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健康養生治未病

健康養生治未病

發布時間:2020-07-21 12:08:31

1、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所以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1)健康養生治未病擴展資料

未病先防重在於養生。主要包括:法於自然之道,調理精神情志,保持陰平陽秘這三方面。

1、法於自然之道

顧名思義,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變化,起居能順應四時的變化:

春三月,應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緩身體,以使神志隨生發之氣舒暢;

夏三月,應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應使腠理宣統,使陽氣疏泄於外;

秋三月,應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應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再起床,避開寒涼保持溫暖,不能讓皮膚開張出汗而頻繁耗傷陽氣。

2、調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凈安閑,無欲無求,保持心志閑舒,心情安寧,沒有恐懼,調整自己的愛好以適合世俗習慣,不生氣,不使思想有過重的負擔,以清凈愉悅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春天使情志隨生發之氣而舒暢,夏天保持心中沒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證心裡充實。

3、保持陰平陽密

《黃帝內經》所說:「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闡明了陰陽的平秘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調和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陽氣固密於外,陰氣才能內守,如果陽氣過於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要虧耗而衰竭;陰氣和平,陽氣周密,精神就會旺盛;如果陰陽離絕而不相交,那麼精氣也就隨之耗竭。

2、養生能否治未病?

可以的,本身治未病就是著重調養,就是預防未發生但是有可能甚至將來會出現的疾病。恰好香港得勝養生會館好像是有針對治未病這一說的,其主要也是著重理療養生方面的,效果好像聽說還可以。具體你可以上網再看看。

3、養生和養身在中醫治未病中的區別是什麼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百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就是指通度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問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具有一種長期性、長遠性。比如說「王先生30歲就很懂得養生之道,遠離煙酒,作息有規律,等等。他常說:『年答輕時懂得點養生知識,愛護身體,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擔心會得什麼大病。』」可見,養生是長期的。它只是中醫領域才會出現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中醫里才會有「養生」這概念,西醫是沒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個人見解,可能會有一些偏頗之處,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4、健康人也要「治未病」嗎?

是的,全球大約只有5%的人群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標准;他們也需要不斷調養身體,保持健康狀況。

5、保健養生也算治未病嗎

香港得勝就有治未病這一說,人家注重養生調養的肯定對這個還是很在意的。

6、中醫治未病是什麼意思?

「未病」即「疾病未成」,指體內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體狀態,即來疾病前期。「治未病」的內容應包括4個方面:①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源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漸;③已病早治,防其傳變;④瘥後調攝,防其復發。
「治未病」最早見於《史記·鶡冠子》記載,魏文王問百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王曰:「可得聞邪?」扁鵲曰: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度,鑱血脈,投毒葯,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索問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答,亂已成而後治之。壁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7、上醫者治未病醫道首重養生的原文是什麼

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在書中記載:「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與健康養生治未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