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人養生四境界

古人養生四境界

發布時間:2020-07-21 06:55:13

1、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據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為主,幾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東西,我感覺這種境界很高了

2、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哪個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又稱「哲學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從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的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2、功利境界:

人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所做事情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做的各種事,有功利的意義。

3、道德境界:

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人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4、天地境界(哲學境界):

人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人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2)古人養生四境界擴展資料:

馮友蘭先生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他的《中國哲學史》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此書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1990年7月,馮友蘭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全部完成。馮友蘭說這部書「不僅是過去的歷史的敘述,而是未來的哲學的營養。這部中國哲學史著作,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它奠定了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基礎,在中國哲學由近代走向現代的發展歷程中,是一座里程碑。

馮有蘭是近代以來中國能夠建立自己體系的少數幾個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現代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馮有蘭是一位愛國者,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享譽世界。「

3、古人之三重境界分別是什麼意思

「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於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兩句原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後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而無所收獲,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乃恍然間由失望到願望達成的欣喜。

4、從古籍中了解古人是如何養生的

古籍的養生思想一般來講,都是在黃帝內經里。具體的你可以去了解下黃帝內經裡面是怎麼說的。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是《黃帝內經》中養生的總原則,本質的含義就是要順從自然規律生活。具體的可以去

看看

5、四不養生境界:寵辱不驚;貧富不;名利無意;怨恨無痕.

好習慣!好心態!和人緣!此乃人生三寶

6、中國古人的調心修德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古人認為「仁者壽」,而要達到「仁者」則必須調心修養道德。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視、聽、言、動不離正念,故大乘《起言論》曰:「苦心馳散,即當攝來往於正念。」

練功者的一思一念皆應合乎道德規范,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惑。若有一絲邪念即當警覺,應有「獨處暗室而不欺心」的慎回獨精神,如此方能時時激發良知,使自己處於心正身安、神清氣爽的境界。《維摩經凈影疏》曰:「調令離惡……故名調狀。」調心的作用就在於調伏妄念,正念存內,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體健,體健方能延年益壽。

調心也必須首先修養道德,應不斷地掃除自己頭腦中的邪思雜念和各種貪欲,凈化自己的靈魂,做到「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分,乘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則調心功夫才能不斷練向深化,人品斯正,方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讓浩然正氣源源答而來,功夫在正念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7、你認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黃帝內經中對養生的最高境界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所謂養生,是將我們的身心與天地所結合,超然物外的心性養成。由於人是大自然中被構造的最完美的靈體,我們通過養生來調節身體的靈動性。養生的最高境界在於心神統一,順應自然,陰陽平衡。

一、何為養生

所謂養生,指的是休養生息。人的生命活動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養生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調整人的作息,以達到與之相契合。養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在於不生病,健康是養生的根本目的。古人說,唯有與自然相合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保證睡眠的充裕與心情的開朗才能將身體養好。中醫認為健康的標准就是人體內的陰陽平衡,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的不規律性,導致了身體內的陰陽失衡,或多或少會帶有疾病。

二、養生的境界

養生的境界依據修行的段位不同產生的境界也不一樣,高級的養生可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到這一點的人在自己的體質上進行順應自然的調節,諸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冒,養生的人能夠迅速判斷出自己是哪種感冒體質,或是陰虛,或是陽盛。前者對症下葯就喝薑茶以促進身體的暖意,後者則引用菊花茶來敗火消炎。通過養生將自己身體上的小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下,預防疾病的產生也有助於心理層面的健康。

養生是現代都市人常做的一件事情,各人各境界是不同的,我認為的養生最高境界還是與自然心神合一,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去調整自己的體內陰陽之氣,不生大病即為最高,將平常的小病扼殺在萌芽之中,充盈自己的心理,讓自己時刻保持在一個平和、舒緩的心氣兒。

8、在《論語·學而》中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指出的「溫、良、恭、儉、讓」,即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可謂是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了。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仁人」應當具備的五種品德:「恭、寬、信、敏、惠。」即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

9、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10、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與古人養生四境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