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庸 養生

中庸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0 00:21:26

1、怎麼養生

2、為什麼說「中庸之道」是養生第一哲學

在網路查閱「中庸之道」一詞的時候,不看則已,一看令人失望。其中誤解太多,為了避免誤人子弟。我們做了以下補充:中庸之道的核心就在一個字:中。「中」就是中間,意思就是適宜、適度,不偏激、不過分的意思,比如:不高不低、不左不右、不熱不冷、不快不慢、不多不少等等。在生活中如果飛機、飛禽飛的過高或者過低都是不安全的;開車應該正常行駛在規定的車道中,過左或過右也是不安全的;穿衣、養殖、種植等都需要適宜的溫度,過熱過冷都是有害的;開車、騎車等都需要適宜的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是錯誤的;吃飯、學習、工作等也是張弛有度,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
《背簍里的人生哲學》的書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楊伯的家裡有一隻竹背簍,據說有250餘年歷史了。天長日久,竹簍變成了黯淡的黃色,左上角有一處破洞,被一根黃麻帶子巧妙地補綁好。楊伯說,那根帶子是他爺爺的爺爺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為什麼楊家的竹背簍壽命如此長?是因為楊伯家有祖傳家訓:不過度。一般背簍能裝70——120斤,楊伯家只裝40斤。曾經有一次,楊家一個媳婦為了將地里的紅薯藤一次運回家,裝了高高滿滿的一大背簍,被楊家老人痛責:你破了楊家的規矩,從明天開始,這背簍休息三天!
晚上,全家五十多口人被召集到一起,聽老人訓話:背簍也是一條命,你愛惜它,就活得長;不愛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個度。人也是這樣,吃,不能過度;做,不能過度;玩,也不能過度。我們楊家雖然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但卻一直是長壽家族。為啥?就因為講究度。過去和現在的很多病、亡,跟我們家基本不沾邊。我的爺爺告誡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們:人世間,很多人雖然聰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聰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閑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樂死的,有愁死的,有爭死的,有怒死的,有氣死的,有喜死的……總之,就像這只背簍,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個好壽命啊。
   在楊家那個大家族:有2人分別活到了100歲、103歲,有11人活到了96歲,有14人活到了89歲……
在養生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發現養生第一哲學就是中庸之道。一、食物。世界上每一種食物都有葯物作用,某一種食物吃多了或吃少了也是有害的,會得各種身心智疾病;二、運動。動靜有度,也必須符合中庸之道精神,過多過少都是有害的,而且一定要因人而異,嚴格的說,運動是一門科學,必須個性化科學運動。我的一位大學同學,體質很瘦,每天堅持運動,她說:「我看《北京晚報》只能看個題目……,上床就睡著」,看報已無力看內容了,難道這是健康嗎?經常參加宴會,一天吃五頓飯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加運動,每年辟穀幾天也可以。經濟條件不好、營養不良、皮包骨的人建議不要過度運動,更不要趕時髦——辟穀,生活中居然有這樣的人。辟穀應該說是富人的時尚,窮人可別瞎摻和;三、飲水。目前很多健康、養生知識中提到多喝水,喝多少是多?過度飲水也是有害的,免疫力和記憶力都會下降。喝水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重、環境溫度、運動量等適量而定。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四、按摩。按摩適度適時對人體是非常有益的,必須輕重適度,輕了效果不佳,重了可能骨折,尤其中老年人,有些老年人嚴重骨質疏鬆,有的老人往椅子上一座都會形成腰椎壓縮性骨折,這些人您敢用力按摩嗎?五、針灸。針灸也不是想扎哪裡都可以,深淺、次數、部位也要適度。淺了可能無效,深了又可能有害。次數多了還會傷氣、頸椎部位更要慎重等。
總之,在各種養生方法當中都要遵守適度即「中庸之道」原則。遵守中庸就是走正道,否則就是「歪門邪道」。

3、中庸講的什麼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范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
中庸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

4、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分別是什麼?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5、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今社會,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擁有良好的社交人脈,就要學會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庸之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宋代程頤對「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不平庸」  ,後來他又補充道:「獲勝者是公正的,沒有低人一等的名聲。 」這兩句話在儒家看來沒問題,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朱成那麼高的思想水平,這種話很容易被大眾庸俗化。

由於朱成似是而非的解釋,許多人誤解了「中庸之道」,認為「中庸」就是虐待好人,混日子,不分清是非,混日子,不求進步,不守規則。  還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即中庸之道是尋找中庸之道,凡事追求中庸,避免極端。  在處理任何事情時,我們必須確定一個中間點,左邊的點不如右邊的點好,右邊的點太多。  


如何選擇中點?你不認為你選擇了半天的觀點沒有偏見嗎?根據雙方的主觀理解,這不是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一點,因此他們將自己限制在一點上,失去自由和靈活性,加上他們自己的局限性和自私。你怎麼能在不作弊的情況下選擇中間點呢?  

因為反思的過程充滿了自私和自私的慾望。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即個人的主觀意志和自私會逐漸滲透到判斷過程中,使判斷越來越非個人化和不自然,最終反而做出極端的判斷。  諷刺的是,最初走中庸之道的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無私和寬宏大量的紳士,但最終他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變成了一隻兩頭老鼠,一個斤斤計較的小人。   

因此所謂的中庸之道不是讓你做牆頭草,而是在堅持自己立場原則的情況下,學會圓滑處世,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在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6、儒教的養生理論是怎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7、何為中庸?為啥說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

【中】是萬物的根本,是全體。《中庸》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庸】是全體本自具足的功用。《莊子-齊物論》雲:庸也者,用也。

通過修行,達致全體,隨緣應物,無有不適。如此即是中庸。
既達全體,涵容萬物,恬淡平和,動靜皆宜。故為養生之本。

與中庸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