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坐功養生

坐功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1 14:51:16

1、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的站功和坐功如何練習

哪有什麼功啊。都是騙人的。太極拳是一種雜耍,不能實戰、養生、減脂、治病,一無是處。甚至連廣場舞都不如呢。太極拳能活到現在是通過影視文學作品不斷的人為神化、吹捧、騙人才活到現在的。

2、處暑該如何養生?

一、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 二、起居調養 處暑後氣溫逐漸下抄降,氣溫日較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 三、運動養生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襲《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四、飲食調養 處暑節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飲食上宜多食鹹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zd蜂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葯膳進行調理。

3、怎樣才能養身?

4、怎樣修練內力是否有年齡限止

痴兒!有心求道當然不算晚,現在為師就教你一套小周天功,你當日日修行不綴,來日必見成效,待你打通任督二脈,再來尋我!
一、練功姿式
初學真氣運行法要有正確的姿勢,作為初學者的規范。練習真氣運行有行、立、坐、卧四種形式,其中以坐式為主,其他姿勢為輔。為有效地促使真氣運行不斷進步,除坐式以外,還可隨時隨地採取多法進行。
1、坐式。坐式有盤腿和垂腿兩種姿勢,主要按照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自行選擇。一般認為盤腿坐過於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採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較為便利。
(1)盤腿坐式。「雙盤式」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這比雙盤易於做到。「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凳上,以坐下來大腿面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的距離以能放下兩拳(拳眼相對)為准。兩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兩肩下垂,腰須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駝背、仰面低頭。下頜略向回收,頭頂如懸。體態以端正自然為標准。此式為現代習慣採用之姿勢。
2、卧式。右側著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將手置於頭之前下側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應用為坐功之輔助,或體弱不能坐者採用之圖。
3、站式。站式有各種姿勢,在這里不一一介紹。茲介紹方便易行的一個姿勢,以為坐功之輔助功。兩腳並立,兩手覆於丹田(左手掌心覆於丹田,右掌心覆於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虛心實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時,目視前方三五步處,意守鼻尖,神不外馳,依行路的速度,一般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個呼吸。如能長期鍛煉此法,對走長路很有幫助,可以久行不倦。
二、五官要求
1、口腔。口唇自然閉合,上下齒相對,將舌上卷約成九十度,用舌尖輕輕地抵往上齶----舌抵上齶的方法(點擊參見"舌抵上齶"圖)。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地咽下去。
2、眼睛。閉目內視,練哪一步功就內視哪一部位。如第一步注意心窩部,就內視心窩部。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使呼吸不要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從容自然,不可憋氣使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呼吸。在練習真氣運行法的過程中,一直是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加註意,自無流弊。丹田真氣充實後,自然地貫通督脈。那時即感到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沿督脈入腦。這是真氣的自然活動狀態,無須追求。外呼吸則綿綿密密,若存若無,呼吸表現的更加自然。這時外呼吸就無須注意了。
5、收功。真氣運行五步功法收功的時候,慢慢睜開眼睛,搓搓雙手,再用雙手搓面,最後用十指梳頭片刻,再慢慢站起來活動。
三、練功方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點擊參見心窩部位置--巨闕穴)
1. 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 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反應。練功到三至五天,感到心窩部沉重,再往後,每呼氣時,感覺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有了真氣的集中,就給第二步功打下了基礎。
4.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點擊參見丹田部位--下丹田)
1. 方法。當第一步功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部發熱時,就可意息相隨,自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丹田,不可操之過急。用力太大產生高熱也不舒服。
2. 時間。依法每天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半個小時,十天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1. 方法。當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顯感覺,就可以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2. 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1. 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助。
2. 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 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 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 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四、練功須知
練真氣運行法,必須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心,持之以恆,勿求速成,也不要畏難而退。在鍛煉期間,要順乎自然,不要執意妄想,勉強追求。否則,欲速則不達,越是一意追求,有急躁情緒,就越是不進步;意態越是融和自然,真氣發動就活潑,進步就越明顯。因為執意妄想就成了擾亂真氣運行的雜念。「恬憺虛無,真氣從之」正是這個意思。?
在練功過程中,因為身體上發生很多生理上的變化,出現各種觸動現象,要泰然處之,不必驚慌失措,也不要執意追求,稍時便會消失的。?
1、初習真氣運行法,因要思想集中,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為好。但是,不要過份強調這個問題。在練功時,要避免他人干擾。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鬆意念。臨時收功後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後再補練。調息時,鼻吸鼻呼,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不可用口呼吸。
2、注意不要在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勉強做功。當風、雨、雷響時暫勿坐,恐怕給精神以猛烈刺激,發生不適。?
3、意守丹田是真氣運行法始終保持的一個准則。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會自然地順著經絡運行。這種運行的力量,是基於丹田力量的大小而定的。勿用意識導引,任其自然,要行則行,要止則止,主觀導引是會出偏差的。?
4、用本法者,尚未通關之前,須保存精力,節制房事,以免影響練功進程。女性如遇例假,不宜意守下丹田,可守中丹田(心窩部)。懷孕前期(1-3個月)不能練,中後期可以練。
五、練功八觸
在鍛煉五步功法的過程中,體內的能動現象是多種多樣的,古人總結歸納了八種,稱之為"八觸"。時而感到身體很"大",時而感到身體很"小",有時感到身體很"輕",有時出現身體"重"如巨石的現象,有時感覺身體很"涼",而"熱"的感覺出現的最快也最多,還有"癢"、"麻"的感覺。除了以上的"八觸",實際功中的動態比這些還要多,如自發運動,光感,還有殘、異等現象。
上述現象都是真氣在體內不同形式活動的表現,都是積極有益的。有些人遇到這個現象,延醫診治,醫者不知,亂投葯石,這是有害的。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成為精神負擔。有人好奇,追求這些現象,越注意越厲害,以致不能控制。凡此種種,都是沒有講清道理的關系。懂得了真氣運行的規律,就可以避免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遇到以上觸動現象,既不必好奇追求,更不要驚慌失措,只要安靜地坐功,意守丹田,過些時候就平復了。
六、動 靜 關 系
動與靜,是宇宙間事物運動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真氣運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靜與動的關系,促進真氣運行,使機體更好地發揮生命活力,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動必然有靜,有靜必然有動。靜極生動,動極復靜。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的力量表現。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也不能脫離這個規律。形體屬陰主靜,真氣屬陽主動。氣離形則無所依附,形無氣則成塊然死物。必須陰陽互根,動靜相育,形氣並存,才是活潑潑的一派生機。
真氣運行五步功法所說的靜,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地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運行,沖通任督,貫通經絡。在這個過程中,體內的觸動現象是多種多樣的,身體各部機能處於積極主動、生意盎然的狀態。這哪裡是什麼靜和定,這不過是一種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規律的真氣運行罷了,這叫靜極生動。所謂的靜只能說是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的靜。
生命體的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練靜功者,雖然沒有姿勢活動,也是由有為而至於無為的。練功過程中,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前三田、後三關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動。尤其在攻後三關時,真氣活動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被一種強大的沖擊力量控制了自己。這種力量則是由靜極生動和動極復靜而形成的。人們對靜極生動是熟知的、是歡迎的,知道必須依靠這個動力去攻關,但對動極復靜的現象則茫然無知,產生疑慮而不知所措。其實事物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靜下來休整生息,以利再動。這是日常的自然現象。真氣活動一段時間後必須要安定靜止的休整培養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練功過程中突然發現丹田感覺消失或真氣行行停停等現象,都是正常的,不要有疑慮。只要安心地繼續培養丹田力量,自可使真氣再次活躍起來。
總之,真氣運行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層次,都是發揮了靜極生動、動極復靜、動靜相育的自然規律完成的

無量天尊!

5、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6、明朝活了150歲的冷謙是如何養生的?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善養生,相傳活了150歲,是明代最為長壽的人。

著有《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

1、閉目冥心坐

方法:盤腿坐在蒲團(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 輕細無聲)10分鍾。坐姿要求身體正直( 脊樑挺直,腰不可軟) ,身不可向後倚靠。

2、鳴天鼓

方法: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3、撼天柱

方法:搖頭左右顧肩膊轉動24。

4、赤龍攪水津

方法: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口中津(塗抹)生,分3次咽下。

5、搓手熱

方法:用鼻子吸氣,閉之少頃,快速搓手至發熱,徐徐呼出氣

6、背摩後精門

方法:反手至背後而摩其精門(後腰)也。在兩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後,手心已極熱,即將兩掌移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

7、左右軲轆轉

方法:用左手叉在左腰腎間,然後俯首,以左手像搖轆轤般自後向前做圓轉運動36次的方法,然後右手依法行之。

8、攀足頻

方法:兩手攀足。雙腳打開,兩手放在後腰,順著膀胱經向下緩緩滑動,一直到腳跟,停頓幾秒。然後雙手放在腳尖,雙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帶動上身起身。

這套養生法,動作輕緩,簡便易學,不受條件的限制,若能堅持實施,定能強身健體、預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7、穀雨節氣怎樣靜坐養生 穀雨靜坐養生功知識

穀雨靜坐養生功療法
一、穀雨三月中坐功
《遵生八箋》中原文如下:「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坐功:每日丑、寅時,平坐,換手左右舉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漱咽。治病:脾胃結瘕瘀血,目黃,鼻鼽衄,頷腫,肘臂外後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禮記正義》:「謂之穀雨者,謂物生清靜明潔。」穀雨前後一般天氣較噯,雨量也較以前增加,生物生長也較以前旺盛。本法以「穀雨」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所制定的氣功鍛煉方法,適宜於穀雨時節鍛煉,可於穀雨時開始,練至立夏為止。《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反脅病而吐甚。」在自然界風氣偏勝的春季,人體的肝氣也相應偏盛,「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肝氣偏盛,則必然傳之於脾,使脾土受邪發病。文中所述本法主治病症有「脾胃結瘕」之說,即由乎此。余所列病症,大多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病變,這是因其時配手太陽寒水而致。《靈樞。經脈第十》說:「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撥,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頰腫,頸頷肩孺肘臂外後廉痛。「採用本功法鍛煉,對此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具體方法:每日一點至五點時,盤腿靜坐,運氣調息,然後閉氣,左手用力上舉,另一隻手移至胸前按住乳頭,緩慢呼氣後,閉氣,再換右手用力上舉,另一隻手移至胸前按住乳頭。如此反復做五至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脾胃損傷瘀血,眼珠發黃、流鼻血、下頜腫痛、小臂外側等部位腫痛,掌心發熱等症。
二、六字訣養生功
六字訣是一種吐納法。它是通過呵、呼、咽、吹、嘻等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牽動不同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
預備式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雙膝微屈,全身放鬆,呼吸自然。
呼吸採用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所時讀字,同時提肛縮腎,體重移至足跟。
調息每個字讀六遍後,調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復自然。六字訣全套練習每個字做六次呼吸,早晚各練三遍,日久必見功效。
三、盤坐導引功
適應病症:嗜睡、精神不振。
具體方法:自然盤坐,上身正直,全身放鬆,兩手從兩大腿外側,全身放鬆,左手抓住右腳,右手抓住左腳,向兩側用力拉六次,然後兩臂交叉,兩手由兩大腿內側伸人,左手抓住左腳,右手抓住右腳,用力向後拉六次。
四、照胃運趾功
適應病症:消化不良。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兩手掌相互摩擦至熱,兩手心對正胃部,距離約10厘米,十個腳趾同時抓地,每次做lO分鍾。每次飯後l小時做此功。效果顯著。
五、百會觀想功
適應病症:頭痛、頭暈、提高記憶思維功能。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觀想前後發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處,白會穴。長時間觀想可增強大腦生理功能,使大腦處於相對的抑制狀態,促進大腦氣血之供應。
六、放鬆入靜功
適應病症:此功法可滋陰補腎,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能調理神經,治神經衰弱、煩躁不安、胸悶、氣管炎、高血壓失眠等症。
具體方法:仰卧,周身放鬆,頭枕在高低適度的枕頭上,兩腳與肩同寬,兩手放身體兩側大腿旁邊,手心向下,輕輕閉起眼睛。意想頭頂放鬆,兩耳朵放鬆,兩肩放鬆,兩大臂放鬆,兩小臂放鬆,兩手掌放鬆,兩手指放鬆,然後再想頭頂放鬆,臉部放鬆,腹部放鬆,會陰部放鬆,兩大腿放鬆,膝蓋放鬆,小腿放鬆,腳面放鬆。大腳趾、二腳趾、三腳趾、四腳趾、小腳趾依次放鬆,腳心放鬆,兩腳好象浸泡在溫水中內,(夏天意想兩腳浸泡在涼水裡),最後連續默念:」全身放鬆「三遍(此功站、坐、卧都能練習)。
七、百會觀想功
適應病症:頭痛、頭暈、提高記憶思維功能。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觀想前後發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處,白會穴。長時間觀想可增強大腦生理功能,使大腦處於相對的抑制狀態,促進大腦氣血之供應。
八、照胃運趾功
適應病症:消化不良。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兩手掌相互摩擦至熱,兩手心對正胃部,距離約10厘米,十個腳趾同時抓地,每次做lO分鍾。每次飯後l小時做此功。效果顯著。
九、腳部保健功
適應病症:腹脹、傷食。
具體方法: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均可,用左手搬自己左腳放在右腿上用右手心用力摩擦左腳心上半部,一上一下為一次,共搓108次,然後再將右腳放左腿上,用左手用力摩擦右腳心上半部108次。
十、照截瘧穴功
適應病症;瘧疾,胸肋串痛。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局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屈膝下蹲,兩掌合掌當胸,兩眼似閉非閉,神視兩掌中指尖,站5分鍾後,兩掌分開對正截瘧穴。距離胸部10厘米,照20分鍾。截瘧穴位置位於胸部,從左右乳直下四寸處,左右計兩個穴。
十一、點按額中功
適應病症:額竇炎,面神經炎。
具體方法:端坐於椅子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干伸直。全身放鬆,下頜向內微收。全身放鬆,用手中指點按額中穴108次,每天早晚各點按1次。額中穴位置,此穴在頭額正中線,由兩眉至發際下三分之一處。

8、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與坐功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