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禪學與養生

禪學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1 15:08:31

1、請教有關道家養生的書,我是初學,禪學與道學類的,最好是當當網或是書店裡能買得到的。

喜好禪學挺好的。養生最重要的復話先讓自己的心空掉,沒有太多的慾望,需要依靠禪修來制達到目的。
等沒有太多慾望的時候,學習類似皇帝內經這種經典,學習一些中醫的知識,自然不容知易受到損害。
然後順便做一些鍛煉,佛教很喜歡磕頭,道教很喜歡練氣功,國學家很喜歡練武,這道些鍛煉方法。

2、為什麼禪宗到了六祖以後就沒有了?

寬容法師

為什麼衣缽只傳到六祖?是不是後面沒有前面更有成就呢?

大偉好,難得您看資料這么細心!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我和不少朋友常交流這個話題。今天我剛好在寺里,就利用午齋後這點時間,先草草的給您做個回復,供您參考。您若有時間,請來寺里吃茶,我們安徽是產茶大省,天柱山的新茶已采出來了,我們邊品茶慢慢交流,禪茶一味。
禪宗在六祖慧能大師以前,由於禪法由初祖達摩帶到中國時間不久,禪法的弘揚雖逐年擴大,但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眾人皆學修的興旺高潮。初祖達摩時,人們對禪是「遇而未信」,到二祖慧可大師時已進了一步,人們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大師時,人們已達到「有信有修」的境界了。禪宗從一到六祖,禪法雖然每代都有發展,但還是單傳,每代都是以衣缽為信物,單傳一個人。到六祖時,禪法經過六代祖師近兩百年的努力弘揚,禪法已達到新旺的局面,當時六祖門下就有三十六位達到開大悟,具備接衣缽能力的大德了,在六祖以前,每位祖師門下雖習禪者多人,但能達到接衣缽能力的只有一人。所以,六祖當時就確定不再以以往的祖師選一人為傳法的傳人的模式,來單傳衣缽了。將單傳衣缽改為傳心法了,這么以改變,帶佛傳法的人就多了很多,突破了以往一人代佛傳法的局限性,因此,在六祖時,禪法達到了空前的興盛局面,甚至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宗派,叫禪宗或佛心宗。之所以六祖做出了這個傳法模式的改變,這首先要達到兩個條件,一是達到傳衣缽能力的人才要多,不止一個。二是不再需要信物了。禪法已得到了普遍弘揚,人們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禪法,不用衣缽為信物,「信物」是指用佛祖釋迦摩尼的衣缽來證實,傳法這個人所傳的法,是經過前代祖師的印證,他所傳的法是正確的佛的心法,是一代一代經過師承正式傳下來的,不是他自己胡編亂造的。那時,大家對禪法的修學都普遍提升了,能不懷疑的接受經過六祖印證過的弟子所傳的法。若這兩個條件不成熟,那就還是要以衣缽為信物來單傳的了。
所以,經過前幾代祖師的努力奠基,禪法到六祖以後已經是發揚光大了,比前幾代祖師培養出來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多,弘法修學的成就也更大了。這也是初祖達摩當年預先說的「吾本來此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開示。禪宗到六祖以後,又進一步發展成為五家七派的禪風了。
近五十年來,禪宗已迅速的傳遍了世界的東西方。在這二十年年來,不但佛教習禪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提升,大家對國學的重視,禪學已在北大清華等大學和藝術、管理、環保、文學、倫理、養生等各個領域中普遍流行了。

3、禪宗對佛教的革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是禪宗最顯著的革新與個性。

4、真正的禪修是什麼?

諸多種種,皆是禪修所能帶來的利益,但都還不是禪修的真正目的。
最殊勝的禪修,是對禪修的終極意義有透徹的明了。
我可以告訴諸位剛剛踏入禪修之路,甚至已經走了很長的路,甚至已經是開悟的人們,禪修的目的只是:智慧。
禪修不是為了開悟,就連開悟都只是附產品,是禪修過程中很大的利益。
在禪修的過程中開悟明了本心,獲得殊勝見地,依然只是路途中的風景,很美,但不必留戀。
真正的大修行者,連悟都嫌多餘。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禪修而已。他隨時都會悟,悟無止境。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回過頭看,就連參話頭,參公案之類的活動,都不是直指禪修根本目的的辦法,當然不失為非常好的方便法。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其實連開悟都不需要。
說出來太簡單了,簡單到難以置信,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修行人,能相信的,也幾乎沒有幾個。
禪修的終極目的是成為佛!我這里說的成佛,不是概念,而是指一種證得無漏的狀態。
因此真正的禪修,只是開發無所遺漏的觀察能力而已!
修專注修靜定都只是為了開發無上的觀察能力而已。
所有的智慧,盡皆因觀察而生;所有真正有價值的思考,來源於深入的觀察。沒有觀察的思考,都只是妄想而已。沒有觀察的推理,往往會蒙蔽自己。
所謂開悟者,其實無非只是對觀察深信不疑,並且對「觀察」也有徹底的「觀察」而已。
實際上如果當下深信應當觀察一切,明了一切,並願意終身致力於日日提升自己由里到外觀察一切的能力,利用一切對境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力,那麼你便獲得了佛法最深刻的洞見。雖然如此平淡無奇,卻是最深的法,少有人能徹信無疑的法。
就連一些所謂被印證的開悟者,你都不應該盲信,如果他不是指導你通往深刻的觀察的話,只是讓你明了了很多道理。你應當贊嘆他,但不要以為如此就真正走上了正確的修行。
哪怕你了解了很多深刻的佛法道理,如果你不能深信,根本的道路,只是去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觀察,只是培養如是不思而知的洞見的能力的話,你的見地依然是偏的。
最直接的路,其實只是致力於向內向外無所遺漏的觀察的路上的奮勇前行。
如果深信如此,你就會自行漸次看穿我執,法執。不會再為各種花里胡哨的禪修方式所迷惑。
一個小孩子,如果能靜靜地看著半個小時螞蟻搬家,發現螞蟻搬家諸多不為人知的奧秘,他就已經是在最深刻的禪修中了!
若是能明了如是的真諦,其實你就獲得了最根本的佛法洞見!你相信嗎?我知道的確難以置信!真徹信無疑的時候,你的心就歇了!

5、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請問出自哪裡

出自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

譯意:人如果做善事,雖然並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

意思就是不掛嫩做善事還是壞事,都不會那麼快地看到效果,但是在日積月累中,會慢慢的體會到善惡不同的報應。

(5)禪學與養生擴展資料:

袁黃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禪學、民生、農業、教育、軍事、歷法、養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作為「平民思想家」,袁黃在當時家喻戶曉,名噪一時。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

該書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影響較大,此白話繪圖本的出版當有助於閱讀了解,於個人品德修養與世道人心改善或許不無小補。

6、中醫與禪宗之間有什麼聯系

沒有任何聯系,中醫和佛教有很大區別

7、日本禪宗的意義影響

在日本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的傳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後,藉助於佛教徒的傳教求法運動,即依附於佛教的東渡而傳到這個島國的。
中國禪宗的東傳,正值宋代;日本禪宗的創立並興盛,也已在鐮倉及此之後,所以從這時開始(即中國的宋、元、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就主要是依賴中日兩國的禪僧了。禪宗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禪宗而傳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過於宋代理學。最早的傳播者是日本律學沙門俊仍。他於建久十年(1199)入宋學習天台、禪和律,建歷元年(1211)回國,帶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經典。在他之後,東福寺的開山祖圓爾辨圓也於1242年自宋帶回數千卷典籍,並親自撰《三教典籍目錄》。這些典籍對於日本五山儒家、詩文學的興盛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禪僧蘭溪道隆和一山一寧對傳播宋代理學也貢獻頗大。道隆在上堂傳授禪法時就常借用儒學"四書"中的思想,通過對僧侶參禪者說禪,把宋儒的哲學雜糅到佛法禪學中。一寧學識淵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禪風外,還積極傳播宋學。後來日本著名的宋學先驅虎關師煉、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學生。
室町時代,五山十剎正式確立。五山不僅成為當時禪宗的中心,而且逐漸兼有了宋學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開印出版的"五山版",不僅有大量的禪書,還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禪僧中更是涌現出不少精通宋學的學者。因為他們的努力,宋學邊在日本的知識階層中廣泛傳播開去。直到江戶時代,宋學本來附著於禪宗的文化形態,才逐漸離開其本體而成為獨立的存在,成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除此而外,因為中日禪的密切交往,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林林總總。從榮西的《吃茶養生記》引進中國的吃茶風習和吃茶方法,到明末隱元等帶來大批書畫,黃檗山遂成為中國書畫美術館;從辨圓、紹明、道元等人從中國帶回先師的頂相,到江戶日本書法史出現的以隱元、木庵、即非為代表的"黃檗三筆",乃至義堂周信的文,絕海中律的詩,春屋妙葩的出版事業,夢窗疏石的庭院建築……從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義的日本"禪文化"這一概念。"禪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說是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流傳的基礎形成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它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印度的禪傳入中國,經過發展,有了中國的禪宗。中國禪宗又東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禪宗。日本禪宗對中國禪宗並不只是全盤地吸收,不是簡單的翻版。因為歷史線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禪宗要適應這島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就必須有新的發展。這實際是從榮西在建仁寺內設立真言院和止觀院,安置禪、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臨濟宗就開始了的。所以說,日本禪宗雖源[於中國,各派的思想和風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國禪宗的特徵,但它又]是中國禪宗的發展,無論其思想體系,還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禪宗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宗教體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義的是,從印度禪到中國禪宗,從中國禪宗到日本禪宗,這是"禪"一步步"東漸"。但日本禪在完成了它從思想到組織的建設以後,卻又返回"西行",與西洋思想相接觸,在西方世界--歐美各國傳播,使歐美近年來禪學風行,大大影響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禪的西行,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直至今日仍在進行著。其中,鐮倉圓覺寺的主持釋宗演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鈴木大拙則終身以此為己任,在把禪宗介紹到西方、推動歐美禪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說當年中國禪宗在其東鄰日本結出碩果的話,今天日本禪宗在西方世界又放異彩,這是日本禪的又一大發展。

8、「禪學」是什麼意思?他是指人還是佛教道理?

【 禪學 】 《 佛學大詞典 》
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講禪或加以解釋之書。

(術語)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也。

9、阿彌陀佛,請問氣功和佛教的禪宗是否是一回事?

不是吧

10、禪學是什麼

禪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禪學可概分為兩類:廣義的禪學是指西元前五世紀佛陀創立佛教開始,發展至八世紀的大、小乘印度禪,即所謂的「禪那」□之禪;狹義的禪學則指發端於中國隋唐時代,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的「禪宗」□。
印度「禪那」,意譯為「靜慮」,或「思惟修習」,即: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禪八定」□的禪定基礎,禪觀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以達到涅盤清凈的聖果。中國「禪宗」的禪又稱「宗門禪」,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印度禪法早在東漢時就已傳入中國,並於魏晉南北朝盛極一時,只是當時並未開宗立派。當時「禪」與「定」被視為是一體的,參禪就離不開打坐,此所謂「以定攝禪」。到了魏晉時期,般若學盛行,禪學經過離言掃相的般若學的洗禮,禪的修持逐漸由打坐參禪,轉向對宇宙實相的證悟。南北朝佛性論的興起,更使中國禪宗融和「般若實相說」與「涅盤佛性論」為一體,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論的基礎,般若學與佛性論於是成為中國禪學的兩大理論基石,進一步把中國的禪學帶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禪修境地。
禪,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視行證,透過禪的思惟實踐,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體的實證、體驗。禪,並非禪宗專屬,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在教理或實踐法門上,皆與禪有密切關系。例如:無四禪八定的修持,則無俱舍宗;無五重唯識觀□的實踐,則無法相宗;無般若空觀的中道實修,則無三論宗;不實修止觀□,則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乃至凈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凈土,亦須修十六觀□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諦、十二因緣、四念處等佛陀一代時教,都是透過禪觀而證悟。禪的「止觀雙修」為修證之要、定學之門,居三學之樞紐,禪學之於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禪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然而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教外別傳並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從初祖達摩以至五祖弘忍,皆以《楞伽經》□為禪宗印心的典據。到了六祖惠能,由於聞說《金剛經》□,當下茅塞頓開;及至五祖弘忍以《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為其印心,終於「漆桶脫落」,親見「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自家面目,於是五千多字的《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並為中國禪學開啟了歷久不衰的黃金時代。
六祖大師見性開悟後所宣講的《六祖法寶壇經》□,更被視為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此外,《永嘉證道歌》□、《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禪源諸詮集都序》□、《古尊宿語錄》□、《無門關》□、《碧岩錄》□等,無一不是禪門驪珠。
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禪,不但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後的孔、孟、老、庄各家學者,無不學禪、研禪。「禪解儒道」□、「禪儒相融」□的結果,佛教不但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學。
近代由於敦煌禪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禪宗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澄等國際知名學者投入禪學研究,於是在本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捲歐美,形成一股禪學熱。
禪,是有情眾生的清凈本性,禪,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轉化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因此一直深受知識份子的青睞、共鳴,並且迅速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發揮影響力,所以,廿一世紀將是佛教的世紀,更是禪學的世紀。
〔注釋〕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說:一日,佛陀在靈鷲山,時有大梵天王,為令今世、後世眾生獲得利益,以金婆羅華獻佛,捨身為床座,恭請佛陀為眾生說法。佛陀登座拈花示眾,與會百萬人天大眾皆面面相覷,無法會意,唯有迦葉尊者當下靈犀相通,破顏而笑,於是佛陀開口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如是,禪在「拈花微笑」師徒心意剎那交會之間傳了下來。因此,禪宗的傳承,是以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為濫觴。
□在佛陀之前,印度就有以「生天」為目的的坐禪思想;到佛陀時,才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盤為目的的禪。因此,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沈思稱為禪思。禪,非知識,不用述說,無法言傳,故歷代祖師皆以「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的方式,世代相傳。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五傳至弘忍,其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漸悟」,行於北地,並無分派;南宗主「頓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後。尤以惠能門下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唐末以降禪宗的主流。南嶽門下出溈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又稱佛心宗、達摩宗、無門宗。乃探究心性本源,以「見性成佛」為主旨的大乘宗派。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摩宗。唐中葉以降,達摩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摩宗而言,習慣上稱「宗下」。
□四禪,是指色界天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禪定境界。色界天的四禪境界與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等四無色定境界,合稱為八定。所以,八定其實包括了四禪。四與八的法數之所以並舉,是因為色界與無色界是相對的,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如果以色界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的「散」心,則色界和無色界都稱為「定」。
□指超脫傳統依據經教、拘泥於形式的坐禪冥思,及凝心入定的固定修習方式,而另行開辟一種「以心傳心」的禪法。六祖之後,禪宗大都不據經教,不立文字,只以拈提話頭、參公案,以期直指自心、自悟自性、見性成佛的祖師禪化世,即謂教外別傳。
□是指以般若正觀直接開發自心潛能,如實悟見本來自性,體現出生死不二、物我一如的本然禪心。
□乃唯識宗的修行,略說有觀境與修行二種法門,觀境其實也是修行中的一部份。觀境就是唯識三性觀,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修習唯識三性觀,乃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的漸修,其漸修層次有五,稱為「五重唯識觀」,分別是:遣虛存實識、舍濫留純識、攝末歸本識、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
□止觀的「止」,是停止、止息,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於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觀」,是觀想、貫穿,即止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止為靜態消極的不造作,也就是「禪定門」;觀要觀想緣境、光明,為動態積極的再用功,屬「智慧門」。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種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想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往生觀、雜想觀、上品生觀、中品生觀、下品生觀。
□是以念佛為觀想內容的一種禪定,也就是憶念佛德或稱念佛名的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為定行的一種。在一特定期間內(七日至九十日),常行無休息,除用食外,均須經行,不得休息,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得見諸佛現前,故又作常行三昧、佛立三昧、諸佛現前三昧。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共四卷,宋朝求那跋陀羅(三九四至四六八)譯,禪宗所宗第一部經典。全經記錄大乘佛教多種重要教義,內容主要是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四種法要,不外就是「心」法。並說明「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相結合的法義。此經是《起信論》建立「真如緣起」的根本依據,同時也是代表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也是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後秦鳩摩羅什(三四四至四一三,一說三五○至四○九)譯,本經於五祖弘忍之後,取代《楞伽經》而為禪宗所依的根本經典之一。原因除了六祖惠能早年依止五祖弘忍座下之前,已因聽聞《金剛經》而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楞伽經》偏講法相唯識,《金剛經》偏說無相性空,由法相而進入法性,是漸非頓,《金剛經》從緣起性空以明法性,以金剛無相為頓悟之門,闡揚心要,正與禪宗講明心見性的宗義相契,所謂「理之參究,識取本心,方可證得本性」。
□又稱《六祖壇經》、《法寶壇經》、《壇經》。一卷,唐六祖惠能大師(六三八至七一三)講,弟子法海等記錄。本經被視為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近代的國學大師錢穆博士尤其認為,《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經典作品,同時也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典籍之一。自唐以來,本經即受人推崇、重視,在中國佛學思想史上,確有承先啟後的力量,是禪宗行者不可不讀的寶典。
□唐永嘉玄覺(六六五至七一三)撰,一卷。以古體詩的體裁,或四句、或六句一偈,揭示其悟境及禪宗真髓,文簡意賅,是一篇弘揚禪法的傑出作品,也是禪文學的絕唱,故廣受文人雅士、禪行者的喜愛。
□原題《佛祖同參集》,略稱《傳燈錄》。宋朝道原禪師纂,三十卷,收錄印度、中國歷代祖師名號,並一一列其法系,說明禪門傳燈相承次第,載明祖師之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等。此外,更傳述各祖師「師資證契」的機緣語句、接化語句及悟道偈語等,號稱「一千七百則公案」,即出自此書。
□南宋僧普濟撰,凡二十卷。系取自《景德傳燈錄》以下之五燈錄,即於《景德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等,撮要會為一書,故稱《五燈會元》。內容收錄過去七佛、西天廿七祖,東土六祖以下至南嶽下十七世德山子涓嫡傳付法禪師之行歷、機緣。
□唐朝宗密(七八○至八一四)著,二卷或四卷。宗密收錄禪宗諸家的言詞偈頌,撰成《禪源諸詮集》一書,別稱《禪源理行諸詮集》,凡百卷,後遇會昌法難(八四五)及唐末五代之亂而佚失,今僅存《禪源諸詮集都序》。宗密同屬禪宗(荷澤禪)與華嚴宗,力主禪教合一,本書即是提倡此一主張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文中將一切眾生的根源稱之為「本覺」、「真性」、「佛性」、「心地」,故稱「禪源」。以「本覺真性」為主題而開展理論,即是教義;依之修證開悟,便是禪法。□宋守賾藏主集,四十八卷。系收集晚唐至南宋初,南嶽懷讓以下,如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凈、佛眼、東山等四十多家禪宗名德語錄,多為《景德傳燈錄》所未載者,是研究南嶽以下各家禪風的主要典籍,特別是研究臨濟宗一系的思想要典。□全稱《禪宗無門關》,宋代無門慧開撰,全一卷,彌衍宗紹編。本書抄錄古來聞名之公案四十八則,再加頌與評唱而成。全書旨在闡明「無」之境地,同時,悟入應以「無」為「門」,「無門」即是「門」。古來即與《碧岩錄》、《從容錄》廣行於禪林間,唯臨濟宗特以其屬於正系,故最重用之。
□全稱《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宋代圜悟克勤編,十卷。初為雪竇重顯自《景德傳燈錄》中選擇最重要之百則公案,附以頌文;其後,克勤復加垂示、評唱、著語,於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完成。
□禪具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莊之風格、內涵。儒家孔子雲:「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止」與「慮」,即是佛教的「止觀」法門;定、靜、安、慮,便是「定慧」的意思。孟子的「盡心知性」、「存心養性」之心性論,頗能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相通。道家老子的「見素抱朴,少欲寡私」與「致虛守靜」;莊子的「心齋」、「坐忘」、「游心」、「凝神」,亦能與禪宗的「修心」相通。

與禪學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