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養生注重養陽氣,陽氣不足的人,一般會有哪些表現?
據了解,當身體在陽氣有缺陷時,會出現睡眠質量變差、失眠多夢、免疫力下降、頭暈、沒有食慾等表現,這可能是由陽氣的不充足引起的。此時,您需要通過合理的方法來改進它。只有調整好身體,你才能恢復陽氣的活力,避免陽氣長期缺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缺少陽氣很容易導致疾病發生,如果你總是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感到食慾不振,那可能是因為缺乏陽氣。正常人的身體得到適當的調節,陽剛時腸胃功能很好,不易脾胃虛寒,食慾得以正常維持。然而,有些人缺乏陽氣,這可能表現為陽氣不充足。這時,食慾會明顯下降。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有必要及時補充陽氣。
陽虛者容易出現很多不良的情況,如果他們總覺得自己容易生病,抵抗力明顯下降,應該注意,這可能是由陽虛引起的。當身體缺乏陽氣時,免疫功能可能會下降。如果發現身體虛弱,很容易出現感冒和發熱甚至會發生一些傳染病等一些症狀。一旦有這樣的信號,它就表明需要及時補充陽氣。
如果自己感覺到經常的頭暈,那可能是由於陽氣不足造成的。當人體陽氣不足時,有些人的器官功能會慢慢的下降,甚至出現內分泌失調等功能障礙。這時,大腦神經會受到損傷,頭部可能會出現眩暈感。如果你總是感到明顯的疲勞甚至頭暈,你應該注意它,並知道它是否與陽虛有關。如果是陽氣不充足導致的,應該注意身體的及時恢復。
3、養生就是養陽氣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養生就是養陽氣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抄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二講
祛濕扶陽護健康
反復感冒、高血壓、哮喘、痛經、前列腺炎……這些疾病折磨著我們的身體,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其實,這都是你體內的"濕"在作祟。現代人的生活質量越高,體內濕邪存在的概率就越大,這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系襲。六氣當中,侵犯陽氣最多的是濕邪,古語說"千寒易除,一濕難祛",祛濕邪果真如此難嗎?
第一節百
濕為陰邪
濕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古人認為濕屬陰邪,性重濁而黏膩,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當濕邪侵犯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時,最容易阻遏氣機,使度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妨礙脾胃的運化。
六淫害人濕為首
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知氣是自然界當中正常運行的一種常氣、平氣。古人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人身體上,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正好對應我們的五臟--心、肝、脾、肺、腎,當人體遇到這六氣太過或者不及的時候,就會轉化為六淫,也就是淫邪之氣。
其實六氣都可以造成人體陽氣的損害,那麼哪種氣對人……道
4、人是靠陽氣才能活下去,你知道怎麼養陽氣么
多吃韭菜 多曬太陽 多按四神聰穴
5、養生就是養陽氣這句話有道理嗎?道家是修善的嗎??
中醫講究辯證施治,養生復講究辯體施養。就是說,養生要看你是什麼體質,然後採取相應方法。中醫把人分為九種體質,請踩踩我的空間就有。
另外,制從四季養生來說,原則上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至於道家,不太清楚。
但有養生家提出:動則升陽、善能升陽、喜能升陽。武國忠《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祝你一生健康!
6、中醫所講的「冬三月」適當藏精養生,閉養陽氣!但是南方這里立冬還20幾度,立春之後還得冷差不多兩個月
二者綜合吧,日歷和節氣是古人一輩輩總結出來的,一般只給出了范圍。但今年受厄爾尼諾時候影響,南方時候反常,當然不能完全按節氣進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