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慶遠是真的嗎
彭祖還800歲呢~~ 張三豐也不少啊~~
歷史上留有文字記述的年壽最高者,當數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
李慶遠是位傳奇人物,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因為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生術的研究和實踐,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在200多歲的高齡時,其言行舉止仍如同壯年,所以被人們譽為「神仙」。
李慶遠原籍雲南省,又名李青雲,90多歲到四川開縣定居,一生娶過24任妻子,膝下子孫滿堂。
民國十六年(1927),李青雲應四川軍閥楊森的邀請去萬縣傳授養身之道。楊森對李敬若上賓,為李特製全身新衣,請照相館照相放大陳列在櫥窗里,標明「開縣二百五十歲老人李青雲肖相,民國十六年春三月攝於萬州」。一時之間省內各報競相作為奇聞報道,轟動全川。因李講不出養身奧秘,不久即送返開縣。民國二十年(1931)《萬州日報》九月十五日又載:「開縣二百七十三歲老人李青雲,已於前晚由陳家場
到萬,住李家花園。老人系應王師長之邀到萬的……」
在李慶遠250歲那年,他的同鄉、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先生專程對他進行了專題采訪。李慶遠興致勃勃,引經據內典,對養生術作了長篇宏論,既談個人的養生實踐,又論古今養生有道與無道的經驗與教訓,被劉成勛先生詳細記錄下來,整理成為《自述》一文,留存後世,至今仍為養生名著。
劉成勛的采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志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但當時卻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懷疑和否認,後來經多方考證,才得到證實。
在《自述》一文中,李慶遠認為: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元氣,又稱原氣,稟受於先天而賴後天榮養而滋生。它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上、中、下焦)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為生化動力的源泉。
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於罩籠內,則燃燒的時間長;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李慶遠非常欣賞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他說,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他還十分欣賞清代學者陸隴其的一段話:「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李慶遠稱:「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葯、煉金丹也」
他根據古人的養生理論,特別強調善養生者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
李慶遠在講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准則和關鍵。」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他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至極,即可亡身。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卧不至吸;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2、清代中醫李慶遠為什麼能活256歲?
從歷史學講:材料是否有歷史根據,是第幾手資料,均有待確定,很是超越了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從生物學:不符合細胞分裂規律,科技水平難以相信。李慶遠(李清雲,1677年-1933年),出生於四川,清末民初中醫中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1777年,李青雲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特別獎勵。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期服用黑豆、馬齒莧、芹菜、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為「百草長生方」,以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是長壽所必須的。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茶的養生及葯用已載入《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而花枝茶具體出處不詳,史料記載應出自湖北;《本草綱目》記載決明子具有清熱瀉火、明目的功效;荷葉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羅漢果具有潤腸通便、清咽潤肺的功效。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卧不至極;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要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李慶遠最後告誡說,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准則和關鍵
3、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李慶遠(1677-1933)為什麼能活到256歲?
從歷史學講:材料是否有歷史根據,是第幾手資料,均有待確定,很是超越了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從生物學:不符合細胞分裂規律,科技水平難以相信。李慶遠(李清雲,1677年-1933年),出生於四川,清末民初中醫中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1777年,李青雲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特別獎勵。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李青雲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訪問,把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歸於常年用枸杞煮水當茶飲。由於他大力倡導,枸杞廣泛用於養生保健。[1]代表作有《養生自述》。李慶遠,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生於1677年,卒於1933年,傳說壽享256年。據報道,他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傳說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他自稱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
1933年傳說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至於其真實性,此人物生平為民間野史傳說,並沒有可靠資料記載。記者先後到開縣、萬州等地圖書館、檔案館以及地方史志編纂部門和民間走訪,並查閱了重慶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民國人物誌等資料,試圖找尋李慶遠的蛛絲馬跡,最終沒有找到任何記載。
4、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
長生之術其道有十曰
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
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於言延齡。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於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返老還童之機,皆系於是。
打坐之道
行體端莊,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時中,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動不搖,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貴行於富貴,素貧賤行於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能如此,則不必參禪入定,便是肉身仙
降心之法
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分內外,絲毫慾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覓頭尋尾,或靜有所見聞,現出無數幻象,則心生敗壞,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至於如理搖琴。慢則不應,促則玄斷,。緊慢得中,則琴調美。又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錈。鋼鐵得中,則劍利矣。真旨如此。煉真性者,宜深體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私慾渾忘,即超欲界。塵境葷忘,即超色界。不著空相,即超無色界。超此三界,則煩惱不生,邪魔遠避。
敬者道之根
主一無適之謂。信者決然無疑、真實不虛之謂也。能手敬信,即是聖賢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親信。可見聖人亦從次下手。
斷緣者
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般聰明,皆為所蒙。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則機械之念生。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干時求利事作。於是乎紛紛擾擾,塵緣擾人,心無片刻安,神無片刻定,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古人曰: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系於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於心,則塵緣自斷矣。古人修長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於收心
則又進一層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靜則生慧,動則昧矣。人情迷於幻境,以為真實,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離道愈遠。若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著一物,心與道合,名曰歸根,歸根不離,名曰定靜,歸根定靜之後,其心泰然,內無所看,外似無為,不垢不凈,毀譽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各守其中,各行其常,與時常息,此為上智。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癒深,易隨起隨治,勿令不動,調和純熟,自得安閑。無晝無夜,行往坐卧,應事接物,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安養,勿令煩惱,少得安逸,漸漸訓狎,惟益清遠,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事
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財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亂我心神者,宜遠避之。簡事之旨,如是而已。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福禍隨之。能先見者,時刻防微杜漸,而消之於無形。然事有不可費,物有不可棄者,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生煩躁,自病其心。最難除者,莫過色慾。當知色有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見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觀真者
達人之先覺。夫定者,出俗之極地,至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者事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心於定,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
泰定
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於本性之固有,故曰天光。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莊子曰: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養,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能如此,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李慶遠談《道德經》
《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之首,讀懂一部道德經,其他百經皆通,成仙得道,只此一部經就足夠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千百年來,由於它用隱語寫成,後人都想弄懂它,翻譯此經的人真是汗牛充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弄得後人無所適從,不知此經從何入門。
欲知前面三叉路,問路需問過來人。那些沒有得道的人的翻譯,是妄加猜測,只有得道的高人的解釋才是真正的解釋。
中醫氣功養生家李慶遠,活了257歲,而動作不衰,上山采葯,趕集賣葯,形同壯年,被人們譽為神仙。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打坐練功,還經常的練練拳術,活動四肢。他練功悟道修道二百多年,總結出大道《道德經》五千言,只不過
《道德經》「慈、儉、和、靜四個字也
善養生者,必須以慈儉和靜為根本也。
慈: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年也。
儉: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於飲食則不傷脾胃,儉於嗜欲則聚其精神,儉於言語則養其氣。
息:儉於郊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慾,儉於思慮則消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得一分之益。
和: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故易曰:和氣致鄉祥,乖氣致戾也。
靜:身不過勞,心不妄動也。蘇志全所謂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糜鹿行於左右而目不瞬。此靜之致也。(就是財色不動心)
5、李慶遠是近代最長壽的人,他到底活了多少歲?
李慶遠生於公元1667年,卒於公元1993年,終年256歲。可能長生不老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所以唐僧西天取經才會有那麼多的妖魔鬼怪想要吃他的肉,以保持他們的容貌,延長他們的壽命。但是李慶遠是怎麼做到活到200多歲的呢,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很多人都想知道吧。
活的長壽的人,一般都有他自己的一個生活方式。在李慶遠看來,他自己長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期服用黑豆、馬齒莧、芹菜、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為「百草長生方」,以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是長壽所必須的。
一直以來,養生和長壽都是世人所追求的。李慶遠之所以可以長壽除了他長期素食那些之外,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李慶遠自己懂中醫,如果發現身體有不舒服的話,他可以及時自我調節。所以懂得葯理和醫術無論是對自己和家人還是對別人都是有好處的。
想要長壽,其實可以學習一下李慶遠保持長壽的秘訣。現在信息網路發達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每天手機不離手,而且現在熬夜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熬夜在一定程度上算是長壽的剋星,因為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一個運行工作的時間,如果錯過了那個點就可能導致某項「工作缺失」,而身體就會出現問題,這樣是很難保持長壽的。
6、明代到民國人物一李慶遠
簡介:
李慶遠,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生於1677年,卒於1933年,傳說壽享256年。 據報道,他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傳說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 他自稱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
1933年傳說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至於其真實性,此人物生平為民間野史傳說,並沒有可靠資料記載。記者先後到開縣、萬州等地圖書館、檔案館以及地方史志編纂部門和民間走訪,並查閱了重慶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民國人物誌等資料,試圖找尋李慶遠的蛛絲馬跡,最終沒有找到任何記載。
長壽秘訣:
1933年5月15日,美國《時代雜志》(TIME)一篇名為《龜雀狗》(Tortoise-Pigeon-Dog)的文章報道了他的故事和歷史,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
1928年李清雲著作了《長生不老訣》一書。他在書中並未提及年齡,但是自述長壽的關鍵在於氣功健身。李清雲提出用「剛柔相濟,陰陽調和」的方法鍛煉身體。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爭議:
根據1933年刊登在《時代》雜志和《紐約時報》的訃聞,李清雲享年256歲,他娶了23位妻子,養育了180位子女,但是這種報道很難被證明。17世紀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非常不準確,而且也無從查證了,就好像中國歷史上另一個聲稱活了443年的陳俊一樣。
最大的可能性是當時的軍閥楊森為了取悅剛定都南京的蔣介石,以「長生不老」、壽星相片為證、以盛世人瑞為題,給蔣介石送了一份厚禮。蔣介石得訊非常開心,立刻要楊森設法護送李神仙進京,「以使中外人士共瞻我國人瑞,並且有以瞭然他的修養攝生之道」。不料李清雲返家後已無疾而終。但是美國媒體和國民黨的關系甚好,美國各大媒體自然爭相報道蔣介石親自呈送的「長壽報告」。因此其真實年齡可信度很低。
從有詳細記錄的資料來看,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目前在世的印度尼西亞人Turinah,2010年時達157歲。但由於缺乏文件材料確證其真實性,這個事例也並未被普遍承認。
7、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李慶遠是真的嗎?
中國長壽氣功養生家李慶遠,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死於民國二十四年(1679_
1935)享年256歲。李慶遠原籍雲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回縣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曾於1925年專答程拜訪過這位老人。
8、清朝時代有一人叫李慶遠活了二百五十六歲是嗎
是的。李慶遠(又名李清雲)是中國近代最長壽的人。《李氏族譜》記載他生於1677年02月26日(康熙十六年),卒於1933年05月12日(民國二十二年),享年256歲,著有《養生自述》。
9、醫學家李慶遠有什麼醫學著作
李慶遠在他250歲這年,寫了一篇《養生自述》,算是貢獻出了長壽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