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 哲學

中醫養生 哲學

發布時間:2020-07-20 06:35:51

1、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哲學基礎

我們的中華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哲學、養生、園藝、閣樓、飲食、茶道、戲曲等等,著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不乏經典之作。哲學方面的人類開始對世界認知以及對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方面的《周易》、《老子》、《莊子》等;中醫養生方面的《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其他方面的《長物志》《宅經》《書譜》《茶經》《格古要論》等中華生活經典系列的,以及各大師講訴評論的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太多了

2、論述題,全面回答來… 1.如何理解中醫是哲學的? 2.中醫學的醫學模式有什麼特點? 3.中醫養生的

在很多國人的樸素認識中,都認為中華民族繁衍至今是因為有中醫的庇護。然而,這卻是錯誤的認識,人類的繁衍不是任何醫學的成就,而是生物的本能和進
化的結果,中華民族也不例外。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種的自然使命,任何生命個體的壽命都是有限的, 物種延續的根本方式只能是繁衍。
鼠是哺乳
動物中繁殖速度最快的物種,有些種類的鼠一年可生育7、8次,每次可生育10幾只。而幼鼠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生育只需一個月左右,一對鼠一年後就可繁殖出一
個數量龐大的群體。當然,不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夠成活,氣候的變化、天敵的捕食、食物的匱乏以及疾病都會大大減少個體數量。鼠正是面對這樣的嚴酷環境,進化
出了快速的繁殖能力。
魚類往往可以一次產出成百上千枚卵,是以數量取勝的典範。其它如蟑螂、水虱、各種微生物等,都有著強大的繁殖能力。可以說,地球上現存的物種都進化出了適應所處環境的繁殖能力,所以這些物種才歷經了千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漫長歷程得以延續至今。

然,在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物種滅絕了。除了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的以外,氣候變化、地質災變、人類活動等是主要影響因素。比如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的恐龍於
6500年前滅絕了,今天的人們只能通過化石來領略昔日地球霸主的雄姿。疾病從來都不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即便是烈性傳染病也很難使一個物種徹底消失。
生物的繁衍是自然法則賦予的本能,物種的延續不依賴任何醫學,除了人類,其它物種也不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術。沒有醫學,地球上依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
性。
人類無疑是進化最成功的物種,雖然人類的生殖能力不算強大,但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其它物種所無法比擬的。既然有那麼多物種不會因疾病滅絕,作為地球統治者的人類自然也不會被疾病消滅。

類的祖先類人猿生活在數百萬年前,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是沒有醫學的。大約距今二十萬年前,人類從非洲開始向全球擴散。數萬年前,人類到達中國這片土地,並開
始了世世代代的繁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各民族都還沒有產生醫學。即便是最悠久的美索不達米亞古醫學也不過只有數千年歷史。中華民族直至距今2000年
左右才出現了醫學的萌芽,可見,中華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樣,都不是依賴醫學才得以繁衍的。假設沒有中醫,中華民族也不會滅絕。
也有人認為,中
華民族人口眾多、數量龐大是中醫的功勞。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一個種群的數量是否龐大,要參照其所佔有環境空間的大小。中華民族雖然人口眾多,但因為
幅員遼闊,人口密度並不是很高。以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而論,中國為139,英國為256,印度為362,巴林為1827。這不能說明巴林的傳統醫學
就是最領先的。人口密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產技術、傳統文化等等。物種本身的因素主要是生殖能力和平均壽命,眾所周知,不論是
各民族的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都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類的生殖能力,醫學能改變的只有平均壽命。
早期人類的平均壽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決定的,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困擾人類的食物短缺問題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緩解。經過數千年的努力,人類平均壽命從不足20歲達到了35歲左右。雖然不同地區實現這
一目標有先有後,但其過程是基本一致的。中國人平均壽命的提高也得益於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如土豆、薯類、玉米的引進使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高,因飢餓所導
致的死亡大為減少。平均壽命的提高使人口數量得以顯著增加。
初步解決了食物問題以後,疾病就成為決定人類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會經濟問題退
居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構成中佔有大部分比例,戰勝疾病成為人類面臨的更加棘手的問題。經過數千年的努力,西方傳統醫學逐漸發展成現代醫學,大大
降低了人類的死亡率並顯著延長了平均壽命,20世紀抗生素的發明以後,發達國家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0 歲左右。
然而在對抗疾病的努力
中,中醫沒有做出貢獻。據歷史資料記載及學者考證,中國人歷代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約為20歲、兩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
清代33歲、民國35歲。中國人平均壽命長期處於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過高和死亡年齡過低,在自然衰老導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疾病過早死亡。

金陵大學1929~1931年的調查資料,部分農村人口死亡率為28‰,嬰兒死亡率為156‰,平均壽命為34~35歲。1988年全國生育節育回顧性抽
樣調查資料顯示,1944~1949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201‰,平均壽命為39歲左右。匯總數據後一般認為,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人口的死亡率約為
20~25‰,嬰兒的死亡率高達200‰左右,平均壽命不到40歲,是當時世界上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
有人認為這一時期中國人口死亡率較高
是因為戰爭和飢荒,但統計學資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據哈爾濱醫科大學趙錦輝查閱的「關東州地區」生命統計資料,該地區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數
占總死亡人數的90%以上,1938年這一數據也超過80%,嬰兒死亡率平均超過150‰,其它地區的統計資料也證明了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
戰爭或飢荒爆發的年份,戰死或餓死也不是人口死因構成的主要因素。
統計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的死因主要是傳染病,其次為慢性
病。傳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與社會經濟因素沒有直接關系。現有的統計資料均證明了這一時期中國人的死亡率與戰爭和飢荒沒有直接對應關系。此外,皇室成
員與達官顯貴並不存在戰爭與災禍的風險,他們的死亡率與平均壽命與平民並無明顯區別。例如清朝歷代皇帝共生育了近200名子女,平均壽命僅為30歲左右。
皇室成員享受著最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不可能因飢餓或天災人禍死亡,基本上都是死於疾病。而擁有最佳醫療服務的皇子皇女們並沒有得益於中醫的護佑。

疫是人類遇到的重大困難,在現代醫學產生和發展之前,各種傳染性疾病時常肆虐,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據史料記載,自東漢末年始,瘟疫爆發並肆虐於中國。
爆發頻率為有史以來罕見,最凶險的狀態持續了十餘年之久。《五行志注引》雲:「民多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心焦,以為至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
論》的序言中寫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連醫聖家族都是這樣的慘狀,可見瘟疫的
兇猛和中醫的無能。由此導致的民不聊生和社會動盪也是漢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此後直至民國時期,傳染病反復在中國爆發流行,在2000年左右的時間里,中醫
對瘟疫一直束手無策。
中醫對傳染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基本上一無所知。在秦朝之前,中醫認為傳染病是鬼神作祟,多以儺(驅鬼的儀式)
來應對;到了漢朝,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認為瘟疫是因氣候不正產生瘴氣所致,提出了「六氣致病說」,即陰、陽、風、雨、晦、明,把病因歸結為氣候的變化;
宋代以後又產生了胎毒之說,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胎毒。
當然不能過於苛求古人,古人不知道還有微生物這樣一類生物,更不知道致病微生物才是傳
染病的病因。所以古人只能對傳染病進行猜測和想像,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也是必然的。中醫始終沒有認識到微生物,不知道病原體、傳染源和傳染途徑。陪伴了中
國人2000年的中醫,在治療和預防傳染病方面完全處於胡思亂想、一無所能的狀態, 這是歷史事實。
在現代醫學傳入之前,中華民族的健康只
能聽天由命。隨著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在中國的傳播,很多中國人的生命才得以挽救。例如1910年在東北地區爆發的鼠疫,流行初期以極為迅猛的速度在東三省
傳播。畢業於劍橋大學醫學院的伍連德受命承擔了控制疫情的任務,運用現代醫學的知識,採取火化屍體、大面積環境消毒、隔離患者等有效措施,切斷了傳染途
徑,在短時間內迅速遏制了這場無比凶險的疫情。而當時著名的老中醫以中醫理論和方法治療的患者則全部死亡,老中醫自己也未能倖免,家屬甚至將其拋屍街頭。

花的防治是一個極為慘痛的教訓,充分暴露了打著傳統和國粹旗號的中醫界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惡。18世紀末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的牛痘法預防天花取得了令人
震驚的效果,1805年牛痘法自澳門傳入中國內地,顯示出極佳的效果並逐漸受到人們的認可。牛痘法簡單易行、百試百驗,這大大影響了中醫的可信度和利益,
如把脈開方、種人痘、治瘢痕、葯鋪等利益群體。
中醫界把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口號拋到九霄雲外,堅持宣揚天花源自胎毒,頑固地以陰陽五行等
歪理加以胡亂解釋,宣稱牛痘法不過是將胎毒引出而已。部分中醫葯從業者更是極力毀謗牛痘法,恐嚇民眾,甚至故意散布種牛痘必然重出天花的謊言,導致大量愚
昧民眾放棄種牛痘從而染上天花死亡。中醫對現代醫學的肆意曲解和造謠,嚴重遲滯了牛痘法的推廣,在此後長達150年的時間里天花仍然是中國人生命中的魔
咒。中醫界置民眾健康於不顧,暴露出為一己私利的不仁與歹毒,其無恥和殘忍與當今的中醫騙子如出一轍。中國人失去了迅速消滅天花的機會,中醫騙子得以在萬
眾屍骨上繼續大發橫財。
反觀日本,迅速認識到牛痘法的絕佳效果並加以普及,並由此萌發了堅決否定漢方醫(即中醫)的理性思考。而中國卻花費
了150年左右的漫長時間,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其根源僅僅是中醫界的行業利益,可見中醫騙子的無恥與民眾的愚昧已經達到了多麼駭人的地步。回顧這一段
諱莫至深的歷史雖然是慘痛的,但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當不得不在科學與傳統、生命與利益之間做出抉擇時,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仁愛美德究竟在哪裡?
20
世紀50年代初,政府大力開展了防治疾病、普及科學知識的工作。在控制和消滅天花的過程中,全國統一採取了牛痘法,摒棄了中醫的胎毒理論和數不清的偏方、
秘方。僅僅用了10年時間,至1960年中國已沒有發生自然傳染的天花病例。但1963~1964年因中醫接種人痘,天花在山西、內蒙古再次爆發,直至
1966年才最終消滅。
自1950年開始推廣以消毒滅菌為主要原則的新法接生,困擾了中國人數千年的生育危險終於得到了解除。產褥熱發病率
急劇降低,產婦死亡率大大下降;新生兒因感染導致的死亡迅速減少,嬰兒死亡率從原來的200‰逐年下降,1958年為80.8‰,70年代為47‰,80
年代為34‰,2005年為19‰。簡單的消毒措施挽救了難以計數的生命,這是科學賜予中國人的恩典。而數千年來中醫都認為因生育所致的疾病是由於「風」
的緣故,以至於今天還有坐月子緊閉門窗等一系列陋習。
隨著現代醫學的普及,中國人的死亡率連年顯著下降。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顯著增長,1957年達到57歲,1973年為63.6歲,1981年為67.90歲,2005年達73歲。

國人生命質量的迅速改善完全是科學帶來的福祉,政府面對嚴峻的局面採取了堅決的科學措施,沒有讓中醫界在這些緊要問題上胡亂糾纏。在這些立竿見影、迅速顯
效的事實面前,中醫界灰頭土臉、啞口無言,只好退守到慢性病和疑難雜症的領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中醫界面對急性傳染病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必須要警
惕的是,近年來有中醫界人士宣稱中醫葯可以預防和治療SARS,甚至治療艾滋病。這不過是上世紀中醫界在天花問題上謀財害命的拙劣翻版,這種惡毒和殘忍的
行為必須堅決予以駁斥和制止。
回溯中國20世紀的歷史,人口死亡率和平均壽命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的生命質
量得以迅速改善。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社會經濟因素以外,更加直接和顯效迅速的是現代醫學的廣泛普及和先進醫學成果的應用。中國人因為分享了人類的科學成
果,平均壽命在短短幾十年間提高了一倍,而上一次平均壽命翻倍(18~35歲)則用了約3000年的時間。而中醫在數千年中一直未能顯示出戰勝疾病的作
用,至今也沒有令人信服的、可以推廣的治療方法。如果沒有現代醫學,中華民族仍然會在中醫的愚弄中掙扎於一百年前的悲慘境地。回顧不算遙遠的歷史,難道不
應該向科學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嗎?每一個誠實的、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否認,科學賜予了中國人恩典,是科學守護了中國人的生命。

3、中醫養生的基礎理論依據是什麼?

中醫養生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百外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度,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知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道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3.動靜結合:現代版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權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

4、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5、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與中醫養生 哲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