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對養生主的解讀

對養生主的解讀

發布時間:2020-07-20 21:20:35

1、妹妹對莊子《養生主》的讀後感,你們看過有寫讀後感嗎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2、《古代漢語字典》對"道"的解釋

道 dào
〈名〉
(1) (形聲。從辵( chuò),首聲。本義:供行走的道路)
道聽而途說。——《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道渴而死。——《山海經·海外北經》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2) 道德,道義、正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3) 方式,方法;技能。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賈誼《過秦論》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韓愈《雜說》
(4) 學術或宗教教義。
悅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5) 指宇宙的本體及其規律。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 韓愈《師說》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
〈動〉
(1) 說,講。
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不足為外人道也。——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2) 取道,經過。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項羽本紀》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3) 引導,疏導。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
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

3、釋的解釋。


shì
釋1(釋)
①解釋:~義│注~。
②消除:~疑│渙然冰~。
③放開;放下:~手│手不~卷│愛不忍~。
④釋放:開~│保~。
釋2(釋)
[Shì]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的簡稱,泛指佛教:~門│~家│~子。

4、談談你對《莊子》中「養生主」一文的理解

<養生主>一文,其篇名中就已表達了要論述的重點,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生命應該

有怎樣的生活哲學。<養生主>這篇文章寫得比較簡單,可以說是莊子內七篇中義理最單

純的,但是從文章中所主張的觀點來看,確實仍是和莊子其它文章是一致的,因此有學者

認為<養生主>是莊子較早期的作品。

<養生主>主要就是在談「養生」,「養生」是莊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內涵,我們

從「養生」的觀念出發可以關聯到莊子哲學的整個體系。這是和先秦其它學派不同的,例

如「法家」就要從「富國強兵」的觀念談起來,「儒家」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起

來,「墨家」從「節葬節用兼愛非攻」發表觀念,這些觀念發表的起點也就是各學派基源

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向,都是直接對准社會國家大事而來,然

而重視「養生」的莊子,卻把對「生命的惜愛」與對「生活的安排」當作理論的目標,而

不是社會國家的大勢雲雲。莊子主張,生命與生活是人生的大事,要以深刻的思考來面對

它,不要把它當成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以社會的價值來決定生活的行止,而要以「生

活的照顧」、「生命的觀念」來作為人生活動的目的。

「養生」的觀念在<養生主>文中化為許多的具體操作的智慧,如「全生保身」的生

活哲學、庖丁解牛的「養生」哲學、「委於自然」的生命觀、「安時處順」的生活哲學等

。而這些觀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義的整體天地之間

來看的,就是在一個「齊物的胸懷」中看待自己,在一個「真人的知能」中處理自己,在

一個「逍遙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5、解釋的解釋哪個解?

解,讀音jiě,jiè,xiè,hài,xiàn ,從角從刀從牛,
(1) (會意。從刀,從牛,從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開。本義:分解牛,後泛指剖開。
(2) 同本義 [dissect]
解,判也,從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佳買切。又,戶賣切。——《說文》
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解(jiě)
1、剖開,分開:解剖。分解。瓦解。解體。
2、把束縛著、系著的東西打開:解開。解甲歸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廢除,停止:解放(a、使廣大人民群眾脫離壓迫;b、解除束縛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餓。解乏。解惑。解疑。解圍。解脫。解僱。解聘。解散。解毒。
4、講明白,分析說明:解釋。解析。解說。勸解。解嘲。
5、溶化:溶解。解凍。
6、懂,明白:理解。見解。
7、調和,處理:解決。和解。調解。排解。
8、高興,開心:解顏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體的一種,如韓愈《進學解》。
13、系結。
解(jiè)
1、發送。
2、押送財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俘獲軍士及車馬,並滑國擄掠來許多子女玉帛,盡數解到晉襄公大營,襄公墨縗受俘軍中歡呼動地。」
3、系結
4、解元
解(xiè)
1、古同「懈」,鬆弛,懈怠。
2、古同「獬」,古語「解綢獬豸。」解即獬 ——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3、古同「邂」,邂逅。
4、舊時指雜技表演的各種技藝,特指騎在馬上表演的技藝:賣解的。跑馬賣解。
5、(解湖)湖名,在中國山西省。
6、姓。解姓。中紀委委員解振華。
7、系結。
解(hài)
1、姓氏,解(hài)
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油畫藝術家解國平。
2、地名「解(hài)州」 、「解原鄉」
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即今運城市鹽湖區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縣今山西運城鹽湖區解州鎮。
「解原鄉」,隸屬於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
詳細解釋
解(jiě)
【動】
1、分解牛,後泛指剖開。
2、會意。從刀,從牛,從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開。
解,判也,從刀,判牛角。——《說文》
鹿角解。——《呂氏春秋·仲夏》
皆眾理解也。——《漢書·賈誼傳》
解牛之時。——《莊子·養生主》
所解數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盡。——清·方苞《獄中雜記》
2、解體,離散。
解,散也。——《廣雅》
恐天下解也。——《漢書》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敗壞散落);解澤(散布恩澤);解落(散落分離);解續(分合);解竄(離散逃竄);解結(潰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急解令休止。——《聊齋志異·促織》
4、解除,解圍。
解燕國之圍。——《戰國策·燕策》
哄甚,兩台檄公(袁可立)解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劉愛塔、張爾心,叛將也,(袁可立)則離其腹心,解其兵柄。——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顏太師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5、解開。
閉約而無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綱。——《儀禮·大射儀》
解辮請職。——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解帶為城。——《墨子·公輸》
解鞍少駐初程。——宋·姜夔《揚州慢》
解其棕縛。——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6、解釋,說明。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唐·韓愈《師說》
解其惑也。
經吾婉解。——清·林覺民《與妻書》
7、曉悟;明白。
終不解矣。——唐·韓愈《師說》
惑之不解。
8、脫去;松開。
解衣以活友。——馬中錫《中山狼傳》
解屨不敢當階。——《禮記·曲禮上》。疏:「脫也。」
9、打開,開放。
嚴城解扉。——《後漢書·耿純列傳》
又如:解帆(開船);解菜(解素。開葷)。
10、解手,大小便。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11、緩解。
太後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12、助動詞。能,會,得。苦雨終風也解晴。——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解(jiě)
【名】
1、文體中的一種。如:揚雄的《解嘲》,韓愈的《進學解》。
2、見解,見識。
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南史》
3、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如::求解。
道家以為修道者死後,魂魄脫離屍體而成仙,稱為「屍解」。〖dissection〗
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史記》
4、另見jiè、xiè、hài
常用詞語
解饞、解嘲、解愁、解除、解答、解凍、解毒、解放、解放軍、解僱、解恨、解決、解開、解渴、解密、解剖、解氣、解釋。
古漢語「解」
在古漢語中,「解」通「蟹、懈、獬」。
解通蟹——《呂氏春秋·恃君》:「大解、陵魚。」此解為「蟹」義。
解通懈——《詩經·大雅·黑民》:「夙夜匪解。」解即懈。
解通獬——古語「解綢獬豸。」解即獬。 [1]
在數學方程方面指的是未知數的取值:

一(jiě,音傑)
①渙散,流失。《素問生氣通天論》:「失之則內守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素問·脈解》:「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
②解釋。《素問·刺齊論》:「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
③消除。見「解惑①」。
④指骨解,即骨間隙。《素問·氣穴論》:「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
⑤理解,曉悟。《素問·著至教論》:「涌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靈樞·禁服》:「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
⑥排除。指病證消失。《素問·評熱病論》:「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⑦分離,分開。《靈樞·淫邪發夢》:「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⑧解開。《靈樞·九針十二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⑨滑利。《靈樞·大惑論》:「腸胃大則胃氣行留火,皮膚濕(澀),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二(xiè,音懈)通「懈」。鬆弛。《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三(hài,音害)地名。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三國演義》:「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6、二、莊子的《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庖丁解牛》,就是假託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闡述莊周的「養生之道」,而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出莊周寫這個寓言的主觀意圖。莊子寫庖丁解牛這則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的。莊子認為社會上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爭中,很易受損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輒」,只找空隙處下刀,意即避開矛盾,用逃避現實的辦法以求得個人的生存。這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自應予以批判。但就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本身說,它在客觀上闡明了一切事物雖然錯綜復雜,但都有它內在的規律性;通過長期實踐,又善於思考,就能認識和掌握規律,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取得行動的自由。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的正確解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

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並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睏了。

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出自《莊子·養生主》

(7)對養生主的解讀擴展資料:

已而為知者。為知:自以為有知。

為知不能理解成學習知識,這與莊子上下文不連貫,莊子中從沒提過有某某人追求無限的知識的事情。

逍遙游齊物論一直在討論小知、大知的問題。為知理解為「自以為有知」就可以前後呼應,互相印證。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

自以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卻以為自己懂得,掌握了錯誤的知識誤卻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知識,並用來指導生活,就會產生危害。

從前都是母乳喂養的,人健康長大了。

後來有了奶粉,奶粉喂養和母乳喂養效果一樣嗎?未研究之前這是個未知問題,但是人們並沒有想過,想當然的認為是一樣的,於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養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更健康。這就是以不知為知,以小知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遙游)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於人的知識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驗證知識的能力有限,立場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錯誤的知識、錯誤推理過程、不同的立場,推導出和他人不同的結論(物論不齊,承齊物論)。

人常常有過高的自信心或者虛榮心,認為自己推理的結論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

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叫做智。

人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斗,僅僅是為爭論誰更聰明而爭斗,是為虛榮心而爭斗。(知也者爭之器也。啟人間世)。

碰到每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都要去爭論一下誰更聰明,人的一生都會在爭斗中度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聖人追求知識不追求虛榮。聖人會反思自己並且請教他人。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困 --《莊子o內篇o養生主》解讀

若有輪回,我想,今世的莊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樹,就活在我們周圍,葉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閉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疼的夢;到了春天,他從白馬飛行的夢里醒來,看著世人,看著世界。他想說話,但沒有風,發不出聲音。

世人對《養生主》存在太多的誤解,莊子被當成了一個非常消極的唯心主義者,其實他對塵世已有了種決絕。

莊子的決絕早在《逍遙游》中就有體現:生命長短,兩事物之間沒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價值不同,它們之間的稱謂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類與不知春秋的寒蟬的一生被稱為"小年",五百歲的靈龜與八千歲的椿樹的一生被稱為"大年"。"小年"不會明白"大年"所面對的苦惱,所以它們之間的比較毫無意義,莊子思想中所體現的正是對這種比較的拒絕,而不是對它們存在價值的忽視。

無論"大年"還是"小年",它們都息息相關,構成世界。於是莊子提出了"養生"一說。所謂養生,簡單點說,就是讓生命良好地延續下去,精神飽滿地行使世間職責。為了"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提出了"決絕"之道。

首先是對無盡慾望的決絕。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譯文里,此句的翻譯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怎麼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經窘困了,還要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是十分危險的! 初讀此文,對莊子的話很疑惑,看了好幾個版本的翻譯之後,更疑惑了。我一直堅信莊子不會消極地勸說別人不去求知,歷來對他如此理解是有誤的。於是,我試著對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識、才智的意思,這么來看,原版本的翻譯彷彿無可厚非,但這真的是莊子本意嗎?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應受人尊敬,那麼,"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這樣一來,這句話就應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功名,怎麼能不窘困呢?乍一看,這般翻譯還行,至少不消極了,但仔細推敲,還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開篇首句的意思,想過無數個解釋方法,一個個都被自己推翻了。我應該更謹慎點,因為一個好的解釋不僅是為了給莊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教誨。《養生主》的內核是"順應自然",那麼這個"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點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卻又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這么一來,這句話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個人本身欠缺的才華。細細分析後發現還是不對。

時隔兩年,在我不知第幾次重讀《養生主》開篇後,我終於得到了更為恰當的解釋。"知"在此處依然指的是知識,才智,但在翻譯時這個"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識本身,而是指人對知識的慾望。

所以,《養生主》首句最精確的理解應該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慾望,怎麼會不窘困呢?如果已經感覺窘困了,還要繼續沉迷,那是相當危險的。也正因為"慾望"的驅使,人的行為越來越不受控制,慾念是產生怨恨的根源。莊子趕緊敲了警鍾:"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慾望,做了善事就貪圖贊賞,那麼,做了惡事就必定要面對刑戮了。人應該跟慾望保持距離,要謹慎小心,從個人原則上不犯錯誤,保衛自身,保全天性,贍養父母(原譯:不給父母留下憂患),終享天年。

拒絕了自身的慾望後,有長遠目光的莊子又提出了對人間險惡的決絕。有時候你本人不犯錯,但難免碰到天災人禍,防犯之心不可無。寓言家莊子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已被後人廣為流傳,但由於人們對莊子思想的誤解與對其哲學價值的忽視,其意義至今還停留在很大眾的解釋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義,但如果你只知此含義,那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這樣的:優秀的廚師為了把肉從牛身上割下來,一年換一把刀;普通的廚師為了把牛的骨肉分離,死命地砍骨頭,他們一月換一把刀;而一個姓丁的廚師,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但他的刀依然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刀保護得好,只因他會鑽空子,他的刀在骨節間的空隙處落手,盡可能少地與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見,同樣的刀在不同廚師手中的壽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熟練去操作某件事,而是為了指明一個道理:人在社會中就跟刀一樣,而那些社會上的是非、那些故意傷害你的陰謀詭計就是牛骨,你冷靜沉著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廚師。

莊子對人間險惡的估算是精確的,所謂決絕不是叫你做鴕鳥自欺欺人,而是告訴你要靈活地跟身邊的人玩游戲。敵暗我明,不要正面沖突,要學會適當的躲避,並能恰如其分地攻擊敵人。

莊子最後的決絕是對生命所獲、所失的決絕,是對生與死的決絕。

相信生活會有最好的給予,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從小就只有一隻腳的右師大,並不自卑難過,他很坦然地對公文軒說:"這就是老天爺給我的,我不怨別人。"接受上天的給予,無論好壞美醜,都應該感謝。莊子在這里寫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贈予是快樂的。面對上天給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現在,努力生活,遠比什麼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個個白日夢要好。對於已經失去的也不要太憐惜了,這對繼續生活的人沒有任何價值。右師大不會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隻新腳,也不會牽掛還沒出現就已失去的空腳。這個例子莊子用得很精準,若是換成曾經雙腳健全的人現在只剩一隻腳,那麼關於得失的決絕莊子怎麼說都是理虧的。莊子要把"失"寫成徹頭徹尾的"失",從一開始就沒有過的"失"。

失去身上某樣東西不算什麼,為了把決絕推向另一個極致,莊子說到了對死者的決絕。死去的人跟逝去的愛情一般,曾經甜蜜的戀人如今已沒感覺,不會為對方開心而喜,也不會為對方難過而悲。所以對於死去的人也別哭了。

從這一點看,我們不難發現莊子的養生思想與老子不同。老子求長生,莊子求忘死。老子以穀神(元氣)遲遲揮之不去為生,而莊子則以自然而生。在莊子的眼中,死應包含在生的過程里,是生命的最後一段旅途;生、老、病、死,這是上天的公平給予,正是這四個環節構成了偉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們暮年之際看看周圍的世界,總有依戀不舍,總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很多心願沒完成。我們是如此悲涼,如此可憐。然而,想想我們身邊的那些樹吧,因為不曾擁有,所以慾望空空、毫無不舍。那一棵棵綠得發亮的樹從沒有過愛情,從沒感受過人間歡喜,所以面對死亡時它們如此安分,無聲無息。

在心靈進化的來世,我願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樹。

與對養生主的解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