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延命錄白話文

養生延命錄白話文

發布時間:2020-07-21 16:56:16

1、性命圭旨白話文

性命圭旨白話解

大道說
大聖人伏羲畫了八卦給人看,為的是使萬世以下的人都知道有養生之道。廣成子對黃帝說:「至陰之氣十分寒冷,至陽之氣十分炎熱。炎熱的陽氣從地上發出,寒冷的陰氣從天上產生。我己經使你登到日月之上了,到達了那至陽之氣產生的地方;使你進入深遠幽暗的大門了,到達了那至陰之氣產生的地方。」黃帝拜了又拜說:「廣成子真可以說得上是天了!」
周公為《易》作的爻辭說:「君子整天都是自強不息的樣子。」孔子《翼》說:「『整天自強不息』是反復致力於道的意思。」
所謂道,為天地定位、養育萬物叫做道;顯露日月、生出五行叫做道;比恆河中沙子的數目還多叫做道;孤孤單單一個伴也沒有叫做道;直入於渾沌之中而後又回到迷茫之內叫做道;善於集中自然的創造化育而大大超過一切人叫做道;目前事物變化的跡象尚未表現出來卻突然大徹大悟叫做道;眼下生死分明卻無法逃脫叫做道;處於卑微恥辱的境地卻能成為極為尊貴的人叫做道;處於昏暗不明的時代卻能表現得極為高明叫做道;細小得能夠進入灰塵叫做道;大得能夠包羅天地叫做道;從無進入有叫做道;作佛成仙叫做道……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也說不到完了的時候,《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盡的地方,《道德經》五千多字也說不到頂頭的地方。那麼,「道」到底說的是什麼?用一個字下個定義就是「氣」。
推究一下充斥於天地之間的氣的本原,真是茫茫無際,昏黑莫測,聚合運動,包含靈氣,玄妙至極。這就是太乙,這就是宇宙形成前的最原始的狀態,這就是道。所以叫「無始」。說到天地的開始,元氣不斷地流動鼓盪,虛空之境忽開忽合,陰陽二氣互相感應召喚,黑白二色互相混融凝聚,有與無互相追逐求取,呈現一派混沌景象,沖淡虛靜而又神聖至極,包含著偉大與美好,神奇而變化無窮,就在這恍恍惚惚之中,中正的准則確立了。這就是太易,這就是天地開始時的最初的狀態,這就叫做「道生一」,這就叫做元始。說到天地的太極,那時混沌之氣一分為二,天也就自然地分出來了,萬物之靈交相輝映、彼此羅列,恭敬地護衛,天地陰陽兩離分。這就是太極,這就叫做「一生二」,這就叫做虛皇。陰陽二氣分離之後,天地各安其所,於是也就有了人。這就叫做「二生三」,這就叫做混元。
陽氣中輕清的向上升起並顯現出鮮明美麗,日月星辰便分布在那裡。所以天向左運轉,日月星辰向右運轉。陽氣中的輕清的繼續蒸騰而上與上面的陽氣會合,所以風雲便激盪起來,雷雨也就在那裡興起了。陰氣中混濁的沉重而不易流動,就下降到地上,這樣,海洋和高山就出現了,五穀和草木就在那裡茁壯生長起來。所以,山巒間有雲霧產生,山澤之間有氣息相通。如果陰陽二氣閉塞不通,霜雪就會凝結而寒冷。混濁的陰氣積蓄凍結而凝聚於下,洞穴高山幽暗潛藏而又深邃,所以五穀八石就錯雜在那裡。天地之中,陰陽的正氣互相交合,聖人啊、仙佛啊、百姓啊,賢良的、愚鈍的、長壽的、短命的,都是由它所主宰的,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永不休止。這就是六合,這就叫做「三生萬物」。
人稟受天地陰陽二氣而生而長,到了十六歲,人身的陽氣就純正了。這時,難道不就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物了嗎?可是,忽然老天有朝一日要進行報應,種種愚昧無知的行為就會出現,就會一天鑿一個洞,人身中的陽氣也就會很快跑到陰氣中去了。從此乾不能純正而成為離,坤中有了陽而成為坎。象那些道德極為高尚的人,能夠知道道的本體、太極為什麼會分離,能夠知道生與死的關鍵何以會出現,能夠知道乾坤陰陽為什麼能互相戰勝,能夠知道天地陰陽為什麼能交會,因此,他們能夠效法天地的本體,仿照坎離的功用,把握陰陽的根本,通過生死的關口,取坎中的陽,來填補離中的陰。離中的陰變為陽以後,就又純粹潔凈變成乾了。這時補足了人身的陽氣,使人之性由愚昧而恢復到完全,以此來保全父母所生之身,來保全天地所賦予的靈性,這就是囫囫圇圇的一個完美的人。如果再加上奮發向上的功夫,精心一志,努力進取,永不懈怠,金丹就可煉成,而成仙做聖之胎就可具備,成仙做聖之胎具備了,就會成為得道的真人。成了真人,就會變化無窮、神出鬼沒,而與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馬丹陽等並駕齊驅,又有什麼難的呢?無奈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身體強壯的時候不知道保養,身體衰弱了又不知道去設法挽救,以致一天一天地,陽氣耗盡而變為純陰,死而變成了鬼。所以紫陽真人說:「唉!人身難得,光陰易逝。不估計一下人生的長短,怎麼能逃脫得了業報!」人若不自己及早覺悟,就只有心甘情願去等死,如果快死的時候一個念頭有了差錯,馬上就會墮入「三惡道」中,動不動就要經歷無量無邊的劫難,沒有逃脫之日。在這樣的時候,就是後悔,又哪裡來得及!所以儒、釋、道三教的聖人,倡導性命之學,廣開方便之門,教導人們焚香持戒、修真養性,用以超脫生死。
儒教教導人順從性命而回歸自然,它的道理公正;佛教教導人把性命看成是虛幻的,以此來實現對於佛教真諦的大徹大悟,它的義理高明;道教教導人進行性與命的修煉而求得長生,它的用意急切。宗教雖然分成了三種,它們的道理卻是一致的。
儒教說:安於你的職分,忠於你的職守;艮所說的止,是止於所當止的意思;不斷發揚光大、恭敬地去做事,目的在於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胸懷中和之美,通情達理,居於正當的地位,而使美德具於自身;考慮問題不應超出自己的職務范圍,立身行事不能改變方正的准則;要居處於天下最寬大的處所里,要立身於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要行走於天下最寬闊的道路上;渾然一體而處於中庸之位,純粹不雜而至善至美;誠到了極點的時候,也就是心裡最高興的時候,心是精神寄寓之所,道義產生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他的仁德是那樣的誠摯,有如深淵一般的深沉,長天一般的廣闊;天不歸於「仁」或「不仁」一類,而退藏於精密的天道中,天是無思無慮的天,地是無知無識的地……這些,很難一一寫出。概括起來說,無不屬於這性命之道。
道教說: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復命關;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戶;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硃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穀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看不破的機關……這些,很難一一寫出。概活起來說,無不屬於這性命之道。
佛教說:不二法門,極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總持門,彼岸凈土,真境心地,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密地……這些,很難一一寫出。概括起來說,無不屬於這性一命之道。
儒教說「存心養性」,道教說「修心煉性」,佛教說「明心見性」——所謂心性,就是本體。佛教所說的「執中」,就是要把握這「本體」的中,道教所說的「守中」,就是要保持這「本體」的中;佛教所說的「空中」,是因為「本體」中本來就是空空洞洞的。道教所說的「得一」,就是要得到這「本體」的一,佛教所說的「歸一」,就是要歸於這「本體」的一,儒教所說的「一貫」,就是用這 「本體」的一去貫穿它。我由此知道,如果不「執中」,不 「一貫」,能出現孔子這樣的聖人嗎!不「守中」,不「得一」能出現老子這樣的哲人嗎!不「空中」,不「歸一」,能出現釋迦牟尼這樣的佛爺嗎!
只有這個「本體」,因為它空虛而沒有一點兒形跡可尋,所以勉強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中」;因為它露出了點兒頭緒,所以勉強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一」。所謂「中」,就是「一」隱藏的地方,「一」就是「中」的作用。所以天得此而成其為天,地得此而成其為地,人得此而成其為人——可見天、地、人的大道理就來源於這里。皇得此而成其為皇,帝得此而成其為帝,王得此而成其為王——可見皇、帝、王的大道理就來源於這里。聖人得此而成其為聖人,哲人得此而成其為哲人,佛爺得此而成其為佛爺——可見聖人、哲人、佛爺的大道理就來源於這里。
帝、皇中得道的,如伏羲、神農、黃帝;做官的或隱者中得道的,如老子、莊子、關令;侯王中得道的,如張良、劉安;深山中得道的,如鍾離權、呂洞賓、陳摶……大道存在於天地之間,成仙作佛的人分明可見卻不能用手指一個一個去數。看看記載各類仙人的文字,方知自古以來飛升的有十萬多人,全家升天的有八千多處——希奇的如王子晉跨鸞升天,琴高乘鯉而去;長壽的如李脫往來八百年,安期生壽高三千歲,有的居於人世而保留肉身,有的厭惡人世而屍解……還有那修煉成功之後隱而不出,只為自身打算而不肯留名於世的,難道說得完嗎!因此,深山洞穴之中,代代都不乏修煉之人,有的隱姓埋名,有的聲名顯赫,怎麼能知道呢!
古代的王公大人們,能夠屈己下人,是因為有道存在於那裡罷了。周敦頤說:「天地之間最為尊貴的是道,最寶貴的是德,最難得到的是人,人最難得到的是道德能有於自身而已。」先哲們曾說:「人身難得,如今已經得到;大道難明,如今已經明了。此身如不在今生去度,又到哪一輩子去度!」世人不明了此身的虛幻,不知此身不過是地、水、火、風這「四大」虛假和合所生之物罷了。人生快得如水上的氣泡,短得象石頭中的火星。人的壽命雖說可到百年,但到了七十歲的就已經很少了。現在,拿著這有限而又容易摧折的生命,一天一天地去追逐那沒完沒了而又不可預料的事情,一口氣上不來,就會突然死去,性命雖未告終,但「真靈」已經投到別的軀殼中去了。在這個時候,即使榮居最高的品級,享有極高的奉祿,家裡有得是無價的珠寶和傾城傾國的美人,也都會全部拋下而非己有。所有能跟他一起走的,不過是平素所作的罪業而已!所以說:「什麼都不會跟著去,只有罪業隨身走。」《回光集》說:「千年的鐵樹開花容易,一旦失去人身再恢復可難。」《悟真篇》說:「試問家中的黃金堆積如山,能不能收買得了無常鬼?」呂洞賓說:一萬代一千輩才得做了個人,應知這是前世種下的因。快快覺悟,走出迷津,不要讓自己墮入輪回之中去受苦辛!」張紫陽說:「不要讓蠟燭被風吹滅,輾轉生死於六道之中可不要怨天。」反復玩味這些話,怎能不讓人茫然若失呢?
人要想免於輪回、而不落於塵世之中,沒有什麼比得上修煉金丹可作為升天的靈梯、超凡入聖的門徑啊!修煉之道極為簡單、極為容易,即使是愚昧無知的人得到了它並照著去做,也會馬上登上聖人的境界。無奈世上那些修煉的人,有志於道卻不做到專精,專精了卻不能堅持不懈,因此學習丹道的人很多可成功的人很少。《尚書》說:「懂得它並不難,施行它可不易。」《道德經》說:「上等的士懂得了道,就積極地去施行它。」如若懂得了卻不去施行,道又怎麼能修成!陳泥丸說:「我過去修行時得到了真正的秘訣,從此日日夜夜勤苦修煉從未斷絕。有朝一日功行圓滿雖無人知曉,可我的前後左右都將成為夜晚能發光的宮闕。」馬丹陽說:「老師的恩德既深且重終難報答,只有誓死在四圍土牆之內進行修煉。」陳、馬二公考慮到生與死關系重大,生滅成壞變化很快,這才立下了堅定不移的志向,產生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不立此大志,又怎麼能逃脫樊籠而升於天上呢!
呂祖有句話說:「辛勤二三年,快活千萬世。」因為天也有傾塌的時候,地也有陷落的時候,海也有枯竭的時候;只有道修成之後,可以騎著飛龍、駕著紫霧,翱翔於天外,逍遙於太虛,定數也限制不了他,天意也拘執不了他,真實常在的本體,永遠也不會有完結的時候。回顧一下人世間的歡樂,哪種歡樂能比得了它!
我曾經查閱過《道德經》:「即使先進獻了拱璧,又進獻了寶馬,也不如進獻這個道更為可貴。」這就是我寫作《大道說》的由來.

2、《孝經》的白話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參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諸侯章第三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卿大夫章第四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准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3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准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烝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士章第五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里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庶人章第六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三才章第七曾參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斗: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孝治章第八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聖治章第九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後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系。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借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仿效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曹風'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紀孝行章第十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杞,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5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
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斗。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斗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3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3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五刑章第十一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3000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聖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3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廣要道章第十二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廣至德章第十三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大雅'泂酌》篇里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其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廣揚名章第十四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諫諍章第十五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感應章第十六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後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事君章第十七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喪親章第十八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准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簠、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3、左闢地七是何含意,是文言文,白話文怎樣解釋

左闢地七-------仰面躺在地上,用雙手抱住膝蓋的下面,然後把頭抬起來,向左面擺動觸到地面七次,再向右也七次。

《養性延命錄》「五禽戲」
(3)熊戲:「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闢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即:仰卧,兩手抱膝,抬頭,軀體向左、右傾側著地各7次,然後蹲起,雙手左右按地。

4、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5、《禮記 月令》的全文白話文翻譯?

孟春正月:太陽在星宿的位置上,黃昏時參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時的日名是甲乙,此時的主宰是大皞,此時的神明是句芒,此時的動物是有鱗類。此時的聲音是角音,音律正當太蔟。此時的數目是八。此時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的祭祀對象是門戶,祭品以脾臟為先。
這個時節,東風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魚上游到冰面下,水獺驅魚舉行魚祭,鴻雁從南方飛回來。
春天,天子居住在明堂東邊名為「青陽」的部分,正月則住在青陽的左個。為順應時氣,乘的是系有鸞鈴的車,駕的是蒼龍之馬。打起青色旗號,穿著青色衣服,佩著青色玉佩。食物以麥和羊為主,用的器皿都要粗疏而容易透氣的。
這一個月定立春的節氣。在立春之前三日,太史拜見天子,報告說:「某日立春,為木德當令。」於是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那一天,親自帶領三卿、諸侯、大夫往東郊舉行迎春之禮。禮完畢回來,乃在朝中賞賜公卿、諸侯、大夫。同時命三公發布恩德命令:褒揚好人好事,周濟貧乏困窮,普及於全民;實行褒揚賞賜,要事事做得恰當。乃命太史之官,依據探測天文的方法與技術,從事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工作,務使其運行的位置度數以及軌道沒一點差錯,務使一切都和往常一樣.
這個月,天子要在第一個辛日進行祭祀上帝,祈求豐收。然後選擇第一個亥日,天子要親自載著耒耜農具,放在車右和御者之間,再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自耕耘藉田。天子推耜三下,三公推耜五下,卿、諸侯推耜九下。回來時,天子要在大寢殿舉行宴會,三公、九卿、諸侯、大夫都參加,宴會命名為「勞酒」。
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互混合,草木便亦開始抽芽。天子乃發布農事的命令,派遣農官住在東郊,把冬天荒廢下來的耕地疆界全都修理起來,把小溝及小徑重新查明,修理端正。好好地斟酌地形,如高地應種植適宜於高地的作物,低地應種植適宜於低地的作物,還要把各類農作物的培植方法,教給一般農民。農民一定親自學習掌握。等到田地皆已清理整齊完畢,則預定平均的直線,使農民照這個標准種植而不至於混亂。
這個月里,命令樂正進入國學教授舞蹈,要修訂祭祀的典則。命令祭祀山林川澤的犧牲祭品不要用雌的。禁止砍伐樹木,不要毀壞鳥巢,不要殺死幼獸、胎獸、剛出生的動物、初飛的小鳥,不要捕殺小獸,不要掏取鳥卵。不要聚集大眾,不要建置城郭。要掩埋枯骨腐肉。
在這個月里,不可以舉兵征伐,舉兵必遭天殃。不可以發動戰爭,不可以從我方發起戰爭。不要改變天道,不要斷絕地理,不要混亂人倫綱紀。
若在正月里發布夏天的命令,將有風雨不按時到來,草木早落,國時有驚恐之禍事出現。若發布了秋天的命令,則有大瘟疫、旋風暴雨、藜莠叢生等禍事出現。如果發布了冬天的命令,就有洪水泛濫、霜雪大至、頭番的種子無法播下的禍事出現。
仲春二月。太陽在奎星宿的位置上,黃昏時弧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建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時的日名是甲乙。此時的主宰是大皞,此時的神明是句芒。此時的動物是鱗類。此時的音聲是角音,音律正當夾鍾,此時的數目是八。此時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膻味。此時的祭祀對象是門戶,祭品以脾臟為先。
這是雨水的節氣,桃李始著花,黃鸝囀聲,鷹鳥變為布穀鳥。
天子居於青陽之大廟,出則乘鸞車,駕蒼馬,載青旂;著青衣,佩蒼玉。食麥和羊。用粗疏通達的器皿。
這月,生物剛剛開始萌芽。對於人,亦特別要保養幼小者,撫恤遺族子弟。選擇第一個甲日,命人民舉造福祭。使司法之官減少拘捕的囚徒,除去其腳鐐手銬,也不可拷問,並停止訴訟。
這個月,燕子飛來了。在燕子飛來的日子,要用牛羊豕三牲太牢禮拜尊貴的禖神,天子要親自前往。後妃也要率領九嬪同去參加。要對懷孕的嬪妃行禮,在禖神的面前給她戴上弓衣,交給她弓矢。
這個月,白天同黑夜的時刻逐漸相等,可聽到打雷、閃電。蟄蟲都蠕動,開始從土洞里爬出。在沒有發雷之前三日,先搖動著木舌的鈴,警告天下萬民說:「將要打雷了,大家的舉止必須檢點,不然,將會生下殘缺不全的小孩,而且父母亦將遭災。」在那日夜平分的日子,可校正日用的各種度、量、衡。
這個月,耕作的人要稍加休息,於是就要修理門扇、窗戶,寢室、廟堂都要整理完備。不要大興土木,以免妨礙農事。
這一個月,不可用干河川、湖泊之水,不可用漁網在陂池中撈魚,也不可用火來焚燒山林。天子先在寢廟舉行薦禮,用小羊和新發的冰為獻。在第一個丁日,命樂正練習舞蹈,舉行祭祀先師的釋菜之禮;那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一同到國學里參觀。第二個丁日,又命樂正往國學里練習樂舞。
這個月,祭祀不用犧牲,改用圭璧與皮幣來替代。
仲春而行秋令,則國內將有大水災,寒氣突然來了,而且有敵人侵犯邊境。仲春而行冬令,則陽氣抵不住陰氣,麥子不會結穗,引起飢荒,乃至人民互相掠奪。行夏令,則火氣太大,國內快要乾旱,熱浪早來,植物發生病蟲害。
季春三月,太陽在西方的第三個星宿,天將黑時,七星在南方天中,天快亮時,牽牛星在南方天中。其日為春,屬於天干之甲乙。主宰是大皞,神名句芒。動物以「鱗」當令。音是清濁中和的角音,十二律與姑洗相應(即氣候與姑洗辰律相諧通)。數木(三)加土(五)為八。口味為酸,嗅味為膻。祭祀以戶為對象,祭品以脾臟最珍貴。桐樹開花,田野里的土老鼠變成鵪鶉。這時陰晴不定,可看見彩虹。池塘里開始生了浮萍。這個月,天子居住在明堂東部青陽的南室,乘的是有鸞鈴的車子,駕的是青色的大馬,車上插的是青色的繪有龍紋的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冠飾和所佩的玉,都是青色的。食品是麥和羊。使用的器物,鏤刻的花紋粗疏,而且是由直線組成的圖案。
這個月,天子要貢獻黃色的禮服給先帝,命令掌管船隻的官吏翻看船底,要五翻五正地檢查,然後報告天子船具齊備,天子才開始乘船。要貢獻鮪魚在宗廟,為麥子祈求飽滿。
在這個月,生長正盛,陽氣發泄,苞芽都已萌出,萌芽全都伸展,此時不可以有所收納。天子要布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開倉廩,賜予貧窮,賑濟斷絕;打開府庫,發放財貨,周濟天下。要勉勵諸侯,聘用名士,禮遇有賢能的人。
這個月,命令司空之官說:「雨季快要來臨,地下水開始往地上涌。趕快巡視各地,看看原野的形勢,必須修整的堤防馬上趕修,淤塞的溝渠立即疏導,並開通道路,使路路相通,沒有障礙。同時,捕捉鳥獸用的器具和有毒的葯物,都不許帶出城門。」
這一個月,要命令看管田野山林的官吏禁止砍伐桑柘樹木。在斑鳩振動翅膀,戴勝降落桑樹的時候,就要准備養蠶的用具。後妃要齋戒,面向東親自躬身採桑,要禁止婦女過分打扮,減少婦女的雜事,以專心採桑養蠶。到養蠶結束時,要分配蠶繭,根據繅絲的多少來確定成績,以此來供給做郊廟祭祀的禮服,不要有所怠惰。
這個月,命工人的領班,讓百工檢查材料庫里的儲藏,例如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桿、脂膠丹漆等,都要品質良好的。然後各種工匠從事製作,而監工的,每日發出號令提醒他們:「一切應按照製造程序,不得投機取巧,並且不可徒具美觀討人歡喜。」
這個月末,擇定吉日,舉行聯合大舞會。天子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參觀。
同時,在這個月,將許多好的種牛、種馬都找來,把母牛、母馬散放在牧場上,讓其交配。生下了小牛、小馬以及純色的備作祭祀用的牛羊,全要記載其數量。於是全國舉行儺祭,在各個城門砍碎牲體以驅除邪惡之氣,以結束春之季節。
在季春三月施行冬季的政令,就會寒氣時常發作,草木蕭條,國家有大的恐慌。施行夏季的政令,會使民眾多有疾疫,到天時而不下雨,高地的農作物顆粒無收。施行秋季的政令,就會天氣多有陰沉,淫雨提前到來,有兵革戰事在各地並起。
四月為孟夏:太陽在金牛座附近,黃昏翼宿的星出現於南天正中,清晨婺女星出現在南方正中。夏季屬於丙丁火。炎帝為其主宰,其神叫祝融。夏季的動物為羽類。五音合於徵音,十二律應於中呂。其數是火之生數二,合土之生數五,為七。口味是苦的,嗅味是枯焦的。祭祀以灶為對象,祭品用肺為上。
這個時節,螻蟈鳴叫,蚯蚓出土,王瓜結果,苦菜開花。
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之南一部分,四月則居於明堂之左個;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和服飾皆用大紅色;吃羽類的雞和豆食。用的器皿高而粗糙。
立夏定在這個月里。立夏前三天,太史拜見天子,報告某日立夏,從此交到五行的火運。天子便即齋戒。到了那天,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往南郊迎夏;禮畢歸來,乃大行賞賜,便定此時進封諸侯以爵位土地。切實施行慶賜,大眾無不歡喜。命樂師聯合諸國學的學生練習禮樂。又命太尉之官,幫助特別優秀的人,引進賢德善良並選擇魁梧高大的人,依其爵位授以俸祿,使人才爵祿,配合恰當。
這個月,所有生物都在繼續生長增高,不可有毀壞的行為;不要在此時舉辦大工程,徵召群眾,亦不要砍伐大樹。這不但是順應「繼長增高」的天時,也防止妨害人民耕作。
這個月中,天子開始穿夏裝;要命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田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勞勉勵農眾。不要有失時令;命令司徒巡行王畿,鄉鄙,安排農眾勤勞耕作,不要停息在國都。
這個月,要經常驅趕家禽野獸,不使之傷害五穀結實,也不可舉行較大規模的畋獵。農官獻上新麥,天子乃配合以豬,先獻於寢廟為嘗新麥之禮。
同時,要積儲各種葯物,預防疾疫。這時薺菜之類野生的植物都已老死,而為麥子成熟的季節。在司法方面,大凡應處以輕微體罰的或罪情不太嚴重的,以及短期拘留的犯人,這時判決後皆給予釋放。
飼蠶的工作既已結束,後妃們就舉行獻繭之禮。不管貴賤長幼之人,都依照其所用桑葉之多寡作為比例而抽取繭稅,收納繭子,以備繅成絲綢,以備祭天祭禮的禮服之用。
這個月,天子在宗廟舉行「飲酎」,用樂伴奏著行禮。
孟夏之月施行秋季的政令,就會使淫雨頻來,五穀不能生長,邊境的民眾都躲進城堡。施行冬季的政令,就會使草木提前枯萎,然後有大水發生,沖毀城郭。施行春季的政令,就會使蝗蟲成災,風暴襲來,草木不結果實。
仲夏之月,太陽的位置在東井宿;傍晚亢星,清曉危星,現方天中。日屬丙丁行。炎帝為其主宰,祝融為神官。蟲為羽類。音屬徵,律應十二律之蕤賓。其七為數。味主苦,嗅主焦。祀灶,祭品以肺為上。
節氣交到小暑,螳螂生長,百舌鳥開始鳴叫,但蛤蟆卻不做聲了。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之左室,出則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以及服飾都用大紅色,食物以雞和豆食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仲夏養幼小,順時到了仲夏就養壯佼。

這個月,命樂師修整各式的小鼓、大鼓,清理所有的弦樂器、管樂器,修整那些文舞、武舞的道具,調和許多吹的管樂並揩抹鍾磬和柷敔等物。防備大雩祭於上帝時使用。於是命典禮的官替老百姓向那山川百源禱告,舉行大雩之祭,用隆盛的音樂。同時又命各地方官民舉行雩祭,祭禱於古昔有功德在民間的百官卿士,而祈求好的收成。這時農官獻上剛熟的黍。
這個月,天子乃配以小雞,首先獻於寢廟,並且進櫻桃果實。命令人民不要刈割藍草來染布。也不要燒灰來煮布,亦不要在這陽氣最盛之月曬布;同時順著陽氣的發散,不要關閉門閭,也不要搜索關市。重囚給予緩刑,增加其食品。散在外面的母牛、母馬此時已懷孕,得把公馬系在另外的地方,並公布訓練馬匹的辦法。
這個月,到了夏至,是一年裡最長的一天。陽氣到達極點,陰氣接著起來,恰成陰、陽互爭的局面。陽氣生物,陰氣殺物,陰、陽互爭的時候,亦是萬物死、生之界。這時大人們必須齋戒,在家裡亦不可裸露身體,安靜而不可急躁;停止聲色娛樂,不再講究口味,節嗜欲而平心靜氣;百官也各靜謀所事,毋動刑罰;來穩定陰、陽的分野。這時,鹿將脫角,而夏蟬開始鳴叫,半夏草生,扶桑花開得最為茂盛。
這個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高爽明亮的地方,可以向遠處眺望,可以攀登山丘,可以住在台榭上。
倘於仲夏之月行冬令,則天下雨雹,凍壞了田裡的穀物,並且道路不通,盜賊橫行;行春令,則五穀不能按時成熟,各種害蟲發作,導致當地的飢荒。倘行秋令,則草木都跟著零落,果實早熟,人民為時疫所傷害。
季夏六月,太陽的位置在柳宿;傍晚火星,黎明奎星,現於南方天中。日屬丙丁行。炎帝是其主宰,祝融為神官。其代表蟲為羽類,其代表音是徵,律應在林鍾。以七為數。味主苦,嗅主焦。祀祭在灶,祭品以肺為先。
天子應時而居於明堂的右室,出則順應夏火之色,車馬、旗幟以及服飾都用大紅色,食物以雞和豆食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命漁師打蛟捕鼉,登龜、捉黿。命看管湖盪的人繳收可用的蒲草。這一個月,命令那監督山林之官徵集各地經常應繳的芻秣,用以飼養祭祀的犧牲。並使人民各自努力采刈,來供應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只以及宗廟社稷之用,而為人民祈求福利之用。
神農這一個月,命令主管女工的官吏負責彩繪染色,黼黻、文章,配合必須按照舊有的方法,不能有些許的差錯。黑、黃、青、紅無不品質優良,沒有虛假。以供給做郊廟祭祀的禮服、旗幟,用來區別貴賤等級的不同。
這一個月,是樹木長得最茂盛的時候,就命虞人前往林區巡查,不許有盜采濫伐的事情發生。同時不可鏟地挖溝,也不可會合諸侯或興兵動眾。因為地上有這些大規模的行動,會搖盪養生的氣息。亦不可亂發悖時的命令,來妨害土神的工作。由於這時水潦方盛,土神正在水潦的協助下竭力培養萬物,如果舉大事而搖盪土氣,妨害土神的工作,就要受到上天的責罰。
這個月,泥土非常潤濕,天氣又很熱,時刻下著大雨,如果先割掉野草,讓其曬干,等到大雨來時,淹沒那些野草,烈日曬、水潦,就像熱湯一樣,草根泡在那樣的熱湯里,使得斬草除根的工作甚為便利。因為這是屬於土的月份,所以應對土壤施肥,並修整耕地。
若在夏末施行春令,則谷實散落,境內多患風寒咳嗽,人民多遷徙流散。行秋令,則高地、低地經常遭水淹,莊稼不得成熟,還常有失女之災。行冬令,則熱天而時有風寒,鷹隼之鳥,早就開始搏殺,而邊境也時常被敵寇侵掠。
一年之中央屬土行:其日亦居天干之中央為戊己。土色黃,因此以黃帝為主宰,其神叫後土。動物為倮蟲。五音比於宮,律應十二律之黃鍾。其數五。口味甘,嗅味香。祀則中霤,祭品以心臟為上。
這時,天子居於明堂正中央之大室,乘大輅之車,駕黃色之馬,載黃色之旗,穿的黃袍,佩的黃玉,吃的是穀子和牛肉,用的器皿要圓並且高大。

6、「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翻譯成白話文是什麼意思?

「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翻譯成白話文是:所以賢明的人善於守時機,不肖的人只會保命。

與養生延命錄白話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