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蘇東坡傳中寫到蘇軾的瑜伽 煉丹和國畫等內容???急
林語堂在所著《蘇東坡傳》「瑜伽與煉丹」一章中誣稱蘇東坡練瑜伽,對瑜伽、佛教、印度極盡獻媚。淋漓盡致地展露其逆向民族主義者的嘴臉。
蘇東坡注重養生,所習方法皆出於道家。蘇東坡關於養生、煉丹的著作甚多,無一字言及瑜伽。林語堂不學無術,對文中所講之養生、煉丹、瑜伽、禪定一無所知,閉上眼睛、厚起臉皮、昧了良心胡說八道。林語堂《蘇東坡傳》瑜伽與煉丹章節,有待商榷。
2、幾個東坡志林里的問題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到。乃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今日真敗矣。《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信而有徵。
————————————
燒丹,就是煉丹、煉制仙丹了。
(一)、白居易在廬山搭了草堂居住,也是為了煉丹了,可惜,差不多快練成了,煉丹的爐鼎竟然壞了。不日(意為很快),就收到任他做忠州刺史的任命書。從這可以看到入世(指出仕做官)出世(指隱居煉丹)這兩種事,可是勢不兩立。
我有這種想法已經很久了(指隱居出世煉丹之類),可總是無法做到,這也是由於世俗雜事這些障礙沒有被破解造成的。哈哈!現在好了!我的障礙終於被破解了哦!(蘇東坡說這話時,心中可是百般交集,因為此時他被貶,無事可做。)尚書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不得不信這是有徵兆的啊!
(二)、張君持此紙求仆書,且欲發葯。不知葯,君當以何品?吾聞《戰國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而既飽之餘,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謂善處窮者矣,然而於道則未也。安步自佚,晚食為美,安以當車與肉為哉?車與肉猶存於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
張君拿著這張宣紙請我題些和養生有關的字句,好,我就發發葯給他。不知道葯(或者是葯方了),他怎麼感知養生之道呢。
我聽說《戰國策》之中就有一張好葯方,我服用了,感覺很好,所以,就將它奉送傳給你了。這葯嘛,有四味:…………
「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意守丹田、手常摩面之意。田,丹田;宅,面部。 這些都是養生練氣功的一些術語了,個人也不是很明白。
最後一篇,目前還看不出暖肚餅的含義,蘇東坡用的是比喻意,指的是一種養生之道,和暖肚餅一樣有暖肚的功效。
3、[轉載]為什麼說蘇東坡是按摩專家?
提起蘇東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文學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讀一些關於蘇東坡的傳記時,從字里行間中不僅可以看到這位天才一生的流離與坎坷,還可以看出蘇軾對於中醫養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對於按摩,不僅有自己的實踐,還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流傳到後世。
蘇東坡的詩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詩句,說明了詩人對於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過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調整,自己很是享受這種按摩帶來的舒適感覺,所以才會在詩歌中吟誦。丹田在中醫中通常指肚臍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來說,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三分處,在按摩使用時,通常不用一個點,而是以肚臍為中心的一片區域。丹田被古代養生家們認為是人體各系統的中樞所在,是各條經絡、五臟六腑、身體內外上下相聯系的焦點,經常按摩丹田,可以暢通經絡、調理氣血,增強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各個系統的良好運行。蘇東坡的經驗是不拘時間、地點,有空就以手摩丹田,開始幾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後會感覺身輕體健,比服葯的效果要好百倍。
蘇東坡將自己對於中醫養生的研究寫成了《醫葯雜說》一書,後被編入《蘇沈良方》,其中專門對於按摩健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搓腳心,蘇東坡在書中不僅有具體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堅持早晚進行腳心的按摩。這里的腳心也就是經絡中的湧泉穴,是腎經的原穴,對於鞏固人體的先天之本有極大的益處,蘇東坡也說自己能夠始終精力旺盛與堅持搓腳心很有關系。
4、蘇東坡說的暖肚餅為何物
關於《謝魯元翰寄暖肚餅》的解讀
公昔遺余以暖肚餅,其直萬錢。我今報公亦以暖肚餅,其價不可言。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到希領取,如不肯承當,卻以見還。
前幾日與群友聊過,暖肚餅是何物之事。風塵三尺濺男春認為是虎子(夜壺),我覺得是虛無一物。
先來說說風塵三尺濺男春的觀點。我們之間的對話,風塵三尺濺男春簡稱風。天風上品簡稱天。
風:虎子。
天:你又亂噴。
風:就是夜壺,蘇軾游戲之作。
天:中空無眼,故不漏。
風:夜壺就是中間空,沒有眼,只有口。
天:放JJ要不要眼,好吧,你得用口。
風:虎子不就是老虎口的造型,眼比較小,口比較大,有眼會漏,所以說有眼不漏。
天:赤歷歷,非銅非鉛。
風:夜壺都是陶制的,自然非銅非鉛。
天: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
風:夜壺這東西晚上是人躺在床上,尿急了,不想下床就提到被窩里用的,所以一旦要小便,就會念念不忘。
天:不怕濺外面
風:不會,口朝上,一般都不會,以前老人都這樣。
天:所以你了了常知,沒憋壞。
風:了了就是明白的意思,尿急是人之常情。故曰了了常知。
下面我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為何是虛無一物。
這篇文章是《東坡志林》養生篇中的小品。《東坡志林》中的文章背景多是蘇被貶黃州之後所寫的。裡面確實有東坡與友人的游戲之作,但這篇文章不會是和魯元翰開玩笑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和魯元翰的關系還沒到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從東坡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的詩中
冗士無處著,寄身范公園。
桃花忽成陰,薺麥秀已繁。
閉門春晝永,惟有黃蜂喧。
誰人肯攜酒,共醉榆柳村。
髯卿獨何者,一月三到門。
我不往拜之,髯來意彌敦。
堂堂元老後,亹亹仁人言。
憶在錢塘歲,情好均弟昆。
時於冰雪中,笑語作春溫。
欲飲徑相覓,夜開叢竹軒。
搜尋到篋笥,鮓醢無復存。
每愧煙火中,玉腕親炮燔。
別來今幾何,相對如夢魂。
告我當北渡,新詩侑清樽。
坡陀太行麓,洶涌黃河翻。
仕宦非不遇,王畿西北垣。
斯民如魚耳,見網則驚奔。
皎皎千丈清,不如尺水渾。
刑政雖首務,念當養其源。
一聞襦袴音,盜賊安足論。
我們絲毫沒有看到半點玩笑之語,倒是有很多希望與勸誡。蘇很欣賞魯,但他們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到了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比如東坡與參寥的關系比魯元翰要深多了。東坡所寫的《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表達了二人生死之情。
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我們可以判斷,東坡不會因為對方送來的美食而回送一把夜壺,開這么一大玩笑,畢竟倆人交情還沒到。再者,文中開頭提到東坡的暖肚餅「其價不可言」,這很有意思了,什麼是不可言的?有實物自然有價,不可言,不就是虛物么。後文中「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句句似是而非,尤以「念念不忘,了了常知」之語含大滋味,如同參禪悟道之語。蘇軾號東坡居士,對佛法參悟甚深,佛中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東坡此語正是要魯元翰提起一念,思來想去。我想魯元翰一定會想明白蘇東坡所言何物,想到後,定會啞然一笑,再細細思量,便會發現東坡先生的每句話中,又似乎是對自己的叮囑,這才是暖肚之意吧。
5、蘇東坡的"容顏不老湯"怎麼喝誰知道?
東坡詩雲:
二錢生薑一升棗,二兩白鹽一兩草,丁香木香各半錢,酌量陳皮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薑7.5克,大紅棗660克,食鹽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陳皮3.5克煎湯代茶飲,或用白開水沖泡,代茶飲。
方中生薑、大棗為主葯。生薑能使人老有紅顏,蘇東坡在《東坡養生集》中記載有他親眼所見的實例:「余昔監郡錢塘(今杭州)游凈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葯王,年八十餘,顏如渥丹(面色紅潤),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說明這位和尚40歲時開始吃生薑,堅持不斷,40年如一日,所以80歲仍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有神。
6、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7、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8、誰知道蘇軾《養生頌》原文呀?謝謝!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copy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百毫發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度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問,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答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9、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