僑報》報道,中國傳統醫術針灸正逐步受到美國軍方的重視。美國陸軍醫療司令部高薪招聘中醫針灸師為官兵解除病痛,同時針灸也被納入了陸軍跨學科疼痛研究的范疇。此次招聘的針灸師共有4名,被錄用的針灸師將在美軍基地為官兵提供針灸治療服務,同時參與軍方有關跨學科疼痛治療的研究工作。軍方公開招聘中醫師進入聯邦公務員體系尚屬首次。這則招聘啟事刊出後,一時間引起了華人世界的極大關注。
10. 中醫博大淳厚的情義常常令人感動。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篇,開宗明義提倡為醫者必須要有醫德,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而論述大醫修養的兩個方面:精與誠。精,指專業熟練;誠,指品德高尚。提出為醫者必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每次誦讀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11. 中醫葯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溶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葯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長的,中醫葯學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能夠自然地得以普及。
12. 讓我來歌頌你,我的中醫。你用低調的華彩彰顯著永恆不變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麗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神奇。你的仁愛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響徹四海諸地。我們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異。為了共同的信仰,為了不朽的神奇。我們把青春獻給了你,我們把熱情獻給了你。厚德博學,繼承創新。杏林載譽瀋水之陽,葯院飄香遼東之濱。一校三區四院,南葯北醫創神奇。今日苦讀為中醫,明日必將懸壺濟世,譽滿杏林。
13.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慾。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於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14. 讀《詩經》、《離騷》常常折服於古人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讀《老子》、《莊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懾。及至接觸中醫學,讀《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其文言精闢,哲理深奧,處處閃爍著醫學與自然的渾然一體,仁慈博愛,持重至誠;在語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 神秘的東方國度,古老的東方傳說,千年歲月的砥礪,萬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國醫。讓我來歌頌你,我的中醫。你用仁心仁術撫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醫德帶來了康復的福音。你的精髓,廣為傳誦。你的經典,終生銘記。草長鶯飛,奇葩綻放百草園。鳶飛魚躍,龍騰虎嘯杏林院。
16. 中醫強調辯證施治,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症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葯」。
17. 《本草綱目》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盡的中華醫葯學知識寶庫,素享「醫學之淵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譽。其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如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以及歷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說是一部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直以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雄姿獨佔中國古代葯學之鰲頭,成為中國古代葯學史上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巨著,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成為歷代醫者和讀書人孜孜以求的必修書。
18. 認識中醫學是從認識中醫師開始。說起中醫師許多人會聯想到神閑氣定、鶴發童顏、道風仙骨,中醫師大都長壽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為中醫符合自然之道、養生之道。中醫的許多思想現在看來依然是前沿的,許多治療手段和方法現代科學依然不能破解。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以養生保健為先,兩千年前就形成的養生觀與興起於二十世紀末的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不謀而合。
19. 中醫學最初始於原始社會的神農氏嘗百草,到戰國時代已很先進。扁鵲創造瞭望、聞、問、切的中醫四步診脈法。東漢末年的華佗擅長外科手術,有膽量用外科手術治療曹操的偏頭痛,至於為關雲長刮骨療劍毒,那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一批先賢將中醫學從一個高峰推向另一個高峰,給中國燦爛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筆。
20. 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明白寫著,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還有四總穴歌:「面口合谷收、頭頂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應部為的病痛即可針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醫扁鵲用針灸治好國太子的「屍厥」,讓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則幾乎家喻戶曉。幾千年的醫療實踐證明,針灸可以治療300多種疾病,對100多種疾病療效較好。
21. 中醫幾千年的發展史,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跡,一個是歷史的奇跡,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跡,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麼?我們說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斗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2. 中醫學是以關注病人的生存質量為出發點,從望、聞、問、切等四診信息的收集到臨床療效的評價無不基於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體現出祖國醫學是把病人當作「人」而不是「病」來進行臨床診治的。
3、中醫養生的順口溜?
4、古人養生經典格言有哪些
古人養生經典格言:
生從十三:虛、無、清、凈、微、寡、柔、弱、卑、損、時、和、嗇。
【譯文】養生之道在於遵從十三條要旨。這就是:心無雜念,恬淡於世事,內心清潔無染,俗念凈除,謹小慎微無過失,寡慾無貪,心柔不逞強,甘作弱者之心,自視不卑不亢,減損太過的言行,知時達務,順四時之變化,秉性謙和,崇尚儉朴。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譯文】心對於人體,如同君主在國中處於主宰地位;九竅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職責一樣。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竅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條不紊地發揮其作用;如果心裡充滿著各種嗜欲雜念,眼睛就看不見顏色,耳朵就聽不見聲音。所以說心要是違背了(清靜寡慾的)基本規律,各個器官也就會失去各自應有的作用。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
【譯文】行為正直就不會遭遇禍害,不遭遇禍害就能安享天年。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要戒斗毆;等到年老了,血氣已衰,要戒貪心。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無恚嗔之心……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
【譯文】意志清閑而少慾望,心緒安詳而無懼怕,無怨恨憤怒之心,思想上沒有憂患,以恬談愉快為本,以自得其樂而功。做到這些多可使「形體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壽延年。
5、歷代名醫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4.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二、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4.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6.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四、醫德醫風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5.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古人醫在心,心正葯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7.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五、醫術學習
1.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2.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6. 看方猶看律,用葯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7.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8.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9. 醫之良,在工巧神聖;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葯方症。(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0.《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11. 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12. 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禮記》)
13. 脾胃為病,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14. 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15. 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論》自序)
六、陰陽五行
1.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6.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集》)
10.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11.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2. 陰中有陰,陽中有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13.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
七、藏象學說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黃元御《素靈微蘊·原胃解》)
2.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3. 脾胃為水谷之海。(明·龔信《古今醫鑒·泄瀉》)。
4.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喘促》)。
5.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8.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9.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0.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2. 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3.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4.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5.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6.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18. 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藏生成篇》)
19. 肝體陰而用陽。(清·唐宗海《血證論·滑氏補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21.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素問·五藏別論》)
22.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素問·五藏別論》)
23. 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藏別論》)
24.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藏別論》)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問·五藏別論》)
26.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素問·宜明五氣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臟生成篇》)
28.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素問·六節臟象論》)
30.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靈樞·口問》)
31. 肝氣通於目,肝的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
32.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六節臟象論》)
33.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張山雷《臟腑葯式補正·脾部》)
34.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35. 肺為水之上源。(清·汪昂《醫方集解·清暑之劑》)
36. 肺為臟腑之華蓋。(清·陳念祖《醫學三字經·咳嗽》)
37.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六節臟象論》)
38. 腎開竅於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39.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
40.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41.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42.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病機賦》)
4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問·五臟別論》)
46. 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清·吳瑭《溫病條辨·中焦篇》)
47.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清·葉桂《外感溫熱篇》)
48. 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宋·楊士瀛《仁齋指方論·聲音方論》)
49.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
50.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太陰陽明論》)
八、精神氣血
1.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4.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5.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6.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
7. 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明·張介賓《類經·經絡類》)
8.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二十二難》)
9.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臟》)
10.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11.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12. 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明·趙獻可《醫貫·血證論》)
九、病因學
1.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4.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
5.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6.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7.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悲則氣消。(《素問·舉痛論》)
9. 驚則氣亂。(清·何夢瑤《醫碥·氣》)
10. 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
11. 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
12. 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3.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4. 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
15.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金·李杲《脾胃論·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
16.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湯頭歌訣·除痰之劑》)
十、病機學
1. 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脈因證治·雜證》)
2.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漢·張機《傷寒論》)
3.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11.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痹論》)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19.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0.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素問·至真要大論》)
21.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2.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23.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4.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27.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8. 氣有餘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0. 寒則氣收。(《素問·舉痛論》)
31. 熱勝則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十一、經絡針灸
1.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頭者,諸陽之會。(宋·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頭痛證論》)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鳳《針灸大全·四總穴歌》)
4. 治痿者,獨取陽明。(《素問·痿論》)
十二、四診方法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有諸內者,形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3.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元·滑壽《診家樞要·診脈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宋·崔袁彥《脈訣》)
5.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漢·張機《傷寒論·辨脈法》)
6. 脈貴有神。(清·顧松園《顧氏醫鏡·先哲格言》)
7. 脈有要訣,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診家大法。(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脈法金針》)
8.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寒熱篇》)
十三、辨證要點
1.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3.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至真要大論》)
4.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5.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素問·至真要大論》)
6.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
7.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8.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素問·至真要大論》)
9.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10. 有一份惡寒,即有一份表證。(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表裡寒熱》)
11.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12.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漢·張機《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14.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15. 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6.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漢·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7. 脾病身痛體重。(《素問·標本病傳論》)
十四、治則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6. 中滿者,瀉之於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7.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8.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0. 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1. 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素問·瘧論》)
12.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3. 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5. 燥者潤之,急者緩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6. 堅者耎之,脆者堅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7. 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18. 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
25.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6.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7.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滯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8.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29.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30.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至真要大論》)
31.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漢·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3.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
34. 盛者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
35.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
36.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明·張介賓《類經·標本類》)
37. 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38.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
39.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0. 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吳瑭《溫病條辨·治病法論》)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證論·吐血》)
43. 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44.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
45.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6. 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47.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龔遷賢《壽世保元·醫說》)
十五、葯物方劑
1.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2. 補湯宜用熟,瀉葯不嫌生。(明·傅仁宇《審視瑤函·用葯生熟各宜論》)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春溫夏熱病大法》)
5. 附子無姜不熱。(清·黃宮綉《本草求真·乾薑》)
6. 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兼有伏熱證》)
7. 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
十六、臨床疾病
1.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2. 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金·張元素《活法機要·咳嗽證》)
3. 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喘》)
4. 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明·虞摶《醫學正傳·哮喘》)
5. 無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頭眩》)
6. 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明·張介賓《景岳全書·眩暈》)
7. 諸有水腫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漢·張機《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
8. 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漢·張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9.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0.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
11.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清·江涵暾《筆花醫鏡·盜汗自汗》)
12. 胃不和則卧不安。(《素問·逆調論》)
13.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清·吳謙等《醫宗金鑒·烏梅丸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