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秋季養生要先養肺?
秋季養生的關鍵在於如何調理肺臟。因為肺與秋氣相通相應,秋季肺氣旺盛,護理不好肺會使養生前功盡棄。如何養肺?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飲食養肺
飲食上選擇有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的食品,如芝麻、蜂蜜、紅棗、銀耳、梨、橄欖、百合、鮮藕和綠豆等柔潤之品。飲食宜清淡、爽口,不食大辛大熱、辛辣煎烤等辛辣燥熱之品。多食秋令時鮮果蔬,如荸薺、百合、蘿卜、柿和橘,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
2.飲水養肺
秋季天氣乾燥,人體非常容易失水。因此秋季應多飲水,多吃水果以潤肺,保持肺和呼吸道的潤滑。飲水要合理,少量多次。體育鍛煉活動量大的人更應多飲水。
3.採用葯粥來滋潤肺臟
葯粥是最佳的秋養之選,適合任何人。葯粥能和胃健脾、潤養肺燥。在煮粥時加入百合、芝麻、栗子、秋梨、菊花和胡蘿卜等「葯食兩兼」的物品,即能收到益肺潤燥、滋補強身之效。粥須熱食,以御秋涼。
4.起居順應自然
秋季養生早起早睡的起居規律很重要。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秋高氣爽,早睡以避風寒,早起以從清爽,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早睡早起,養神寧志;聞雞起舞,堅持早練,使肺氣清,外邪不易侵入。秋天正是練氣功、打太極拳的黃金季節,藉此增強體質、抗禦病邪。哮喘、慢f生支氣管病人更應注意養生保健、預防發作;已發作者應抓緊治療,以減輕入冬後更嚴重的症狀。
5.清潔皮膚護理肺臟
在乾燥的秋季里,皮膚最容易受到傷害。養護首先要補充水分,多洗溫水浴,浴後擦些護膚品。洗澡按摩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肺和皮膚氣血流暢,皮膚充滿活力,從而潤膚益肺。加強飲食營養,多攝人些維生素A、C、E等「美容維生素」,以保持肌膚的活力和健美。
溫馨小貼士
適當秋凍可提高皮膚和鼻黏膜的耐寒力,改善心肺功能,從而提高呼吸道和肺部的耐寒抗病能力。秋凍訓練除少穿衣服外,還有「冷水鍛煉法」,即從初秋起就冷水洗臉、冷水擦浴,持之以恆。
2、秋季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3、請問秋季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4、秋季養生有哪些原則?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很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因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必須留心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1)起居調養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
秋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乾裂,皺縮增多,口乾咽燥。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結。這時應留心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要適當多吃水果和補充水分。秋令氣溫多變,哪怕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應多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減。
(2)飲食攝養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秋燥津液易傷,導致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之外,還須留心的是,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
(3)精神養生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發生凄涼、垂暮之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4)運動護養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秋天氣候多變,天氣漸冷,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
(5)保健防病秋季是腸炎、痢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留心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外,對於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干、乾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5、秋季養生為什麼要養肺?
俗話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來嫩」的器官,而秋季天氣乾燥很容易傷肺,如果因秋燥而傷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許多肺部疾病。
一天中養肺的最佳時間是早7點~9點,這時肺臟功能最強,源最好此時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功能。而肺臟功能最弱的時間是晚21點~23點,晚飯後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可以滋百潤肺臟。秋季還可以多食蜂蜜、百合、銀耳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並加強對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每天必須保證喝水2000毫升。
(5)秋季為何要養生擴展資料:
養肺最好的辦法就是食療。度秋季飲食要「少辛多酸」,即多吃潤肺的食物。首選物品就是百合,知它具有潤肺止咳、養陰消熱、清心安神的作用。 其次,就是多吃胡蘿卜、豆漿、柑橘、甘蔗、蘿卜、銀耳等潤肺清肺的食物,目前正是梨子上市旺季,人們不妨多食些梨。
在秋季要減少進食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食物,還要適當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需要提醒的是,立秋過後,由於天氣逐漸變得涼爽宜人,所以人們的食慾便會逐漸好轉。
6、秋季該如何養生?
立秋後,很多地區仍然處於炎熱之中,盛夏余熱未消,因此素有「秋老虎」之稱。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九月中下旬,天氣才會真正涼快起來。 立秋後,白天仍然炎熱,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往往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變大。自然萬物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人體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立秋要養肺
立秋要養肺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衰弱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該吃什麼
立秋後,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葯、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立秋吃堅果防瘧疾
立秋吃堅果防瘧疾
瘧疾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又叫冷熱病,是由瘧原蟲經由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症狀是寒戰、高熱。預防瘧疾,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滅蚊、防蚊咬。 科學家發現,一種叫精氨酸的氨基酸能幫助兒童免遭瘧疾的侵害,精氨酸的缺乏與人體中氧化氮的缺失有很大關聯,而氧化氮能幫助人體抵禦瘧原蟲的進攻。研究人員也發現,堅果中的精氨酸含量豐富。立秋後,兒童多吃堅果,能提高機體抗瘧疾的能力。
立秋飲食豬脊骨燉藕
這款料理具有益腎填髓,補充鈣質,健腦強身的作用,適合立秋時節食用。 原料:豬脊骨1個,藕250克,精鹽、蔥段、生薑片、黃酒、味精各適量。 製作:把豬脊骨洗凈、剁碎,放沸水鍋里焯一下,撈出。去藕節和表皮,洗凈、切片,豬脊骨放在鍋里,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鹽、黃酒、蔥段、生薑片,再用小火燉煮到肉離骨,撈出骨頭、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湯中燉熟,揀去蔥、生薑,添加味精即可。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7、秋季養生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入秋之後也到了一年之中的進補時節,此時調養好身體,能為安然過冬打下堅實的基礎。
1、養血就是養根本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補血、養血,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女性如何來養血呢?首先要多吃一些含鐵量高的食品,紅色瘦肉、肝、動物血、木耳、麻醬等食物中含鐵量都比較豐富,而且也容易吸收。
中醫認為,「黑色入血」,也就是說顏色深的東西功效是入血的,像紅棗、阿膠、龍眼肉、紅糖等都屬於「黑色」,也可以適當增加攝入量。其中,紅棗的主要作用是益氣補血,適合氣虛血虛的人食用。阿膠的主要作用是滋陰補血,適合陰虛血虛的人食用。
脾胃虛寒的人則不適合單獨吃阿膠,可以搭配陳皮。龍眼肉的主要作用是補心脾同時補血,適合心脾虛弱同時血虛的人食用。有痰火、舌苔白厚的人,不宜多吃,因為龍眼肉會加重上火症狀。
2、「秋凍」適度 放鬆身心
秋天養生,很重要的是養情志。俗話說,秋風秋雨愁煞人,說的就是秋天的氣候變化容易讓人心生悲情,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也容易影響身體的各系統的健康。
古代說,情志養生;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不良情緒會沿著下丘腦—垂體—生理系統軸線,影響生理健康,對於女性來說,會影響月經。秋天養生,還講究適度「秋凍」。
「秋凍」可以使人體的陰津得以保存,防止秋燥傷人,也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跌的氣溫,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准備。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就不適合秋凍;此外,平時身體虛弱的人,或者怕涼畏風者也要及時添加衣物,以免影響身體健康。特別是一些女性,寒氣滲透,還會導致痛經,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婦科系統的健康。
3、葯食同源 適量小酌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養生,健康飲食,強健身體,更有多數人選擇炮製葯酒來養生。「酒為百葯之長,飲必適量」之語,出自班固《漢書·食貨志》一書。
在古代的中國,很多長壽的人都將有益身體且葯食同源的材料泡入酒中,每天適量飲用。例如,酸棗仁助眠;枸杞子滋陰補腎;龍眼肉、菊花明目安神,這些葯食可以幫助調理身體,溫補肝腎。睡前不妨來上一小杯,有助睡眠。
此外,秋季養生還要適當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順應天時,安然度秋。
(7)秋季為何要養生擴展資料:
適合秋季養生的食物:
1、百合:百合質地肥厚、甘美爽口,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上品,功擅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肺結核、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及各種秋燥病症有較好療效。熟食或煎湯,可治療肺癆久咳、咳唾痰血、乾咳咽痛等症。
百合煮粥,更增其補益潤肺之力,正如《本草綱目》所言「百合粥潤肺調中」,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熱或肺燥乾咳、涕淚過多、熱病恢復期余熱未盡、精神恍惚、坐卧不安、失眠健忘等症。
2、山葯:最適合秋季進補食物就是山葯,山葯不僅有「神仙之食」的美譽,還兼具有食物和葯雙重功能,其本身就是一味中葯,同時也是我們中醫常用來製作葯膳的重要食材。中醫認為,秋天吃山葯有補腎益精、健胃益脾、益肺止咳等豐富功效。
因為山葯中含有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吸收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效物質,同時還富含能阻止血脂沉澱在血管壁、形成血栓的多種蛋白酶,能夠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起到很好的功效,尤其是老年人,吃山葯進補非常好,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3、冬蟲夏草:性溫,味甘,除有補腎用途外,更有補肺氣、止咳喘、療虛損的功能。對肺病日久,囊括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痿、肺不張、胸膜炎,甚至肺癌患者,陰虛肺弱,動則喘嗽之人,最宜食用。若能與紫河車、山葯等一同服食,更為有益。
4、黃芪:性微溫,味甘,最善補氣,尤其能補肺虛之氣。中醫以為,肺主外相,肺氣虛則自汗出,又易患感冒。《本經逢原》以為黃芪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得配本草》亦雲:肌表之氣,補宜黃芪。對肺虛之人體表不固者,共同紅棗,煎水代茶,頗為適宜。
8、秋季養生為什麼養肺為要?
中醫的五行理論中,秋與肺同屬金,且秋季氣候乾燥,燥邪易傷肺,因此,秋季養肺尤為重要。
喝水益肺秋季養肺最簡便的一招是積極補充水分。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也可直接從呼吸道「攝」入水分。肺「開竅於鼻」,通過吸入水蒸氣而使肺臟得到水的滿足,每次10分鍾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夠。
秋季還要強化洗澡措施,因為肺主皮毛,秋燥最易傷皮,進而傷肺。洗浴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臟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養肺之作用。
食粥養肺進入秋天後,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卜、蔬菜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以下葯粥值得一試:
銀耳大米粥銀耳50克,發泡後加人大米50~100克淘凈同煮。然後加蜂蜜適量,攪勻即可。
蓮藕大米粥蓮藕100克,洗凈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後可加蜂蜜。
山葯大米粥山葯100克,大米50克。山葯洗凈切塊,大米淘凈煮粥,一日兩次分食。
大棗銀耳羹銀耳50克,泡發,加入大棗10枚,加入適量水煮一二個小時,然後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葯膏潤肺秋令燥邪較盛,老毛病容易復發,最常見的是咳喘和腹瀉,針對性地服用中葯有一定的預防功效。
威靈仙丸威靈仙、薄荷各60克,皂莢20克,研末水調為丸,每日用姜湯送服3~5克,主要用於咳喘復發。
黃芪膏黃芪100克,水煎3次,過濾去渣,再用小火煎熬,濃縮成膏狀,加入蜂蜜500克,日服2次,每次1匙。適用於氣虛自汗、四肢乏力的痰咳虛喘者。
常笑宣肺笑能促進體內器官健康,對肺特別有益。笑時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能夠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復體力。發自內心的微笑,可使肺氣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此外,肺氣的下布還可使肝氣平和,從而保持情緒穩定。自心靈深處,笑而無聲,可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收到強腎之功。開懷大笑,可生發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收到心肺氣血調和之目的。
運動健肺強健肺臟的最佳方法是體育鍛煉,如散步、體操、氣功等。
吸收功晚餐後兩小時,選擇室外空氣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鍾,然後站定,面對明月,兩腳分開與肩平,兩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於臍下3厘米處,雙目平視,全身放鬆,吸氣於兩乳之間,收腹,再緩緩呼氣放鬆,持續半小時即可。
拍肺功每晚臨睡前,坐在椅子上,身體直立,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胸部由上至下輕拍;呼氣時從下向上輕拍,持續約10分鍾,最後用手背隨呼吸輕叩背部肺腧穴數十下。
此外,老年人還要留心保持心情舒暢。正確地把握自己,家務勞動要適度,身體如有不適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