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大腸穴位養生

大腸穴位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1 01:12:32

1、即保健又強壯身體的穴位是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百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度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版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權作用

2、人體的大腸內藏難道真的藏有這么多「宿便」嗎?

動動腦子想想,就算有長命百歲的身體,也沒有長命百歲的環境。

3、按摩哪些穴位有助於壯陽養生

蛋白質,適當進食鴨肉能夠改善身體虛弱的症狀,對於心情容易煩躁、腰膝酸軟的情況均有調節作用。因此,想要滋陰補腎的人可多進食鴨肉。

4、脾胃虛寒大腸濕熱艾灸怎樣調理?

脾胃虛寒艾灸哪個部位
1、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腸胃疾病,消化道疾病的要穴,對於脾胃虛寒的調理有著重要的作用。中脘穴在我們身體的上腹部位置,肚臍上方四寸左右就是中脘穴了。艾灸中脘穴可以起到強健脾胃,調理氣血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艾灸中脘穴每次進行一刻鍾左右,堅持一段時間,具有很好的效果。
2、足三里
足三里是日常保健養生常用的一個穴位,足三里也是預防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脾胃虛寒的患者也可以嘗試艾灸足三里的方法,每天艾灸足三里20分鍾,可以起到補益脾胃,促進消化,調節氣血,和胃利氣等作用。
脾胃虛寒艾灸要的注意事項
1、選擇好體位
對於艾灸這種保健方法外,體位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如果題為選擇不當,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還可能會發生燙傷的情況。
2、要有耐心
在施灸的時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散注意力,否則很容易發生燙傷的情況。
3、防火、防暑、防感染
艾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防火,艾灸點燃之後,我們要注意安全,艾灸著火的事件不在少數。在夏季艾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預防中暑的發生,在艾灸的時候要保持流通的空氣,不要出現中暑的情況。在艾灸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局部燙傷,如果發生破裂,那麼出現感染的幾率是很高的。

5、人體的大腸內藏真的藏有這么多「宿便」嗎?

第5條,一般做不到。1-4條,有一點點誇大,但是都是事實。不過不會很快就得病。只有極少數身體太差的人,才會有反應。健康人自己會調理,一生平安。

6、哪些穴位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利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可以動手,無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方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凹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經驗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穿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壯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分別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方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7、心、小腸的穴位如何按摩?

在十二經絡中,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的按摩心臟,預防心臟病發生。

養心定神按摩

職場上班人士每日工作繁重,如果出現焦慮、郁悶、煩躁的情緒,老覺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體沒勁時,不妨按按這些穴位:

按揉心包經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准,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鍾。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鍾。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五秒,休息三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輕叩百匯和風池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叩壓這個穴位能起明目醒腦的作用。只要感覺疲勞、緊張或者焦慮時可隨時輕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壓合谷穴

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按摩此穴對於神經性頭痛、失眠和神經衰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艾葉加醋泡腳按摩解焦慮

足底集結著五大臟腑的經絡,用艾葉加上醋泡腳,可以溫通氣血,解郁疏肝。焦慮抑鬱往往是肝氣不疏、氣滯血凝所致,而腳底經絡集結,艾葉的溫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氣血暢通,經絡通暢,從而達到疏肝理氣、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溫水泡20分鍾,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別是多按按太沖穴,即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小腸按摩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 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痹、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

無論什麼穴位,只有我們堅持按摩,不斷的向有經驗的中醫請教,就會對養生大有裨益,也一定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特質變得更加堅實。

8、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絡養生

<

與大腸穴位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