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庸 中醫養生

中庸 中醫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1 02:41:16

1、求一些養生中醫診斷保健上的經驗口訣,民間說法俗話諺語或順口溜。

2、怎麼養生

3、重慶中醫養生館哪一家比較好?地址在哪?

Suddenly in inflation in the field
兄弟我一般是去從東莞般到重慶的那家, l57前面百23I3後面OII6也是他手幾浩薇線和叩叩。安排的M做的服。務ISO木示准額,六白的架位你懂的,黎頸理叼毛實在周道沒有之一,本L力推去HAPPY,國洋菜都有,吃起來很香,度兄弟們上車吧。。
.
.
.
.
有人說,怎麼知,平行宇宙還分種類嗎?是的,不同的物理理論下就有不同的平行宇宙。基於大爆炸宇宙學就有2種不同的平行宇宙。

第一種平行宇宙是說,我們的宇宙正處於膨脹過道程中,那麼我們的宇宙之回外是什麼呢,如果說外面空無一物,顯然這樣的說法不太讓人信服,因此就引出了一種假說,在宇宙之外還有其它平級的宇宙,答它們也處在膨脹過程中,這種平級的宇宙有無數個,既然這樣的話,無數個宇宙中很可能就有無數個地球,無數個你與我。

4、中醫養生行業歸什麼部門管理

你要投訴么?找315協會看看,中醫養生部門屬於保健服務行業,裡面的從業者都是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所以他們不能行醫,但是到現在打擦邊球的很多,打著保健的名義做行醫之實,他的上層主管部門應該是勞動局,不過工商和稅務局是管理他們收費的,有最低和最高收費標准(理論上是這么回事,可人家怎麼收是人家的事情,只要不被查到就好了,工商一般收了稅基本不會怎麼管的,保健機構的收費標準是靠同行間的市場競爭自己設定的,這和不同理發店燙個頭收費不一樣是一個道理,我打特價,會員,就能便宜點,雲雲之類。你也可以理解為市場經濟,呵呵。)但是衛生局也管,收衛生費之類的?具體地方收費標准不一樣,收費借口也不一樣,因為保健也算是醫療行業的分支,中國的管理部門交集比較多,做個買賣,沒有背景的話,到處都是大蓋帽,唉,有點亂,所以出了事情都是你推我啊我推你的。

有利可圖就一窩蜂,禍事來了就完全沒有一點責任和擔當。
這就是為人民服務了。

5、想學學中醫養生有關的東西,哪裡教的比較系統啊~~

漢大儒董仲舒有雲:「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心靜, 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潘守宇談中醫大道與養生智慧(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演講提綱)
一位中國平民的中醫感悟
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因天之序,順應自然,葯食同源,寓醫於食,道法自然,道不遠人,道在人心,道日用而不知,不為良相,就做良醫。道以醫顯,從醫入道。
最古老的一定是最永恆的
最經典的恰恰是最時尚的
全世界最高的學問是研究人的,而生命之學又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
托爾斯泰講了,人類的最高智慧,是了解天地萬物,及人在其中的位置,這是最高的科學。
因天之序,人是靠頻率和宇宙共振的!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和諧度越高,就越臻於至善!聯社有一個報道,說:英國的王儲查爾斯王子接受英國男性健康雜志社的訪問,他有一句話講的很精彩。他說:「如果我們對8000年的印度和中國醫術視而不見的話,那麼我們的確丟掉了一點東西,我的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因為他們醫學理論基礎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諧整體中的位置」。這句話講的非常好,我對查爾斯王子了解的不多,但是,從這句話里看到了他比較高的哲學水平。做為中國人如果不懂的這個道理,是值得反思的。我們有一些青年人不大了解中國的養生文化,甚至有些青年在網上還詆毀中國的養生文化,這是一種不了解的表現。我們的人文先祖把自己融入宇宙中,去臨床實踐,所獲得的是一種真知,我們現代人很難做到的,因為現代人可以說:心浮氣躁的多。能夠真正的靜下來感知宇宙變化的人不多,所以,他們獲得了真知。比方說:經絡,經絡是幾十年前現代醫學認為這是中醫的一種偽科學的一個口實,說:中醫講經絡,誰看見經絡了。那麼後來有人用儀器把經絡給照了下來,發現儀器所照下來的經絡和古人所畫的經絡圖沒有差別。那麼古人是怎麼知道經絡是這樣的呢?就是一種內視,這種內視的基礎就是靜,極其的安靜,安靜的合宇宙同步的時候,他就准確的感知到了經絡的走向,這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庄嚴宣布:21實際的醫學不能繼續以疾病作為研究領域;(病越治越多!)而是應該以人類的健康作為研究方向!(養生頤養天年!)
 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中醫治的是生病的人,西醫治的是人生的病。是葯三分毒,特別是中葯!平衡就是健康,調整就是治療!
 葯食同源,寓醫於食!
2001年7月在維也納召開了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來自全世界的3000餘名營養學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通過熱烈的討論,與會代表達成了一致的學術觀點:「食物是最好的葯物」。「食療」的保健效果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健康與疾病這一對矛盾、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與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總體把握。
中醫的特性是平衡,中醫的中字不僅僅是中國的醫術,還包含了中庸之道,說文解字,中:上下通徹,左右兼顧,變更調整,中庸之意就是要通過變更調整,是事物處於上下左右之間的最穩定的狀態,事物只有穩定才是平衡,平衡才是美,平衡才是相對的延長,這就是中庸之意,這就是中醫的根源,記得過去批《中庸之道》,實際批中庸之道的時候,我們走的還是中庸之道,那個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黨既不能犯左傾主義的錯誤,也不能犯右傾主義的錯誤,這不就是中庸嗎?中庸它是一個調整平衡,使自己處於一個最穩定的狀態,中醫的魂魄就在於中庸,把人調整為一個最平衡最穩定的狀態,這個狀態就叫做接近自然,保持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人是不會生病的,恢復人的整體平衡,人的病是可以漸漸治好的,這就是中醫與現代醫學最本質的區別,,現代醫學就是醫病,病灶在哪裡就醫哪裡,中醫不是的,中醫是保持或者是恢復平衡,我們現在的身體很好。要面對各種變化,一年四季的變化、七情六慾的變化、飲食的變化等等,你想保持這個平衡就的針對各種變化,使自己能夠接近自然,保持平衡,恢復平衡,有病了是你的身體失衡了,恢復平衡後,病就不治而愈了,所以說,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養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理論是一個最基本的規律。
中醫就是平衡,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古老的習俗,要過百歲,過百歲是個迷,它是一個預示,預示著人應該活100歲,所以,《皇帝內經》講:人享進天年應該百歲而去,現代醫學揭開了這個秘密,人的細胞100多天更換一次。嬰兒生下來100天,在娘胎里形成的它已經沒有了,它靠自己後天的吃食又形成了一個新的自我,這是一種脫胎換骨,也是一種壯舉!所以,我們要為他慶祝,這個慶祝的名稱就叫做過百歲,即使人的細胞100天左右更換一次,我們可以把人體比做一個大自然,給他營造一個風調雨順平衡的環境,再長出來的細胞就是健壯的、有生命力的,它就取代於那些病態的、衰老的細胞,於是,人們就走向了健康,如果,我們在人體裡面形成了一種違反自然的環境,那麼再長出來的細胞就是病態的,它就取代了健康的細胞,這就是人體發病的根源,這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中醫!
中醫中葯不治病,只調節陰陽平衡,陰陽平衡釋放潛能,潛能治癒疾病!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葯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黃帝內經》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四時之序,春為始,冬為終。死生之道,分言之,則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合言之,則陰陽和者生,陰陽離者死。故為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善治未病之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也就是我們家人推崇備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僅善治已病之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葯教葯,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扁鵲本來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但上述史載的扁鵲實為約生於公元前407年左右(戰國時代)的齊國名醫,本名秦越人,被後人稱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上醫」和「中醫」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產生。
「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治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治已病之病,謂之醫療。」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上醫」屬於養生學,「中醫」屬於保健學,或都叫預防醫學,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
一次,劉神威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中草葯為何能醫病,是什麼原因?
孫思邈答道:「中草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於各種葯物不同的性:寒、熱、溫、涼;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趨勢;不同的歸經,對於患病的機體,起到調節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
孫思邈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
 夜裡9點到11點三焦經當令(值班),三焦通百脈,就是五臟六腑的連綴系掛,不能休息就氣滯血瘀,百脈不通暢,四肢乏力,無精打采,五臟六腑血流氣流營養排毒交通不暢;11點到凌晨1點,膽經當令;1點倒3點肝經當令;3點到凌晨5點是肺經當令 ;從夜裡11點到早晨5點很重要,膽經排毒,易陽生;肝經為神,(開竅於目) ;肺神為魄(開竅於鼻);攝魂固魄,陰陽轉換,排毒造血,都在這段時間,不因天之序,怎麼健康?!
 肝神為魂,肺神為魄 孩子出生都是大拇指按在無名指的指根處,無名指的第二節處是肝穴,大拇指是肺經,孩子握固一做這個動作,是攝魂固魄,人生下來都是握固而來,撒手而去,為什麼這樣,是因為人魂飛魄散了!
 世界上的百歲老人,各有自己的長生秘訣,但有一個共同秘訣,也就是生活習慣您知道嗎?
那就是早睡早起,晚上九點鍾之前睡覺!(大道至簡,道不遠人,以至於釋迦摩尼菩提樹下悟得道後,自己都驚奇:簡單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醫政相通
《資治通鑒》以醫論政;《傷寒雜病論》是以政論醫,所以說不做良相就做良醫!
「萬事治本,必先治身」。「凡治政之紀,必自身始」《呂氏春秋》時講;「萬事治本,必先治身」。自然間和人發生了什麼事,本在哪裡呢?本在自己的身體。
 湖南出土的一部醫書裡面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10年未成,身體垮了,走路都要跌倒了,家裡生活一團糟,他請教了當時一個主管醫的大臣天師癸,天師癸告訴大禹,「凡治政之紀,必自身始」。就是說治理國家的綱紀,首先要從治理自己身體為始。於是就幫大禹調養數月,數月後大禹精神百倍,家裡家外也是一片祥和。10年沒辦成的事,3年治水成功。所以物質身體是第一性的,如果說不能夠治理人體的平衡,他的精神狀態就是失衡的。
為人父母者不學醫,謂之不慈,
為人子女者不學醫,謂之不孝。
人生許多的不幸和悲哀,多數都是源於無知與疏忽!
生病是祝福的開始,生病是提醒我們該改變了!
上帝
用疾病糾正人的過失
用身體的痛苦管教他!
 前半生從錯誤中學習,後半生在帶病中延年!
 人就怕無所顧忌?帶病養生,以煩惱養菩提心!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失敗是成功地母親!
肝肺心腎脾對應仁義禮智信,對應五行木金火水土,對應人身筋,皮毛,血脈,骨,肌肉。對應風水東西南北中。對應角jué、商shānɡ、徵zhǐ、羽yǔ、宮ɡōnɡ五音 (題外話:這就是音樂療病的原理;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甜入脾,凡是食物都有寒熱溫涼平的屬性,這也就是葯食同源,寓醫於食可以治病的原理,大道至簡,道不遠人!對應的分泌體液:肝開竅於目為淚;肺開竅於鼻為涕;心開竅於舌心血變現為汗;腎開竅於耳為唾液;脾開竅於唇為涎液!可以對照診病 ).
  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有深厚的哲學基礎。首先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態觀,第二是「葯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食療觀,第三是「審因施食,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第四是「調理陰陽,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烹飪和營養的哲學內涵。
人的疾病千奇百怪,但簡而言之就是四類:寒熱虛實!怕冷啊還是渾身燥熱;是虛的走不動路啊還是沒動地方就打飽嗝呀!越是復雜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越簡單!
其實所有的食物都分:寒熱溫涼平屬性,要結合自身,例如(嘴起泡,口腔潰瘍,耳癢,咽喉痛等等,是身體告訴您:上火了,不能再吃肉魚「魚生痰肉生火」,別吃熱性食物比如小米,讓我吃點大米吧,快讓我吃點生菜,油麥,苦筍等降火的蔬菜吧。)您這樣聽從身體的本能,就不得病了!但是您嘴起泡,口腔潰瘍,耳癢,咽喉痛等等,仍不注意飲食,相信醫葯,吃抗生素,牛黃解毒丸等,上面的症狀消失了,口腔,耳朵不痛癢了。好了症,但病沒好,您仍然一如既往的吃喝,不改變飲食,休息!下一步病就進入內臟了,要不癌症等大病都不是一天的結果!!切記!!寓醫於食,是每天生活都堅持!葯食同源,但葯也不能立竿見影(您想單吃馬上好病是誤解!)
一年四季養脾胃(春季養肝,夏季養心,秋季養肺,冬季養腎)
春季到夏初,陽氣上升,人容易心腎不交失眠,嗓子啞。中醫原理是:腎水不能平衡心火造成的。
肝火旺就失眠,肝升肺降,肺是金,火克金,火屬心,苦入心,可以降心火,升肺金,平衡肝火,失眠就好了!!
1,注意調節情志,別太壓力,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解脫自己,別太糾結,很多東西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
2,苦菊,生菜,萵苣,帶苦味的菜,大米比麵粉也是涼性的。這是食物,可以寓醫於食。
3,注意鍛煉,例如登登山,散步。您喜歡登山嗎?勞身治失眠,勞心得失眠。
古代醫學經典《難經》中說:「人之安睡,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五臟各安其位而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您老愛失眠,一定是您體內的神、魂、魄、意、志沒有好好待在相應的五臟里所導致的。
只有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只有掌握了四季養生的規律,我們才能非常自如地經營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的健康道路!
人體是最無為,最自足的恆溫平衡系統,不能偏離自然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講究科學的養生理念和生活之道!只有因天之序,根據身體的本性原則對待身體,才能長生久視,頤養天年!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一個度,要永遠遵循一種平衡。我的宗旨是:身體五臟六腑有毛病了,能用食物調理,就盡量用食物調理,這才是最有價值,也是最根本的方式。醫道乃養生之道,生活之道,這是道的至真本意。

順道昌,逆道亡。祝各位都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和其吉凶。身心和諧!

6、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分別是什麼?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7、中醫養生什麼書適合我?

《黃帝內經》不錯百的選擇,食療方面有中國度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葯膳與食療》知,簡單的鍛煉套路建議你就練八段錦。也可以學一下一些簡單的自我按摩手法道,自己平時注意調理內一下,不過無論那方面都好都要持之以恆!願你身體健容康!

8、關於中醫

我是師承中醫師 中醫很神奇 書上的知識 每個人看了都會 處分下葯 關鍵還是師傅這點 我有絕招很牛

9、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今社會,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擁有良好的社交人脈,就要學會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庸之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宋代程頤對「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不平庸」  ,後來他又補充道:「獲勝者是公正的,沒有低人一等的名聲。 」這兩句話在儒家看來沒問題,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朱成那麼高的思想水平,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由於朱成似是而非的解釋,許多人誤解了「中庸之道」,認為「中庸」就是虐待好人,混日子,不分清是非,混日子,不求進步,不守規則。  還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即中庸之道是尋找中庸之道,凡事追求中庸,避免極端。  在處理任何事情時,我們必須確定一個中間點,左邊的點不如右邊的點好,右邊的點太多。  


如何選擇中點?你不認為你選擇了半天的觀點沒有偏見嗎?根據雙方的主觀理解,這不是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一點,因此他們將自己限制在一點上,失去自由和靈活性,加上他們自己的局限性和自私。你怎麼能在不作弊的情況下選擇中間點呢?  

因為反思的過程充滿了自私和自私的慾望。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即個人的主觀意志和自私會逐漸滲透到判斷過程中,使判斷越來越非個人化和不自然,最終反而做出極端的判斷。  諷刺的是,最初走中庸之道的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無私和寬宏大量的紳士,但最終他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變成了一隻兩頭老鼠,一個斤斤計較的小人。   

因此所謂的中庸之道不是讓你做牆頭草,而是在堅持自己立場原則的情況下,學會圓滑處世,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在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與中庸 中醫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