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

發布時間:2020-07-21 13:18:36

1、明朝理學家都有誰?具體介紹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澠池人。

祖籍山西曲沃縣閻村。五歲見《河圖》、《洛書》,能畫地詢問父親[1]。長大後讀周敦頤《太極圖說》,嘆道:「道字是矣!」18歲中秀才,永樂六年(1408年)河南鄉試,舉人第二名。任山西霍州、蒲州學正二十餘年,學者稱「月川先生」。曹端稱周敦頤為理學宗源,「周子《太極圖說》為宋理之宗」「手太極圖而口其說以示二程」;又認為陸九淵所謂「又加無極二字,是頭上安頭」說,是「不知周子理不離陰陽,不雜乎陰陽之旨」。著《太極圖說述解》一卷、《通書述解》二卷、《西銘述解》一卷。《明史·儒林傳》稱「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

孫奇逢(1585年—1675年),字啟泰,號鍾元。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今屬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學大家。

原籍明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今屬河北省),後遷居河南衛輝府輝縣。萬曆舉人,與東林黨人來往密切。明亡,清廷屢召不仕,人稱孫征君。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有《讀易大旨》五卷、《理學宗傳》、《聖學錄》等著,晚年講學於輝縣夏峰村,世稱夏峰先生。錢鍾書認為,「方苞寫孫奇逢傳,人家看了不滿意,認為孫奇逢的為人,有三個特點:一是他的講學宗旨比較突出,主張身體力行;二是他的義俠之跡,在明末亂世,他能夠率領幾百家據守險要,保全鄉里;三是他的門牆廣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鄭可學(?~1212年),字子上,號持齋,莆田(今屬福建)人。

受學於朱熹,朱熹在漳州當知縣時,延聘他當西塾師,曾刪定《大學》一書,朱熹說:「此書惟子上可訛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特奏名,授忠州文學參軍。嘉定五年(1212年),赴衡州司戶參軍任上,卒於途中。著有《春秋博議》、《三朝北盟舉要》、《師說》等。

鄒元標(1551年-1624年),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縣縣城小東門鄒家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與趙南星、顧憲成號為「三君」。

鄒元標幼有神童之稱,九歲通《五經》,萬曆三年(1575年)在都勻衛所(後改名南臬書院)講學。萬曆五年(1577年)中進士,入刑部觀察政務,與伍惟忠友好,為人敢言,勇於抨擊時弊,九月二十六日,張居正父親病死,首輔張居正居喪不丁憂,元標三次上疏反對「奪情」,「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根本與禽獸無異,結果被當場廷杖八十,發配貴州,潛心鑽研理學。萬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給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觸犯了皇帝,被皇帝視為「訕君賣直」,再次遭到貶謫,降南京吏部員外郎。以疾歸,居家講學近三十年。天啟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後因魏忠賢亂政求去。謚忠介。著有《願學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丈會語》4卷、《禮記正議》6卷、《四書講義》2卷、《 工書選要》11卷、《鄒南皋語義合編》4卷。有子鄒德淇。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江西省余干縣人。

吳與弼弟子,與陳獻章是同窗好友。絕意科舉,築室於梅溪山中,人稱敬齋先生。成化元年(1465年),受提學李齡、鍾成的邀請,入白鹿洞書院主事。曾攻擊陳白沙,指斥為流禪的異端。其學承襲程朱舊說,無所發明。「端莊凝重,對妻、子如嚴賓」「居喪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寢門。」[1]嘗作《進學箴》:「誠敬既立,本心自存。力行既久,全體皆仁。舉而措之,家齊國治,聖人能事畢矣。」萬曆十三年(1585年)從祀孔廟,追謚文敬。弟子以余佑最著名。著有《居業錄》。

吳與弼(1391年—1469年),字子博,號康齋,江西崇仁縣人。

父親吳溥,建文時為國子司業。弼年十九歲時,見《伊洛淵源圖》,放棄科舉,苦讀閩學語錄,推崇程朱,注重「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中年躬耕讀書,「本之以小學、四書,持之以躬行實踐」,學者稱康齋先生。有弟子胡居仁、陳獻章。天順初授左春坊右諭德,兩個月後借口有病,回鄉講學。嘗言「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難矣。吾庸出為?」著作有《康齋文集》、《日錄》等。

黃佐(1490年-1566年),字才伯,號泰泉。明代廣東香山石岐仁厚里人。

祖父黃瑜、父親黃畿,均以治儒學聞名。十二歲鄉試第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二甲進士,次年選庶吉士,授編修,「陳初政要務」,嘉靖十年(1531年)任廣西按察司僉事,修成《廣西通志》。因母病辭官歸家,拜師王守仁,「與論知行合一之旨,數相辨難」,得到王守仁稱贊,「家居九年,簡宮僚」。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用為南京翰林院編修兼詹事府司諫。後任江西僉事、廣西學督等職,因論河套事與大學士夏言不合,棄官歸養。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二十二日卒,追贈禮部右侍郎。世稱泰泉先生。著有《廣東通志》七十卷、《泰泉鄉禮》七卷、《詩傳通解》二十五卷、《禮典》四十卷、《樂典》三十六卷、《續春秋明經》十二卷、《小學古訓》一卷、《姆訓》一卷等。

魏良弼(1492年-1575年),字師說,一作師悅,號水洲。明理學家、教育家,新建(今屬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年(1523年)成進士,曾因直諫屢遭廷杖,然言之愈激。在家鄉的丹陵書院講學達四十二年之久,深得鄉人尊。受學於王守仁,與錢德洪、陳九川、劉邦采、羅洪先、鄒守益等往復論學,聯集講會,闡揚王學。 認為良知、天理非二也。為學力主「悟道」。在道德修養上反對時論「多於觸處、動念處體認良知」。認為人本得天理良知,但人被習心遮蔽,故不能呈現。強調「良知之學不待教」,要在「四端」 處「擴充」,「以誠身為貴」。 隆慶初,進太常寺少卿,致仕。卒後,追謚忠簡。著有《水洲文集》,後人撰有《魏水洲先生行略》。

其弟魏良政和魏良器亦是江右王門重要學者。

陸世儀(1611年~1672年),字道威,號桴亭。江蘇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亡不仕。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出生,學宗朱程,反對王守仁的「致良知」,他說:「致良知雖是直截,終不賅括,不如窮理穩當。……天下事有可以不慮而知者,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學而知者,名物度數是也。假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當知,然其星辰次舍,七政運行,必觀書考圖,然後明白,純靠良知,致得去否?」。卒於清聖祖康熙十一年(1672年)。

顏鈞(1504年~1596年),號山農,又號耕樵,江西永新(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三都中陂村)人。泰州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幼體弱,智慧不開,被當成痴呆兒。十二歲隨父在常熟學宮讀書。二十歲以後家貧而廢學。不久接觸王陽明的《傳習錄》。由徐樾介紹到泰州王艮門下,受傳「大成仁道」,人稱「嘉隆江湖大使」。嘉靖十九年,王艮卒,顏鈞為其守墓三年。嘉靖二十五年,在江蘇揚州、泰州等地傳道,後因思想過於激進,被朝廷逮捕,發配充軍。有《顏鈞集》傳世。

2、明朝有哪些科學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術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
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
醫學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醫學家:張景岳——《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岳全書》
數學家:王文素——《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數學家:程大位——《演算法統宗》
地質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徐光啟
獸醫學家:喻仁(字本元)、喻傑(字本亨)——《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
植物學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學家:俞宗本——《種樹書》
植物學家:馬一龍——《農說》
植物學家:屠本畯(jun)——《閩中海錯疏》
此外,還有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3、明朝的醫學家有哪些?

經過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明朝的醫學家有:薛己、萬全、李時珍、王肯堂、陳實功、張景岳、吳又可、李中梓、華希閎、趙獻可、張志聰

4、明朝時期的醫葯學家是誰?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5、古今第一活的最長的人

我國古代的壽星中,享年逾百歲,甚至幾百歲的老老壽星不少:
黃 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現在地球上的中國人,無論生活在什麼國度,都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
相傳,黃帝是一位百歲壽星。他之所以能年逾百歲,是因為有一套長壽秘訣。
彭 祖
彭祖是中國傳說中壽命最長的老壽星,相傳他活了800多歲後,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鏗,歷堯、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講究營養、善於烹調著稱於世。他做的飯菜,色香味形俱佳,強身健體延年,不但世人喜歡,連上帝都喜歡得不得了。

吳 普
漢朝吳普(三國時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名醫華佗之弟子。精於醫術,且專長於本草學及養生。吳普向華佗學練「五禽之戲」,堅持鍛煉,年九十餘而尚牙齒完堅、耳目聰明,活了200多歲。吳普且輯有本草書《吳普本草》,原書早佚,為後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現代尚有人輯出鉛印本。另又編集《華佗方》,一作《華佗葯方》,已佚。
慧 昭
我國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劉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國最長壽的人,活了290歲。
陳 俊
世界歷史紀錄最長壽者,唐朝陳俊,享年444歲。翻閱福建省永泰縣志,有一個驚人發現,世界歷史上最長壽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縣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鎮湯埕村)。翻開民國版縣志雜錄,欄下赫然寫著:陳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間,卒於元泰定甲子。這是有歷史紀錄在案可查的,至今發現的,最長壽的老壽星。

孫思邈
唐代著名醫葯學家兼營養學家,享年101歲,百歲時還精力充沛,著書立說,寫成了不朽經典《千金翼方》。
孫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齡,除了他本人知醫識葯外,講究飲食科學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飲食的防病治病、強身健體作用,並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寫有「食治」專篇,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應把食物的治療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首位。用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這便是孫思邈的長壽秘方。由此可見,要想長壽,絕不是吃飽喝足即能達到目的。什麼樣的身體應吃什麼樣的飲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這是有講究的。當你把這些講究都爛熟於心並用它指導你的飲食生活時,長壽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賈 鉻
元朝時一代名醫,享年106歲,明朝初年還健在。他的長壽秘訣,是十分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和飲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賈銘真傳後,十分注意飲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為歷代皇帝中比較長壽的帝王之一。
冷 謙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享年150歲。一生注重養生,所著《修齡要旨》一類書,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發宜常梳」。明代學者焦竑「焦氏類林」寫道:冬至子夜時,梳頭千二百次,以贊陽氣,經歲五臟流通,為「神仙梳頭法」。清朝慈禧太後。每日叫太監梳頭,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
李清雲

世界最長壽的人——李清雲!活了256歲
我國的一位老中醫,李清雲先生,就活了256歲,而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李清雲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 煮水當茶飲。
湯雲山
湯雲山,我國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湯雲山壽星活了141歲。乾隆御賜「再閱古稀」匾額,同時在「乾清官」行「千叟宴」,席間乾隆與紀曉嵐就141歲壽星為題對句,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6、明朝時期,我國出現了一個偉大的醫學家誰編寫了一本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明朝時期,我國出現了一個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編寫了一本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7、明朝活了150歲的冷謙是如何養生的?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善養生,相傳活了150歲,是明代最為長壽的人。

著有《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

1、閉目冥心坐

方法:盤腿坐在蒲團(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 輕細無聲)10分鍾。坐姿要求身體正直( 脊樑挺直,腰不可軟) ,身不可向後倚靠。

2、鳴天鼓

方法: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3、撼天柱

方法:搖頭左右顧肩膊轉動24。

4、赤龍攪水津

方法: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口中津(塗抹)生,分3次咽下。

5、搓手熱

方法:用鼻子吸氣,閉之少頃,快速搓手至發熱,徐徐呼出氣

6、背摩後精門

方法:反手至背後而摩其精門(後腰)也。在兩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後,手心已極熱,即將兩掌移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

7、左右軲轆轉

方法:用左手叉在左腰腎間,然後俯首,以左手像搖轆轤般自後向前做圓轉運動36次的方法,然後右手依法行之。

8、攀足頻

方法:兩手攀足。雙腳打開,兩手放在後腰,順著膀胱經向下緩緩滑動,一直到腳跟,停頓幾秒。然後雙手放在腳尖,雙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帶動上身起身。

這套養生法,動作輕緩,簡便易學,不受條件的限制,若能堅持實施,定能強身健體、預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8、明朝著名的醫學家有那些人?

萬密齋 (1499 ~ 1582) 醫聖。原名萬全,號密齋。生於羅田(今屬湖北)大河岸,是我國明代與李時珍齊名的著名醫學家  ,被國家中醫管理局評定為明清時期30位著名的醫學家之一。他治學嚴謹,醫德高尚,行醫五十多年,以兒科、婦科、痘診科享有盛譽,在養生保健理論和實踐方面獨樹一幟,譽滿鄂、豫、皖、贛,名噪明隆慶萬曆年間,後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聖」。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對臨床醫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子目有《萬氏兒科》、《婦科摘錄》、《婦科發揮》等10多種,108卷。其專著《養生四要》對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優生優育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的「寡慾、慎動、法時、卻疾」的養生理論不僅要比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心理平衡、營養均衡、適當運動、戒煙限酒」的養生理念早幾百年,而且內涵更全面、更先進、更科學,為「中華養生第一人」。

9、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縮句)

李時珍是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把偉大和明朝的去掉

10、明朝的醫學家及成就

明代醫學發展的特點:官方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這樣的環境中,科舉失意的知識分子,湧入醫學領域乃必然之勢。大批知識分子由儒入醫,改善了醫生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改變了宋時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狀況,使醫生的社會地位相應提高。
明代交通發展,信息傳遞日益進步。醫學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負笈四方以拜名師,深入民間作實際考察。再加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為醫學經驗積累和傳播,醫學理論深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明代醫家中世代業醫甚多,他們或父子相繼,或翁婿相傳,極利於醫學專門化,《霉瘡秘錄》的作者陳司成便是八世業醫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於繼,連綿續世,始克完成。這樣形成的著作大都有專門性、獨特性和權威性的特徵,切於實用,得到公認。楊濟時的《針灸大成》、萬全的《幼科發揮》、薛已的諸種醫書,都屬於這類作品。

社會健康需求和臨床實踐永遠不會停留在一點上,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也永遠不會停止。創新是明代醫學發展的主流,吳有性的《溫疫論》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其中兩顆璀璨的明珠。
吳有性發展了戾氣說,已接觸到每種傳染病有其特殊致病因子這一實質問題。
對天花的認識和人痘接種術的發展,是明代醫學的突出創新,人痘接種術起於何時,尚無定論。它在明代得到普通應用,是公認的;人痘接種術是震動世界醫學史的大事,它啟迪琴納而發明牛痘接種術,開辟了免疫學的新紀元。
明代醫學發展特點,展示出醫學的綜合性應用科學的性質,它的特色是依靠長期經驗積累和專門化的過程顯示出來的。它受著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強烈影響,但通過對經典中醫學理論思維結構的深化,通過對臨床經驗新的概括,不斷創新,明代醫學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醫學。

與明朝養生學家冷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