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病因學 養生

病因學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0 07:47:49

1、醫術遇黃帝,妙手疾沉痾說的什麼意思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他在醫學方面很有造詣,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沉痾:意指久治不愈的病。
兩句合起來,意思就是醫術和黃帝一樣精湛高深,妙手能夠快速祛除久治不愈的疾病。
說明醫術十分高明。

2、闡述中醫病因學與西醫病因學的聯系與區別。

中醫與西醫根本是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包函宇宙萬物有形與無形作為客觀辦證思想,突出在防病,冶病.養生,調攝;等為學科;體現天人合一觀念,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治病必求其本,中醫治病重在求因,標本同治 ;西醫是理化因子物質觀念,局限於物質顯微,解剖,物理,化學,治病與細箘細胞.為數據,西醫治病是尋結果,治標難治本; 中醫對於病因是有一個系統邏輯規律的。講究因果關系,很對應唯物辯證學。西醫的病因取決於病後的結果,通過結果去反潰病因的所在,兩者的微妙關系就在這里,中醫無論怎樣辯診病因都可以通過一個病症為起點來輻射出周邊相關的病原。而西醫就沒有這樣的反邏輯思微。所以當西醫確診為某一種病的時侯。是己經延誤了好多病機和病情了。就比如,一棵樹的生長過程,中醫可以在發芽之時就發覺了,而西醫呢,要在長成參天大樹時,才說這是一棵什麼樹。區別就是這樣的。當然,中醫也不是萬能的。病的後期定型了,就沒有西醫的診斷手段那麼精準。這個時侯的西醫診斷是很好的,中醫在治療用葯方面還是要藉助西醫的診斷資料才能完成,比如硬化壞階段的病情。因此,西醫是一門沒理論為指導的學科,中醫也特須要西醫的補充,兩者都己經互相依賴,無論偏激於哪一方都會無果的。中醫理論指導西醫診斷是必然的,不然西醫就象一個沒有娘的孩子,沒有理性。中醫也須要西醫的實證,不然中醫也會曼無目的的飄浮。兩者即相反又相互作用。這樣子就能很好利用所有的醫學資源。

3、中國最早的一部中醫學著作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一部中醫學著作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知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道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專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主義辨屬證思想。

4、黃帝內經養生作息時間表

5、醫學典籍可以醫治很多病,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什麼?

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我國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經道家、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而成的黃老著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也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6、《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7、什麼是道醫學

《道醫學》,源自於道家的修身學說,最初誕生於伏羲黃老學說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傳統醫學系統,其代表作以現存的《黃帝內經》最具有代表性。

在這之前,無論是傳統中醫學界,還是在道學界,都沒有顯傳的文獻資料對這些系統介紹透露得這么詳細。有關經脈系統的十二經絡、八脈道、四線三竅等許多內容都是罕見前人的詳細論述。內

道醫病因學中的玄源全息體元致病外因和隱態地氣水氣場性外因,是發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今中醫學界罕見這方面的論述。書中還對中醫學的一些難題,例如命門問題、八脈交會穴問題進行了部分闡釋。

《道醫學》非常適合中西醫醫生容、中西醫院校教師和學生閱讀,非常適合人們養生健身、防治疾病參考,非常適合有志於修身實踐進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者參考。

8、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抄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襲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度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9、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是那四著作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

《傷寒論》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

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3,金匱要略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撰於3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

共3卷上卷為辨傷寒,中卷則論雜病,下卷記在葯方.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藝等人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訂為3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症六十餘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

4,《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不詳,「神農」為託名,《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

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證結果,有說成書於秦漢時期,也有說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原書早佚,所能看到的本書是後世輯錄的結果。

(9)病因學 養生擴展資料:

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在中醫界的社會、科技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科學、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中醫現代化的核心是中醫「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於西方社會,或西醫。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

技術的發展。 理論的革新、思想的變革,學科的進步

然而,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適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網路---中醫四大經典

10、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與病因學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