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寫一 篇[如何養生保健]的論文請大家幫幫忙5000字以上
樓主您好,如果你覺得這篇可以的話,可以借鑒一下。
高γ-氨基丁酸發芽糙米
γ-氨基丁酸發芽糙米是指「處於發芽狀態下的糙米」,是優質稻米經過礱谷後形成糙米,將糙米浸泡後採用生物轉化技術控制其發芽,使發芽長度保持在0.5-1毫米,從而使γ-氨基丁酸、六磷酸肌醇、γ-谷維素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物質大量富集,再通過干糙後形成發芽糙米。它解決了糙米口感差和蒸煮難的缺點,使人們更易接受它。2000年日本成功開發了世界首創的發芽糙米,它以新健康理念向人們展示了發芽糙米無窮的健康魅力。發芽糙米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流行和普及。日本科學家提倡人們使用發芽糙米,建議把它作為21世紀的主食,在日本它有「神龍米」、「元氣米」的美稱,我公司生產的高γ-氨基丁酸發芽糙米γ-氨基丁酸(簡稱GABA)含量是一般糙米的七倍,GABA含量是普通大米的二十倍,達到200mg/kg以上,其含量遠遠超過日本同類產品120mg/kg,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在諸多的營養成分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簡稱GABA),它是一種非蛋白質氨基酸,在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作為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起作用,參與腦循環生理活動,具有抗心律失常功能。優質大米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深加工後,使一斤發芽糙米的有效營養成分含量相當於20斤普通米。人們在主食中加入三分之一的發芽糙米,長期食用可預防降低肥胖症、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和發病機率;還有助於增加氧氣供給,改善大腦細胞代謝,預防腦中風,頭部外傷和腦動脈硬化後遺症等產生的頭痛、耳鳴和意識模糊等病症;並已有研究表明,GABA還具有改善肝臟、腎臟的功能,抑制神經失調和老年痴呆症預防效果;特別是對幼兒的大腦發育起到促進作用。
六磷酸肌醇則具有降低血脂,保護心肌細胞,減少心臟病猝死的功能,同時對前列腺癌、腦癌、肝癌等癌細胞有抑製作用,有天然的「癌症殺手」的美稱。
γ—谷維素能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含量,調節內分泌,抗皮膚衰老,改善腸胃功能的作用。
倡導健康米食,發芽糙米是米食的最大營養提升,豐富的γ—氨基丁酸是發芽糙米的品質追求,所以它是現代人追求營養健康的首選食品。
2、大家有沒有運動保健的論文,急需謝謝
您好:關於運動保健的論文,這里提供幾份資料。
運動與保健論文
一、運動創傷分類 (1)運動技術傷。與運動技術特點密切有關。少數為急性傷,如肱骨投擲骨折,跟腱斷裂,多數為過勞傷。 (2)非運動技術傷。多數為意外傷。 二、運動創傷的防治重點 運動創傷由於運動項目很多,因而傷種很多。運動創傷的特點和防治重點,從發病率上看,各個項目及各個部位的創傷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小創傷多、慢性傷多,嚴重及急性傷少。根據2725例運動創傷病例分析,骨折僅2.5%,脫位0.5%。這些慢性小創傷,有的是一次急性損傷後處理不當,訓練過早而變成慢性的傷,而更多的是由於運動量安排不當造成局部過勞,許多細微損傷逐漸積累而成的過勞傷,屬於運動技術傷。這類小創傷對非運動員來說常常不算什麼傷,也不影響日常生活,而對運動員卻嚴重影響訓練計劃、成績提高及運動壽命。這些慢性小創傷一般都是病期較長治療不易,而且可發生於各種組織: (1)肌肉、肌腱及韌帶等慢性小創傷:這類慢性損傷主要的病理變化是纖維結締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及變性。其中發生在腱止裝置部分的細微損傷,俗稱「末端病」,是治療最困難的運動創傷之一。例如肩袖損傷、棘間韌帶變性、臏腱損傷、半腱半膜股二頭肌腱損傷等等。表現為軟組織的玻璃樣變、纖維變、截斷變、小動脈增生及硬化,有時變性的組織中出現鈣化骨化現象,因而治療較困難。除上述者外,脂肪組織及滑囊也可因慢性細微損傷而發生炎症。例如膝的脂肪墊損傷,膝外側疼痛綜合症等。 (2)關節軟骨損傷: 其主要病理表現為軟骨的退行性變。如髕骨軟骨(10.51%)、各個關節的骨性關節病等。這種損傷.可在一次急性外傷中發生(骨軟骨骨折、軟骨骨折、軟骨剝離),但大部系勞損致成。髕骨軟骨病約68%、足球踝64%、肘的骨關節病59%是因勞損所致。這種軟骨損害,到目前為止大多認為軟骨損傷後不能再生,或僅有不完全的再生,即一旦受傷就必然下永久性損害,因而治療也是較困難的。這也是目前影響運動員健康,妨礙成績提高與運動壽命的嚴重傷種。必須注意預防。 (3)骨組織的勞損: 最多的是疲勞性骨膜炎及骨折。可發生於鎖骨、脛腓骨、跖骨、足舟骨,脊椎椎板、髕骨、股骨與第1、2肋骨等。骨勞損的另一類型是骨軟骨炎。如脛骨結節骨軟骨炎、跟 骨骨骺炎、肱骨小頭骨骺炎、髂骨坐骨骨骺炎、足副舟骨損傷、脊椎椎體骨骺炎(不是青年性圓背)、手腕骨的骨軟骨炎(舟狀骨、月狀骨及頭骨)、恥骨骨軟骨炎等等。目前訓練多由獐開始,各種化骨中心的慢性損害的防治,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必須予以重視。 根據以上所述,在預防時,應抓新傷的及時而正確的處理,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排運動員的訓練以防各種組織的勞損傷(包括日常及傷後訓練). 三、運動創傷的發病規律: 醫生、教練及運動員掌握運動創傷的發病規律,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防治運動創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體操運動員 易傷腰(腰部肌肉盤膜纖維炎、脊椎棘突骨膜炎以及椎板骨折)、肩(肩袖損傷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膝(伸膝腱膜炎、髕骨軟骨病及半月板)損傷、腕(伸屈肌腱腱鞘炎)。 (2)投擲標槍運動員 易傷肩(肩袖)損傷、肘(肘內側副韌帶損傷及骨關節病)及腰(肌肉盤膜纖維炎)。鐵餅運動員易傷膝(髕骨軟骨病)。 (3)籃球運動員 易傷膝(髕骨軟骨病、半月板及副韌帶損傷)。 (4)跨欄運動員 易傷大腿後部肌肉。 其他項目也是如此,特別是慢性損傷。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律呢? (1)運動項目的特殊技術要求,(2)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點。以上兩個因素如果由於某種主觀原因同時起作用,如訓練過度就容易發生運動專項損傷。例如,籃球運動員最易傷膝。就籃球的基本技術來看,主要特點是膝於半蹲位滑步、進攻、防守、制動、踏跳與上籃。這些動作都要求膝於半屈曲位(30度角)屈伸與扭轉,而膝的這個角度,又恰恰是它的生理弱點,因為膝的上下杠桿較長,半屈時膝的內、外及直字韌帶 ,以及兩側肌肉,都處於較鬆弛狀態,不能保護膝的穩定,因此,易於發生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另外由於這時膝的穩定,主要是依靠四頭肌的作用來完成的。因此這時髕骨既要保護關節的穩定,又要根據籃球動作的特點伸膝「發力」,這就很易使髕骨軟骨磨損出現髕骨軟骨病。鐵餅運動員易發生此病的道理也是如此。 從另一角度來看,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如肩、肘、踝、膝、腕、腰等,其發病情況不完全相同,肩部肩袖損傷的發病率60.87%,肘內側副韌帶48.48%,腕的各種腱鞘炎43.98%,腰背部肌肉盤膜炎58%,膝部髕骨軟骨病40.48%,踝部外側副韌帶損傷55.77%等等,也說明這些發病率高的解剖部分是該部的易傷弱點,如果再加上運動特點的要求,自然就容易受傷。認識了這些規律,就可以在治療與訓練中注意。 四、運動創傷的直接原因: 人體的某些部分有解剖生理弱點,運動技術對身體某些部位有特殊要求這是客觀存在的,有了它只能說有了發生外傷的可能,但不一定都發生外傷。事實上,有不少運動員,經過多年訓練,成績穩步提高而未發生外傷。分析起來,直接引起外傷的原因如下: (1)訓練水平不夠 一般來說,「訓練」必須包括四個內容,即一般身體訓練、專項技術訓練、戰略戰術訓練及心理道德品質的培養。很多人對訓練內容不全面致成外傷或使外傷加重的原因卻認識不足。從生理學的角度講,無論那一中內容的訓練都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項技術訓練不夠,動作要領掌握不好(條件反射的定型還不鞏固),就容易發生外傷。一般身體訓練(包括力量、速度、耐力與靈敏)不夠,也是發生運動創傷的重要原因,卻往往被忽略。為什麼一般身體訓練不夠,也容易受傷呢?以體操為例,體操運動員的踝和肩最易受傷,這主要是由於這些部位的肌肉和腱力量不夠。如果力量強、肌肉的彈力大,就會使關節更穩定,減少該部肌腱拉斷與磨損的機會。「缺乏耐力」致傷的更多,常常看到某些體操運動員,比賽最後幾個項目時受傷,這主要是由於耐力不夠出現疲勞所致。這時由於大腦皮層的活動處於抑制狀態,致使已建立起來的鞏固的條件反向性聯系受到影響――心臟血管系統不能供應足夠的養料,肌肉關節反應遲鈍――結果動作失誤(甚至很有經驗的運動員也易失手)。「速度的培養不夠」也能致傷。總而言之,通過一般身體訓練,就可以在大腦皮層內建立各種各樣的條件反射性聯系,有了這個基礎,再學習新的技術,就容易掌握。因戰略戰術培養不夠而致傷的較少。因為它是通過個人技術表現出來的,也容易被忽略,如長跑時由於耐力速度的分配不當,而引起的過度緊張和外傷。根據上述,從生理上來講,無論哪一種訓練,都是條件反射性聯系的建立過程,要成為一個全面訓練的運動員,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要有長遠的訓練計劃,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 )比賽、教學或教練課組織得不好 屬於這方面致傷的,有以下幾類:
1、 缺乏醫務監督:在比賽或訓練時,缺乏醫務監督,或因教練員、運動員不重視醫生的意見,允許傷病或過度疲勞的運動員參加比賽或訓練,常常容易引起創傷或促使運動員傷病加重,甚至引起更不幸的後果。
2、 不遵守訓練原則:訓練原則,包括自學性或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個別對待和鞏固性原則。在教練過程中,不遵守這些原則也易發生創傷。循序漸進與系統性原則對預防傷害有很大意義。從一次訓練課或比賽來講,也需要循序漸進。我們知道,每一次課或一次比賽都要作準備活動。准備活動的意義有二:一是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加血液循環,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彈性,並免於受傷,二是恢復因休息而減退了的條件反向性聯系,例如要參加足球比賽,就必須練帶球、頂球與傳球。准備活動之後,肌肉彈性提高了,必要的條件反射恢復了,心跳與呼吸次數加快了,其他內臟系統也活躍起來,其程度已近似比賽狀態,這時參加比賽就容易適應。反之,不做好准備活動,肌肉僵硬、發揮技巧的條件反射未得到恢復,就會引起外傷。對不同性別、年齡和不同項目的運動員,無論傷病與否,都須要個別對待。如果不個別區別地給以同樣大的運動量與強度,學習同樣難度的動作,這樣,對素質較差的運動員就容易受傷,而對已傷的運動員也勢必加重。
( )缺乏保護,競賽組織安排不當,場地器材、保護服裝的損壞或不符合要求。
(4)運動員的生理狀態不良 如疲勞狀態或患病或病後恢復階段。
(5)不良的氣候因素。
(五)動創傷的治療原則:
合理安排傷後訓練 這是治療運動創傷的首要內容,其意義在於:
(1) 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使一旦傷愈即能投入正規訓練。
(2) 防止因傷後停止訓練而引起的各種疾病。
(3) 運動外傷特別是慢性小創傷和訓練的技術動作有關。因此,在治療時應停止或新生活這些受傷動作的練習。否則邊治療,邊作受傷動作的訓練,自然創傷是很難治癒的。
(4) 訓練還能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適應性、並改善傷部組織的營養代謝。
要正確的安排訓練內容,還必須採用「三結合」的工作方法,亦即醫生根據傷情,提出某一外傷的受傷機制及該部的解剖弱點,指出應避免或減少哪些動作的練習及加強哪些肌肉的練習,之後,教練員提出全面及傷部訓練計劃、交運動員試用。運動員試用時,應在訓練日記中詳細記錄運動時傷部的反應。如做某些動作時痛,做別的一些動作時不痛,病情加重或減輕等等。然後再經醫生、教練員,運動員共同研究並修改訓練計劃,作為最後的訓練方案。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醫生還應定期檢查傷部變化,並親臨運動場觀察運動員在訓練中傷部的機能表現,必要時再將計劃過一步修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正確安排訓練的要求。預防運動損傷的原則為:1.加強訓練工作,遵守訓練原則。 2.加強運動中的保護與幫助:教練員保護與幫助的方法不當(如體操),或缺乏保護與幫助,都會引起外傷,對運動員來說也應學會摔倒時的各種自我保護方法,如落地時用適當的滾翻動作以緩沖外力等。另外,運動員還應學會各種支持帶與保護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各種保護器材護具及場地也應合乎防傷的要求。例如海綿坑、墊等是體操訓練高難動作不可缺少的設備。 3.加強對運動員的醫務監督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①進行體格檢查:除一般健康與功能檢查外,還應根據運動損傷的發生規律,補充檢查項目,如體操及舉重需攝X線脊柱片,檢查是否有椎板骨折,籃球、鐵餅運動員應注意是否有髕骨軟骨軟化等。應將檢查結果通知教練或教員,以便根據情況採取措施並安排訓練。②加強對教學、教練與比賽時的衛生監督及急救工作。③加強運動員的自我監督:特別是根據不同項目的運動特點及外傷發病規律,制訂一些特殊的自我監督方法。例如易患髕骨軟骨軟化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在開始訓練時應做「半蹲試驗」,如有酸痛即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易肩袖傷的運動項目應做肩的「反弓試驗」,出現疼痛即屬陽性,應就醫診治。這些自我監督的方法都便於損傷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或及時改進訓練。④建立保健員制度,在集訓隊保健員由運動員擔任,負責簡單的場地急救、小傷處理、反映運動量的大小及運動傷後應訓練瓜等。⑤建立醫師和教練、教員相互學習的制度,應經常舉辦體育理論和有關運動損傷知識的講座和討論,以便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彼此的了解和協作。⑥堅持「三結合」的工作方法。當前世界運動技術水平發展速度快,難度、強度大,對機體的要求高,沒有教練、醫師及運動員三者的共同配合,要提高成績是不可能的。運動損傷的治療原則: 由於運動技術的難度高、強度大,對骨關節的負擔重,又要按期比賽,爭取最好成績的任務,因此,運動損傷治療的要求很高。其原則是:①合理安排傷後訓練:這是治療運動損傷的首要內容。為了使運動員能保持已經獲得的訓練水平,一旦傷愈即能迅速投入正規訓練,防止因傷後突然停訓而引起的「停訓綜合症」。通過肌力練習防止傷部肌肉萎縮,加強關節穩定,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傷部組織代謝與營養,消除粘連,縮短修復時間,運動員受傷後應晝避免完全停止訓練。為達到合理安排的目的,必須採用三結合的工作方法,亦即醫師根據傷情、損傷機理、解剖弱點等,提出應避免或減少哪些動作,應加強哪些肌肉的練習,然後教練提出全面及傷部訓練的具體計劃交運動員研究試用,並詳細記錄其反應,以後再共同制訂新的計劃。只有這樣反復實踐才能使訓練安排較為合理。②使用粘膏支持帶或保護帶:其目的是防止再傷和保護已傷關節,使運動員能迅速投入訓練。③局部治療「如按摩、理療、外敷葯、局部封閉(常用的有奴佛卡因、可的松類葯物、透明質酸酶、糜蛋白酶、生理鹽水、10%葡萄糖液、當歸注射液等),其作用是消炎止痛、改善傷部代謝、消除水腫、加速癒合、消除於痕粘連與攣縮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應用必須適時適當,尤其是封閉類葯物不可經常使用,否則會引起粘連,軟組織的脆性增加,更加容易受傷。④注意全身治療:運動損傷的發生常與全身狀態不良有關。治療時也應注意改善全身狀態,如內服中葯,補給維生素B、C、E等1.醫學生物學的恢復手段:水浴,按摩,蒸氣浴,電興奮,鹽浴,電睡眠,蘇打碳酸浴,紅外線照射等. 2.增加營養加速恢復:這里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機體在承受不同負荷後,缺什麼補什麼,而不時吃的越多越好.二是人們在試圖尋找既能提高運動能力,又對審議無副作用的營養劑.例如:麥胚油.運動員長期服用對增強體力,加速恢復都有良好的作用.還應當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合理搭配.例如運動後吃不同的糖,對身體不同部位糖儲存的恢復就有不同的影響.果糖有利於肝糖元的恢復,葡萄糖和澱粉有利於肌糖元的恢復.一般人每天沒千克體重攝入一克蛋白質就夠了,運動員則要增加一倍,舉重運動員則要更多,因為肌肉的增長主要靠蛋白質,若供應不足就會造成運動性疲勞.維生素更是運動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運動能力的恢復有著密切的關系,維生素在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須由事物供應,所以要注意食品的種類和數量. 當前有些運動員靠興奮劑來加速身體的恢復,因其副作用大,應當禁用!!! 3.教育學的手段和方法:為了加速運動員的機體恢復,應當根據負荷的性質,決定間歇的時間和方式;在訓練課中穿叉和採用一些輕松愉快,富有節奏性的訓練手段,以利於恢復;根據人體生物鍾的規律,安排好每天的訓練時間,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定型,節省神經能量,也有利於機體的恢復. 4.心理恢復手段:主要利用心理暗示,放鬆訓練,氣功,生物反饋等手段進行恢復.還可以利用運動員的業余愛好,豐富其文化生活來轉移注意力和精神緊張. 5.利用活動性休息來加速恢復:休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靜止性休息,一種是活動性休息,為了加速身體疲勞後的恢復,應當兩種方式相結合.從代謝的角度來看,當運動致精疲力竭後,如果在恢復過程中能進行輕微的活動,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消除比運動後靜止休息要快的多.所以說,運動後的積極性休息能加速恢復,有利於在下一次運動或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更多文章 作者博客 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運動損傷的治療其重要的任務是使傷者早日恢復訓練,按時參加比賽。因此 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運動損傷的治療其重要的任務是使傷者早日恢復訓練,按時參加比賽。因此,傷後的康復訓練較一般人更具有特殊意義。 急性運動損傷的康復訓練 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損傷病理,康復訓練原則也不盡同。(1)韌帶損傷:捩傷者傷後1~2日即可粘膏支持帶保護下開始練習。韌帶部分斷裂固定3周,全斷裂固定3~6周。時間長天資因部位而不同,踝短、膝長。固定期間除應作全嶴活動外,局部關節周圍的肌肉也應作一定活動,運動量逐漸增加。例如膝側副韌帶斷裂,早期應行股四頭肌抽動練習,每日兩組,各30~40次,數日後作直抬腿練習。去固定後應行直抬腿負重練習,膝屈曲練習(被動和主動),蹬自行車練習,伸膝抗阻練習及負重蹲起。踝韌帶斷裂固定期應做趾的伸屈練習,去固定後注意增強踝周圍肌力特別是後部肌群的練習,如提踵、足尖站、足尖走等,以增加踝的穩定性。陳舊損傷未經修補者成尤應注意這些鍛煉。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3)肌肉斷裂:肌肉完全斷裂的訓練原則與肌腱斷裂時相同。肌肉部分斷裂則不同,道德應將傷肢放在將損傷肌肉拉長的位置,用石膏固定或行姿勢治療。目的是使傷肌纖維不致因瘢痕攣縮而變短,以致運動時道德受拉,而正常肌肉纖維卻不能發揮作用。以國繩肌部分斷裂為例,受傷一周後即可開始行拉長傷肌的練習,取坐位,傷膝伸直,健足放患腿下向前彎腰,漸使瘢痕拉長。也可俯卧位行增加國繩肌肌力的抗阻練習。傷後一個月可正式訓練。(4)關節軟骨損傷:傷在非持重區,手術切除關節游離骨片後,傷口癒合即可持重。並練習屈伸及肌肉力量。一個月後可參加正式訓練。傷在持重區,如為無錯位的骨軟骨骨折應固定六周,同時做全身及關節周圍肌力練習。損傷或手術的部位在關節持重區,由於新生的肉芽創面要通過壓磨才能形成玻璃軟骨,又不能因活動引起組織脫落或出血,故傷後或術後二周即應做不負重的關節伸屈活動。4至5周後下地持重,約半年後傷部軟骨面轉化為正常關節軟骨,始可開始正規訓練。 慢性損傷康復訓練 其運動量,可根據症狀輕重、損傷病理、個人特點及項目技術要求進行安排。以肩袖損傷為例,僅某一動作痛,准備活動後不痛者可正常訓練 。平時痛准備活動後不痛者應減量訓練,准備活動後仍痛者應局部停訓。糾正錯誤動作的練習:如投槍肘患者應強調投擲時前臂旋前屈腕出槍,以防肘的過伸與外展。俯卧式跳高時,制動腿的起跳角應為170度或稍大。小於140度易患髕腱腱圍炎,改進角度即可使髕腱腿圍炎患者傷痛減輕或漸愈。發展代償功能的練習:如患投擲肘較重,肘部不能伸直者,即應改變訓練內容,重點發展前臂腹、肩、腰、膝等部位的暴發力,成績常可繼續提高,肘傷也不致加重。加強關節穩定性的肌力練習:如肩袖損傷時應加強三角肌肌力的訓練以保護肩袖肌群,方法是屈肘,肩側平舉,置杠鈴片作大重量負重練習,既可保證正規訓練,又可促使損傷痊癒;輕度髕骨軟化症患者常可通過120度角靜蹲來發展肌力,並消除症狀。蹲的時間由三分鍾開始,漸增至20分鍾,先空身蹲,後負重蹲。消除粘連改進血運的訓練:如跟腱腱圍炎可用全腳掌慢跑治療,距離100米開始,漸增至200米。發展肌力協調性的訓練:如國繩肌易傷者應注意發展國繩肌肌力,使與股四頭肌肌力保持比例平衡。矯正畸形的訓練:射擊及射箭運動員常有脊椎側彎,應在訓練時加矯正。 當估訓練和比賽能力時可根據:①損傷和運動項目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屬運動技術傷或傷於專項運動中局部負荷特大的部位,對訓練和比賽影響較大,恢復時間也較長。如髕腱腱圍炎,即使是微小的損傷,發生在跳高運動員則影響較大。②根據損傷的病理變化輕重。③根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同一種傷在不同的運動員,修復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仔細詢問過去傷史有參考價值。④根據肌力恢復的程序,例如膝傷時若股四頭肌力已恢復正常,即可承擔大強度的訓練。⑤根據運動員對傷的顧慮程度:「怕傷感」說明傷未痊癒。「忘掉有傷」說明可大強度訓練和比賽。此點一定要結合對運動員訓練的現場觀察 此,傷後的康復訓練較一般人更具有特殊意義。 急性運動損傷的康復訓練 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損傷病理,康復訓練原則也不盡同。(1)韌帶損傷:捩傷者傷後1~2日即可粘膏支持帶保護下開始練習。韌帶部分斷裂固定3周,全斷裂固定3~6周。時間長天資因部位而不同,踝短、膝長。固定期間除應作全嶴活動外,局部關節周圍的肌肉也應作一定活動,運動量逐漸增加。例如膝側副韌帶斷裂,早期應行股四頭肌抽動練習,每日兩組,各30~40次,數日後作直抬腿練習。去固定後應行直抬腿負重練習,膝屈曲練習(被動和主動),蹬自行車練習,伸膝抗阻練習及負重蹲起。踝韌帶斷裂固定期應做趾的伸屈練習,去固定後注意增強踝周圍肌力特別是後部肌群的練習,如提踵、足尖站、足尖走等,以增加踝的穩定性。陳舊損傷未經修補者成尤應注意這些鍛煉。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3)肌肉斷裂:肌肉完全斷裂的訓練原則與肌腱斷裂時相同。肌肉部分斷裂則不同,道德應將傷肢放在將損傷肌肉拉長的位置,用石膏固定或行姿勢治療。目的是使傷肌纖維不致因瘢痕攣縮而變短,以致運動時道德受拉,而正常肌肉纖維卻不能發揮作用。以國繩肌部分斷裂為例,受傷一周後即可開始行拉長傷肌的練習,取坐位,傷膝伸直,健足放患腿下向前彎腰,漸使瘢痕拉長。也可俯卧位行增加國繩肌肌力的抗阻練習。傷後一個月可正式訓練。(4)關節軟骨損傷:傷在非持重區,手術切除關節游離骨片後,傷口癒合即可持重。並練習屈伸及肌肉力量。一個月後可參加正式訓練。傷在持重區,如為無錯位的骨軟骨骨折應固定六周,同時做全身及關節周圍肌力練習。損傷或手術的部位在關節持重區,由於新生的肉芽創面要通過壓磨才能形成玻璃軟骨,又不能因活動引起組織脫落或出血,故傷後或術後二周即應做不負重的關節伸屈活動。4至5周後下地持重,約半年後傷部軟骨面轉化為正常關節軟骨,始可開始正規訓練。 慢性損傷康復訓練 其運動量,可根據症狀輕重、損傷病理、個人特點及項目技術要求進行安排。以肩袖損傷為例,僅某一動作痛,准備活動後不痛者可正常訓練 。平時痛准備活動後不痛者應減量訓練,准備活動後仍痛者應局部停訓。糾正錯誤動作的練習:如投槍肘患者應強調投擲時前臂旋前屈腕出槍,以防肘的過伸與外展。俯卧式跳高時,制動腿的起跳角應為170度或稍大。小於140度易患髕腱腱圍炎,改進角度即可使髕腱腿圍炎患者傷痛減輕或漸愈。發展代償功能的練習:如患投擲肘較重,肘部不能伸直者,即應改變訓練內容,重點發展前臂腹、肩、腰、膝等部位的暴發力,成績常可繼續提高,肘傷也不致加重。加強關節穩定性的肌力練習:如肩袖損傷時應加強三角肌肌力的訓練以保護肩袖肌群,方法是屈肘,肩側平舉,置杠鈴片作大重量負重練習,既可保證正規訓練,又可促使損傷痊癒;輕度髕骨軟化症患者常可通過120度角靜蹲來發展肌力,並消除症狀。蹲的時間由三分鍾開始,漸增至20分鍾,先空身蹲,後負重蹲。消除粘連改進血運的訓練:如跟腱腱圍炎可用全腳掌慢跑治療,距離100米開始,漸增至200米。發展肌力協調性的訓練:如國繩肌易傷者應注意發展國繩肌肌力,使與股四頭肌肌力保持比例平衡。矯正畸形的訓練:射擊及射箭運動員常有脊椎側彎,應在訓練時加矯正……
資料來源:http://wumei1987158.blog.163.com/blog/static/351790582007119114328597/
另外的,運動養生論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ea14831cfad6195f312ba6e6.html
運動與保健論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24ccabf77c1cfad6195fa720.html
希望對您有用。
3、關於養生的議論文,分論點為養身,養性,養氣,文章大概內容寫一下,急!!在線等!!!
長輩父母的朋友圈阿,這個題材簡直是給他們送分阿。。。
養生,多在保養肉體以保長生。可況人有一副好皮囊,卻沒有中氣,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學習壓力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養生,換來舒適呢?那麼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礪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它受之於父母,不可能隨意更改。我們不能因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變,而拋棄磨滅我們獨有的性情。所謂性情是「人天生而來的氣質和情感」,無一人相同,在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拋棄天性應該成為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正是因為,人從小的天性就已經展現在世界面前,倘若後天的教育讓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會大課堂又教會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和挫折,但這些只是心智的鍛煉,與人的個性沒有關系。美國科學家調查顯示,人的天性隨著年齡正在逐漸地喪失,孩童時期愛幻想的特點終究被社會埋沒殆盡;與朋友的傾聽與分享,最終變得世故起來。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們什麼?當事者往往對此並不會感到「我長大了,變成熟」的喜悅感,相反地總會愁容滿面地說:「我不快樂啊,懷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麼值得懷念嗎?他們畢竟懷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滅過於一切。「幸福指數」此詞已經不再陌生,美國的金錢場幸福指數不足3,中國的幅員遼闊上指數不足2.5,日本、韓國以忙碌著稱的國家即使人與人禮貌互敬但指數也少得可憐,那麼,世界之大哪裡是幸福的家?南亞小國不丹,這個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國,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麼成就了那裡「窮且快樂」的感受,我們不禁自問,去過那裡旅遊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忘記,不丹王國的每一張笑臉,他們淳樸善良,待人熱情,一旦他們被問到為什麼這么快樂、幸福時,他們總會說:「我們世代都是這樣的,我們一直很快樂。」而這「一直」又代表什麼呢?那就是,他們世世代代一直保持著善良、內斂的天性,那麼他們即使貧困又有什麼呢?幸福和快樂可是金錢無法換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未泯滅,根據09年最新壽命統計不丹已經成為世界上長壽的國家之一,長壽率並且超越了日本。這樣,誰還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們,不為世事所煩惱,就像過去一樣活著,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對多變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誠然,天性不滅是修養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與人一定會擦肩而過,更不要說促膝而談,尋覓知音了。磨礪心智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在此總結了一番,就把它稱為人生六義,即:尊重、信任、理解、傾聽、交流、幫助。於此,對待陌生人、過客,還是朋友,最終到自己,實為磨礪。
尊重的第一要義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尊重就是「尊敬並且重視」,也許對待陌生人和過客不一定要我們過多的尊敬,但是重視是一定要有的,重視,其實就是在認同「天賦人權」,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環節,往往不尊重別人的人不會被別人尊重,那麼連自己的權利都隨意糟蹋的人呢?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輕佻對世,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說來,這第一步需要人與人互相地配合才能達到。這世上沒有完人,我們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標准,可卻終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沒有完全願意尊重別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嗎?
信任,我則認為是「六義」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情感,應該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礎之上,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與我們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見人心」,常言是這么說,其實「日不久,也可以見人心」,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交往的感覺,是種預感。子期伯牙共賞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這就是人比動物高明之處,人能夠明斷好壞,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於付託;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託,但最起碼一定要有尊重。但要這么說,既然已經相信敢於付託的人,一定可以稱得上朋友了;相對地,既然是朋友了,那麼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進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對方提出問題的想法,也是一種詮釋。理解對方,要求互相退讓。「寧退耕牆不毀情誼」成為千古佳話,在這種遞進的過程中,就是磨礪心智然後走向成熟的表現。對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時審視是否太過分,對於對方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倘使雙方都這樣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於手足。
傾聽,則很難去解釋,但是卻最容易做到,傾聽要用心跟著說話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麼自然二者相結合,產生共鳴。也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首先克服自我為中心:不要總是談論自己;克服自以為是:不要總想佔主導地位;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而打斷人;不要激動: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於評價對方的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不要因為與對方不同的見解而產生激烈的爭執。
4、中醫養生2000字左右的論文
到這里來。會找到你回需要的答答案。http://tieba.baidu.com/f?kz=93892400
5、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6、高分懸賞!!3000字以上養生論文,題目內詳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7、關於健康養生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小論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8、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