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這個詞在古代怎麼說
也稱養手。如:
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宋 陸游 《齋居紀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卧,此養生最急事也。」
2、中華一詞出自何處?
「中華」始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若使游步於中華。」這中華主要指曹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華字古同花字,美麗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原人們,自認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區,自稱中華,以後逐漸擴大為全中國的別名。
「中華」始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若使游步於中華。」這中華主要指曹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華字古同花字,美麗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原人們,自認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區,自稱中華,以後逐漸擴大為全中國的別名。
另一個說法是:寶雞天台山有一座巍入雲霄、氣勢雄偉壯觀的奇峰,人稱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蓮花頂」。每當日落日出之時,這里霞光輝映,霧海翻騰,石蓮游浮,蔚為壯觀。人們稱譽此峰此景為「三味生奇花」。相傳,中國國名「中華」即由此而來。
傳說,炎帝神農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練出了一身好武藝。一次,他約請天下部落首領,匯聚天台山比武論藝,還邀請了天帝仲裁。由於.........
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華民族」的「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
「舜」是謚號,即死後所進的尊號。《謚法》曰:「仁聖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向民族和國家發展。
「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後氏之稱為夏朝。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一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幹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
舜名「重華」,唐代學者張守節撰《史記正義》,釋「重華」為「目重瞳子」,說是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種解釋不合情理,難以置信。如果細究其源,「重華」的「重」,是遠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這個氏族在帝顓頊高陽氏時代擔任過部落聯盟世襲公職「句芒」(木正,相當於今之林業部長。見《左傳·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稱。「華」才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傳統,氏族首領的名稱即全體氏族成員及其後裔共有的名稱。在舜建立國家政權後,人們沿襲古老的習俗,以舜的名字稱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為「華」。
「華」作為族稱見之於《尚書·周書·武成》,意思是指先聖王的後代,即遠古社會的貴族。這是初始的、狹義的內涵。而後來的「華」作為族稱見於《北史·西域傳》,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國人。
這是廣義的內涵。以後,「華」作為族稱從此流傳下來,直到現在,成為約定俗成的對全體中國人的稱呼。即使遷徙到海外,也叫海外華人。如果擁有其他國籍,也叫外籍華裔。
在「華」的族稱形成之後,歷史上一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稱,也曾經作為華人的別稱流傳,如秦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唐人,見於《明史·外國真臘傳》;甚至於契丹在北方聲名遠播後,也成了華人的別稱。
「中華」一詞,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其源可溯自「中國諸華」。「中國諸華」一語見於漢朝高誘注《呂氏春秋·簡選》。意思是「中國諸聖人的後代」。
在公元3—6世紀,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紛紛向中原匯聚,建立政權。當時,中原的中心地位備受尊重。
內遷各族都表現出對中原傳統的強烈認同意識。「中華」一詞作為一個超越當時漢族、兼容當時內遷邊疆各族的概念被響亮提出。能否居中華正統,在當時成為一個政權是否能在社會輿論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資格的潛在標准。
因此,內遷各族所建政權均從血統、地緣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聖人後代、理當居中華正統的根據。例如,鮮卑拓跋氏自述為黃帝之裔,見載於《魏書·紀序》;鮮卑宇文氏自述為炎帝之裔,見載於《周書·帝紀》;鐵弗匈奴劉(赫連)勃勃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強調自己的夏王室血統而稱所建政權為夏等。甚至於遠在漠北的柔然,當其強盛之時,也曾自號「皇芮」,宣稱以「光復中華」為己任,見載於《南齊書·芮芮傳》。同時,「舜為東夷之人」、「大禹出於西羌,文王生於西夷」等語,亦常出於諸君王之口,以明中華聖人本身也多有出自邊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權強調中華的地理內涵。居中華之地,居先王之國,理所當然為中華正統。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見於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後稱《唐律疏議》)。其中,對其卷三〈名例〉的「中華」一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民族」一詞,作為近代以來民族學的一個術語,是一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此前,在中國古代漢文獻中,指稱人們共同體的詞彙,有「人」、「民」、「族」、「家」等。這些詞都單獨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的,但那是指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復數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陰經》序中有「愚人得之(心術)以傾宗社滅民族」之言。
「宗社民族」則指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會組織,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會組織,在宗社聚會祭祀時,特別注意等級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群體,如古代稱士農工商為「四民」(見《穀梁傳·成元年》),今尚存「農民」稱呼。
族是指有共同地緣的社會群體,如「四閭為族」(見《周禮·地官》),閭是相鄰的二十五家,則相鄰百家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緣的社會群體,如父子孫為三族(見《周禮·春官》),自高祖至玄孫為九族。在《太白陰經》序言中,「民族」二字雖然連用,但與近代以來的「民族」一詞有明顯差別。
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中華民族」是一個在近代出現的、相對於外國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學者梁啟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也』之一觀念浮現於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一員也。」但如前所述,中華民族實體則是遠在「中華民族」這個族稱出現以前數千年就形成了。
從中華民族內部結構來看,數千年來,內部各族族稱在不斷變化,大約數百年一易。族稱的演變顯示出其中歷史內涵的變化;一些族興起了,一些族哀亡了,一些族遷徙了,一些族與別的族融合後改換族稱了。盡管中華民族的內部結構在不斷變化,特別是中原政權的更迭,常常導致一些族群向邊疆乃至海外遷徙;而另一些邊疆族則向中原匯聚,並建立政權。但不管其內部怎樣變化,中華民族本身始終是一個數千年以來包容中國各族共同發展的恆久的主體。
「中華」一詞,源遠流長,寓意頗深。追溯起來,它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因此,「中華」是一個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偉大實體,寓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美好心願。
3、"百度"這一詞出自哪首詩?
百度"這一詞出自[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原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4、學習一詞最早出自哪
出處:《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中時時加以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雖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嗎?」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4)養生一詞出自擴展資料:
有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
書,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知識、力量,它指導我怎樣去生活和斗爭。——吳運鐸
書給人以優點,人從書中得益。——陳伯吹
要到書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們都應有分析、有鑒別、有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揚。——劉心武
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只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別林斯基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馬克思
5、「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6、請問修養一詞出自哪裡?
修養,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語出唐 呂岩《憶江南》詞:「學道客,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里。」是修行後的表象,修行是對內心思想和行為的改造,通過修行後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修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養只是表象。
7、養生一詞最早出自那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篇》,指的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而進行的保健活動。中國的養生之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為保護炎黃子孫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傑出貢獻。如今,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不少人在獲取現代養生保健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古人取經。在學習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當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健康觀。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生長壯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何對待死亡,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有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泰然處之;有的人則懼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仍然帶領群眾奮戰在生產勞動的第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體現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大無畏精神。此外,全國各地由患者組織的「抗癌俱樂部」、「糖尿病俱樂部」等,也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希冀。這一點,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老年人大多體弱多病,各種功能下降,希望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於是努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方法,對醫療保健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生死,則很可能被時下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健商所欺騙,成為他們獲取利益的目標。
8、中國一詞出自哪裡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
(8)養生一詞出自擴展資料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9、「健康」一詞出自歷史哪句話?
其實「健康」一詞是出自日本漢字,近代日本人將英文「health」一詞譯成漢字「健康」。
後來傳到中國,用來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