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六法怎麼樣
經典的重構,一樣的精彩 最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可謂是中華民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很重要的運動,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關注文化這種東西了,而目前的文壇上,卻沒有很多的「大餐」供大家享用,於是大家把目光轉向了老祖宗,以先秦諸子為代表的中國學說,希望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很多人在市場化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已經迷失:他們無法解釋現在的高房價、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他們沒有信仰,不知道他們應該為什麼去奮斗;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卻感覺到這個物質不斷豐富的社會中安全感逐漸減弱,於是他們希望從國學的經典中重新尋找力量,重新獲得對生活、對未來的把握。 春秋戰國時代,也正是戰亂不斷、人民安全感缺乏的年代,還好那時候沒有對思想進行禁錮,於是諸子百家的學說、思想大放光彩,對社會的各種現實進行描述和剖析,有些人選擇執著,有些人選擇超脫,有些人選擇權術,有些人選擇聯合或離間。如此種種,構成了那個戰亂時代的一個學術輝煌,如前所述,對於現在的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今更多的研究歷史、周易、經典等學術的學者將古老的學術知識翻譯成現代的故事,並賦予了時代的新特點,給人予更多的啟示和教育,實屬現代文化中的好事。不管是傳道還是解惑,經典的重構終歸是一件弘揚文化的好事。趙士林是著名學者李澤厚的弟子,《國學六法》是他在山東電視台「名家講壇」的講義,經典的現實說法通俗易懂,輔助對白式的講授親切自然,讀起來琅琅上口,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收獲。 以儒做人,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自強不息鞭策自我;以道養生,以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超脫看淡風氣雲落;以禪養生,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淡定看破凡塵俗世;以墨盡責,以「兼愛、非攻」的先天下之心為國奉獻;以法為基,以權責為界確定社會的秩序;以兵入市,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方式戰勝對手。儒、道、禪、墨、法、兵六法通過解讀,借用諸多的現實事例和典故、民謠、順口溜,變成了作者的精彩講義。 回過頭來說我們所處的時代:物質財富不斷豐富,但是貧富差距卻在加大;我們可以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但是做決策的時候卻越來越束手無策……如果穩固可以知新,通過經典的重讀和解構能讓我們有所啟發,那麼我們認為這種解讀也是一種經典,一樣精彩。 2010-10-2
2、論述以儒濟世,以道養生 以佛修心的含義
C
3、怎麼理解以儒濟世,以道養生,以佛修心
凈空法師---《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1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法門,統統修的是清凈平等覺。佛怎樣幫助我們契入清凈平等覺?佛教我們持戒、修定、開悟。佛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採取了,道家也採取了,變成傳統文化必須遵循的方法,儒釋道都取了。
2 戒是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有規矩。《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根本戒沒有,就什麼都不要談了。戒就是規矩,規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這是根本。
3 今天我們根本丟掉,學那些戒都沒用,學不成。我們這么多年細心觀察,沒有看到一個修成的,原因是什麼?根沒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從根救起,這真的有救,不從根是沒救。
4 佛教給我們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記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給大家做好樣子,讓大家對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們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對於聖賢教誨能生起信心,這是無量功德。
5 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記住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大乘修學總綱領不出戒定慧三學。
6 戒是什麼?所有一切統統放下,就依一部經、一個名號,這就是戒。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先得定,你才能開悟。
7 無論什麼法門,世出世間法,都要一門深入,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真入進去,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沒有開悟,沒入進去。所以說一門深入,一就是入的條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或者說止心一處,心要放在一個地方,才能開悟。
8 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你學得太多太雜,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慾望太多,這就麻煩了,這永遠做不到一。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一心、一念就進去了;二心、二念,你進不去。
9 我們初學的人還沒開悟,沒開悟是什麼?我們沒得定,有定才能開悟。要得定,那得守規矩。規矩是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10 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劉素雲居士,她十年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她得定了,她開悟了,怎麼知道?無論什麼經你去問她,她都知道;你請她講,她都能講,講得都不錯——不是開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標是教你得定,一門深入才能得定,學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開智慧,沒有定不能開智慧,沒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識,今天講是學術,而不是開悟。
12 真修行人,不開悟不看別的經,他只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裡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真的都通了,這是東方傳統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傳下去,我們要做榜樣,不做榜樣人家不相信。
4、國學六法的內容簡介
傳統國學主要有六大家,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禪家、兵家。這六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在21世紀的中國,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趙士林教授將其總結為國學六法,即「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將原本面對政企高層的國學課講義奉獻給讀者,講授國學最為精要的營養。
5、怎樣以儒做人:《國學六法》之一
談國學,我想起一句老話:一部二十四史究竟從何說起?中國的國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究竟應該從何說起?在我看來,國學主要有六大家,那就是儒道墨法禪兵。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在21世紀的中國,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我的體會是二十四個字: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我們先從儒家講起。儒家的學問不是空頭理論,不是玩概念,也不是煽情,它從頭到尾都是教我們怎樣做人。北宋有位大儒叫程頤,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們讀《論語》,如果讀之前是一種人,讀了之後還是這種人,這《論語》就白讀了,這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論語》要落實到做人上。南宋有位大儒叫陸九淵,他更是斬釘截鐵地說:「不識一個字,也要還我堂堂正正做一個人。」 那麼怎樣以儒做人?這要從孔子談起。 孔子家祖上曾經闊過,不過孔子命不好,沒趕上。孔子出生時,叔梁紇已經垂垂老矣,孔子剛剛三歲,他就去世了,孔子的母親又不是正室,屬於妾這個級別,於是孔子和母親相依為命,嘗遍了人間的辛酸悲苦。孔子後來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就是說自己小時候家境貧寒,幹了很多粗活。 孔子出身低微,相貌醜陋,再加上私生子的身份,恐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很多人如果從小像孔子這樣,長大了很可能自暴自棄。但孔子不這樣,相反,他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發奮學習,終於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聖人,中華文化的「通天教主」。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這個學習不是看圖識字做算術題,古人學這些知識是從六歲開始,十五歲開始學就太晚了。一般地講,一個人十五歲左右就開始琢磨怎麼活著才有意思,也就是開始思考怎麼做人了。孔子正是從十五歲開始就專心致志地學習和思考做人的道理了。那麼,孔子思考出了什麼道理?他要求我們怎樣做人?總的要求就是一個字——「仁」,仁義的「仁」。「仁」是孔子最重視的道德范疇,是儒家的核心價值,也是以儒做人的根本原則,因此儒學又被稱為孔門仁學。 那麼,究竟什麼是「仁」?「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零九次,孔子每次對「仁」的解釋都不一樣,更准確地說,孔子每次都是針對不同的情況來解釋「仁」。就事論事,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孔子教學的特點,他從來不抽象地討論問題,對仁的解釋也是這樣。例如,脾氣暴躁、遇事莽撞的學生問他什麼是仁,他就說溫和沉穩就是仁。謹小慎微、遇事猶疑的學生問他什麼是仁,他就說勇敢果斷就是仁。孔子對「仁」的解釋就是這樣始終緊緊地圍繞著人們的日常表現,靈活機動,隨事點撥,針對性非常強。但是它也有一個不可動搖的核心,那就是愛。 原來,孔子講愛盡管十分樸素,其中卻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意義。儒家亞聖孟子最理解孔子,他講了十個字,對孔子說的愛作了全面、精闢的概括,這十個字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十個字透露了孔子講愛的三層含義,那就是,第一層「親親」,對親人的愛;第二層「仁民」,對大眾的愛;第三層「愛物」,對萬物的愛。孔子乃至儒家要求做人應該擁有的仁愛之心,主要就是這三層。 《國學六法》
6、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好,知道了。學習了。
以儒做人可得風雅; 以道養生可得長壽; 以禪清心可得寧靜; 以墨盡責可得成功; 以法為基可行穩健; 以兵入市可為奇謀。——集百家之長可得百樂也!.
7、國學六法:每天都能用到的中國智慧
《國學六法》,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在想:「國學」二字已是耳熟能詳,究竟何為「國學」? 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事實上,「國學」內涵亦是寬泛,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六法》,立意明確,旗幟鮮明。旨在傳播中國智慧: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何將國學大智慧活學活用於個人的小小人生,的確要仰仗個人的修為了。把不久前的一段小文貼在這里,算是個人對人生之成長、愛恨、生死的感悟;亦全做激勵,警醒餘生:大國學,小人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極不願意去回想過去的事情。並有一個強大的籍口為自己開脫:依靠回憶來裝點生活,就說明自己已經老了。我不情願老去。可是,歲月從不看任何人的臉色,高傲地從我的身後,跑到我的身邊,給我一個意味深長的回眸,又優雅地前行了。那年少的我,正專注於青春的懵懂,直到,N年以後,我才讀懂那個回眸:取捨之間,如何有得?時光如水,在戲水頑劣的時候,除了歡動雀躍,我竟全然不知要捧一捧,放在心間,放在記憶的空間里,讓它流轉,讓它靈動,讓它給予我清新和歡暢。我舍下了時光,取走了記憶,得到的也是一捧「水」。愛恨本能,從沒有預演也沒有假設。我的心動了,就是你來了;我的心痛了,就是你走了。相向相近,物理意義上的反作用力被完全忽略,我們之間只有吸引。相離相背,所有的力都是無力,無力看你的背影,無力面對自己,默默躲進時光的暗室,尋覓一種流水的聲音。那是時光,她一如既往,不悲不喜,潺潺作響。我舍下了一段故事,取走了一份成長,得到的是珍愛和執著的情懷。三十而立。何謂立,何謂不立?立於心,還是立於世?其實,立與不立,僅在一念之間。有此一念,我便立了。先立於心,再立於世。生死之大,大到無常。我尚在,至親棄離。無常舍下了我生,取走親離,我得到的是感念和感悟。感念親恩,感悟生命。「存,吾順事;歿,吾寧也。」——我要好好的生,把死交給時光,不須自尋煩惱、枉費心力。年華隨想。因為有年輪,才有風華。隨生隨想,取捨之間,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