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氣候潮濕與養生

氣候潮濕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0 21:14:58

1、從養生的角度講,是濕潤的氣候還是乾燥的氣候地方好?

濕潤的氣候地方好。

中秋炎熱,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從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湯宜多選甘寒滋潤之來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煤。還需注意的是,夏季剛過,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此時不宜進補過度,以免過極傷胃。

(1)氣候潮濕與養生擴展資料

進入冬天,又自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

冬季煲湯進補應順其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同時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因人而異。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採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食材煲湯,禁用辛辣等食物。

2、氣候潮濕如何保養身體

梅雨期間少化妝
進入梅雨季後,空氣悶熱、真菌活躍,一些敏感體質的人更容易受到刺激發病。
化妝品此時也可能變成過敏源,在使用者臉上留下一個個紅點。
在黃梅天市民盡量不要化妝,避免產生過敏。如果發現自己長出了小紅疹,不要用熱水、肥皂進行清洗,防止病情加重。

不要多吃冷食品
潮濕悶熱的天氣也讓許多人出現了身體不適。其中,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急著吃冷食品導致拉肚子、腹瀉。
「梅雨天氣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加上天氣濕熱也會引起不少人飲食習慣改變,如吃冰西瓜、冰稀飯、冷飲或食用隔天飯菜等冰冷不潔食品,也導致脾胃受損而誘發腹瀉。」

3、針對南方潮濕天氣的四季養生之道

據報道,17世紀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20見,18世紀為30歲,19世紀以前為40歲,1920年為55歲,1935年為60歲,1952年為68歲,而目前已經達到70歲左右。且有不少發達國家都先後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可以預料,到2000年的時候,將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人的平均壽命會接近或達到80歲左右。現存的最早的我國醫學經典名著《黃帝內經》里所說的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再是人類的夢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實。盡管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黃帝內經》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從而指出了能否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關鍵,是在於人們是否能夠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代的聖賢人由於掌握養生之道,年紀活到了100多歲,而形體、動作不顯得衰老.

4、在潮濕的環境里呆久了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你好樓主1濕度大,對皮膚好點(短時間);;;不好1會得風濕病2長皮疹,3滋生細菌,人在這種環境下容易生病,希望採納謝謝

5、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即空氣中的濕度,也就是空氣中所含水分多少。它是氣候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對人體的健康亦有很大的影響。

空氣中的水分,主要來自霧天、水面、潮濕的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發。其表示方法是相對濕度,這是最常用的濕度指標,為空氣中絕對濕度與最大濕度之比,它能表示空氣中水蒸汽的飽和程度。在一定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小,則空氣中水分距飽和狀態越大,水分蒸發就越快。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的。如在低溫時,潮濕加強了空氣對熱的傳導作用,使體熱大量散失,故在低溫潮濕的情況下,機體更易受寒冷的損害,易發生風濕病和支氣管炎。此外,潮濕環境對結核病、腎臟病、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等病患者都有不良的影響。倘若在熱環境中,相對濕度又太大時,有礙於機體蒸發散熱。由上可知,相對濕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大小,而要適宜。

現代氣象學認為,對人較適宜的濕度是:

在氣溫15℃~20℃時,相對濕度45%~55%;

在氣溫25℃時,相對濕度應為20%。

當濕度達到80%~100%時,空氣很少能再吸收水分;而濕度太低時,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乾燥,令人不舒服。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

6、潮濕天氣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春季潮濕如何養生保健

從雨水節氣開始,
雨量會逐漸增加,濕邪之氣也會隨之而來。俗話說春捂秋凍,通常雨水之前天氣寒冷,雨水之後氣溫有所回升,但常有倒春寒。特別對於體弱的人來說,乍暖還寒氣溫尚低,晝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感冒。因此雨水前後必須注意保暖,不要過早減少衣物,以免受涼,相反要注意保暖防寒。
陰冷潮濕的天氣對身體的影響
1、陰濕天氣更易誘發感冒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體陽氣,影響陽氣舒展,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得病後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濕邪分寒濕和濕熱兩種,這段時間的潮濕天氣屬於寒濕,人的呼吸系統最怕寒,有些人及兒童由於免疫系統不成熟,在溫差變化大、濕度大的情況下,更易得呼吸道感染,再加上濕邪纏綿難愈的特徵,所以病程比較長。對於上述各種疾病,在發病前要做好自我調理,做好精神、起居、飲食、運動各方面保健,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尤其不可在出汗時吹風,謹防外邪侵襲肌體等。另外從中醫角度看,在氣候濕寒情況較重的情況下,人體易出現外感,咳嗽、咽炎、痰多等情況,其中一些感冒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感染症狀,如食慾不振、胃脹、拉肚子等。另外,低氣壓的潮濕天氣,易讓人昏昏欲睡,出現疲倦、頭昏;一些慢性病如慢性風濕疾病、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也易受到影響而復發或加重;濕疹、接觸性皮炎病情也會出現加重。中醫認為脾主濕,因此脾虛的人受到的影響更大,更易出現消化道、呼吸、慢性關節痛等症狀。
對治:濕為陰邪,容易郁而化熱,所以在陰雨潮濕的季節要多吃清淡的、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
。醫生建議,濕氣太重,身體條件許可的人,也可適當吃些辣椒,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如果出現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腹痛溏泄、頭重如裹、身重或腫等症狀,除了可以飲用五花茶、去濕茶等以外,還可自己採用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療方,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薏仁等煲些骨頭湯或單獨煲水飲,對去濕有良好作用。
2、陰濕大霧天氣不宜晨煉大霧天氣晨練將對人體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許多傳染病,如百日咳、流感、水痘、麻疹病毒等就是靠空氣中的飛沫傳染的,有些細菌卵可浮游在霧中,所以霧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大霧時,由於相對濕度過大,會影響人體內分泌腺的正常分泌。另外,清晨有霧時,空氣中的污染物不能向高空擴散,使近地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可達最大,人在運動時會加速血液循環,使人體更容易吸收霧里的各種病菌。因此,霧天鍛煉不僅起不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反而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所以在陰濕有霧的天氣不宜鍛煉身體。
3、潮濕天氣可引發心理障礙
在陰冷潮濕的天氣里,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會因為混濁空氣而誘發抑鬱症等一些心理障礙。很多人在潮濕的天氣里無故感到疲勞,情緒煩悶抑鬱,脾氣也易變得焦躁。其實,許多季節性疾病與天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醫生介紹說,氣壓、溫度、濕度、日照、風等多種氣象因素作用於人體後,都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功能,引起情緒的變化。比如,氣壓越高,血液溶解氧氣的能力越大;氣壓越低,
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氧氣的能力就越低,如果氣壓變化過大過快,就會使人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狀。這種生理上的變化,又會引起情緒的緊張和煩躁。醫生建議,市民在陰雨潮濕天氣要注意調整情緒,多跟人溝通。
冷熱交替多喝水緩解不適
面對今春冷熱交替的怪現象,在相對濕度高達90%的天氣里,防濕防潮、養生保健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專家提醒市民,氣溫多變容易引發感冒,胃腸道容易產生不適感,多喝水可以起到預防和緩解作用。這樣的時節更需保障睡眠,還應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青菜、水果。
除要夜卧早起外,還提倡多到戶外散步,舒展肢體,但不宜激烈運動。
運動:春困伸懶腰
這種天氣里,更應多運動,大家可選擇進行室內有氧運動。春困秋乏,特別是春日的下午,人很容易感到疲乏,這個時候伸個懶腰可以緩解。伸懶腰可促進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臟的擠壓,有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能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於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使人感到清醒舒適。
飲食盡量清淡天氣潮濕,
飲食要清淡,煎炸等烹飪方法容易導致上火,還可能使人體產生多餘濕氣。還要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多喝養生湯
心情養脾也要靜心
春季養脾健脾很重要。養脾也要靜心,以精神的調攝為主。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靜心養氣,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這個時節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的調養,健脾的功效才會顯著。

7、天氣潮濕應注意哪些?

少開門窗--盡量少開門窗,減少外界潮濕的空氣進入室內。雨季的時候,可能空氣中的濕度能到達90%以上,這是就要少開門窗,能保證一定的通氣就可以了。

除濕器--空氣太過潮濕時,使用除濕器除濕效果還是很好的,能一定程度的減少被褥傢具對水汽吸收。

少拖地、藏好衣被--拖地等於又在地上撒了一層水,無異於火上澆油。潮濕天氣應該更邋遢一點,如果要拖地,就用干拖把。衣服被子要及時放進衣櫃,被子最好能疊放起來,因為它們很能吸水的。

乾燥劑--在室內放一些乾燥劑同樣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空氣太過潮濕,這個作用就不大了。

勤擦拭--木質傢具、地板等等,要多擦拭。空氣潮濕的時候,濕氣凝結成水滴之後會附著在室內的一些固體上面,及時清理掉這些水滴,減少室內的水分

8、天氣返潮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

天氣返潮是指空氣中的濕度明顯增加的一種現象。

天氣返潮對人體健康很不利。在返潮的氣候里,汗水不能被空氣完全吸收掉,汗水聚集在皮膚表面,引起體溫升高,使機體的熱平衡受到破壞。潮濕還能使油性皮膚發裂。

在返潮的天氣里,人們易患頭疼、潰瘍、皮疹等病。人常感到沉悶,可對人的血壓、血沉、尿量等產生影響。有些人出現沮喪、抑鬱情緒;兒童常表現易哭、吵鬧或叫喊;女人更喜歡嘮叨,脾氣更暴躁,人的性慾減弱;而神經官能症病人則感煩躁、失眠,甚至產生沖動的行為;抑鬱病人會出現症狀惡化。

「返潮」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常常發生在冬季向春季的過渡時期。主要原因是室內、外溫度差異造成的。由於入冬以後,冷空氣活動頻繁,受冷氣團的影響,氣溫比較低,室內溫度也逐日下降;開春後,外界升溫速度比室內快,相對而言,室內反而是冷源。而此時,南方暖濕氣團比較活躍,暖濕氣團蘊含充沛的水汽,當濕熱氣流洶涌北上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南風天」,吹入室內,遇到較冷的地面和牆壁、傢具等器物其水汽便凝結為小水珠,甚至形成流動水層,即所謂的「返潮」,也叫「回潮」。尤其是貼了瓷磚的地面、牆面,油漆的傢具面以及水銀鏡面、鋁合金門窗等硬器物因為不透氣,水汽不易吸收或滲透,「返潮」現象就更重。江南地區一般冬、春之交會有幾次「返潮」天氣過程。

「返潮」出水現象說明空氣中的濕度明顯增加,易使食品、衣物、傢具和其它物品發霉,人長時間生活在潮濕的居室里,容易患風濕等疾病,或使原風濕病患者發病或加重病情。「返潮」天氣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這更大大增加了人體患傷寒、痢疾、各種消化系統病及皮膚病的機會。

知道了「返潮」發生的原因和危害性,當然我們也能採取適當的措施預防或減輕:一是盡量縮小室內、外的溫差。在「冷尾暖頭」將出現「返潮」前,使用暖氣、電烘箱等熱源設備加熱室內,使室內溫度等於或稍高於室外溫度。二是盡量隔絕暖濕氣流的侵入。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一旦發現風向由北轉南時應及時關閉門窗,室內的衣櫃、廚櫃門也要緊閉,以減少室外暖濕空氣的進入。三是在室內放些吸濕吸潮物質。比較經濟和理想的是生石灰(塊狀石灰),石灰溶化時要吸收空氣中的水汽,並釋放出熱量,對室內有增溫作用。四是利用設備進行除濕。有除濕功能的空調要立即開啟;有條件的還可用吸濕機(器)過濾室內空氣,進行「脫水」,同時,對室內繼續進行加熱。五是對於怕受潮、易霉變的物品,入春前就要密封儲藏,以隔絕空氣,若能放入乾燥劑,則效果更佳。六是春季冷、暖氣流交匯頻繁,互有進退,「返潮」天過後,如天氣發生轉折(轉北風),要立刻開窗通風,吹散濕氣;遇晴好天氣要將家中衣物和被褥等多晾曬,保持乾爽。

與氣候潮濕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