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黃帝內經中天人相應的思想
《內經》主張「天人合一」論,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可以說「天人相應」思想是《內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內經》反復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內經》「天人相應」學說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天人相似
天人相似指人體與天地萬物的形態結構相類似。《內經》認為人的身體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例如《靈樞·邪客》把人體形態結構與天地萬物一一對應起來,一一作了類比。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到相對應的東西,人體彷彿是天地的縮影。《靈樞·經水》在解釋十二經脈與十二經水的對應關系時說:「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秉。」認為外在的十二經水和內在的十二經脈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即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在外形成十二經水,在內形成十二經脈。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是相應的。十二經水是行水的,而十二經脈是行血的,如同經水有遠近深淺的差別,十二經脈中的氣血也有遠近深淺的不同,二者是相對應的。這種思想的形成,與漢代盛行的「人副天數」有密切關系。
(二)天人相動
天人相動是指人體生理功能節律隨天地四時之氣運動變化而改變。人與天之間存在著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統一關系。《內經》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變化的節律與天地自然四時變化的節律一致,人體生理功能隨著自然界年、季、月、日、時的變化發生相應的變化。就一年四時而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人的生理功能活動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更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氣始言,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素問·診要經終論》)隨著月份的推移,人氣在不同部位,發揮作用。就一日而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隨著自然界陽氣的消長變化,人體的陽氣發生相應的改變。人體衛氣也隨著晝夜出陽入陰的變化而變化,衛氣白晝行於陽經二十五度,夜晚行於陰經二十五度。在一日之內也體現了一年四季的變化節律,這一點在病理上表現較明顯,「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2、天人合一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天人合一養生必須遵循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鍾走時,使養生生活化,否則將有悖天人合一養生。
(1)順應天地自然原則
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使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於四時氣候的更替變化,遠離世俗的紛擾,悠遊於天地之間,達於八荒之外,以求自強不息,祛病增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
現代生物鍾學說與「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並使天人合一養生理論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順應人體生物鍾成為天人合一養生的又一原則。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依賴於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現代科學發現: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居然與地殼中的化學元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令人驚奇的是地殼中的元素與人體血液中元素豐度(即含量)的分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人體的生物鍾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
那麼,怎樣順應呢?簡潔地說,就是應該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之大環境,使吃喝拉撒睡,行動坐卧與節律合拍和諧,不使行為和三大節律環境有悖。
(3)融入生活的養生原則
養生不能為了養生而養生,刻意行之,而要順乎自然,法於自然。所以要把養生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順應生活的養生原則。如保健養生所用的按摩、針灸之類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容易操作,易於中老年人學習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習慣當中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即便是飲食養生,也不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常見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講究。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與成鹼性食物的平衡;葷與素的平衡;飢與飽的平衡;雜與精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慾的平衡等等。
3、為什麼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
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論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4、簡答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我很急的!!!謝謝!!!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5、養生的原則?
天人合一養生必須遵循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鍾走時,使養生生活化,否則將有悖天人合一養生。
1.順應天地自然原則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使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二十四時氣候的變化,遠離世俗的紛擾,悠遊於天地之間,達於八荒之外,以求自強不息,怯癇增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現代生物鍾學說與「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並使天人合一養生理論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順應人體生物鍾成為天人合一養生的又一原則。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依賴於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現代科學發現: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居然與地殼中的化學元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令人驚奇的是地殼中的元素與人體血液中元素豐度(即含量)的分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人體的生物鍾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就人類養生而言,凡事都應順應生物鍾,這是生物鍾養生的基礎。
3.融入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不能為了養生而養生,刻意行之,而要順乎自然,法於自然。所以要把養生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順應生活的養生原則。如保健養生所用的按摩、針灸之類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容易操作,易於中老年人學習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習慣當中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即便是飲食養生,也不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常見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講究。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與成鹼性食物的平衡;葷與素的平衡;飢與飽的平衡;雜與精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慾的平衡等等。
6、養生的原則有什麼?
養生的原則:
養生,又稱道生、攝生、保生。即採取各知種方法以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養生的原則包括:
(1)順應自然:了道解和把握自然界各種變化的規律和特點,保持與自然的統一,即「天人合一」。
(2)形神兼養:注意將調養形體與調攝精神活動相結合,使「形與神俱」,即保持形神合一。
(3)調養脾腎專: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保養腎精,「食飲有屬節」,才能保養脾腎。
(4)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特點、所患疾病、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制定具體的養生方法,才能達到有效養生的目的。
7、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養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麻疹、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8、天人相應,順乎自然」是中國的傳統養生的指導思想,試問你對該思想如何理解?O(∩_∩)O~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人體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與外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的源泉。《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說明人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與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地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如《靈樞·本臟》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說明人體生長衰老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五臟功能盛衰變化的生理過程,人體五臟功能之間不僅有著相互配合的關系,還與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著協調統一。 因此,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如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迭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說明春夏天氣溫熱,陽氣發泄,氣血活動趨向於表,運行較為通暢;秋冬氣候寒涼,陽氣收藏,氣血活動趨向於里,運行較為滯澀。因此,在春和景明、風和日麗的時節,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較旺盛;而在寒冬臘月,陰晦的天氣,則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適之感。根據這一自然規律,中醫養生學便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主張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人們要順應陽氣發泄的趨勢,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動,漫步於空氣清新之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氣候轉涼,風氣勁疾,陰氣收斂,人們又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避肅殺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而養陰養陽的道理,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的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