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太極圖的真正含義如下:
太極圖意義深遠,其內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學,體系出陰陽概念。太極圖主要體現觀點有三點。
第一就是陰陽本是一,把陰陽畫到一個圓內,這是陰陽為一。
第二就是陰陽互化的特點,由一點點的小陽發展到陽極的時候,一個小陰生出來,同理太極圖的另一面,一個小點點的陰,發展到陰極的時候,一個小陽生出來了。
第三陰陽互為能量,我們這個宇宙是個能量的世界,陰陽互相轉換需要能量的概念,沒有能量這個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沒有了宇宙萬象與山川河流,沒有了生命。
一即太極——「道生一」,道是無極,無形無象,無物無狀的原始物質,隨著運動和變化,它由散而聚,由隱而顯,由無到有,生成為一,這個一就是太極。太極是有,無極是無。一即太極,外面的圓圈代表太極。
二即陰陽——「一生二」,即「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黑白兩部分為兩儀。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為三才。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就是太極含三為一,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故萬物各具一太極,也就是說,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准在內。萬物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世間萬物了。
太極圖是線條最簡潔、圖象最簡單的圖案,同時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可以概括宇宙本源。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即最高級、最標准、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萬事萬物都存在於太極中,並在太極的主宰下運動、變化、發展著,以旋轉為其運動形式,以「中氣以為和」的圓融為運動品質。
道無生萬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演萬物是宇宙萬生萬有的模式。太極的表象形式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的統一體,太極的品格就是德一。無極大道所生出的太極,是一氣含三、一元四素(象數理氣)的物質表象復合體,是生育、滋養宇宙萬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結構、運動的主宰。
一個簡單的太極圖,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及其發生、發展、運動的自然規律性。
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太極含陰陽,陰陽一分為二,是故太極生兩儀。太極生陰陽,陰陽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種形象,四象即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然後再由此形成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變出來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離、坎、兌、巽。
【(1)太極圖蘊含的養生意義擴展資料】
太極圖的簡要解釋:
《太極圖》據傳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後天太極圖》、《八卦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周敦頤「一方面從陳摶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極圖式說並與新的解釋,另一方面繼承了漢唐以來義理學派的傳統······成為宋明道學家解易的先驅。」
《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
2、太極圖里包含哪些哲學韻味 原來這么多 長知識了
「太極圖」是在古今中外有巨大影響的特殊和珍貴的圖案,我們除了了解「太極圖」的來源之外,更應該探索和了解「太極圖」中所蘊含的中國哲學的理念,它不僅代表著濃厚的中國哲學韻味,而且還濃縮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意韻。
首先,「太極圖」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理念的基本范疇——「陰陽」。陰陽觀念是中國古人認識宇宙與人生的根本觀念。在中國古人看來,混混沌沌的世界是有可循的准則的,天地,日月,風雲,男女……,對立的因素互相依存,於是,聰明的中國古人就用「陰陽」來表示。不管是後來被稱之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還是後來被稱之為「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法則,似乎都有著天人關系,都有著「陰陽」的對立與和諧。更妙的是,天地、男女、陰陽,後來居然能用「太極圖」來表現,陰陽魚的對立與和諧,對應與統一,其哲理十分深刻。用近現代的哲學觀念來解釋,「太極圖」充分表現著對立因素是統一體的構成部分,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呼應、互相協調,既對立又統一地共處於一個太極和諧的態勢中。從「太極圖」中可以看到,「陰陽魚」的對立不是絕對的對立,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對立的因素是共處統一體中的,矛盾的雙方互相呼應,在動態的衍生變化中促進了事物的發展,而事物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陰和陽的要素在對立、對應中,在共存與共容中,在包容與調和中,求同存異,揚棄積優,對立的因素在互動中尋找平衡,注重互補,追尋和諧,共創雙贏。對應統一,圓潤諧和的「太極圖」啟迪我們,對立中求平衡,矛盾中求發展,互動中求和諧才是最根本最理想的目標。在對立態勢中,平衡,包容,互補,協調,創造多元統一的結果,才是事物發展的積優趨勢,也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從太極圖中,我們識讀出了中國古代先民最早概括出來的系統的哲學觀念。人們對「太極圖」的詮釋常常追溯到《易傳·系辭上》。「太極」一詞可能最早是見於《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把「太極」視為宇宙之「本」,而且也視為人世之大道。「太極」運行,使陰陽相分並產生天地兩儀,陰陽不斷相分,便產生春、夏、秋、冬四象,後來衍生宇宙萬物。比如,《老子·四十二章》就表達了「太極」哲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此觀之,太極是「一」,是宇宙萬物之根,陰陽為二,對立、呼應、互補、協和,之後衍生宇宙萬物,可見,生生不息的運動與發展正是太極之本性。
從現代哲學的觀點看,這是相當具有系統思想的哲學觀念,萬物統一於「太極」,「太極」隱含著對立統一的因素,萬物歸一,多元統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統一,世間萬物構成了一個大系統,生化發展,衍生演進,與時俱進。現代「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中的系統論,其基本思想,不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太極圖」所隱含的哲理中找到思想萌芽嗎?
再次,從太極圖中,我們看到了圖解式的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理念。在先秦諸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各家各派都這樣那樣地融合、繼承和解釋著「太極圖」的思想觀念,作為儒家六經之首的《易經》,吸取和釋解了「太極圖」說,儒、道、兵、法,縱橫、陰陽等家皆有「太極圖」觀念影響的影子。先秦之後,歷代的哲人對「太極圖」作了很多的詮釋,表現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
比如,三國時的魏孟康,以「太極元氣,含三為一」來解釋太極圖。在他看來,「三」是指陰陽魚太極圖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含三為一」表面上指的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線,也就是「太極圖」主要的構成要素。而實際上,「含三為一」從哲學觀念上看,是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組成,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極」組成的統一體,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這也離不開太極的和諧哲理。再如,在宋代大儒們的視野中,「太極圖」不僅蘊涵著宇宙哲理,而且還蘊涵著人間道理,「太極」為「人極」,天道通人道。周敦頤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見《太極圖說》)在周氏看來,「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人組成了對應而和諧的整體,天人合一,天道通人道,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觀念。可見,「太極圖」以簡易的圖形表達了一個龐大、深奧、豐富的太極哲學體系,彰顯了中華先民領悟宇宙萬物變化之道的非凡智慧,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彩表現,有人說,「太極圖」是「中華第一圖」,這是很有道理的。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3、太極的意義是什麼
太極最早出自《莊子》。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以及《河圖》、《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 就是周敦頤所傳的。周敦頤「他一方面,從陳摶派易學那裡吸收了太極圖式說,給與新的解釋;另一方面又繼承了漢唐以來義理學派的傳統······成為宋明道學家解易的先驅。」[1]
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道家的太極圖與乾坤同構;儒家的「中華神聖圖[2] 」與內宇宙全息。
4、太極所蘊含的哲學道理
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這一辯證思想認為:統一物由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對立物的互相依存,「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二章》;對立面的互相轉化,「道之反者動」《道德經?四十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道德經?二十二章》;量的積累引起質的變化,「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道德經?六十四章》。 「陰」和「陽」是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是一切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及其規律;盡管所有相互對立的事物千差萬別,在屬性上卻表現出兩類特定相反的趨向,一類可以歸屬於「陽」,另一類可以歸屬於「陰」,並以「陰陽」作為事物的屬性概念。「陰陽」最初的涵義是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對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陽,高,明也。」「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極蘊含著如下的哲學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道理。在這依次演變的過程中,都是由於數量的變化而導致質的飛躍:無極生太極,是數量的從無到一而導致從無到有的質的變化;太極生兩儀,太極即大到極點,大到極點就要一分為二,由一個事物變為兩個事物,大到極點是量的積累,量的積累最終達到質的變化,數量的由一變二卻導致了從一個事物變成兩個事物的質的變化…… 2、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太極生兩儀,即一分為二。太極即是宇宙誕生前的混沌狀態。太極生兩儀,就是混沌狀態一分為二,變成了天地(兩儀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持一柄板斧將混沌一劈兩半:輕而清者上浮為天(所以天干清純),重而濁者下沉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雜氣)。實際上,盤古開天劈地的神話傳說,是對易理思想體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觀的描述。3、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原始的混沌狀態雖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卻組成了完整的宇宙。從太極圖上可以看到:(1)太極圖是由陰陽組成的,這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思想(2)陰陽的每一方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陽除了自身外,他還有黑眼睛——陰,陰除了自身外,她還有紅眼睛——陽;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都是由合二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後要結婚成家,男女雙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男為陽、女為陰,結合後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4、體現了陰陽的辨證關系,即陰陽的對立互根、互為消長(就是現在哲學上所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這一點可以從太極圖上看出來。太極圖上陰陽魚無論是在顏色上還是在位置上,都是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魚眼的顏色也恰好相反……;但陰陽雙方又都是為了證實對方而存在,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沒有陽也就無所謂陰,沒有陰也就無所謂陽,陽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陰,陰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陽。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為襯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為了襯托出低音;沒有低音也就無所謂高音,沒有高音也就無所謂低音。唯有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辯證關系,才能產生變化,才能生成萬物,所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5、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轉化的觀點。太極圖中的陽在其最旺盛之時,他的對立面陰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陽魚頭上的黑眼);太極圖中的陰在其最旺盛之時,她的對立面陽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陰魚頭上的紅眼)。6、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化的道理。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太極圖是由陰陽構成的,具有兩面性,所以易理上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絕不可能是單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另外,既使是構成太極的「陰、陽」本身也不是絕對,其中的陽是由陰陽構成的,陰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這一點已經在前面講過了)。這就更明晰的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極端,偏執一方。7、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極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太極,大到整個宇宙可視為一個太極,小到一粒塵埃、一個粒子為一太極。8,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太極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種變化的觀點。
5、太極圖的哲學含義
老子的一元論,一生二的兩儀
萬物是對立統一的,陰陽並存,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外形和分割線都是曲線,處事不可硬來,圓滑
6、太極圖是誰發明的,它到底有什麼意義
1、太極圖起源何時?最早由何人之手繪制?學界對此尚爭議頗多,難有定論。
2、最常見的有四種說法。一說太極圖起源於遠古的伏羲根據河圖和洛書圖研創的簡易圖,這種說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廣泛記載;二說太極圖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輪紋、漩渦紋、魚紋等;三說太極圖起源於東漢魏伯陽所作的《周易參同契》;四說太極圖為宋朝前後的大師如北宋周敦頤、五代宋初的陳摶、宋元之際的佛徒壽涯等人所繪。持四說者頗多,有大量的古文獻可以作證。
3、太極圖的意義非凡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太極圖雖簡單明了,一個圓圈、一條曲線、兩個圓點,兩條黑白魚圖形,但經過歷代的圖解與詮釋,它構成了一個涵義豐富深邃的龐大的「太極哲學」體系。體系的核心就是陰陽。陰陽既蘊含著形而上的宇宙之道與天人之際的大法則,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則。
太極圖以簡易的圖形語言涵蓋了中國「百經之首」——《易經》的大義要旨,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根深葉茂的太極哲學體系,彰顯了中華先民領悟宇宙萬物變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華第一圖」之美譽。
7、太極圖包含什麼樣的辯證思想
這個沒有研究過,不能亂講.下面是我網上看到的,轉給你看看.不代表我本人看法.
中華太極圖,悠悠千古昭著於世,象朝日那樣輝煌宏麗,又象明月那樣清亮壯美。它是我們華夏先祖的智慧結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象徵,它更是中華民族獻給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今天,在全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熱潮中研究它、弘揚它,無疑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本文試就太極圖的義蘊、來源及S曲線等三方面,談談個人學習的心得體會。實因筆者孤寡聞,才疏學淺,難免漏洞百出,敬望大家予以批評斧正。
一 、太極圖的博大精蘊
「太極」是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太極」的字詞含義,如「頂點」、「窮盡」、「最大限度」等;二是「太極」的范疇含義,有「本質」、「根源」、「全息」的意思。兩者在太極圖中統一起來,完整地表達了「太極」的深邃內涵。「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深然太極之理,無所不在」。 太極圖乃是宇宙萬物運化的全息穩態模式。它極為深刻地概括了陰陽易理,生動地表示了宇宙萬物的結構及其運動規律。這就是太極圖博大精蘊之所在。
太極圖是形象的真理,更是真理的形象。真理總是極其簡單明了,又極其普通、極其自然的。中華太極圖非常圓滿地揭示出宇宙的深刻哲理與奧妙「天機」。大幹世界,從宏觀天體到微觀粒子,無不是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的,並且都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圓圓的太極圖,一條白眼陰魚,一條黑睛陽魚。魚頭魚尾互相環抱,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親親和和交遊互回,共處於一個有機整體「太極」里。「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陰陽者,天地之大理」(《管子·四時》)陰陽之分比比皆是。諸如有與無,動與靜,男與女,雄與雌,天與地,晝與夜,夏與冬,南與北,左與右,正與負,合與分,進與退,盛與衰,生與死,等等等等。「萬物皆有太極」,太極圖普遍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拿地球表面來說,最大陽儀為陸地,最大陰儀為海洋,陸地上的江河湖海則是「陽中之陰」,海洋里的大小島嶼則是「陰中之陽」。太極圖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中。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太極。例如人的大腦兩半就象太極圖,有人研究人眼底視覺結構也酷似太極圖。《素問》說得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顯而易見,太極圖就是宇宙結構的全息模型,它形象地反映陰陽八卦等天地的普遍規律,「包含著極其深刻的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理。蓄義神奇玄妙,蘊理博大清深。大哉易也,斯其至也」(《太極圖說》)這是其一。
其二,負陰抱陽的太極圖大是宇富萬物圓運動的象徵,它極為形象鮮明地揭示出陰陽在時空中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種太極運動,以全息性為特徵,陰陽相互消長,互抱互回。在時空上,表現為陰陽交錯分合,上下起伏波動,互生互化,你消我長,互相補充。由量變到質變,物極必反,循環不己,在否定之否定的全息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太極整體和諧地發展。 太極最初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之氣,通過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化生為兩儀,形成了陰陽環抱、首尾相接的陰陽太極圖。陰陽繼續分化則為兩儀生四象,再由四象生八卦,陰陽運動衍生萬物,無窮無盡,循環往復,井然有序,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太極圖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太極圖始於乾陽,終於坤陰,反映了太極系統陽盛則息,陰盛則消的全息變化規律。《參同契》解釋說:「圖以八分,據其各自屬性,分則配以八卦,揭示丹家進退行持的火候。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到兌再到乾而陽極盛,陽盛極於南;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到艮再到刊而陰盛極,,陰盛極於北。其中八分,震東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三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一偶;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此圖「即其陰陽盛衰之數,以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有合符節者矣。陽氣生於東北而盛於正南,震離兌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陽息陰消之月象也;陰氣生於西南而盛於正北,巽坎坤在焉,即望後三候,陰息陽消之月象也。陰極於北而陽直起薄之。陰避陽,故回入中宮,而黑中復有一點之白,陽極於南陰來迎之,陽避陰,故回入中宮,而白中復有一點之黑。蓋望夕月東日西,坎離易位,其黑中的白點,即是陽光,白中黑點,即是陰魂。」這席話,比較翔實地道出陰陽相互消長的太極運動之理。 其三,更有趣的是,太極圖乃宇宙公式:O=(十1)十(一1)即一條陽魚加一條陰魚,合而為O。王錫玉先生《古太極八卦圖的天機何在》說得好:「古太極八卦圖,是宇宙數理論、宇宙物理論、宇宙生理論的最高結晶,是人類祖先留給後代建立自然科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奠基石。」「古太極圖的圖形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中心的陰陽相交,歸工於太極,揭示了宇宙場的物理圖,二是其外圍的奇偶數(數)相交,歸於太極,揭示了宇宙數的數理成因。宇宙場和宇宙數統一,就是太極圖的全部含義。
它的主要「天機神數」在於:太極圖中心的陰陽魚各代表數5,陰5加陽5,含而為O。這就是陽承陰合,陰承陽合,共居其中的真義。外圍八卦,其中陽面四卦,乾卦演數為l,巽卦演數為3,高卦演數為9,艮卦演數為7。這些數的逆時針方向是3的演數:1一3一9一7—l……形成一個逆時針無限循環。陽面這些數的順時針方向,則是7的演數:1一7—9—3—l……形成一個順時針無限循環。一個是3的演數,另一個是7的演數。(3+7=O)象徵正反奇數的演數之和等於零。而太極圖陰面四卦,坤卦演數為2震卦演數為4,坎卦演數為8,兌卦演數為6。陰面這些數的逆時針方向的演數:2一數:2-6-8-4-2……形成一個順時針無限循環。一個是2的演數,另一個是8的演數。(2+8=0)象徵著正反偶數的演數之和也等於零。因此,八卦不僅構成了陰陽(奇偶)的完全對稱,也構成了陰陽(奇偶)場數的正負轉換。「宇宙中的一切能場,大自宇觀天體、宏觀生物和人體、小至微觀基本粒子,無不是按此圖的方位進行素(數)交變和場素(數)轉換的。是數(素)則生,增數(素)而長,減數(素)則衰。盡數(素)而亡。宇宙之大小決定於場,宇宙之興衰決定於數(素)
無怪乎太極圖倍受古今中外哲人聖賢們的喜愛和青睞。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茨贊道:「易圖是流傳於宇宙間科學之最古老的紀念物。伏羲是古代的君中王,世界知名的哲學家。並且是中華帝國和東洋科學的創造者。」正是中華太極圖,啟示他發明了二進制,使他成為現代計算機科學的先驅。大物理學家波爾則利用太極圖來表述他的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解決了微觀世界中的波粒佯謬。世界上第一個登上太空梭的華人王贛駿博士,就是戴著象徵地球人類文明的太極圖臂章飛向太空的。現在的韓國國旗旗徽、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會徽,也都採用太極圖的圖形。由此可見。中華古老的太極圖具有何等巨大的科學生命力。
二 、太極圖的深遠淵源
關於古太極圖的淵源,歷來有不同認識。從歷史上看,朱熹是太極圖的第一個發現者和第一個准確的破譯者。據史料記載,一說得之於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未元初袁梅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之圖序》)後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飛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之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二說源於《周易參同契》。朱熹曾說;「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朱熹把太極圖破譯為一張描述道家內丹修煉的圖式,真乃先見之明,石破天驚。 而今人則多結合現代科技理論來探討太極圖的起源及內涵。如有人認為,太極圖圖形是對波粒二象性的准確概括,太極圖圖形是粒子性,中間S曲線是波動性,太極圖是波粒二象性的統一。也有人認為,太極圖為宇宙天體在水平面內的平面投影,其中兩個小點為定南北向之用,S形曲線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體周運軌跡在水平面內投影的圖示。田合祿先生認為,太極圖是遠古時代吉人立竿測日影以辨四方,冷熱的產物,是一種原始的天文圖。大圓圈表示太陽黃道視運動軌跡(實質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跡)。黃赤交角即陰陽魚尾(23度26′21〃),由此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相應地南北往返移動,稱為回歸運動,使地球表面出現四時季節,以生萬物,所以太極曲線是生命線,太極圖表示太陽毓檳甑囊躚艚諑芍芷凇L
8、太極圖的象徵意義
太極圖——「 」。後世道教用其「象徵符號」太極圖——「 」來表示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的「道」。《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和。」意為:萬物都有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達到統一。這其是反映了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道德經》一書中其辯證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第五十八章中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就是說,矛盾雙方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總之,老子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這一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用道教(陰陽魚)太極圖「 」來表示,可以說既准確又形象。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太極」一詞為道教教義概念。道教經書中所言之「太極」其涵義有所不同。或認為太極是分生天地萬物的宇宙本體,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說:「太極之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也。太極也者,天地之大本耶。」或以太極涵蓋天地未形成之前氣化的五個階段。如唐代高道成玄英在註疏《莊子》時認為:「太極,五氣也。道在五氣之上,不為高遠。」前面所談之道教宇宙觀中,道教用「太極圖」象徵混沌初判、陰陽分明的道教創世紀之第二大世紀。此外,《道藏》中所收之《周易》將「太極」視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依此言,「太極」就是無形無象的「無極」也。筆者在此斗膽提出一個「新」觀點,以供方家參考。筆者認為:可以將「太極圖」的外環視為「無極圖」;也可以認為太極圖顯現於無極圖之表。「無極」者,「無」也;「太極」者,「有」也。「無」,隱也,隱於「有」之背後;「有」者,顯也,顯於「無」之外表。由顯而易見的「太極」可以追溯至隱而不現的「無極」,蓋「有」生於「無」,此即所謂「無極而太極」#12 也。因此,賦予「無極」的含義仍為無形無象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道」;而賦予「太極」之涵義則有兩個(主要)方面:其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二」,即陰陽二氣;其二,指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道」。由於道教象徵符號太極圖——「 」蘊含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
9、太極圖是誰發明的,它到底有什麼意義?
1、太極圖據傳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後天太極圖》、《八卦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
2、太極圖的意義非凡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1)太極圖雖簡單明了,一個圓圈、一條曲線、兩個圓點,兩條黑白魚圖形,但經過歷代的圖解與詮釋,它構成了一個涵義豐富深邃的龐大的「太極哲學」體系。體系的核心就是陰陽。陰陽既蘊含著形而上的宇宙之道與天人之際的大法則,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則。
太極圖以簡易的圖形語言涵蓋了中國「百經之首」——《易經》的大義要旨,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根深葉茂的太極哲學體系,彰顯了中華先民領悟宇宙萬物變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華第一圖」之美譽。
(2)我們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過太極圖陰陽這一辯證矛盾來概括宇宙萬物的起源與變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起源至少早了兩三千年,故很多學者認同太極圖是中華哲學的起源,同時也是世界哲學的起源。
(3)太極圖不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和人文性格,也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韓國、蒙古國的國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軍的機徽上;在韓國、德國奧運會、韓國亞運會會徽上;在美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商標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繪畫和服飾上,太極圖光輝無處不閃爍著人類的智慧和哲學的光芒。
(9)太極圖蘊含的養生意義擴展資料:
太極圖,中國古代概括陰陽易理和反映世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圖:外圓象徵太極,內以S曲線分黑白環弧形,白中一黑點,黑中一白點。黑為陰白為陽,象徵陰陽互根;環弧形如兩魚交遊,以示陰陽變化循環不已。
今人認為太極圖是對「波粒二象性」的概括:其圓形是粒子性,中間S曲線是波動性;還認為:太極圖為宇宙天體球在水平面內的投影,其中兩個小點為定南北向之用,S形曲線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體運行軌道在水平面內投影的圖示……見解有爭議,卻證明太極圖生命永恆。
太極圖的黑讓人聯想到「黑洞」、「暗物質」之黑,代表陰、柔、地、水、月亮、女、坤、夜、負、被動、黑暗、死亡,古代中國文化,黑色是北方的象徵,代表五行之一的水,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又與死亡同行——僅此也可見國人的辯證思維之先進。
太極圖的白讓我聯想到「白矮星」、「恆星坍塌」之白,代表陽、剛、天、火、太陽、男、乾、晝、正、主動、光明、新生……國人講到黑白,黑在前白在後,因混沌在前明朗在後。這正如講陰陽,陰在前陽在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太極黑白
10、請問太極圖的來歷與所蘊涵的意義?
在宋元以前的文獻資料中,並無陰陽魚圖,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中,也只畫了河圖、洛書、八卦、六十四卦的圖形。顯然,陰陽魚圖的出現是比較晚的,甚至有人懷疑它是明趙(huU)謙偽造的,根本不是易學的組成部分。
然而,陰陽魚不僅在明、清流行於各種易書易圖中,而且在道門、民間也廣泛傳播,現在更是風行於世界,居然成了韓國國旗的圖案。現在流行的陰陽魚圖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條形魚」(圖3-6),明代的趙謙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圖」,因有了陳摶(tuWn)的黑白圓點河圖,後被更名為「古太極圖」,以與周敦頤的「燈籠」太極圖相區別。另一種是豐圓魚,由大圓直徑上的中段為界,各反向取小半圓為魚頭,見圖3-7。這兩種圖各有不同的畫法,但就其圖義來看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由於這種圖案與中國人潛在的精神意識非常默契,能夠無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層意蘊,引起人們的廣泛聯想,故被許多近賢推玩揣摩,對其做過大量解注與發揮。
「陰陽魚圖」的來歷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來自於成都青城山的隱者,有人說它是明代人偽造的,有人說它是伏羲根據天地陰陽之象最先畫出的,後人根據「陰陽魚圖」才畫出了「八卦」等等。我們與其去爭論上述說法的對錯問題,還不如直接把陰陽魚圖的成形過程重新演繹出來,見圖3-1。
由圖3-1可見,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據《說卦傳》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圖」砍成兩段,讓乾陽段豎在左邊,讓坤陰段豎在右邊,乾上、坤下,陽(男)左陰(女)右,面對面地豎起來,再把外邊拉長,內邊壓緊。然後將它們擠進一個盆里,或把它們各彎成一個半圓弧(見圖3-2),最後必然會出現一幅「伏羲八卦方點陣圖」。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點陣圖」之後,又將「八卦」的爻形還原成黑白塊,填充在圖3-3中,整理圖形後就會出現圖3-4。再用現在畫函數曲線的方法,將每小塊的稜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這樣就得到圖3-5,而用抹去拐點的方法進行曲線處理,便成了圖3-6的形態。由於在現存文獻中找不到這種圖形,我暫把它命名為「雷氏太極圖」,「雷氏太極圖」是間於「伏羲八卦次序圖」和「陰陽魚圖」之間的過渡圖形,如對這個圖形做進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現了現在所見的陰陽魚圖(圖3-6和圖3-7)。
由於陰陽魚圖本身就源於「伏羲八卦方點陣圖」,當然不是後賢心血來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種偶然發現,它也再現了先古聖人的思維,說不定伏羲畫八卦方點陣圖時就已經同時畫過陰陽魚圖,只是後來失傳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發現。
當我們知道了陰陽魚圖與「八卦圖」之間的推演關系,再去爭論它是誰偽造的就毫無意義了。實際上,兩條陰陽魚本身就在「次序圖」中存在著,其中陽魚的黑魚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陰爻,而陰魚中的白魚眼就是離(火)卦的上陽爻。
既然陰陽魚圖是由「八卦圖」演繹而來,它就應該叫「太極八卦圖」,「陰陽魚圖」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於該圖已經構成整圓,它就應該是「太極圖」,因為「八卦」生於「四象」,「四象」生於「陰陽」,「陰陽」必合為太極。這樣才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傳》)的意境相合。
同時可把這太極圖視為「道圖」,《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辭傳》中也有「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指「太極圖」中的陰陽物質混成了「道」。
當然,道與太極都應該是無形的,無形之物不可為象,既然你把象畫了出來,它就已經開始脫離原來意義上的道和太極了。可這種「太極圖」或「道圖」有欲形而未形的含義,即陰流與陽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變的動感,故可藉助它來表達「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系,進而理解「道」生萬物與「太極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聖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圖。 生物谷網站 http://www.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