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金剛經 養生

金剛經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9 23:15:39

1、一旦你形成某種壞習慣,會大大增加患病的機會,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奉行養生的法則?

1、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就是多戶外運動鍛煉身體,配以葯物營養品等;

2、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特別不能生氣,中國人很多講忍辱負重,古代被氣死的人很多,可見生氣,忍氣吞聲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金剛經講忍辱波羅蜜,非忍辱波羅蜜,是忍辱波羅蜜,說的是對一件看不慣又沒辦法解決事情,大多人會忍,但是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就要爆發,應該做到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我生氣,我也不用忍什麼。

3.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這是養生的最高層面。古人在養生方面有很多理論和知識可以供我們參考。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信息大爆炸,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內心,都是人雲亦雲,缺少思考力,自律力。

春天進補,重在養肝。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葯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

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中秋炎熱,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



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如何運用「意念」達到養生調病?

現代社會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是什麼?是健康。沒有人會懷疑,惟擁有健康,一個人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首要前提便是擁有健康。確實,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還能擁有什麼呢?即便坐擁億萬資產,如果喪失健康,英年早逝,結果也是「錢在銀行,人去天堂」。

古人說,體壯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說,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不謀而合的。關注身體健康的生理保健類書籍在市面上十分常見。然而,用通俗的語言文字表述的關注心理保健的書籍卻不多見。我們致力於大眾的心理保健,希望本書能夠助益於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難題。

健康是想出來的。此處的「想」,當然不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的邏輯推理,也不是無所事事時的胡思亂想,更不是祝英台想與梁山伯雙宿雙飛的「想」。我們所說的「想」,特指調適心理狀態的技巧和實踐。通過對心理狀態的調適,使我們擁有良好的心境,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和困境,從而達致心理保健的目的。

心境,顧名思義,就是心理環境。心理狀態是變化多端的,要對它進行調適。我們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擁有健康的心態,就要正確認識心理狀態的本質和核心,而這個本質和核心就在於心境。所以說,調適心理狀態,關鍵和重點就在於調適心境。

心境是情緒的核心,是心理活動的背景、基礎和依託。

在心理學上,心境是指讓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色彩的、微弱而又較為持久的情緒狀態。這個定義頗為費解。通俗地說,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心境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狀態。說到情緒,每個人應該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情緒,通常帶有負面的含義。比如,我們說,某某鬧情緒,那肯定不是正面的意思。

古代的養生之道,幾乎涵蓋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以及武術等各方面的養生理論,內容極其龐雜,但具體不外乎以下四點:

一.順應自然。講求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一。正如《內經》上主張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稱「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順應自然規律。

二.形神兼養。一方面要注重形體養護,另一方面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動靜結合。主張「動則生陽」,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四.審因施養。主張「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即不拘泥於一法一式,而要因時、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古代養生之術則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施行,內容包含以下7個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內容以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的調養。

3.氣養。主要是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內容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等方面。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和體育健身等活動。主要是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的內容。

5.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應用范圍比較廣泛,適應人群也比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涉及到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葯養。以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為主要內容。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一般是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為與食品相融合。所以,中醫學界常有「葯膳」的說法。

7.術養。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是上述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養生方法。

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和《易經》很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概念就是「氣」。《易經》認為「氣」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有「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可見,「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我想講講運用意念治病養生的方法。

運用意念治病養生包含兩個方面,即:意守與行氣。其原理和方法如下:

意念治病養生原理

(一)意守病處——把心專注在身體上有病痛的部位,定會產生治病的效果。心怡曰康,意念是身體運行的主帥,所以,意念像王,疾病象賊,好比帝王所到之處,盜賊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門開的時候,風就地跑進來,門關起來時就平靜無風,心攀緣外境,就好像開門,把心專注在病痛的部位就像關門,所以能平息機能的不順。

(二)意止丹田——把心專注在丹田,可以治癒許多疾病。丹田在肚臍下面一寸到二寸半的地方(《腎首五教儀》說一寸,《摩訶止觀》說二寸半)因為丹田是「氣海」,把心專注在丹田,氣息就會調和,所以能把病治好。意守注在丹田,對於兩脅痛、煩不能食、上熱下冷、氣喘等病特別有效。

(三)意住足下——把心專注在腳底,也可以治病。如果心火上升,人的身體機能就不調和。當你把心專注在腳底,上身就會覺得輕松舒適,所以說意住足下就可以治病。

(四)意系臍中——把心專注在肚臍,可以治腸胃病,也可以引發禪定。因為我們把心放在肚臍為界限,可以體悟「諸法無常」的道理。而且肚臍靠近腸胃,把心專注在肚臍,容易看見身體的不凈,因此能消除貪欲。

(五)意息法界——放寬心胸,使心遍布整個宇宙,而沒有任何執著,可以治療身體所有的疾病。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才產生的,沒有實體。當我們明白一切事物,體性本空的道理,不執取一切病相時,病就自然好轉。這是什麼原因呢?由於內心的雜念和憶想,必將影響人體機能的運轉,這時就可能有疾病產生。當我們心地平靜,不起妄念時,全身就會感到特別舒暢,一切疾病都會不葯而愈。所以《維摩詰經》上說:「一切的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攀緣

外境,產生雜念。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執著和雜念,就不會病了。」(參見《五教儀》注第三十七及第三十二卷)

意念治病養生的方法

這里講的意念治病養生方法是指意守與行氣的結合運用。以意、氣同用,或意氣並稱,極重氣字。其法至簡至易,調息、調神、調身,本乎自然。即以鼻呼吸,要訣是要細勻無聲,勻靜自然。入靜,指意念活動專一,或無雜念。大腦皮層非處於於興奮,或抑制狀態。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意守與行氣靈成一體。

(一)運用音氣治病的六氣的治病法

《雲笈七簽》卷三十二《服氣療病》曰:「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稲,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氣,稲以解極。」即認為吸取生氣,吐出死氣,即可長生不死。具體行氣技法是六字氣訣:通過鼻吸口呼,呼氣時結合嘴裡默念輕柔而且緩慢地念「吹、呼、唏、呵、噓、呬」這六個字音,念時只動嘴出氣而不出聲,耳朵當然就聽不到嘴裡所念的聲音了。因為這六個音念得很輕,感覺上好像有很柔和的氣緩緩地流過舌頭和牙齒。所念得氣雖然輕柔,但心中卻全神貫注,字字分明。而且心裡要放輕松,不可緊張。用以影響肝、心、肺、脾、腎、三焦,祛除各臟腑病邪的一種氣功鍛煉方法。

念「吹」可以治腎臟的疾病;

念「呼」可以治脾臟的疾病;

念「唏」可以治三焦的疾病;

念「呵」可以治心臟的疾病;

念「噓」可以治肝臟的疾病;

念「呬」可以治肺部的疾病。

行氣技法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稱肺呼息。所謂內呼吸,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也稱組織呼吸。行氣的呼吸,主要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進而對內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據說吐納練習均為入門者修煉,當吐納練息達到高層次時,則無息可調。那時呼吸微微,忽然遽斷,進入胎息境界。>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練功至深者,就像胎兒在母腹之中,鼻無出入之氣。胎息是吐納練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許多道士都偏愛此功。

到底「三焦」是什麼呢?三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消人系統或消化的路線,「焦」就是焦腑的意思,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在嘴巴以下,胃部以上,主要的功能在於便利食物的輸送。中焦在胃裡,主要的功能在使食物便於消化。下焦在膀胱上面,主要的功能在於排泄。

用死背的方式,較不容易把這六個字和所對治的臟腑記牢。如果我們能把下面這一首偈背誦起來,就輕松多了: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臟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旦言嘻

這六個字奧妙無窮,不但可治好五臟的疾病,而且也可以治療身體機能的不調順。例如:身體感覺到冷時,可以用「吹」來治。身體感覺熱時,用「呼」來治。百節疼痛和風邪用「嘻」來治。煩脹上氣,用「呵」來治。有痰陰,用「噓」來治。疲勞厭倦,則用「呬」來對治,簡而言之,「吹」可去寒,「呼」可去熱,「嘻」可去痛,「呵」可去煩,「噓」可散痰,「呬」可補勞。

春天用「噓」來治肝臟的疾病,夏天用「呵」來治心臟的疾病,秋天用「呬」來治肺部的疾病,冬天用「吹」來治腎臟的疾病。這樣,效果會特別好。「呼」治脾臟的疾病和「嘻」治三焦的疾病則四季通用。

還有,六氣也可以治同一臟的疾病。五臟之中任何一個內臟,有冷就用「吹」來治,有熱用「呼」來治,有痛就用「嘻」來治,有痰就用「噓」來治,虛勞無力用「呬」來治。

(二)觀想呼吸療病的十二息治病法

一般人的身體依賴著呼吸才能活命,高明的人從一個人的呼吸就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狀態和生了什麼病。

人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呼吸,譬如當我們憤怒時,呼吸的氣息就會變得又急又粗。同樣的原理,我們可以透過觀想和心靈的力量來改變呼吸,達到治病的效果。在還沒有介紹運用呼吸治病的方法以前,我們需要明白呼吸的四種現象:

1、風相——心裡感覺到鼻子呼吸有聲音

2、喘相——雖然沒有聽到呼吸的聲音,可是呼吸不順暢

3、氣相——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也很通暢,但是呼吸所出入的氣息不細微

4、息相——呼吸不但沒有聲出入通暢,而且氣很微細綿長,若有若無,不容易被察覺。

前面三種呼吸的現象都是不諧調的。因為呼吸粗糙急促的人容易生病,而且情緒不穩定,心神難寧靜。如果要治好這種呼吸的現象,需要學打坐,首先放寬身體,把心情放輕松,然後一心專注丹田,再先放寬身體,把心情放輕松,然後一心專注丹田。再想像呼吸的氣息遍布全身,隨著八萬四千個毛細孔或出或入,沒有任何的障礙。

當我們把心定下來以後,呼吸自然就會微細綿長。呼吸微細綿綿長的人,不但不會生病,而且心情愉快,神識安穩,心容易入定。所以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的第二卷說:「呼吸像風的人,心中一定散亂,呼吸像喘的人,心情結滯而不通暢。呼吸像氣流的人,身心容易疲倦。只有守住微細的呼吸,心情才能寧靜,而進入禪定的境界。」

當你呼吸微細綿長,心情寧靜以後,運用呼吸來治病就輕易多了。下面,我們來談談「十二息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就是我們運用觀想呼吸的二十種狀態,來產生治病的功效。

1、上息治沉重

2、下息治虛懸

3、滿息治枯瘠

4、焦息治腫滿

5、增長息治贏損

6、滅壞息治陰膜

7、暖息治冷病

8、冷息治熱病

9、沖息治壅塞不通(症結腫毒)

10、持息治掉動不安

11、和息可通治身體機能的不調

12、補息可滋補身體機能的衰退和虛勞

善於運用這個原理,可以治癒所有的疾病,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請依此類推。

(三)專用觀想的治病方法

前面「十二息治病法」是在呼吸的氣息上加以觀想。觀想的用途很廣。譬如我們運動前可以觀想自己身體站在大蓮花上,面部帶著微笑,心情喜悅和樂,觀想天上地下,四面八主都有清凈的色光明;然後運用深長而且均勻的呼吸,觀想白光從鼻孔吸入,一直降到腹腔部,腥部圓滿清凈,如中秋月輪,再隨著呼吸觀想腹腔部的白色光明,逐漸上升,散布在全身三百六十個骨節,然後緩慢地從八萬四千個毛細孔中散發出來,這種觀想方式,對於身心的裨益很大。

下面我們就來談純粹用觀想治病的方法和原理。

1、觀想治病的原理

為什麼運用觀想可以治病呢?因為心境是交互影響的。凡夫過於執著物質的表相,以致心力脆弱,無法運用心靈的力量來改變外境,所以產生「心隨境轉」的現象,聖人可就不同了,他們心中沒有雜念,心力強而且專一,所以能「境隨心轉」用心力來改變外境,產生「神通」和「奇跡」的現像。

觀想是鍛煉心力的一種方法。治療越嚴重的病,就需要越精純的觀想。古人「望梅止渴」和「懸沙充飢」都是運用觀想到成效的最好例證。《小止觀》上面也記載:有一個人患了冷病,他就觀想身上生起了熱氣,對果當真把冷病治好了。善於運用觀想來治病的例子,大藏經中多得不勝枚舉。例如:在《正法念處經》中,佛陀教導弟子觀想六道的實況。在《禪秘要法經》中,佛陀教導弟怎樣運用觀想六道的實況。在《禪秘要法經》中,佛陀教導弟子怎樣運用觀想來滅除貪愛、憎恨和愚痴等心理的毛病。在治貪淫法、治利養瘡法、治犯戒法、治沉迷音樂法、治失心法,以及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的方法。僅就智者大師當時所讀的本《雜阿含經》中,佛陀就說了七十二種治病的方法(註:《治禪病秘要法》的「治阿煉若亂心病七十一法」,即摘譯自古本的《雜阿含經》中,然而,這些方法當中有許多是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很難學會的。現在我們只介紹其中幾則較簡單的實例:

2、觀想治病的實例:

(1)用觀想治治療腹部有疾病

從前有一個腹部結了硬塊的疾病,他就觀想一隻金針進入腹部刺散那一小塊硬塊。這個人天天這樣觀想,終於有一天腹中的硬塊果然沒有了。可是腹部卻忽然發生疼痛。於是他就去請問善知識,說:」為什麼我腹部的硬塊好了,卻又是會痛呢?那個人就回答他:「你觀想金針破除腹部的硬塊,可是金針卻留在腹部裡面。所以你應再運用觀想來把那隻金針除去。」他回家後,依照那位善知識的話去做,肚子痛的毛病也就痊癒了。

(2)用觀想治療身體虛弱

從前有一個人身體虛弱,後來他觀想自己的頭頂上有溫暖的醍醐,一滴地滴入腦中,然後灌注五臟,流遍全身,滋潤肢體。果然治癒了虛勞損傷的疾病。

(3)用觀想治療頸部的毒瘤

從前有一位法師,頸部長了毒瘤。這位師父就天天觀想這毒瘤像蜜蜂的巢一樣,本來有許多蜜蜂都很快地飛出蜂巢,膿血都從毛細孔流出,像蜜蜂走了以後,只剩下一個空巢。觀想純熟以後,頸部的瘤也就痊癒了。

(4)治吞食蛇影的兩種方法

過去有一個吃東西的時候,吞了一種很像小蛇的食物(其實,可有是蛇的投影),分就自以為是真的吞進了一條小蛇,因為他每天都時常這么想,所以生病了。

後來一位聰明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就趁那位病人下痢的時候,拿了一條死的蛇放在便盆里,然後對那位病人說:「蛇已經出來了!」說也奇怪,從此以後那人的病居然就好了。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也有一個很相似的故事,那就是「杯弓蛇影」。「杯弓蛇影」這典故記載在《晉書》的「東廣傳達室」。故事雖然相似,可是治療的方法卻回異其趣:樂廣有一們很好的的朋友,自從上次離別以後,就很少到樂廣東省的家裡拜訪。樂廣就寫信去問那位朋,那位朋友說:上回樂廣請他喝酒,看到酒杯里有一條蛇,當時很惡心不敢喝下去,因為礙於情面。於是硬著頭皮喝下了,沒想到從那時候起就生了一場大病,直到現在沒有痊癒。

樂廣看見壁上掛了一把弓,開頭很像蛇,他推想,杯中的蛇大概就弓的影子吧。於是他又在原來的地方擺了酒席,派車子請那一位朋友來吃飯。那位朋友在杯中見到了蛇,他說:「這跟我上一次所見到的情形完全一樣。」樂廣就把原因告訴他。那位生病的朋友,豁然意解,病馬上就好。

其實,就佛法的觀點來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可是心夫都執著這個假相以為真實,產生了許多苦惱和痛苦。這不也是和「杯弓蛇影」的情形很相似嗎?所以佛陀才大慈大悲地告誡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第五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當我們的心中沒有偏見和執著時,才能解脫苦惱而得到大自在。

(5)轉移注意力的治病奇跡

從前有一個人生了一個會致命的惡瘡,手臂上也長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小疔。他請了一個高明的醫師來治療。那醫生對他說:「你這個大瘡沒有什麼要緊,倒是你手臂上的尋疔很嚴重,有生命的危險,你要好好注意!」病人聽了醫生這一段話,他就把注意力轉移了專門注意手上的小疔,而不去理會大惡瘡,久而久之,身上的瘡卻全部都好了。這也是觀想治病的一個好例子。

(6)笑病可不葯而愈

從前有一個人每天用功讀書想考取功名:後來果然考上狀元。沒想到從考中狀元的那一天起,他就因為太得意笑個不停,他得了很嚴重的「笑病」。

京城裡很多醫生開處方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有一位高明的醫生把了他的脈以後就很認真而且嚴肅地說:「你得了必死的絕症!這種病我沒有辦法治,據我所知,只有一位老先生才能治好你這種絕證,幸好我認識他,稍慢可就不及了!」接著,這位醫師很詳細地描述病因和將來的嚴重性。

那狀元聽說他得了凶險的絕症,而且天下只有一位老先生能治,嚇得臉都發青了,再也笑不出來了,急忙放下萬緣,專程趕去。他到了那裡,沒想到老先生說:「你的病全好了,可以回去啦!因為你得了笑病,葯石難治,那位醫生不得不用致死的絕症來嚇唬你,才能把你的病治好,請你不要見怪。」

運用心力治病的十個條件

運用心靈的力量來治病,需要遵守下面十個條件:

1、信——相信這個方法能治病

2、用——隨時常用,以免生疏遺忘

3、勤——用時專精不懈,直到病癒為止

4、常住緣中——常把心放在對治疾病的方法上,而不胡思亂想。

5、別病起因——辨別生病的起因

6、方便——靈活巧妙地運用對治的原是和正確的方法

7、久行——實行還沒得到利益時,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繼續不斷地練習而不生怠惰心。

8、知取捨——知道練習得了益處,就應勤加實行,有了害處,就應馬上舍棄

9、護持——明白禁忌的意義,而且不去觸犯

10、遮禁——得到利益,不向人誇耀;受到損失,不生懷疑和毀謗。

假如能夠徹底做到這十點,心靈的力量一定能夠發揮出來,可產生治病的效果。

這里必須說明的兩點是:以精神的力量來治病,需要平常不斷練習,有了相當的定力後,才容易奏效。還有,遇到像發燒和胃出血等緊急情況,最好還是趕緊去醫院吃葯打針,以免誤事。

3、易經,金剛經,道德經,這些都是說什麼的,教導人什麼?_?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4、答案:道教為什麼強調養生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在課堂上,老師曾給我們放過由這首佛家偈子填詞的歌曲。就像這首佛偈所說的那樣,要是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掛礙在我們的心頭,那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間好時節,每一天都會很寧靜、很開心,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話說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們尚且活在這個多彩卻紛雜的世間,我們每一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煩心的瑣碎之事。這樣苦惱的事情數不勝數,從小處說,考試不及格,戀愛失敗,或者僅僅因為今天的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踢球;從大處來說,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這一些客觀的煩惱僅僅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煩惱是他們自己帶給自己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心生妒忌,心裡總是悶悶不樂;或者心執迷於慾望,每天過著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縱欲傷身;或者痴迷於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無盡的煩惱;或者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錯誤,就一味的責備自己。

如果我們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這些客觀或者主觀帶來的煩惱消除掉,必定會茶不思,飯不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導致一些嚴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們都能很快的把這些主觀抑或客觀的煩惱從我們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過得喜樂安康,寧靜祥和,那麼久而久之,必定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獲得圓滿智慧的人生。

那我們該怎麼降服自己主觀情緒所帶來的煩惱心呢?《金剛經》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或許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達到。但是,我們至少會得到一些啟發,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對無盡物質慾望的渴求,而是對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們能不能少花點時間玩那些充滿暴力廝殺的網路游戲,而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朋友呢?對於那些昨天的錯誤和和對於明天的迷茫,我們能不能多放下一點呢?對於他人的榮譽和財富,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妒忌呢?我想這些由自己內心的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是隨心所現的,只要我們內心多放下一點貪欲、嗔恨、痴迷,我們就會少一點煩惱。

至於那些由於客觀世界所帶來的煩惱,只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對於生活中的煩惱和困難而又必須去處理的事情,我們必須從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對它、不逃避,然後好好處理它,最後放下它。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即使結果不如意,也就無所謂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快樂,也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身體健康。

願你我都能遠離顛倒,獲得寧靜安康的幸福人生!

5、為什麼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在課堂上,老師曾給我們放過由這首佛家偈子填詞的歌曲。就像這首佛偈所說的那樣,要是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掛礙在我們的心頭,那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間好時節,每一天都會很寧靜、很開心,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話說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們尚且活在這個多彩卻紛雜的世間,我們每一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煩心的瑣碎之事。這樣苦惱的事情數不勝數,從小處說,考試不及格,戀愛失敗,或者僅僅因為今天的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踢球;從大處來說,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這一些客觀的煩惱僅僅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煩惱是他們自己帶給自己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心生妒忌,心裡總是悶悶不樂;或者心執迷於慾望,每天過著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縱欲傷身;或者痴迷於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無盡的煩惱;或者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錯誤,就一味的責備自己。

如果我們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這些客觀或者主觀帶來的煩惱消除掉,必定會茶不思,飯不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導致一些嚴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們都能很快的把這些主觀抑或客觀的煩惱從我們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過得喜樂安康,寧靜祥和,那麼久而久之,必定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獲得圓滿智慧的人生。

那我們該怎麼降服自己主觀情緒所帶來的煩惱心呢?《金剛經》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或許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達到。但是,我們至少會得到一些啟發,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對無盡物質慾望的渴求,而是對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們能不能少花點時間玩那些充滿暴力廝殺的網路游戲,而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朋友呢?對於那些昨天的錯誤和和對於明天的迷茫,我們能不能多放下一點呢?對於他人的榮譽和財富,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妒忌呢?我想這些由自己內心的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是隨心所現的,只要我們內心多放下一點貪欲、嗔恨、痴迷,我們就會少一點煩惱。

至於那些由於客觀世界所帶來的煩惱,只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對於生活中的煩惱和困難而又必須去處理的事情,我們必須從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對它、不逃避,然後好好處理它,最後放下它。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即使結果不如意,也就無所謂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快樂,也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身體健康。

願你我都能遠離顛倒,獲得寧靜安康的幸福人生!

6、辟穀養生方法真實有效嗎

有效,但跟很多因素都有關系,如果沒有好好學習,從心裡不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做體育鍛煉,不練功zd,不願意去體驗,那肯定就沒效果了。
相反,必有效。
下面將練習喝風辟穀養生的具體方法寫出來,希望對你有效。
1,看成功辟穀的經典案例。
2,好好做辟穀前的作業,加強體育鍛煉。
3,看一些傳統文化類的書版,比如《道德經》《金剛經》等。
4,如果進入辟穀狀態,就要堅持寫辟穀日記,將自己的辟穀經歷記下來,鼓勵自己。
5,辟穀期間,一定要順其自然,正所謂有心練功,無心成功,如果發現特別想吃法,就趕緊復食,以後學習好了,在繼續辟穀。
6,辟穀復食之後,雖然什麼都可以吃,但是切記不可暴飲暴食,如果不注意,好不容易調理的腸胃,就又開始反抗了權。
友情提醒,喝風辟穀雖好,但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沒有專業導師指導,不建議喝風辟穀。

7、老人除了練易筋經還可以練什麼經?

常見的老人鍛煉,除了易筋經還可以練8段錦。這也是常見的強身健體的功法。

8、站樁與坐禪,哪個養生效果較好,求高人指教?

普通人對站樁和打坐都不是很了解,對於練內功或練內家拳的人來說就比較熟悉,站樁和打坐都是靜功,外不動內動,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體會到內氣沿經絡運行的感受,有的能體會到下腹有氣團感、熱脹感和跳動感,有的能體會到雙手發脹、手指麻刺感,有的能體會到氣貼後背等等,這在練功中叫體悟,是修練內功的基礎功法,為什麼練太極拳的人多如牛毛,而練成的人卻少之又少?有句話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站樁和打坐就是練功,練的是靜功,練的是周身放鬆後的內氣運行,沒有內氣運行的太極拳就是太極操,所以,有的人練了幾十年或練了一輩子的太極拳,練的只是太極操,或者把太極拳套路當成外家拳練,用的是外力和猛勁,而不是內力和內勁整勁,這就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站樁和打坐,對身體肯定有好處,但每個人的收獲會因為個人的悟性和所下的功夫而不一樣,有的人非常適合練靜功,能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很快就能體會到氣感,有了內氣再練拳,內家拳就可能入門了,有的人其實不適合練靜功,也不喜歡練靜功,就算練了也沒多大的效果。如果喜歡練養生功,站樁和打坐,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的說法,兩者都要練,希望更多的人能練站樁和打坐,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9、求佛經及養生

金剛經楞嚴經華嚴經葯師經地藏經圓覺經阿彌陀經了凡四訓佛本行經壽康寶鑒佛遺教經 六祖壇經六度集經安士全書 無量壽經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大乘起信論大藏經乾隆大藏經妙法蓮花經佛內說盂蘭盆經維摩詰所說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文殊師利般若經文殊師利發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佛說長容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與金剛經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