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基本簡單的養生小常識,你做到了嗎
1:每天一杯牛奶
牛奶是營養界推薦的補鈣好食物。牛奶中天然存在的營養物質和鈣形成了最容易吸收的比例,所以雖然100ml牛奶中,只有大約100mg的鈣,但是吸收率很高,所以推薦大家每天喝一杯牛奶來補充鈣。
2:每天二公里步行
有資料顯示,我國18歲以上成人常參加身體鍛煉的比例不到12%,預防慢病必須要增加「動」的成分。步行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對防治慢病效果非常好。曾有調查顯示,每周步行14公里以上的人,比每周步行4公里以下的人,心血管的患病率要低40%。即使得了慢病,通過運動,一些慢病症狀也都會減輕甚至消失。
3:一日三餐要按時
胃腸喜歡有規律的工作,到點就分泌消化液。因此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並且改變暴飲暴食、攝入過快、邊走邊吃等不良飲食習慣。
4:四肢多伸展
久坐會出現腰背疼痛、小腿浮腫等症狀,長時間發展下去將會導致慢性勞損,形成功能性腰背痛。因此要經常做做伸展運動,向前向後踢踢腿、做個弓步壓壓腿,都能很好地舒展身體,緩解肌肉酸痛、腿部浮腫。
5:五穀雜糧都要吃
一般一日三餐食譜中的各種營養素含量,應佔全天供給量分別是30%、35%~40%、35%~40%。按照「五穀搭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樣搭配」的基本原則,盡可能達到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6:七分飽最舒服
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腸胃。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也無法避免。
由於老年人身體消耗少,所需的能量也少,吃飯七分飽即可,太飽也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負擔。
7:八小時睡眠
人應根據自然界節律來調整睡眠時間,春天萬物復甦,陽氣開始生發,應早睡早起。如果夜裡睡得少,可以補個午覺,每天保證八個小時的睡眠。
8:蹲廁所別太久
很多老人常常倍受便秘困擾,老年人占便秘人群近一半。
每日早晨起床後在廁所蹲一會兒,有意識培養按時排便的習慣,但每次時間別太久。通過飲食、體育鍛煉、規律生活等方式,若便秘仍不能緩解,大便次數還很少,每次大便均需用力才能解出的人,則需及時求診。
養生貴在堅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與生活壓力下,不妨靜下心來修身養性。
2、秋冬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1、養陰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
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多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最壞的結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選擇冬裝的首要標准就是保暖。在眾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綸、腈綸、蠶絲、醋脂粘膠棉保暖性最高,而錦綸、丙綸、滌綸的導熱性較高,不太適合用於禦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織物和蠶絲含空氣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3、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4、飲食注意預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3、養生小常識。都有什麼?
1、鍛煉最佳時間
早晨太陽出來之後鍛煉時間是最好的。尤其是到了下午身體的狀態已經處於最高點,所以在下午4點到6點之間進行鍛煉,或者吃完飯半個小時之後鍛煉是最合適的。
2、睡眠的最佳時間
成年人睡眠的時間一定要達到七個小時左右,午休要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可以適當的延長一些,尤其是到了晚上12點到凌晨三點,此時一定要進入深度的睡眠狀態。
3、曬太陽的黃金時間
曬太陽最佳的時間段是上午8點到10點,下午的16點到18點,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紫外線中的a光束是比較強的,能夠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讓骨骼變得更加強壯。每天堅持曬半個小時的太陽時間,對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4、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
每次吃飯前一個小時可以適當的吃水果,能夠保持身材的苗條。要保持健康的體重,不能讓身體過度的肥胖,不能吃油膩的食物,飲食要做到清淡為主,多參加體育鍛煉,每天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有氧運動。
5、喝飲料的最佳溫度
在喝蜂蜜水、熱牛奶、咖啡、茶葉時盡量讓水溫控制在62℃左右,在水燒開的時間不能過長,因為開水會產生一定的三氯甲烷,容易致癌。
6、最佳的環境溫度
環境溫度控制在20℃到24℃是最舒適最舒服的,因為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在22.8℃,同時生理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
7、開窗通風的時間
一定要注意居住環境的通風和散氣,盡量是在下午14點到16點開窗通風。保持居住環境的相對濕度在60%左右,盡量不要在房間內放置容易引起過敏的花粉,過敏體質的人群不適宜養寵物。
4、有哪些養生的小常識?
5、秋冬季節養生有什麼小常識
秋冬養生最全最實用秘籍
養生即養身與養心——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樹先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解: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秋冬護腎
1、避寒防病
以室內活動為主,適當減少外出活動。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清晨少在寒風中鍛煉。
2、禦寒鍛煉
每天戶外活動一小時左右,再加以適當的冷浴。
冷浴可以選擇:
冷水浴面,先用濕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乾後用手摩擦面部至紅。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後要以手按摩足底湧泉穴。
室溫不宜過高,保持在16~18℃為宜,常開門窗通風換氣。
3、保持心情舒暢
進行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心情舒暢,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聽舒緩的歌曲。
4、科學進補
補氣:食用人參、山葯、陳皮、大棗等。
補血:食用當歸、熟地、首烏等。
補陽: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補陰:食用銀耳、百合、枸杞等。
5、重視食療
秋冬飲食宜溫熱,忌生冷。養胃護氣應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氣候乾燥,應重視人體津液的保護,宜適當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陰、潤肺、防燥食品;塗抹護膚霜。
2、保肺:及時添加衣服;調理飲食,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加強耐寒鍛煉;經常飲水,補水養肺;適當進補,補脾益肺;預防便秘;保持心情舒暢。
3、保心:常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時不空腹上班,鍛煉。
4、保胃: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飲酒、喝濃茶;晚間睡卧不要貪涼。
減輕睏乏
1.節食慾
2.忌怒氣
3.常梳發
4.多擦面
5.呼濁氣
6.咽唾液
7.齒數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有助於消除疲勞,保持牙齒健康。
8.舌舔齶:用舌頭舔牙齒上齶,有補氣、提神、養心的作用。
9.目運轉:經常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多用手揉搓耳朵,多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
11.脊背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護:保持體溫,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氣強身。
14.穀道拖: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
15.肢節搖:甩手、踢腿,增強活力,消除疲勞。
16.足心搓:按摩腳心,可消濁通絡,解除疲勞。
17.便禁言:大小便時閉口握雙手,可益智補氣。
18.凈體膚:用手揉搓身體,可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秋冬養生粥
1、麥門冬粥
耶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乾咳燥咳、口乾、口渴及失眠、身熱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補虛。適用於中老年人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症狀。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水煮成粥。
功效: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適用於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記憶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適量白糖,加水適量,同煮成粥。
功效: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用於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大便燥結等。
5、胡蘿卜粥
取新鮮胡蘿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補脾、助消化。適用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6、蘋果粥
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潤肺、健胃、解暑。適用於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結、高血壓等病症。
7、紅棗糯米粥
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加適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適用於預防秋季風熱型感冒。
9、鮮藕粥
粳米250克,鮮藕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進食、涼血止血。適用於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尿、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及血虛患者。
11、銀耳粥
干銀耳10克、粳米2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撕碎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止咳、益氣補腎。適用於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共煮,加白糖適量,溫服。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3、蓮子粥
將蓮子發脹後在水中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入清水中煮爛,再與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4、羊肉粥
鮮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蔥、姜、食鹽,加水適量,煮至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益氣血、暖脾。適用於脾胃虛寒、秋冬手腳不溫者。
15、八寶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適量。
銀耳、香菇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去其蒂,濾干。將大米、玉米、大棗、蓮子、枸杞子洗凈,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強食慾、補充體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燒開,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脹開,倒入牛奶繼續煮,加冰糖適量,煮到小米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養腎氣、補虛損、清虛熱。適用於缺鈣、消化不良、體質虛寒等。
養生八大穴
1、風池穴
在項後枕骨下,與乳突後凹陷處。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換左手捏風池25下;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功效: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換左手。
功效:主治頭痛、感冒、鼻炎、齒痛、咽喉腫痛、中風、便秘、經閉等。
4、內關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齊、嘔吐、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5、殷門穴
在大腿後側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手拇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等。
6、後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後溪50下,再換左手掐捏揉右手後溪50下;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耳聾、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環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後凹陷中。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兩手抱膝摟懷後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症等。
8、陽陵泉穴
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養生「狀元」食品
1、第一菜:蓮藕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質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脆嫩、汁多,適合涼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2、第一堅果:花生
功效: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產婦乳少、大便燥結等。
最佳吃法:連皮煮著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對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補:山葯
功效:利於脾胃消化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葯粥能更好的發揮滋補效果。
4、第一飲:黃酒
功效: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皮膚、散濕氣,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以35℃~45℃為佳。
最佳搭配:搭配烏梅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魚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燉、涼拌,做湯均可。墨魚做湯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緩解秋燥,生津潤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緩解咽喉干、癢、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風濕病及關節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對患肺熱久咳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當菜餚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與糯米製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適用於病後虛弱、乾咳患者。
史上最實用秋冬養生指南,快快分享、轉發給您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親朋好友們,一起養生吧!(源網路,若侵刪)
6、養生小常識
7、養生小常識有什麼?
養生小知識:倒退著走,能緩解腰疼。在選擇走路鍛煉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倒著走,能夠有效的緩解腰部的疼痛現象,專這樣能使腰部的肌肉,得到有規律的收縮和放鬆,加速血液循環,不斷增強新陳代謝的速度,緩解腰部肌肉疲勞,也有非常好的功屬效
8、十月份養生 十月份養生的小常識有哪些
十月份養生 十月份養生的小常識有哪些 房事養生中醫認為呢,在秋季應注意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起居養生在秋季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