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月養生之道

五月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7-20 22:01:35

1、關於華佗的故事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庄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裡「鬥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葯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葯,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葯草,也懂得了些葯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葯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葯。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葯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葯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葯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葯,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裡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葯的份量拿錯了會葯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葯,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鍾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葯,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2、農歷五月十三為什麼稱為雨節?

中國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

這一天恰好是農歷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2)五月養生之道擴展資料

雨水時節,應該注意飲食的均衡,首先多食各種谷類混合的粥,達到氨基酸互補的效果,同時雜糧粥可有效預防口腔潰瘍問題,也是我們日常活動能量的主要來源;其次搭配綠葉蔬菜和新鮮水果。

很多人初春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出現便秘,新鮮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能促進胃腸道蠕動,維持皮膚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另外再攝取一些優質蛋白,如魚肉、豆製品、牛奶、蛋類,這些優質的蛋白質均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3、為什麼冬吃蘿卜夏吃薑?

4、「三分寒,七分飽」有含義嗎?

養生之道順口溜:「沒病要用養正葯,三寒兩倒七分飽;少和婦人貼肚皮,多吃肉蛋滿地跑。」

所謂「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
在三寒季節里要注意增減衣裳。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12℃的低溫陰雨天氣稱「倒春寒」。「倒春寒」出現時常常造成爛秧爛種現象。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0℃的天氣稱為「五月寒」。 「五月寒」天氣主要影響早稻孕穗揚花,造成減產。
秋季受冷空氣影響,首次出現連續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20℃的天氣稱「20型秋寒」;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3℃的天氣稱「23型秋寒」。「秋寒」主要影響晚稻的揚花灌漿。

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是陰氣最盛,陽氣衰弱之時。中醫認為「陽氣盡則卧」,這個時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質量也最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午時是中午11時到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陰氣盡則寐」,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為主,只要半個小時即可。因為午睡時間太長,會擾亂人體生物鍾,影響晚上睡眠。

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每餐七分飽健康緩衰老,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長,已是定論。
「七分飽」是指進食宜飢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送,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飢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5、曾國藩家訓是什麼內容

誨弟篇
一 讀書作文類
業精之法在於專
讀書宜專一耐久
學詩宜先學一體
讀書應有恆心
學詩不可讀選本
讀書貴在有常
教子侄讀書不要蠻讀蠻記蠻溫
教子侄讀書首應教之以自省自立
讀書須從容涵泳
讀書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輩須勤讀經史
子侄輩讀書事不可疏忽
為文宜專從「簡當」二字著力
學習貴在有恆
應拚命用力於奏議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處世類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讀書
進德修業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應訟涉公庭
不貪財不失信不白是為處世為人之本
不應存當官發財之私念
遷善改過與修德讀書最可靠
須用志於道義身心之學
力戒牢騷
不可倚勢驕人
不可與聞外間事
對紳士貴在獎之以好言
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不可缺
無恆則一事無成
一心應向平實處努力
與人交往應酬須講究禮節
力戒長傲多言
勤奮以圖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適意之時做出一個局面
天下無完全無間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驕滿
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之表現
以「廉、謙、勞」i字自惕
勸弟愛惜聲名
要重視外間指摘和批評
互相勸誡以保善終
善待本縣父母官
存倔強以勵志
重在有豁達光明之識
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
「強」字須從「明」字做出不可屈撓
應聽得進逆耳之言
從「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謙讓相誡
應視富貴功名為浮榮
兄弟唯有互勸互勉互恭維而已
不宜輕易出頭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預公事
有福不享盡,有勢不使盡
存其倔強,去其忿激
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
應有打脫牙和血吞的堅韌之氣
能屈能伸的秘訣在於一個「悔」字
居安應思危
應從挫折處磨煉意志
應牢記「悔」字「硬」字訣
三 從政治軍類
不宜涉足軍政
凡事當量而後入
治軍應注意「根株」、「柱樑」
吏才應更優於將才
治軍以愛民為第一義
治軍應以「勤」字為主
應以「勤」字報君恩,以「愛民」二字報雙親
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緊緊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
用兵應以全軍為上
應多用活兵輕兵
為官不可得罪紳士
四 謹守家風類
「孝友」二字可使家勢經久不衰
應學會收拾條理
應以「勤敬」二字為法
嚴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
教子侄當引入正大一路
聯姻不必富室名門
蔬竹魚豬四事須時時講究
對子侄輩應教之以禮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家運之興在於和睦、孝道、勤儉
居屋莫太宏麗
力戒太勞、嗩吶、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訣
不可日趨奢華
切莫買田起屋
應教子侄以勤謙自任
不要信醫葯、僧巫、地仙
謹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勢祥和
切記禮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濫.用財太侈
不培墳墓,不謀田廬
生日不可宴客稱慶
早婚不利讀書
切戒家中過於奢華
力戒驕奢,以勤儉為本
應時時在「儉」字上用功
恪守祖訓
家中應以勤儉為主
勿忘耕讀之家風
訂八好六惱之家規
不能忘卻寒士風味
應以「耕讀」二字為長久之計
以勤儉自持,以忠恕教子
須力行節儉
五 善養身心類
毋惱毋怒以養肝疾
要善於保養身心
治病應以自養自醫為主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告養生五事
養老不在服補葯
養生與力學缺一不可
諭兒篇
一 讀書作文類
切不可浪擲光陰
讀《漢書》之道
堅持看、讀、寫、作「四法」
讀書須做到「虛心涵泳」和「切己體察」
學詩須講究聲調,學字須講求墨色
讀書應注意廣泛涉獵
治經、作賦、練字均須講究
讀《文選》以醫「筆下枯澀之弊」
學做高郵王氏那樣的學問大家
寫字作文宜模仿古人問架
學書法須從趙法入門
看書不可不加選擇
作文要分類手抄辭藻
讀書務必求個明白
學書須窺尋四大家門徑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
每月必須完成「三課」
作文須效法古人之「珠圓玉潤」
不可積錢買田而應努力讀書
文章貴在行氣
作詩文宜從短處痛下工夫
對《左傳》釋經之答疑
寫篆字不能無帖意
看、讀、寫、作應逐日無問
目錄分類很有學問
宜對古人詩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恆就會有持續不斷的進步
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
學作文應循序漸進
學詩可以陶冶情操
行氣為文章第一義
鑽研小學宜先知其源流優長
學詩宜取韓愈奇崛之氣
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
絕好文字必突出一長
少年文字貴在氣象崢嶸
閱書貴在有恆
練書法貴在困知勉行工夫
學字當學顏柳秀雄之氣
宜從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須講究支撐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開為必發之品
詩文若非迥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
作詩文應具備情韻趣味
讀書應具有廣大氣度
學習須注意一張一弛
須在五十歲以前將應看之書看完
務必以好學為第一義
二 修身處世類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宜力戒「驕、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當思雪我「三恥」
處世為人理應與人為善
與長輩常存休戚一體之念
一定要經風霜磨煉
早起、有恆、穩重三者皆最要之務
「勤敬」二字斷不可忽視
舉止要莊重說話要謹慎
宜常記「勞謙」二字
應牢記「八本三致祥」
「勞」字「儉」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種蔬之家類多興旺
居家惟崇儉可以長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積錢多制衣
要成大器須謹守儉朴
閨女理應孝順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儉
處世須以「謙謹」二字為主
在省城應以「謙敬」二字為主
應以「勤儉」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風俗華靡的城市
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
家運興衰與窮通決定於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誡富貴之家不可敬遠親而慢近鄰
勢利機巧之心,與獵取清廉虛名均不可取
修身應以不忮不求為重
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
孝友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課相勉勵
應以好學與節儉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謹守家風類
辦喪本不可鋪張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臨危遺囑:一意讀書、勤儉治家
門第鼎盛而規模禮節愈要認真講求
蒔蔬、曬菜是家世興盛之象
用財太奢最可恥
對兒女不要看得過於嬌貴
居家須限定日常用費
孝友二字須切實講求
四 善養身心類
體弱不宜隨便服葯
多食蔬有利於節儉和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在於戒惱怒知節嗇
懲忿窒慾為養生要訣
養生之道在順其自然
生病不宜亂投醫亂服葯
常行辛勞有助於保養身心
養身之法不在服葯

6、十齋日,六齋日,朔望齋, 月齋都是什麼日子,要遵守些什麼,要做什麼?

一、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二、六齋日:若逢大月,為農歷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為農歷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
三、朔望齋:農歷每月初一、十五日;
四、月齋:農歷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

五、齋是齋心,就是清凈心的意思。齋與素食沒有關系。佛陀在世時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

六、佛法最重視的是養生,它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真正會達到長壽,達到不老不病。素食在今天被醫學證明,確實有好處。每星期修星期六、星期日兩天的齋,不一定選固定的日子。只要一個月中有幾天修清凈心,對於養生、修行,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十齋日真正的用意所在。



(6)五月養生之道擴展資料

六齋日據《毗婆沙論》所說,凡遇持齋之日,則過午不食。帝釋敕四天王各治一方,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持齋布施,則令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

齋與素食沒有關系。齋是過中不食,不能講過午不食,因為午時指十一點至一點,齋是過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關齋戒,著重在齋,齋是修清凈心。人要保養身體,身體好才能精進修行。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十齋日修定,食物的需要量就減少,攝取的養分仍然足夠。

 唐 白居易 《春日閑居》詩之一:「今日非十齋,庖童饋魚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老身年五十一歲了,又奉十齋,怎敢說謊?」 清 汪價 《三儂贅人廣自序》:「近日士大夫,皆以奉十齋、打葉子為名流雅尚。」

7、什麼最能代表養生?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當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論來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如《內經·素問》中雲:「頭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處頭和心即指大腦和大腦皮層,已含蓄地說明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宰和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快,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隨著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喜怒不節則傷臟」、「百病生於氣」,如《內經素問》中雲:「大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內臟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筆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著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節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8、養生九月不做愛有養生之道人說二月五月九月都不做愛,請問有這說法嗎

這應該就不科學了,正常的人都是離不開性生活的 只要不過度就可以了,我在愛迂合認識的女友 就一個星期會做三四次的 就感覺很好的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9、韓愈《行箴》行與義乖那段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

行與義乖:樊王汝霖說:「這是為監察御史因論天旱人飢餓出來為陽山縣令。」傾:傾軋,說的不多,死而沒有死,不正當得與他說話。,只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清楚自己所做所為的後果。《游箴》表面責備自己吃得飽一眼,無所作為,寫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你如果不回頭,災禍也應該如此。」,更大的災難將降臨,先自己已經違背了其規定。」

原文:

行與義乖:樊汝霖雲:「此謂為監察御史坐論天旱人飢出為陽山令。」 傾:傾軋,言也無頗,死而不死,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游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先已自乖其例。」

10、中醫養生,有一個說法是,「三寒兩倒七分飽」是指的什麼呢?

所謂「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

在三寒季節里要注意增減衣裳。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12℃的低溫陰雨天氣稱「倒春寒」。「倒春寒」出現時常常造成爛秧爛種現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0℃的天氣稱為「五月寒」。 「五月寒」天氣主要影響早稻孕穗揚花,造成減產。

秋季受冷空氣影響,首次出現連續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20℃的天氣稱「20型秋寒」;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3℃的天氣稱「23型秋寒」。「秋寒」主要影響晚稻的揚花灌漿。

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是陰氣最盛,陽氣衰弱之時。中醫認為「陽氣盡則卧」,這個時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質量也最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午時是中午11時到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陰氣盡則寐」,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為主,只要半個小時即可。因為午睡時間太長,會擾亂人體生物鍾,影響晚上睡眠。

七分飽

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每餐七分飽健康緩衰老,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長,已是定論。

『』七分飽『』是指進食宜飢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送,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飢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與五月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