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一,中華茶文化與養生
1、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
中華醫葯學是一個豐富寶庫。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如《本草》、《葯書》、《華佗食論》、《茶譜》等都記載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壽延年等20多項功效。唐代大醫葯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幾乎神化了茶的葯用價值。
隨著現代茶葉生物化學的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分離和鑒定茶葉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種,並經過多種實驗和臨床證明,茶葉的葯理作用還有減肥、降壓、強心、補血、抗動脈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國醫葯界又從綠茶中提取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臨床證明有調節血酯、抗凝促纖溶、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是茶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飲茶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有人預言,茶葉將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健康飲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學飲茶的適量飲茶,可以說,茶對人體健康長壽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正是中華茶文化與養生關系密切的物質基礎。
2、茶文化與養生:
綜上所述,中華茶文化是我國傳統飲茶風習和品茗技藝的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而貫穿中華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並與禪之興起關系密切。歷代相襲而不易。而中國的養生學歷來把培養德行作為養生的第一要義。如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曾把茶道與中國養生學精神之吻合。明代顧元慶《茶譜》曾引《夢余錄》記載:「大中三年東京一僧一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葯?雲:性唯好茶」,善哉!
據史書記載,公元九世紀中國茶傳入日本。日本建仁寺開祖,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榮西著有《契茶養生記》一書。稱「茶也養生之仙葯也」。同樣深刻闡明茶與養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茶文化(中華茶道)與日本茶道有著本質不同,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唐代的徑山文化,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明代中期,經紹鷗、利休等人總結和倡導,逐漸演變成為既具宗教哲理(所謂「和、敬、清、寂),又有著嚴格繁瑣的程序的文化體系,被譽為「宗教的美學」。而中華茶道則因時代不同,茶類不同而形成不同類型的茶道和儀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並不刻意追求繁文縟節,而是著意於品嘗和發揮各種茶類的色香韻味,追求一種融洽寬松的氣氛,達到「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儀式與科學飲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價值、養生價值和欣賞價值三者有機結合了起來,實在是一種精神和物質和諧結合的活動。這正是中華茶道兼有健身與養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華茶道能夠從古到今,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到僧侶,從中原到邊疆流傳不息,並達到空前繁榮的原因。
二,論中國的茶文化
( 2006-09-13 08:37)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2、什麼是養生茶道與養生香道
養生茶道
茶最先是一種葯食物,葯食同源,將葯物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是茶療發展的開始。茶雖無毒,亦需養命以應天,不可隨意多服、久服。還要考慮性味歸經的因素。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體質,盲目的喝茶,甚者喝出疾病,現代都市人有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從而導致體質的多樣、多變,體質往往難以用燥熱、虛寒簡單劃分。
佛法講地、火、水、風,每個人的身體由此四大合成,道理和中醫的五行同中有異,何為養生茶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根據眾生的體質配製「補元茶飲」,選用天然植物配製,補腎健脾,培元固本。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故凡欲養生防病,保重生命者,以此培補元氣,不可忽也,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如診斷、配製、飲用正確得法,3-5天即可有明顯效果。
養生香道
香做為葯用的起源極早,在經典中,就有以牛頭旃檀作為葯用的記載。根據密宗醫學內病外治法,香乃外治法中吸法門,源於寺廟僧人日常修習禪定時用,藉助本香縷縷的葯香,經口鼻吸入,進入血液而發揮葯理效應,由於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半上下」的作用,所以外治法不但能治局部病變,而且還可通過特定部位或經穴以治療全身疾病,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冶愈疾病的目的。
藏傳佛教非常注重以香供養三寶,藏香在配製上也極其考究,藏香是多種名貴中草葯配製而成,極具葯用價值。很多人盲目的認為只要名貴的香就好,而能不能起到治療全身疾病的作用卻不得而知。養生香道應該結合不同人具體情況進行配伍,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提高身心健康的作用。
3、茶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800字
一,中華茶文化與養生
1、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
中華醫葯學是一個豐富寶庫。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如《本草》、《葯書》、《華佗食論》、《茶譜》等都記載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壽延年等20多項功效。唐代大醫葯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幾乎神化了茶的葯用價值。
隨著現代茶葉生物化學的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分離和鑒定茶葉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種,並經過多種實驗和臨床證明,茶葉的葯理作用還有減肥、降壓、強心、補血、抗動脈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國醫葯界又從綠茶中提取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臨床證明有調節血酯、抗凝促纖溶、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是茶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飲茶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有人預言,茶葉將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健康飲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學飲茶的適量飲茶,可以說,茶對人體健康長壽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正是中華茶文化與養生關系密切的物質基礎。
2、茶文化與養生:
綜上所述,中華茶文化是我國傳統飲茶風習和品茗技藝的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而貫穿中華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並與禪之興起關系密切。歷代相襲而不易。而中國的養生學歷來把培養德行作為養生的第一要義。如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曾把茶道與中國養生學精神之吻合。明代顧元慶《茶譜》曾引《夢余錄》記載:「大中三年東京一僧一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葯?雲:性唯好茶」,善哉!
據史書記載,公元九世紀中國茶傳入日本。日本建仁寺開祖,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榮西著有《契茶養生記》一書。稱「茶也養生之仙葯也」。同樣深刻闡明茶與養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茶文化(中華茶道)與日本茶道有著本質不同,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唐代的徑山文化,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明代中期,經紹鷗、利休等人總結和倡導,逐漸演變成為既具宗教哲理(所謂「和、敬、清、寂),又有著嚴格繁瑣的程序的文化體系,被譽為「宗教的美學」。而中華茶道則因時代不同,茶類不同而形成不同類型的茶道和儀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並不刻意追求繁文縟節,而是著意於品嘗和發揮各種茶類的色香韻味,追求一種融洽寬松的氣氛,達到「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儀式與科學飲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價值、養生價值和欣賞價值三者有機結合了起來,實在是一種精神和物質和諧結合的活動。這正是中華茶道兼有健身與養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華茶道能夠從古到今,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到僧侶,從中原到邊疆流傳不息,並達到空前繁榮的原因。
二,論中國的茶文化
( 2006-09-13 08:37)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4、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礎。可以說,沒有這一基礎,茶無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討的是,儒道三教特別是禪宗是如何作用於茶文化並使中國茶文化形成盛大氣象的。盡管儒是否成為「教」仍屬爭論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則是無可爭辨的;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與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將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實上,離開了儒來談宗教與中國茶文化是不夠公平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關系雖是人們談論最少的,但實質上是最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無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質,決定了人們從發現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觀念灌注其全部歷程。老莊的信徒們又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雜錄》與西漢壺居士《食忌》的記載,都與此有關。《茶經o七之事》引述《神異記》的故事,更表明陸羽本人對道士與茶茗的關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從歷史事實與觀念發生的角度看,都顯示了道教與茶文化的關系是最為久遠的。
「自然」的理念導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隱逸」,即是在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上發展起來的,它與茶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隱逸推動了茶事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
從歷史和發生學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應歸之於儒家學說。這一核心即以禮教為基礎的「中和」思想。儒家講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禮仁」之道。所以這種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從「潔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靈感,應用到人格思想中,這是其高明之處。因為他們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足見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種人生態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終貫穿其中。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根源仍具一種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5、茶文化與養生有什麼關系
茶與健康的關系密切,其抗衰延老作用在中國的古人通過觀察和實copy踐很早就有知曉,並早已有記述《神農食經》曾記百載「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雜錄》也曾記載「苦茶輕身換骨」。現代研究證實茶葉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化度學成分,含有對某些疾病確具有療效的物質知。每天飲茶攝入量雖少,但經常補充這些物質,對人體能起到營養和保健作用。故茶葉稱之道為天然保健飲料是名符其實的。
6、中國茶文化
7、如何健康喝茶,茶文化與茶健康
怎樣喝茶最養生
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茶葉後,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效,也是一門學問。韓馳說:「不同的茶,保存、沖泡、飲用的方法都各有講究。」
保存:茶葉最怕潮濕異味。保存的容器以錫瓶、瓷壇、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鐵聽、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紙盒最次。容器要乾燥、潔凈、不得有異味。盛好保存的茶葉,宜放在乾燥通風處,不能放在潮濕、高溫、不潔、曝曬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有樟腦、葯品、化妝品、香煙、洗滌用品等有強烈氣味的物品。當年的新綠茶也可密封後放入冰箱冷凍室,能保存3-6個月。
沖泡:
洗茶最多15秒。「現在人喝茶喜歡洗茶,但是我不贊同過度洗茶。」韓馳說,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綠茶沖洗兩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為70%多,紅茶為60%多。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洗茶,營養物質就會大量流失。江和源則提醒,如果茶葉不得不洗,那麼洗茶時間不要超過15秒。綠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種例外,對咖啡鹼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為其中的咖啡鹼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鹼。」
飲用:
每天12克最適合。江和源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煙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韓馳則提醒,隨著功夫茶的流行,人們喝茶「越來越燙了」,這是非常不對的。「人們喝茶本為保健,但喝燙茶會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得不償失。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60度左右,不要超過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
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午後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至於影響睡眠。
這種一日飲茶安排,大家不妨試一試。剩茶也可發揮余熱,說茶葉渾身都是寶一點兒也不誇張,只要好好加以利用,「過期」的茶葉一樣可以發揮余熱。
一,是隔夜茶。江和源表示,喝隔夜茶其實並沒有壞處,但是茶葉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會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溫度偏高,茶葉容易被細菌污染,發霉、發餿,導致腹瀉,所以夏天還是不喝隔夜茶為好。如果不捨得倒掉,還可以用於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類,氟類,不但可以防止毛細血管出血,還能起到殺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皮膚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頭,可治頭皮癢;3.口臭使許多人苦惱,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就可消除口臭煩惱。
二,是舊茶和茶葉渣。龍井之類的綠茶人們講究喝當年的新茶,萬一沒喝完,這些茶葉也一樣可以發揮功效:1.製作菜餚。燉肉或製作其他較油膩、有腥味的菜時,可以放點茶葉,有去油解膩的功效;2.茶葉渣可以晾乾收好,和舊茶一起製成茶葉枕,特別適合夏天使用。如果茶葉的量不夠,也可以製成小茶包,用來敷眼,可以緩解視疲勞;3.將泡過的茶葉曬干後撒在家中潮濕的地方,如床下,可以吸收濕氣。
8、宜賓的茶文化與道家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涵著儒、道、佛、墨、法、玄學等在內的各種文化現象。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影響巨大,且直接影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習俗、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 「要理解中國人,無論如何要首先理解道教。」日本一位研究道教的專家橘撲在《道教與神話傳說一一中國的民間信仰》一書中,也曾這樣強調過。 作為我國文化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儒學、佛教、道教,使我國文化形成了它特殊風貌。在我國士大夫的人生哲學、生活情趣與審美情趣乃至心理性格中,既有儒、也有佛,也有道的痕跡。儒道佛這種三位一體的文化現象,構成了中國文化史。 道教與中華茶文化的關系如何,現今這類文章甚少。其實,在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道教文化對茶文化的影響甚大,道教徒們為茶文化的傳播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道教茶藝乃是中國茶藝中的佼佼者。 道教是我國宗教之一,由東漢張道陵創立,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創立時,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作為中國土裡土長的宗教,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有著包羅萬象的道教體系。道教以生為樂,有長壽的大樂,以不死成仙為極樂。這吻合了人們發自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張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快樂樂,這吻合了人們第二需要——享樂;主張高雅脫俗,不墮俗塵,過神仙日子,這吻合了人們第三需要——精神滿足。因此,在古代中國有極大誘惑力,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 道教與茶結緣由來已久。早在道教創立的初期道教經典著作里已有記載。第一部全面論述道教宗旨、哲理、儀式、方法的著作是《抱朴子》內篇,東晉句容(今江蘇)士大夫道士葛洪(283—363)所撰。據《臨海縣志》引《抱朴子•園茗》說:「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葛元(玄)是葛洪的從祖,漢代煉丹士。相傳他從師左慈,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等書,在浙江臨海蓋竹山苦煉金丹術,從事養生之道。辟山植茗乃是為養生之用。南朝梁代丹陽士大夫、道教領袖陶弘景(456—536),有「山中丞相」之稱,他闡述了道教種種理論,建立道教的神譜。還搜羅了我國古代種種有關健身養氣的資料,把「壽考之規」、「長齡之術」與老子、莊子以來淡泊自然、寧拙抱一的人生哲學結合在一起,系統地結合為「養性延命」理論,著有《養性延命錄》一書,建立了道教養氣長生理論。他還有《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是說漢代道人丹丘子、黃山君服了茶後才得道成仙的。道教推崇茶,在《神異論》里還有這樣一則故事:「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日: 『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允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人山,獲大茗焉。」 《宋錄》雲: 「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日: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相傳南朝道教奠基人陸修靜曾「話茶吟詩」通霄達旦。凡此種種,道教名士鍾情於茶,為茶著書立說,向人推薦,大茗,以茶招待來客,是將茶作為養生之道而竭力宣傳、美化的。因此,有很大的誘惑力。這對飲茶的廣泛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茶之所以形成文化,應歸功於唐代陸羽。他所作《茶經》使「天下益知飲茶矣」,陸羽之名亦因而傳布。人們景仰贊譽他:「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把他奉為「茶仙」。「誠有功於人者也」,把他祀為「茶神」。如此功在社會功在人民,當然成神成仙,同時也被世人尊為「茶聖」,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陸羽一生剛直,卓而不群,經歷坎坷,但不願入仕為官。用心血和汗水鑄成千古不朽之《茶經》。今人對《茶經》的寫出,中肯地概括為「據於道,依於佛,尊於儒」。
陸羽在27歲就深入道教植茶聖地茅山,與茅山提倡以茶養生的陶弘景不無關系,28歲時就寫出了《茶經》前身《茶記》。他著的《茶經》所列茶人,大部分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飛升、神仙典故,「精」、「儉」、「靜」、「德」等茶飲的精髓思想,無不體現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蘊。他所設計的茶爐,取之《易經》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陸氏茶」。伊公就是遠古的仙人,不食煙火只以羹食。在爐身上還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
提到茶文化,當然不能忽視佛教(主要是禪宗)對其的影響,這也是當今茶文化研究者所樂道的。「禪茶不分家」「茶禪一昧」,「吃茶去」幾乎是茶人皆知。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魏晉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論來宣傳佛家學說,援道入佛。禪宗更將老莊思想內容吸收並發揚,「中國禪宗思想實直承莊子學說(現代學者肖疌夫語)。故老莊與禪皆為主靜,道虛佛空。老子的「無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為文人學子新的理論導向和心靈追求。「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影響著文人雅士們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特別是隨唐,佛教天台宗大興,其眾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響,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講佛法,和尚注道經,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中國的茶,中國的茶文化,從一產生就浸 著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與「道」結下不解之緣。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陸羽《茶經》)。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農業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為解毒的方子。「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經》)。神農為幫人民治病去痛,親自嘗採下的草葯而多次中毒,終尋茶而得以解毒。並取名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們又發現茶的其它葯效,「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神農本草經》)。
茶在養生的功效中重要是養形,人稱道教飲茶講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煩去膩,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漱滌之,乃盡消縮,而牙齒卻漸漸堅實」(明 顧元慶《茶譜》)
茶有上述這些功效,能成仙能葯用能養身,在講究禮儀的中國,將茶飲獻上與人共享,寓祝願祈盼於儀禮之中,客來敬茶,遂成為我國各民族的一種禮儀禮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為國賓級禮遇。茶最早為禮據說也與道教有關,一些論風俗起源的書載:
獻茶給客人的儀式源於涵谷關關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關時,奉獻一杯金色的仙葯。這在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載有:「老子出涵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
道家是以先秦時期老莊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教則是兩漢時期神仙方士把老莊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許多重要的思想觀念與教義修為,對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道教獨特的服食煉養方式,促進了茶的發現、利用和向民間普及的過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義,不僅為中國茶文化注入了生機和靈氣,而且是國人飲茶之「道」的最直接的來源。這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中,道家與後來的道教最早與茶文化發生關聯,其加於茶文化的影響、作用也最深……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是儒、道、釋文化的有機統一。道教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歷史悠久的中華茶文化與厚重的道教水乳交融,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