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張仲景養生學》

張仲景養生學》

發布時間:2020-07-20 03:08:36

1、張仲景的著作?

張仲景個人著作

1、《金匱要略方論》 2、《傷寒論》 3、《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 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 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葯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2、張仲景的著作是什麼?

張仲景個人著作:
1、《金匱要略方論》
2、《傷寒論》
3、《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 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 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葯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3、張仲景是誰?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中文名
張仲景
別 名
張機
國 籍
中國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
出生日期
約公元150(庚寅年)~154年
逝世日期
約公元215~219年
職 業
醫生
信 仰
道醫
主要成就
被後世譽為醫聖
代表作品
《傷寒雜病論》
目錄
1概述
2著作
3研究
4人物生平
▪ 亂世立志
▪ 撰寫醫書
▪ 為人醫風
5典故
▪ 襄陽訪醫
▪ 對病下葯
▪ 巧「治」府台
▪ 張仲景與餃子
▪ 「堂」的來歷
6貢獻
7紀念
8故里
▪ 故里簡介
▪ 故居位置
▪ 保護建設
9影響

1概述編輯
張仲景是東漢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俱備的經典,而仲景因而被後世尊為「醫聖」,有廟供奉香火。
張仲景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

醫聖祠內張仲景塑像(2張)
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葯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記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張仲景家族中人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死於傷寒

醫聖——張仲景(20張)
病的,佔百分之七十。他「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後世有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其著作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盡得其傳。《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注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這在世界醫學史上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依然是「道經千載更光輝」。
張仲景故里位於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民眾自發地前來南陽醫聖祠紀念、拜謁。「瞻仰醫聖」、「疊紙求醫」、「摸羊頭」、「接聖水」等是群眾主要祭祀活動內容,這一民俗活動一般持續3天。醫聖張仲景祭祀活動已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仲景的墓位於(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仲景墓現保存完好。

2著作編輯

《傷寒論》張仲景
1、《傷寒雜病論》(已經散佚,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3研究編輯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金匱篇》

醫聖祠內人們紀念張仲景(20張)
4.《張仲景醫方精要-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葯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4人物生平編輯
亂世立志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

張仲景
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朴,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葯,還是上山采葯、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撰寫醫書

《傷寒論》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良才」的選官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郡:秦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採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

4、張仲景是華佗的師父?

張仲景和華佗之間沒有師徒關系。

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葯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葯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張仲景養生學》擴展資料

華佗也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僅善於治病,還特別提倡養生之道。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俗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戶樞不朽也」。華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預防理論,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

華佗在醫療體育方面也有著重要貢獻,華佗創編了一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身體不舒服時,就起來做其中一戲,流汗浸濕衣服後,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松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他的學生吳普施行這種方法鍛煉,活到九十多歲時,聽力和視力都很好,牙齒也完整牢固。

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五禽戲的動作是模仿虎的撲動前肢、鹿的伸轉頭頸、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相傳華佗在許昌時,天天指導許多瘦弱的人在曠地上作這個體操。說:「大家可以經常運動,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5、張仲景的著作是什麼?

張仲景的著作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採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

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有一次他聽說襄陽城裡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里,去拜「王神仙」為師。對「王神仙」在葯性、醫道各方面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5)張仲景養生學》擴展資料

《傷寒論》原書曾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處於一線單傳、存亡繼絕的危機狀態。

此書在北宋國家書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間(1056-1063),北宋校正醫書局成立,選高繼沖進獻本為底本,由孫奇、林億等校定,於1065年由朝廷詔命國子監雕版刊行,名為定本《傷寒論》,結束了從漢末至宋凡八百餘年傳本歧出、條文錯亂的局面。

金皇統四年即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刊行,有詳注,逐漸取代白文本《傷寒論》,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傷寒論》除少數藏書家偶有其書外,社會上已無該書。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傷寒論》十卷,請優秀刻工將此書收刻於《仲景全書》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丟失,現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趙開美本。趙開美本逼真宋版,後世尊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今存五部。《傷寒論》在國外亦有廣泛影響。

6、張仲景時期的庸醫?

與張仲景同時期的庸醫是無名的,估計早就被人們遺忘了

7、儒教的養生理論是怎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與張仲景養生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