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規裡面講「孝」的是什麼意思?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朴,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2、怎麼理解以儒濟世,以道養生,以佛修心
凈空法師---《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1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法門,統統修的是清凈平等覺。佛怎樣幫助我們契入清凈平等覺?佛教我們持戒、修定、開悟。佛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採取了,道家也採取了,變成傳統文化必須遵循的方法,儒釋道都取了。
2 戒是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有規矩。《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根本戒沒有,就什麼都不要談了。戒就是規矩,規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這是根本。
3 今天我們根本丟掉,學那些戒都沒用,學不成。我們這么多年細心觀察,沒有看到一個修成的,原因是什麼?根沒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從根救起,這真的有救,不從根是沒救。
4 佛教給我們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記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給大家做好樣子,讓大家對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們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對於聖賢教誨能生起信心,這是無量功德。
5 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記住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大乘修學總綱領不出戒定慧三學。
6 戒是什麼?所有一切統統放下,就依一部經、一個名號,這就是戒。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先得定,你才能開悟。
7 無論什麼法門,世出世間法,都要一門深入,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真入進去,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沒有開悟,沒入進去。所以說一門深入,一就是入的條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或者說止心一處,心要放在一個地方,才能開悟。
8 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你學得太多太雜,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慾望太多,這就麻煩了,這永遠做不到一。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一心、一念就進去了;二心、二念,你進不去。
9 我們初學的人還沒開悟,沒開悟是什麼?我們沒得定,有定才能開悟。要得定,那得守規矩。規矩是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10 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劉素雲居士,她十年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她得定了,她開悟了,怎麼知道?無論什麼經你去問她,她都知道;你請她講,她都能講,講得都不錯——不是開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標是教你得定,一門深入才能得定,學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開智慧,沒有定不能開智慧,沒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識,今天講是學術,而不是開悟。
12 真修行人,不開悟不看別的經,他只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裡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真的都通了,這是東方傳統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傳下去,我們要做榜樣,不做榜樣人家不相信。
3、為什麼幼兒園要學弟子規和三字經呢?
字數小、好讀、學習一些常識和規范、學會尊重老師和父母
4、求弟子規中」對飲食,勿揀擇」的故事
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孟河一直吃肉,卻不夾菜。孟母說到:「小河,蔬菜你也應該吃的,不可以一直吃肉。」孟河卻說:「可是我不喜歡吃菜啊。」孟母給他講道理,「小河,我們吃飯要營養均衡,不可以挑食,也不可以偏食,那樣子會營養不良,你不是想長高嘛,你要是一直挑食的話,恐怕就不能長個子了哦。」
孟河聽到母親的話,連忙保證道:「我要長個子,我吃菜,再也不會挑食了。」說著,他夾了一筷青菜吃起來,邊吃邊點頭道:「嗯,其實青菜也是很好吃的。」母親笑了。過了一會兒,孟父和孟河早已吃完飯,到一旁做別的事,孟江還在吃。孟母便對孟江說:「小江,你吃的已經好多了。」
孟江無奈地放下碗,委屈地對母親說:「可是母親,我還是有點餓啊。」孟母笑著對孟江說:「孩子,你現在正在長個子,多吃點很正常,可是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吃飯最好八分飽,吃得過量的話,會增加身體負擔,傷害脾胃,那樣的話,你的身體就沒法吸收營養了,時間長了,會危及你的身體健康,也就不能長個子了。」
孟江聽了母親的話,點點頭,放下碗筷,「母親,我知道了,以後會注意的。」說完,他要起身幫母親一起收拾東西,孟母說:「你去睡一會兒吧,下午還要上課呢。」孟江笑著說:「我先幫母親幹活兒,就當消食了。」聽到孟江的話,孟母欣慰地笑了。
(4)弟子規 養生擴展資料: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說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飲食過量會損傷脾胃。是對飲食習慣的養成,從引導孩子不揀擇飯菜,不讓孩子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也不要為孩子的喜愛而去迎合,這樣能夠控制減少驕橫習性,逐漸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從管住自己的嘴巴開始,養成自我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管住自己才能行穩致遠。
對飯菜不可挑挑揀揀,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才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有利於身體健康。無論吃什麼東西,要吃得適當不可太過了,切莫暴飲暴食,以免給身體造成負擔,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與學習。
5、弟子規對運氣不好怎麼說
關於轉運:
宇宙的終極能量定律是因果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拜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了凡四訓》是歷史上真人真事
「如果這個人遭遇了各種不順,比方說劫財都是和犯淫樂有關。如果今世這個人什麼事情都不順利,剛剛有點錢就沒了,剛
剛有點好事又沒了,就是和淫盪取樂有關系」
——白話佛法
「吃全素的人不但對事業好,還會對他財運也好。有些話我也不能講,你去看,現在有很多大的老闆都是吃素的,很多理念
都吃素了。所以有些時候給你財運,因為你不殺生,不殺生的人他不會有漏啊,不會有漏的話他容易聚財。他不跟動物結冤
,他不跟人結冤,所以這種人財運會很好。」
——玄藝問答
「其實一般地,倒霉也就三年,按照中國易經學來說——這些都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去看一下,三年、五年命運
一改。所以很多人再苦,堅持三年,念念經的話,三年都不要。如果你已經很苦,你堅持五年,你一定會轉運,所以人家說
「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就是這個道理。」
——05.11比利時?布魯塞爾【精彩開示】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懺悔過去對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淫懺悔過去的邪淫惡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讀佛經念佛菩薩名號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無依無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廣行善事,勸人行善,言語勸網上發帖或印善書佛經
畢竟《了凡四訓》是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真人真事
——《白話佛法》
另
百度怎樣轉運
有一條百度知道回答很全面
有緣分的話能找到
只有符合因果定律,而且不要錢的答案才是真的
問:學了三四年的「六爻周易八卦」,但是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八卦有時候爻出來就能把人一生的信念給打破,「你這一
生就怎樣了」,我們的信心就沒了。從修行角度來講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中間的這種細節觀點、這個封喉是在哪裡?
I
師父答:你現在要趕緊打破自己這種概念,
要記住,如果一個人命中全部定死的話,那學修行干什麼?如果一個人生出來先天性這個病,那找醫生干什麼?醫生能不能
看?你告訴我?一個人的命七分是定的,三分可以動的,只不過三分很難把七分改變,但是,如果我們依靠依靠一種力量就
能改變自己的七分,哪有不改命的?!
I
你看過《了凡四訓》沒有?了凡的命怎麼會改的?他不就是念經學佛嗎?本來說他很短命的,人家怎麼變啊?說他膝下無子
,怎麼後來人家有幾個孩子?自己修出來的,哪有不修的啊。
I
永遠記住,宇宙八卦當中,宇宙陰陽一定有一個數,一個天數在里邊,這個天數就是要給你有改正的天數,永遠給你個機會
,只不過這個機會很少,因為你前世作的孽佔了70%。你想想看,如果70個人跟30個人拔河,拔得過30個人嗎?但是如果有一
種力量給了這30個人,別說70個人了,連100個人也拔不過他啊,對不對啊?
I
■ 就這個道理,要改的,
所以我告訴你算命叫宿命,宿命就是說這個命是定死的。哪有定死的啊,定死了為什麼還要修行啊?我叫你少學,你當然能
學,因為你過去在地府的,所以學這些東西特別靈。但是我告訴你,以後到了晚年你會神經兮兮的,現在已經有點神經兮兮
了,自己沒感覺啊?這種事不是隨便能學的。
——比利時?布魯塞爾【精彩開示】
如果您的命運不花一分錢而開始改變了(一定會)
若將以上信息和善書發送至萬人(也告訴他人發送萬人),命運徹底變好
一切布施,法布施功德最大
不花錢,利人利己,何妨一試?
6、力行《弟子規》日記一篇。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晴
上午,我們班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活動。我身為班長威風凜凜地站在講台上主持這次活動,同學們興致勃勃爭著發言,連班上平時成績較差的余易衡同學也多次舉手,但我這個大主持不但沒有給他機會,還對著全班大聲說:「你這個笨小子,能有什麼高見呢?」頓時全班一陣鬨堂大笑,余易衡面紅得火辣辣,將頭埋得低低。課後班主任呂老師對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我馬上反省自已,忽然醒悟「人有短,切莫揭。」於是跑上講台,對著全班同學向余易衡鞠躬三次,表示歉意請他原諒!反倒是余易衡氣量大度站起來感謝我對他金玉良言的提醒,說以後一定努力學習,除去「笨小子」的封號。看來我對《弟子規》的學習還是很膚淺,還沒有按聖訓去身體力行,令我慚愧不已。呂老師立即將這件事作為教材給我們上了一堂有意義的《弟子規》教育課,她教育我們學習《弟子規》貴在力行,要深刻理解那博大精深,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經典文化精髓,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我們抑揚頓挫,和諧美妙的誦讀音韻在整個書香校園回腸盪氣,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我們每個同學的血脈中流淌,《弟子規》它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它為我們抹去心靈上的塵埃,讓我們有一顆純潔無暇的心靈勇敢地面對未來。
中午,我與同學們一起到學校飯堂吃午飯。我以前嬌生慣養,揀飲擇食,死活也不願意在學校過粗茶淡飯的日子,在學習《弟子規》後,對飲食有了新的認識,基本能按《弟子規》的聖訓身體力行,當我吃得津津有味時,旁邊的王悅同學在飯碗里挑來挑去,抱怨今天肉少蔬菜雞蛋多,對這個「吃肉獸」來說真是有點為難了,好!我就憑著自已的三寸舌頭對她進行教育教育:《弟子規》聖訓「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嵇康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老莊思想學說,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養生論》,在文中特別提到一日三餐上的適可節制,嚴格戒煙酒,人才達到健康長壽,對我們今天的保健養生仍具有借鑒意義。我一片精彩的發言贏得了同學們一陣陣的掌聲,也為同學們帶來講述《弟子規》故事的興致,跟著胡曉瑩同學講了知名學者弗爾教授的長生之道故事;何卓傑同學也不甘示弱講述《弟子規》聖訓「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正如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整個飯堂變成了《弟子規》的切磋學堂,哈哈,這真是一頓豐盛的中華經典文化大餐。《弟子規》真好,它是一面明鏡,讓我看清自已置身於做人倫理的大道當中,從今往後,我要更加認真學習中華經典,身體力行!讓我在陽光燦爛的金色年華汲取人類高度的智慧和實踐道德的勇氣,成為君子少年、未來的社會賢良。
晚上,我完成作業後懷著鑒賞的心去品讀佳作,小姨帶表弟來串門,表弟驚奇大叫:「表姐以前滿屋飛的書都跑到那裡去了?」我帶他參觀書房,書櫃,小姨說:「什麼原因令你將書擺得這么整齊有理呢?」我謙虛地誦讀《弟子規》「列典籍,有定處,讀看華,還原處。」並向表弟闡明了它的含義,講述漢朝劉向、劉歆父子為整理我國文化典籍所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典故,小姨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回想起以前在家中的所作所為,不但不自我檢討,還時常怨天由人,總認為家人對我的照顧付出是理所當然。現在學習了《弟子規》「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深有感觸,古人雲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學會了知恩圖報,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感恩老師教給我知識;感恩朋友讓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只要以後按中華經典文化的教誨去身體力行,汲取別人的美德,完善自已,報恩社會,這樣才不辜負列祖列宗為我們傳承下來的這塊文化瑰寶。
很開心自已每天能持之以恆寫一篇《弟子規》力行日記,為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美滿,我們一定要學習中華經典,爭當君子少年,為中華經典文化的推廣盡自已的一份力量,讓中華民族永葆:仁、義、禮、智、信。
7、一篇力行弟子規的日記,600字左右
《弟子規》力行日記
中華民族的聖賢經典,華夏源遠流長的聖賢文化瑰寶《弟子規》,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文化的精髓,它造就了中華五千年一代代優秀賢良的中華兒女。學校開展「學習中華經典,爭當君子少年」的活動後,我每天早上翻開《弟子規》一讀,感到精神特別飽滿,頭腦特別清晰,彷彿置身於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當中,想天天對著它力行!力行!現在請分享我一天的心得力行日記吧!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晴
上午,我們班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活動。我身為班長威風凜凜地站在講台上主持這次活動,同學們興致勃勃爭著發言,連班上平時成績較差的余易衡同學也多次舉手,但我這個大主持不但沒有給他機會,還對著全班大聲說:「你這個笨小子,能有什麼高見呢?」頓時全班一陣鬨堂大笑,余易衡面紅得火辣辣,將頭埋得低低。課後班主任呂老師對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我馬上反省自已,忽然醒悟「人有短,切莫揭。」於是跑上講台,對著全班同學向余易衡鞠躬三次,表示歉意請他原諒!反倒是余易衡氣量大度站起來感謝我對他金玉良言的提醒,說以後一定努力學習,除去「笨小子」的封號。看來我對《弟子規》的學習還是很膚淺,還沒有按聖訓去身體力行,令我慚愧不已。呂老師立即將這件事作為教材給我們上了一堂有意義的《弟子規》教育課,她教育我們學習《弟子規》貴在力行,要深刻理解那博大精深,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經典文化精髓,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我們抑揚頓挫,和諧美妙的誦讀音韻在整個書香校園回腸盪氣,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我們每個同學的血脈中流淌,《弟子規》它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它為我們抹去心靈上的塵埃,讓我們有一顆純潔無暇的心靈勇敢地面對未來。
中午,我與同學們一起到學校飯堂吃午飯。我以前嬌生慣養,揀飲擇食,死活也不願意在學校過粗茶淡飯的日子,在學習《弟子規》後,對飲食有了新的認識,基本能按《弟子規》的聖訓身體力行,當我吃得津津有味時,旁邊的王悅同學在飯碗里挑來挑去,抱怨今天肉少蔬菜雞蛋多,對這個「吃肉獸」來說真是有點為難了,好!我就憑著自已的三寸舌頭對她進行教育教育:《弟子規》聖訓「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嵇康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老莊思想學說,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養生論》,在文中特別提到一日三餐上的適可節制,嚴格戒煙酒,人才達到健康長壽,對我們今天的保健養生仍具有借鑒意義。我一片精彩的發言贏得了同學們一陣陣的掌聲,也為同學們帶來講述《弟子規》故事的興致,跟著胡曉瑩同學講了知名學者弗爾教授的長生之道故事;何卓傑同學也不甘示弱講述《弟子規》聖訓「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正如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整個飯堂變成了《弟子規》的切磋學堂,哈哈,這真是一頓豐盛的中華經典文化大餐。《弟子規》真好,它是一面明鏡,讓我看清自已置身於做人倫理的大道當中,從今往後,我要更加認真學習中華經典,身體力行!讓我在陽光燦爛的金色年華汲取人類高度的智慧和實踐道德的勇氣,成為君子少年、未來的社會賢良。
晚上,我完成作業後懷著鑒賞的心去品讀佳作,小姨帶表弟來串門,表弟驚奇大叫:「表姐以前滿屋飛的書都跑到那裡去了?」我帶他參觀書房,書櫃,小姨說:「什麼原因令你將書擺得這么整齊有理呢?」我謙虛地誦讀《弟子規》「列典籍,有定處,讀看華,還原處。」並向表弟闡明了它的含義,講述漢朝劉向、劉歆父子為整理我國文化典籍所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典故,小姨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回想起以前在家中的所作所為,不但不自我檢討,還時常怨天由人,總認為家人對我的照顧付出是理所當然。現在學習了《弟子規》「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深有感觸,古人雲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學會了知恩圖報,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感恩老師教給我知識;感恩朋友讓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只要以後按中華經典文化的教誨去身體力行,汲取別人的美德,完善自已,報恩社會,這樣才不辜負列祖列宗為我們傳承下來的這塊文化瑰寶。
很開心自已每天能持之以恆寫一篇《弟子規》力行日記,為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美滿,我們一定要學習中華經典,爭當君子少年,為中華經典文化的推廣盡自已的一份力量,讓中華民族永葆:仁、義、禮、智、信。
8、弟子規里講的孝順不對,你們認為呢?
呵呵,說說我學弟子規的事情。
我以前學弟子規,一學到「親有過,諫使更」,我就開始想爸爸媽媽錯在哪裡。如果爸爸媽媽錯了,是不是我還要聽呢?如果爸爸媽媽不對,我勸不聽怎麼辦?然後想,弟子規是不是錯了,是不是胡說八道。
後來慢慢知道,學弟子規,不是把弟子規當作照妖鏡,到處去照別人的不對,至少一開始不該這么干。學弟子規,應該是先用來照照自己的,把自己這個大妖怪照出原型來!!
比如說,親所好力為具,真正懂得孝順的人,先問問自己,父母最喜歡吃的東西是什麼,自己能列舉出2-3樣么?父母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能說出一兩件么?父母的愛好中,當然可能有不健康的,但是健康的那些,無礙的那些,我們是否努力去成全呢?
比如說,我爸爸想要買咖啡機,同時他喜歡打麻將,那為什麼不先成全爸爸買咖啡機這件事情,而後再勸父母,少打麻將,乃至於不打呢?為什麼我老盯著爸爸的不對呢?
又比如我媽媽,喜歡學養生的知識,喜歡玩照相玩ps,可是她不會電腦,常常找我來教她,我都不耐煩。結果學了弟子規了,不但不反省自己,還老想媽媽哪裡做錯了,哪裡做的不對。該做的沒有去做,不該想的想了一堆。
如果我們處處成全父母無傷大雅的愛好,成全父母對的「需求」和「志向」,那麼我們再勸父母改過,豈不是更容易一些?
自己沒有做好,就想著處處批評父母的不對,他人的不對,效果就肯定不好。因為我沒資格。
如果我處處做好了,既學會了成全父母的需求和健康的喜好,又學會了善巧方便的勸善方法,相信說話就有分量了。這時候再勸誡父母改過,就會容易許多。
=======================================
今天的人學弟子規,讀到自己做不到的章節,就說弟子規錯了。讀到自己做的還可以的部分,就老看別人的不好。反思自己的少,指責別人的多。這樣學習,得不到利益,反而生了很多煩惱。
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說不得別人,努力改過吧。
9、道教治病的咒語是什麼?
道教咒語與符籙一樣,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內丹修煉者,如《凈口咒》《凈身咒》《凈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煉咒》等。有用於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災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風咒》《起雲咒》《起雨咒》《起雷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