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顏氏家訓 養生篇

顏氏家訓 養生篇

發布時間:2020-07-20 08:33:15

1、《顏氏家訓》分為幾篇?

《教子篇》、《兄弟篇》、《治家篇》、《風操篇》、《涉務篇》、《文章篇》是《顏氏家訓》里較有代表性的篇章。

《教子篇》談有關教育子女的一些問題。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復舉例,說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目的。尤其強調要抓緊對子女的早期教育,而且越早越好;同時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嚴格。

《兄弟篇》是談兄弟關系的,作者對此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作者認為兄弟乃一母所生,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從小在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關系密切,理應互相友愛。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治家篇》談治家的種種注意事項;《風操篇》講人生在世應具有的種種風度節操;《涉務篇》談士人君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文章篇》談有關文章創作的一些主張,此外,重要的篇章還有《養生》、《書證》、《音辭》、《雜藝》等,涉及內容廣,說服力強,令人嘆服。

2、顏氏家訓勉學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學習要趁早,要做到精神專一,長大以後學習要時常溫習,如果失去了最好的機會,在晚年仍然應當學習,學習永遠有所收獲。學習要學對做人有益的東西,珍惜年輕時的歲月。

3、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解釋: 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賢能的文士,面臨危難,苟且求生,終於生既不能求得,還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憤慨。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 生擒 漢 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

解釋:在姚江,活捉了二十多名漢奸的頭目,最後卻全部把他們放走了。那真的是一些無用之人,好令人氣憤。

柯雲路 《三千萬》:「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樣的文章,卻使 丁猛 愈來愈憤懣。」

解釋:但是,那些純粹是為了應付他的客套話,那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越來越使丁猛感到氣憤。

4、顏氏家訓教子篇的意義?

顏氏家訓·教子篇》是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二篇》。一、小孩要接受教育,不教就不知。二、對孩子要既威嚴又慈愛三、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

5、顏氏家訓-勉學篇 原文

弘謀按教弟子之法。自夫子以學文後於力行。本末固已粲然。茲輯養正規。諸凡孝弟謹信愛眾親仁之事。上卷略備。然聖賢成法。非學古安能有獲。觀顏氏勉學篇。反復提撕。詞旨懇到。而以幼而學者。方諸日出之光。則及時自勉. 所當愛惜分陰之意. 溢於言表矣。余故錄此為下卷開章。即以朱子讀書法繼之。蓋序固不容淆。功尤不可闕也。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終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 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 體性稍定。因此天機. 倍須訓誘。有志尚者. 遂能磨礪. 以就素業。無履立者. 自茲惰慢. 便為凡人。人生在世. 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計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沉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 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既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 得一階半級. 便謂為足。安能自苦。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 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 欠伸而已。有識旁觀. 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班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僱人答策。三九公燕. 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 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 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 誠駑材也。有學藝者. 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 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 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

以上為不學者言學。以下為學者言實學。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 欲其多智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 則暗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 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 吾亦謂之學矣。今子既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卧耳。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馬被甲。長矟強弓。便雲我能為將.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順. 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財發谷。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 移風易俗. 調節陰陽. 薦舉賢聖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 執轡如組. 反風滅火. 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 分劍追財. 假言而奸露. 不問而得情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 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 無不利於事也。

夫所以讀書學問. 本欲開心明目. 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 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 以致甘軟。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 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 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 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 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 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恤匱。赧然悔恥. 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 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薾音涅疲也然沮喪. 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 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 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 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

世人讀書者. 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 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 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 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 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 良由是乎。夫學者. 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 便自高大。陵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 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 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 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 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 春華也。修身利行. 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 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 所誦經書。一月廢置. 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爾。幼而學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 如秉燭夜行. 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6、《顏氏家訓》中提出的治家、修身的一些原則是通過什麼樣的機制來實現的?

《顏氏家訓》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顏氏家訓》所涉及的家庭教育理論及實際問題非常廣泛、全面,包括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的原則、家庭教育的內容、家庭教育的方法等。要以立身揚名為重,不要悲傷過度而耽誤前程。
《顏氏家訓》對現代家庭教育仍有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作為產生於6世紀的一部教育史和學術名著,《顏氏家訓》不但適合於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需要,而且其中所反映的許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教育也具有普遍的啟迪意義。例如,書中強調做子女的必須勤奮務實,要靠自己的努力求實上進,不要整日游手好閑,蹉跎歲月;父母要在行動上為子女做出表率,必須把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不可貪圖虛名,輕視體力勞動和各種技藝等。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所表達的思想也是彌足珍貴的:一是學無遲暮。歷史上許多名人如荀子、公孫弘、朱雲、皇甫謐等等,都是後學而成大家的榜樣。二是博學和專精。學比不學好,博學比少學好。必須把博與精很好地結合起來。三是注重眼學,就是眼見為實。四是強調切磋。學習絕不是一個人自我封閉的過程,必須經常與人交流,方能打破自己的局限,以人之長,補己之短。這些思想都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寶貴財富。

7、《顏氏家訓》成就最大、最為人知曉的是哪一篇?

《顏氏家訓》就成書於這個時期顏之推的作品,有文集30卷、志怪子說《冤魂志》等,但均已散佚,其成就最大、最為人知曉與稱道的當屬《顏氏家訓》20篇。

8、顏氏家訓中最著名的是哪幾篇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後娶第四 治家第五 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 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生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通常認為這十六篇為其中的精華,有書賣喲。

採納哦

9、求《顏氏家訓》的譯文

治民平獄之道
. 顏之推

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謀私財,公事早辦,就說自己能治理民眾;卻不知道治理民眾還要心地誠實,以身作則,要有善於駕馭群民的本領,以及除害消災,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說自己能處理案件;卻不知道斷案還要勘察現場,根據證物明辨是非,要有善於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於識破假相而使罪行顯露出來的機智,以及不通過訊問就能明察實情的才能啊。

顏之推(531-590以後),北齊文學家.字介,祖籍琅琊臨沂,生於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學影響,博覽群書,喜好詞章.
本文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養生篇」節錄。文中對養生與從政進行論述,教誨子孫必須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禍殃,然後才談得上養生。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應當「泯軀而濟國」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養生是六朝人的熱門話題,老莊道家的養生觀在當時受到尊重崇,但顏之推基本上摒棄了統治六朝的道家養生觀,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見解,將行誠孝、履仁義、全家族、濟邦國,高於獨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學的養生意識。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於事無補;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導就不會懂得事理.古代,聖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後懷孩子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里,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制.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制的櫃子里.孩子出生後,從剛剛會笑開始,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仁、孝、禮、義等方面的教育,並引導他練習。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即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生孝心了。我見現下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愛,每不以為然。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誇獎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嬉皮笑臉,等孩子長大有了些知識時,還以為理應如此。孩子的驕橫傲慢成了習慣,才想到要去制止或糾正過來,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個半死也沒什麼用了,對子女日益增長的憤怒只會使子女怨恨,等到長大成人,終於還是道德敗壞。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趁新到,教育兒子要及早。」這話說得對極了。
凡是不善於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讓子女走向作惡犯罪,只是不願意大聲怒斥,怕傷其臉面,更不忍心用荊條抽打子女而使其受皮肉之苦罷了。對於這樣的父母,應當以治病救人的道理來打比方,一個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湯葯、針灸就能治好病的呢?也要想想那些勤於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難道他們願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嗎?這確實是不得已啊。

10、顏氏家訓?勸學篇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篇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
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
《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
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
則致一精一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
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
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
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
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
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
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
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
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
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
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
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
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簿伎在
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
書,是猶求飽而賴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義、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
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韁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
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飢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
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
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
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
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
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闇與孫武、吳
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
跡,猶蒙被而卧耳。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馬被甲,
長槊強弓,便雲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
接下,積財聚谷,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之至也。但
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
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
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
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
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腝,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
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
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
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
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者觀古人之達
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
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
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
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
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
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
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是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
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一精一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
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
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雲:「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
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
《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
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
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
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
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便從文史,
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
子政、劉縚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
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間人,音辭鄙陋,風操
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雲:「博士買
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
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
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
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遊,嘗說《王粲集》
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雲:「文集只有詩賦銘誄,豈
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
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術。」收便忿怒,
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
此學也。」
夫老、庄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
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誇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己
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綱也;輔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
勝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臃腫之鑒也;
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
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玄以傾動專勢,寧後身外己之風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
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玄宗所歸。其餘桎
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
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於梁世,茲風復闡,《庄》、《老》、《周易》,總謂《三玄》。
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
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
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雲。
齊孝昭帝侍婁太後疾,容色憔悴服膳減損。徐之才為灸兩穴,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血流滿
手。後既痊癒,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後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識忌諱如此,良由
無學所為。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則不發此言也。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
之,況餘事乎!
梁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閑齋
張葛幃避蠅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
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況
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
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
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一精一選寮寀,
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於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後出揚都,好
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卧。犬亦飢虛,起行盜食,呼
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
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
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
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所
居卑末,使役苦辛,時伺間隙,周章詢請。每至文林館,氣喘汗流,問書之外,不暇他語。及
睹古人節義之事,未嘗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後被賞遇,賜名敬宣,位至侍
中開府。後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參伺動靜,為周軍所獲。問齊主何在,紿雲:「已去,計
當出境。」疑其不信,歐捶服之,每折一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蠻夷童丱,猶能以學
成忠,齊之將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鄴平之後,見徙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
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使汝棄
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縵褐,我自
欲之。」
《書》曰:「好問則裕。」《禮》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
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穀梁傳》稱公子友與莒拏相搏,左
右呼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名,亦見《廣雅》。近在齊時,有姜仲岳謂:「『孟
勞』者,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所寶。」與吾苦諍。時清河郡守邢峙,當世碩
儒,助吾證之,赧然而伏。又《三輔決錄》雲:「靈帝殿柱題曰:『堂堂乎張,京兆田
郎。』」蓋引論語,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鳳也。有一才士,乃言:「時張京兆及田郎二人皆
堂堂耳。」聞吾此說,初大驚駭,其後尋媿悔焉。江南有一權貴,讀誤本《蜀都賦》注,
解「蹲鴟,芋也」,乃為「羊」字;人饋羊肉,答書雲:「損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
義,久後尋跡,方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音》,而頗紕
繆,誤反「顓頊」字,頊當為許錄反,錯作許緣反,遂謂朝士言:「從來謬音『專旭』,當
音『專翾』耳。」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後,更有碩儒,苦相究討,方知誤焉。
《漢書王莽贊》雲:「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昔吾嘗共人談書,言及王莽形
狀,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乃雲:「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又《禮樂
志》雲:「給太官挏馬酒。」李奇註:「以馬乳為酒也,捶挏乃成。」二字並從手。捶挏,此
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桐時,太官釀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於此。太
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岳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
歷。」以歷為碓磨之磨。
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江南閭里間,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朴,道聽
塗說,強事飾辭:呼徵質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陝西,下揚都言去海郡,言食
則糊口,道錢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及王則無不仲宣,語劉則無不公幹。凡有一
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原由,施安時復失所。壯生有乘時鵲起之說,故謝朓詩曰:「鵲
起登吳台。」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雲:「今夜吳台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
雲:「望平地樹如薺。」故戴暠詩雲:「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雲:「遙望
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為誇毗,呼高年為富有春秋,皆耳學之過也。
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
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
《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
雅》而不屑。一手之中,向背如此,況異代各人乎?
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至於
文字,忽不經懷,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縱得不誤,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為子制名:兄弟皆
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機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
碩學,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鍾之不調,一何可笑。
吾嘗從齊主幸並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餘里
亢仇城側。並不識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
是舊<谷鼠>余聚,亢仇舊是<谷曼><谷九>亭,悉屬上艾。時太原王劭欲撰鄉邑記注,因此二名聞之,大喜。
吾初讀《莊子》「螝二首」,《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
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逢人輒問,了無解者。案:《爾雅》諸書,蠶蛹名螝,又非二首兩
口貪害之物。後見《古今字詁》,此亦古之虺字,積年凝滯,豁然霧解。
嘗游趙州,見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後讀城西門徐整碑雲:「泊流東指。」眾皆
不識。吾案《說文》,此字古魄字也,泊,淺水貌。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淺貌目之,或當
即以泊為名乎?
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案:《說文》:「勿
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之形,所以趣民事。故?遽者稱為勿勿。」
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豎就視,答
雲:「是豆逼十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窮訪蜀土,呼粒為逼十,
時莫之解。吾雲:「《三蒼》、《說文》,此字白下為匕,皆訓粒,《通俗文》音方力
反。」眾皆歡悟。
愍楚友婿竇如同從河州來,得一青鳥,馴誠意愛玩,舉俗呼之為鶡。吾曰:「鶡出上黨,數曾
見之,色並黃黑,無駁雜也。故陳思王《鶡賦》雲:『揚玄黃之勁羽。』」試檢《說
文》:「介?雀似鶡而青,出羌中。」《韻集》音介。此疑頓釋。
梁世有蔡朗者諱純,既不涉學,遂呼蒓為露葵。面牆之徒,遞相仿效。承聖中,遣一士大夫聘
齊,齊主客郎李恕問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蒓,水鄉所出。卿今食者綠
葵菜耳。」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核究。
思魯等姨夫彭城劉靈,嘗與吾坐,諸子侍焉。吾問儒行、敏行曰:「凡字與諮議名同音者,其
數多少,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請導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預研檢,忽見
不識,誤以問人,反為無賴所欺,不容易也。」因為說之,得五十許字。諸劉嘆曰:「不意乃
爾!」若遂不知,亦為異事。
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
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與顏氏家訓 養生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