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練詠春拳能治什麼病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要說能治什麼病,我覺得,中國人練武,歷來就是強身健體,想通過鍛煉來治病,必須持之以恆才能見效。
其中,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
2、詠春拳氣功怎麼練?不要廢話!
詠春氣功
詠春拳詠春氣功 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 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脈穴位,藉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迴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卧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並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並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迴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迴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復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 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 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郁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復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郁。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復迴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鍾,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 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3、誰知道詠春拳的腎氣歸元氣功具體怎麼練!
腎氣歸元功 (詠春氣功)
提起氣功練習,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氣功與神秘、未知息息息相關。然而詠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
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 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脈穴位,藉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迴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卧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並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並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迴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迴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復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 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 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郁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復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郁。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復迴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復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鍾,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 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4、練習詠春拳之後 為什麼總是放屁
首先確定告訴你 這是好事,我來自江西昌華詠春堂,詠春拳的氣功是軟氣功,養生作用明顯---下面是報社口頭采訪的記錄:但願對你詠春拳體會有幫助----
詠春拳的養生之道
余師傅介紹說,詠春拳符合世界萬物自然規律,符合力學原理,主張陰陽統一協調,發力攻守主張一切自然,不需要很強的肌肉和很堅韌的韌帶。只要能做到全身自然放鬆、配合步法身法 ,發力於瞬間、就可以做到借力打力以快打慢的效果。真正好的功夫的本質,就是一定能夠很快速巧妙地保護自己,以小博大,以弱勝強。
詠春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養生,與其說詠春是一套拳術,還不如說是一套氣功。在中國眾多的武術門派中,只有慢太極和詠春屬於軟氣功。軟氣功和硬氣功明顯的區別就是,軟氣功來得快,隨著意念而行。而硬氣功就類似大家較為熟悉的表演,就比如我們常見的胸口碎大石、金槍刺喉嚨之類的。但是,這種硬氣功很難練容易「走火入魔」傷害自己的身體,而且不可能隨時都可以發揮,需要准備很久才能表演一下。詠春的軟氣功就是隨意而為,從意念導氣,以氣導力。詠春拳的動作雖然不大,但是力量是全身的整勁。瞬間爆發,有穿透性,威力很大!掌握詠春發力方法的女子,一般可以發出超過自己體重1。5倍的勁道這是詠春寸勁的魅力!而且是瞬間發出或連續發出的!
練習詠春拳的人,大部分都不會看著很強壯,但是力量驚人。大家所熟知的李小龍,身高172西方界里,他的身材應該屬於比較瘦小的,但是他的寸勁和拳力距離短,力量強,這也是詠春軟氣功的魅力。不論李小龍截拳道怎樣變,他最喜歡和必練的功夫就是《小念頭》這套了不起的軟氣功!
詠春不但力量強,而且速度快,可以隨意控制,收發自如。當與對手競技的時候,完全可以不傷人就將其制服。因此,都說詠春是個很仁義很美妙的功夫。哪怕是在激烈的格鬥中,都可以做到很有風度。不會像某些搏擊術一樣張牙舞爪,滿面凶光恨不得將對方吞噬一般,而詠春完全可以面帶微笑與人格鬥,就像影片 中的葉問一樣
5、什麼樣人適合學習詠春拳?什麼樣人適合學習太極拳
如果你以為太極只是養生,就大錯特錯了。人們看到太極的慢練架,以為太極就是慢吞吞的,也是誤解。太極的盤架,是在練勁找勁,並不是用法,事實上幾乎所有中國傳統內家拳都沒有對號入座的所謂打法,一切全憑隨機應變,而隨機應變恰恰建立在懂勁的基礎上。如果你以為詠春只是練打法,你也錯了,事實上詠春的高級階段是沒有打法,同樣全憑隨機應變,詠春的聽橋與太極的聽勁原理上幾乎沒有區別,那些不練聽勁不練內感的人,整天打木人樁,固然能練出一定的技擊能力,比不練的人要強,但永不能達到高級階段,因為他們不明理,他們把詠春理解錯了也宣傳錯了。一個練拳的人,絕不能是個粗人,否則無法達到高深境界,這就是所說的悟性。中國武術界長期的門派陋見和保守思想,造成許多傳統武學精髓的喪失,極其可惜。太極不僅僅是能技擊,而且是技擊術中的極品,其發力的剛猛足以一擊使敵斃命,其圓活的勁力亦使其成為擒拿術的極品,瞬間使敵喪失抵抗能力。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傳統文明在武學中的集成,是對立統一規律(陰陽)在技擊術中的完美體現。
6、練詠春拳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乾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zheng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練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范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練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練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7、詠春拳入門新手要先練什麼?
詠春拳入門新手要先練小念頭,練習小念頭能強筋健骨,氣血通暢。念頭則要立念,由於詠春拳講究以柔制剛,所以學習小念頭開始,就必須要將全身鬆弛,不能夠有半點緊張,更加不能夠將肌肉收緊。
剛極易折,嘴裡最硬的是牙齒,最軟的是舌頭。但是只有先掉牙也沒有先掉舌頭的道理,所以太極能養生,因為它打通了各個關節,通絡全身。詠春也自然如此,含胸拔背、提肛收腹、虛靈頂勁,都是通全身經絡,而手法很多動作鍛煉到位使得全身的關節變得靈活,肌肉、筋骨、肌腱變得更有彈性。
「小念頭」為詠春拳最基礎、最根本的拳術套路,又可稱為「小練頭」,是詠春拳的入門套路。小念頭整個套路均在原地打完,目的是用來鍛煉下盤功力。
通過學習「小念頭」,可充分學習詠春拳中的各種格擋方法及攻擊技術,並進一步明確詠春拳 中的核心技擊原理「守中用中」的准確含義。練小念頭直接關繫到以後學習詠春拳的成敗,因此在本門中流傳著一句話叫「學會了小念頭就等於學會了一半詠春拳」。
8、什麼拳法最養生
長生般若拳是目前最養生的拳法,據說可以健身祛病,立竿見影,這是目前任何拳法都無法相比的。
9、誰知道詠春拳的養生價值?和太極、八卦、形意三類內家拳相比如何?
首先要說明的是,傳統武術都是講究練養結合、體用雙修的,所以說傳統武術都有高超的養生價值和絕頂的技擊價值。
傳統武術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技擊和養生都和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關系。例如,太極套路柔和優美,樁功扎實穩健;八卦在換步轉掌中體現一動一靜;形意走架氣勢威猛,三體式佇立如山。
其實這中間都蘊涵著一個道理,就是和諧、天人合一,真正的和諧是陰與陽、動與靜的區分與統一,有界限而無界限。太極、八卦、形意都是外動時而內靜,外靜時而內動。動時精神集中、內心平靜,靜時身形安然、內息流暢。
詠春也不例外,只不過現在很多人只注意到詠春的實戰,將詠春變成了「器」(即工具),這就不對了。詠春套路簡單、馬步獨特,這正是動靜結合的和諧。有人說李小龍是練死的,試問誰能證明,李小龍死於美國,國人根本不知其中真相,何況,李小龍的師兄弟現在也有在世者。
綜上所述,詠春是有養生價值。
10、台州椒江詠春拳養生館
我爸是在江南國術館練的,以前也是腰椎很嚴重,現在每天站樁30分鍾,一年下來緩解了不少。地址是椒江商業街開元廣場二樓,最好私教比較好,一般30節為一個階段。我爸是學了一個階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