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2、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養生與健康 中醫養生 作者:李泊青 人隨著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的不斷增長,到了中年或中年以後,人的自然物質代謝和精神生活代謝的各有機體成分的能量運動轉換能力在較快的降低,從各系統的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機能都發生了越來越明顯、乃至質的變化,因此,在這一階段的人,為之無價寶貴的生命健康發展,特別需要有意識的科學養生、保健、體育鍛煉,盡力地確保然人的健康聰明幸福長壽的一生。 筆者的想法是,人防老養生保健不管是老年人還是中年人,就是青年人,少年,兒童也有必要防老養生保健,重視防老養生保健,注意防老養生保健,為自一生的美好健康快樂生活打下牢固的堅實基礎。在我們看到的社會里你可以試下
3、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4、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論文
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並賦詩明志:「封候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傑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乾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戰鬥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遊列國,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願;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5、寫一篇關於養身的論文,至少2000字。謝謝。急需。
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2.形神兼養;3.動靜結合;4.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選葯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而這其中與我們生活聯系最緊密,也是我們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養」。所謂「民以食為天」。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西方快餐的湧入,傳統的與我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一日三餐」越來越不為人所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處在所謂「亞健康」狀態。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學了,並且時刻提醒他們。
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說,不但要吃,還要知道吃什麼,怎麼吃才會讓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穀為養—人吃五穀雜糧,也就是說「食常雜」即每日能夠食用谷類及薯類、豆類及其製品、、純熱能食物,達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雜的核心是堅持膳食的營養平衡和合理搭配,並持之以恆。糧谷類及薯類含有水化物、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豆類含有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五果為助——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腸蠕動,有預防腸癌的作用。
水果中含果膠多,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降低固醇的作用,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
水果中含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直接被身體吸收,有利於中老年人大腦能量的補充。
水果中的名種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能刺激中老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龍眼:龍眼味甜,主要功效可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在《神農本草經》望還說可怕五臟邪氣,厭食、除蟲毒等等。
芒果還具有葯用價值:患慢性咽喉炎、音啞,用芒果煎水,代茶飲用,可去炎消啞,使嗓音甜潤;取芒果2~3個,煎湯口服,可治療疝氣
菠蘿的果肉中菠蘿:含有一種獨特的酶,能分解蛋白質。吃了大量肉類菜餚後,嚼上幾片鮮菠蘿,對消化吸收幫助很好。
桃子:性溫,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熱潤肺,有 "肺之果 " 之稱,適宜肺病患者食用。桃子果實營養豐富,尤其鐵的含量較豐富,是缺鐵貧血患者的理想食療佳果。此外,桃子含鉀多,含鈉少,適宜水腫患者食。炎夏食桃,可養陰生津,潤腸燥。
等等.不勝枚舉。
五畜為益——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脂類、礦物質、 維生素 B族和維生素A、D
五菜為充——
也就是青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對於養顏,防止壞血病,益智等都有很大幫助。
此外還要多喝水
水是健康之本。人體70%是水分,血液里90%是水分,腦組織80%也是水分,兒童體內的水分甚至高達體重的85%左右。
人類飲水比吃飯更重要。水對於健康人體,延年益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同時是最佳溶劑。它在人體內攜帶著許多溶解或懸浮的寶貴的化學物質,滋養著人體的生理。人體內各種生化反應都要依靠水才得以完成。體內代謝產物的輸送和毒物的排泄也需依靠水來進行。人體任何部分缺了它,就將無法生存。水在維持生命方面比食物更重要。人若不吃飯,光喝水也可延續生命2個月左右,若不吃飯不喝水則最多可活7天,高溫天氣只能活3天,可見水對於人體是多麼重要。但是人們往往忽視飲水的重要。飲水要以不渴也飲,渴飲不足為訓。飲水應以喝白開水為主,輔以其他飲水應高新鮮度,水煮沸後再燒3分鍾,達到國家標准。飲水要先用水漱漱口,濕潤口腔,要掌握慢飲、多次、少量。
當然想真正做到養生,還要從飲食,運動,心理等各方面進行訓練。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不過自從上過這門課,我正在努力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並試著影響身邊的人。現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中飯前喝口湯。飯後盡量保證半個小時的午睡。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梨睡前一杯牛奶。然後經過了一個安逸的睡眠之後,早晨醒來時要先躺半分鍾再起床。經常買些水果吃。煙戒了,酒也不怎麼喝。經常打打球,踢踢足球。效果很明顯,精神好多了,臉上的本來不多的痘痘也沒有了。
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方式,我的身體會越來越強壯,同時也希望身邊的朋友都可以健健康康的以後漫長的人生。
6、民族傳統養生學發展和建議
1、極富特色的理論體系 傳統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它通過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動,和自然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強調綜合、辯證的自我保健原則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傳統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物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針對各目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中醫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其自然變化,因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求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3、適應范圍廣泛 傳統養生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知,傳統養生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醫傳統養生的知識,把其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銳利武器,顯然很有必要。
記得採納啊
7、民族文化論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的DNA。
它蘊含著這個民族的歷史與成就等!
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也就是等於失去了本身的來源,沒有保護好祖先們給予的寶貴財產。
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民族文化,還要發揚文化,只有文化才能證明我們是這里的人民,只有保護好文化才能證明我們愛國,當別的民族文化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時候,我們因該以熱情的款待它國文化,不能遺忘自己民族的文化。
來到他國的時候要尊敬他國的文化,只有尊敬他國的文化才能讓他國人民愛戴你。
其實我們中國的文化也隨著西化和現代化也慢慢消失,大家都知道現在的聖誕節在中國可謂是比春節還要熱鬧。中國文化都是我們祖先們在慢慢積累和發現和創造,經過了風吹雨打,走過了5000年的漫長歲月,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依然在創造新的文化。
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里,我們卻丟失了祖先給我們的文化。我想世界上的四大古國,三個古國消失了,是因為他們沒有珍惜好他們的文化,長年戰火連天,現在中國也快消失了,是因為我們被西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