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粽子 中醫養生

粽子 中醫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0 08:22:25

1、吃粽子後喝茶為什麼能幫助消化?

端午來到,粽子飄香。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每當這時,家家戶戶都會忙著買粽子,包粽子。

粽子清熱解暑

『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製作的綜合性食物,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國家級烹飪大師屈浩說,以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糯米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供給機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糯米含的蛋白質較少,並且十分缺乏賴氨酸、色氨酸,還含有高質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和維生素E,但含量極少,缺乏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A,胡蘿卜素的含量也很少,鈣含量較高但不易被人體吸收。因此,糯米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營養纔更全面。

棕葉也有營養

中國烹飪大師岳更生說,包裹粽子的葉子,除了蘆葦葉外,還有荷葉、假黃梨葉及竹葉。其中含有豐富的葉綠素、維生素A、C等多種營養。作為食品包裝,粽葉具備無污染和使用的『一次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用這些天然的葉子包裹食品,特別是米類,葉的清香和營養也會隨之進入食品中。』岳更生說,再加上和食品一起經過高溫蒸煮後,這些營養和香味能更加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食用起來口感好,又清熱消暑,還能比較綜合、充分地吸收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

中國葯膳協會單守慶提醒市民,現在市場上有一些商家,為了讓粽子看起來顏色漂亮鮮艷,將粽葉用一些化學葯品浸泡,使其看起來特別光鮮、色澤青綠。『其實這就是市場中出現的「返青粽葉」,大家應警惕。』在購買時應注意,天然粽葉經過蒸煮,顏色會發暗發黃,如果過於鮮綠,或煮後將鍋里的水染成綠色,就要警惕了。在即將出台的粽子國家標准也擬明確規定,粽葉必須是純植物的,不得人工添加任何東西。

豆類做餡潤腸通便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在一些傳統紅棗粽子、鹹肉粽子、果仁粽子等基礎上,又延伸出很多品種,比如八寶粽、雞肉粽、蛋黃粽、蓮蓉粽、紅豆粽、綠豆粽、冬菇粽、蝦米粽等。除了糯米和粽葉,粽子中的各種餡料,其營養價值也各不相同。花生含蛋白質,維生素B和維生素E,可補腎益臟;鹹蛋黃營養價值相當高,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綠豆和紅豆含高蛋白質、澱粉質、礦物質等,有助潤腸通便。

素棕煮、肉粽蒸

素粽子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可先將主料糯米、各種配料(花生、紅豆、綠豆、百果等)、粽葉、包紮繩(稻草、棉線)備好,然後清洗主配料後,將其一起浸泡在冷水盆中,待泡上10?12小時後,即可用粽葉將各種主、配料包在一起,包成自己喜愛的形狀,用棉線或鹼草紮好,放入鍋中蒸煮1?2小時,直至熟煮為止。蒸煮過程中要加水以保持原有的水位。

各種葷粽子的製作相對復雜,比如豬肉粽子,應先將肉切成條,用醬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然後把浸泡過的糯米用浸過肉的醬汁加鹽拌勻,浸透幾分鍾後,再用粽葉把肉包在糯米中,用包紮物繞緊紮好,放在鍋中,蒸2小時,熄火燜1小時即可。

邊吃邊喝水,助消化

專家們還提醒,由於粽子多半是用糯米製作的,在食用中務必控制數量。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以幫助吞咽和消化。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老人、兒童不宜多吃,且應細嚼慢咽。

對於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大米粽或五穀粽,吃時別蘸糖;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於油膩以及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肉粽及豬油豆沙粽含有較多脂肪,屬油膩食品,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食用後,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因而每次食用不宜超過50克。

2、吃粽子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粽子功效
1、利尿消腫
粽子中一般含有紅豆,紅豆不僅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物質,而且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功效。人體常為濕熱阻遏,紅豆能夠利水濕,解熱毒,與綠豆相輔相成,堪稱消夏良葯。
2、補中益氣
粽子中一般含有紅棗,紅棗能補益脾胃和補中益氣。所以對於脾胃虛弱和腸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經常吐瀉或便秘人士都有好處,多吃紅棗能改善腸胃功能。此外,紅棗又能補氣血,對於中氣不足及氣血虧損人士特別有幫助,能減少平日氣促氣喘的情況,又能針對肌肉無力等症狀,增加體力。
3、清熱解毒
粽子總會用到蘆葦葉,紅棗能補益脾胃和補中益氣。所以對於脾胃虛弱和腸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經常吐瀉或便秘人士都有好處,多吃紅棗能改善腸胃功能。此外,紅棗又能補氣血,對於中氣不足及氣血虧損人士特別有幫助,能減少平日氣促氣喘的情況,又能針對肌肉無力等症狀,增加體力。
我國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稱粽葉具有治療「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包粽子的葉子,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葯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另外葉子不僅帶來清香,還能提供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蒸制時滲入米內,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近年來研究證明,粽葉(箬竹葉)的提取物還具有抗癌作用。
4、開胃健脾
芒種過後,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夠改善這一問題。且不說其中的配料,僅就清香的葉子和柔軟的糯米,就足以讓人食慾大開。對於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傳統稱為「胃寒」的人來說,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如果因為貪吃螃蟹大蝦之類胃裡發涼,趕緊吃一個熱粽子,或者喝碗熱糯米粥,馬上就會舒服不少。
5、美白養顏
粽子中的糯米、紅棗等均含有美白養顏的作用,是女生們夏日美白好幫手。
吃粽子壞處:
最好不好多吃, 粽子易上火,還有可能消化不良,如果是在減肥期間可以吃,但不要吃太甜的粽子

3、哪種粽子適合糖尿病患者吃?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如果不加節制,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

一、忌未熟先吃

包粽時,我們不要將粽包得太大,否則便難以將它弄熟。 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對健康有損。

二、忌保存太久

已包好的粽最好盡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隻保存3 - 4日,吃時亦要再次加熱。 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潔衛生,最好放於陰涼通風的地方。

三、忌大量進食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卻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腸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較差,所以吃粽時必須有節制,並且盡量趁熱吃,以免冷卻後更難消化。

4、粽子有什麼好處 粽子的功效與作用

粽子功效
1、利尿消腫
粽子中一般含有紅豆,紅豆不僅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物質,而且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功效。人體常為濕熱阻遏,紅豆能夠利水濕,解熱毒,與綠豆相輔相成,堪稱消夏良葯。
2、補中益氣
粽子中一般含有紅棗,紅棗能補益脾胃和補中益氣。所以對於脾胃虛弱和腸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經常吐瀉或便秘人士都有好處,多吃紅棗能改善腸胃功能。此外,紅棗又能補氣血,對於中氣不足及氣血虧損人士特別有幫助,能減少平日氣促氣喘的情況,又能針對肌肉無力等症狀,增加體力。
3、清熱解毒
粽子總會用到蘆葦葉,紅棗能補益脾胃和補中益氣。所以對於脾胃虛弱和腸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經常吐瀉或便秘人士都有好處,多吃紅棗能改善腸胃功能。此外,紅棗又能補氣血,對於中氣不足及氣血虧損人士特別有幫助,能減少平日氣促氣喘的情況,又能針對肌肉無力等症狀,增加體力。
我國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稱粽葉具有治療「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包粽子的葉子,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葯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另外葉子不僅帶來清香,還能提供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蒸制時滲入米內,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近年來研究證明,粽葉(箬竹葉)的提取物還具有抗癌作用。
4、開胃健脾
芒種過後,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夠改善這一問題。且不說其中的配料,僅就清香的葉子和柔軟的糯米,就足以讓人食慾大開。對於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傳統稱為「胃寒」的人來說,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如果因為貪吃螃蟹大蝦之類胃裡發涼,趕緊吃一個熱粽子,或者喝碗熱糯米粥,馬上就會舒服不少。
5、美白養顏
粽子中的糯米、紅棗等均含有美白養顏的作用,是女生們夏日美白好幫手。

5、端午節養生要注意什麼

端午話養生:注意五個方面
端午節前後有季節轉換的特點,長江流域將進入梅雨時節,暑氣加濕氣容易對人體的消化道、呼吸道等帶來影響,也是比較容易生病的季節。從人與自然協調相適應的角度而言,應該注意科學養生,避免一些有害致病因素的侵襲。
一、吃粽子搭配醋、茶、豆漿和烏梅湯
端午佳節粽飄香,總是讓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但對於患有慢性病或是愛美想減重的民眾而言,可得小心粽子驚人的熱量!營養師表示,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裹蒸粽為例,熱量就約有1000大卡,成年女性吃了半個裹蒸粽就相當於攝取了一天1/3的熱量,加上內餡多為膽固醇較高的食材,對於部分慢性病患者更應該酌量攝取。
在品嘗粽子時盡量減少醬料的沾取,且要搭配天天五蔬果的健康觀念,攝取五份蔬菜及水果,以平衡肉粽內所含的高油脂及補充不足的營養素,進而達到健康的均衡飲食,避免過了一個端午佳節,身上多了一層一層的游泳圈。
專家也建議可在品嘗粽子後喝點茶葉。飲茶的保健功效雖然最近幾年已陸續獲得證實,但一般民眾普遍有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特定茶種才能油切,但其實只要是茶類都可以減少體內脂肪、膽固醇的吸收,其中也以發酵程度較低的綠茶、包種茶及烏龍茶油切效果最好。
美食達人發明了粽子新的吃法,就是和豆漿一起吃,每天早上一個粽子一杯豆漿,對於上班族來說是既營養又便捷。由於粽子多半是用糯米製作的,在食用中務必控制數量,每次食用不宜超過60克為宜。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配喝茶水或豆漿等,以幫助吞咽和消化。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每天食用一個大肉粽或蛋黃粽等,攝入一定量的脂肪,可以有效的保持皮膚的彈性,增加肌膚的光澤度。
如果想要快速潤腸,可以適量的飲醋,由於醋的酸性成分與胃裡的消化液差不多,因此,可以起到刺激腸胃、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食用時每次不要超過1小湯匙,食用後緊接著飲一杯溫開水。端午以後暑熱漸盛,這個時候喝一杯涼爽的烏梅湯不僅可以解暑,還能增進食慾、改善乏力心煩等症狀。和粽子一起食用,還能緩解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

二、中草葯避毒祛邪
說端午不得不話艾草。它是一種葯用植物,艾葉味苦,微溫無毒,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又有芳香避穢之能。據說,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頭等處也掛上艾草。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民間有種說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身體健康。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葯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後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端午之後濕熱漸盛,各種真菌、細菌大量繁殖,人體濕熱出汗,空氣中的過敏原增多,蚊蟲活躍,日照增強。於是,各種皮炎、濕疹、手足癬、蕁麻疹、白癜風等皮膚類疾病開始多發。專家強調,將菖蒲、生艾葉、佩蘭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預防以上提及的皮膚病。菊科的佩蘭有香氣,煎水沐浴有解熱清暑、化濕健胃、止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起到預防感冒,防止蚊蟲叮咬的作用。
為防治疾病,很多地方都有喝藿香的習俗。藿香有祛暑、止吐、治霍亂腹痛、驅逐腸胃充氣等功效。以它入葯的藿香正氣類制劑,更是備受專家推崇。
三、夜卧早起、穿衣簡單涼爽
端午節前後如何才能養陽呢?《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夜卧早起,無厭於日」。
「夜卧早起」與春天的養生原則是一樣的,但是相對於春天來說,此時日照時間更長,白晝時間更長,所以睡覺應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當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過11點還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點半以前就寢。如果感到困的話,中午可以補個覺。按照子午流注的觀點,午時是人體「合陽」的時候,此時休息也有利於人體陰陽的轉化。總之一句話,你只要跟著太陽走,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可以了,這樣才利於人體陽氣向外生發。
健康專家表示,酷暑季節,「簡單、涼爽、美觀、能保護皮膚」是著裝所要遵循的原則。要想穿出健康,那就要穿著適當,並注意選擇衣料,少穿緊身衣,以利身體內排出的汗氣散發,要勤於換衣,防止汗液浸濕生細菌。
炎炎夏日,當衣料已經無法再省略的時候,你就要從衣衫的材質上下功夫了。而在眾多材質中,純麻、純棉、絲綢類材質不僅迎合潮流口味又具有極佳的降溫功能。因此,如果你不屬於熱帶型人,那麼這類面料的衣衫絕對應該是首選。
專家指出,夏天選擇寬松、吸汗的衣服。尤其居家不必講究,可以盡量選擇涼爽寬大的衣服、衣服的質地最好是棉質的,不僅柔軟、透氣,而且吸汗性強。色彩上,可以選擇清爽宜人的淺色系列,如白、淡黃、淡粉、淺綠、湖藍、瓦灰、銀灰色等。
四、運動養生推薦健步走
賽龍舟、蹴球、珍珠球、鬥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在端午節開展的體育運動。從古至今,端午節是一個提倡運動的節日。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正是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筋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簡單易行有效的運動方式,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走為百練之組」。健步走健身,鍛煉者可選擇上午或傍晚鍛煉,運動中身體放鬆、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臂自然擺動、兩腿自然邁步,步幅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飽滿,呼吸自然有節律。走路時達到「頭目清爽、足部發熱,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悅」狀態為最佳。
五、精神調理忌惱怒氣郁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煩悶,假如工作壓力大,容易煩躁憂郁。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最重要的是要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託。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負的,一個人有了奮斗目標,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產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釣魚、旅遊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託,並能陶冶人們的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緒,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郁、憤怒、狹隘等情緒時,一定要設法不使之再現,這就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管子·內業》里曾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在《黃帝內經》里介紹的聖人養生之道,一是「無恚嗔之心」,二是「無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為務」。因此,有計劃地進行修身養性之道,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

6、粽子的好處

粽子的營養價值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習俗,所以在一年一度的節慶時,大家都百會大開食戒,大快朵頤一番。如今人們在享受美味的粽子之餘,度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粽子各種原料的營養價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粽子的營養價值!
棕葉:一般是包裹粽子「外在」所需的原料,
粽葉是理所當然的主角,還有荷葉、假黃梨葉和竹葉3 種可供選版擇。荷葉清香,能降血壓和瀉水;假黃梨葉有去外感和清涼的功效,竹葉則能清熱和消暑。
糯米:糯米跟稻米的營養價值基本上是一樣的,含豐富澱粉質和維他命權B,只不過糯米粘性較高,較難消化。然而,少量糯米能補益內臟和暖胃,適合寒底的人食用,多吃有礙消化和血氣運行。
 

7、端午節吃粽子有哪些講究?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粽子又成為餐飲的熱點,肉餡、水果餡、果醬餡、棗餡、栗子餡等等琳琅滿目,讓人不知吃什麼樣的才好。其實,吃粽子有很多講究,和健康息息相關。
在中醫里,包粽子的葦葉及荷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葯,就連我們司空見慣的糯米,在中醫里也具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葯效。中醫認為,端午節後,便進入了夏季最熱的月份。由於苦夏難耐,有些人會有上火、中暑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葯食同源的解暑良「葯」
按照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專家建議:由於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因此,選擇紅棗、栗子做餡兒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極品」。
粽子食之不當也會傷人。專家說,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易消化,過食會因傷脾胃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強者,也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糖尿病患者吃粽子也需注意,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如果過節家裡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現包、現吃」的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粽子,應蒸煮透了再吃。

8、吃粽子是不是容易上火???

是的,粽子不宜作為一餐當中的唯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較快。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因為他們的血糖控制能力本來就差,特別容易大起大落。

熱糯米本身雖然好消化,但和油膩的配料比如肥肉、蛋黃等混在一起,消化能力差的人吃了可能會感覺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則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宜選清爽的北方小棗粽子。

(8)粽子 中醫養生擴展資料

健康吃粽子的方法

粽子應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後會有變硬現象,五穀雜糧粽子冷後的回生現象很明顯。

粽子屬於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吃更合適。因為早晨通常食慾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溫熱的粽子吃起來又方便,又讓人心情大好。素粽子的熱量沒有傳說中那麼高,但畢竟屬於糧食,吃了粽子就要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否則會帶來過多的澱粉,引起體重上升,還可能過於飽脹,引起消化不良。

與粽子 中醫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