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2、把蘇軾的這些東西告訴我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中文名: 蘇軾
外文名: Su shi
別名: 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 中國北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職業: 官員、文學家
主要成就: 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代表作品: 《赤壁賦》《石鍾山記》《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句 詩句 文句文人評價人物軼聞
1、年少輕狂 2、蘇軾「欺」師 3、東坡肉 4、蘇軾退房 5、赴宴吟詩 6、出人頭地 7、家庭聚會 8、打餅祭佛 9、吟詩賞月 10、東坡魚 11、水果和葯 12、生死一線 13、涵養 14、「屍骨」未寒 15、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17、三人補對 18、其人之計 19、巫山河水 20、聯氣小妹 21、皛飯與毳飯 22、與王安石的矛盾 23、蘇軾與高俅 24、進京趕考 25、蘇東坡泄題之嫌 26、養生之道妻妾兒女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 清代畫家胡錫珪1881年所作《東坡小照》
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名:蘇軾 字:子瞻、和仲 號:東坡居士 父:蘇洵 弟:蘇轍 民族:漢 所處年代:北宋 詩歌類型:宋詞、宋詩 詩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調歌頭》《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編輯本段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悔,茲游奇絕慰平生)。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故有「歷典八州,行程萬里。」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 清汪圻繪《五老圖》
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御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1079年(元豐二年)3月,蘇軾因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貶調湖州。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作了手腳,於是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於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笑柄。 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雖然他們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願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獄過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監獄。二十日,正式提訊。此時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新黨指控蘇軾「大逆不道」,要置其於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有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因為兒子蘇邁離開京城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交給朋友,但是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有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食,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巧的是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魚。蘇軾大驚,就給弟弟蘇轍寫了上面兩首訣別詩。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大事年表
清代任伯年繪《赤壁賦詩圖》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蘇邁降生。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年)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年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官。 1070年 蘇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蘇過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雲。 1074年 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6年 朝雲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鍾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歷代蘇軾畫像(16張)《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台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琢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
編輯本段作品注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比較著名的有: 1.詩注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 2.文注 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3.詞注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編輯本段傳世佳句
詞句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2.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水調歌頭》 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5.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6.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7.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8.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書法(19張)9.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12.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八聲甘州》 13.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 14.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 16.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 1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 19.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20.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2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25.人生如夢,一尊(通「樽」)還酹江月 。 《念奴嬌·赤壁懷古》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27.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詩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春夜》 3.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吉祥寺賞牡丹》 6.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曉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澄邁驛通潮閣》 12.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廬山煙雨》 13.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15.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東欄梨花》 16.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1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18.盡見西山遮岱嶺,迥分東野隔新羅。《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晁錯論》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編輯本段文人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朱宣咸中國畫《蘇軾詩意畫--春江水暖》。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3、蘇東坡的"容顏不老湯"怎麼喝誰知道?
東坡詩雲:
二錢生薑一升棗,二兩白鹽一兩草,丁香木香各半錢,酌量陳皮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薑7.5克,大紅棗660克,食鹽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陳皮3.5克煎湯代茶飲,或用白開水沖泡,代茶飲。
方中生薑、大棗為主葯。生薑能使人老有紅顏,蘇東坡在《東坡養生集》中記載有他親眼所見的實例:「余昔監郡錢塘(今杭州)游凈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葯王,年八十餘,顏如渥丹(面色紅潤),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說明這位和尚40歲時開始吃生薑,堅持不斷,40年如一日,所以80歲仍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有神。
4、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5、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6、蘇東坡練的到底是瑜伽還是氣功
修仙的活不過60,啥都不懂的長命百歲,小朋友,悠著點啊,別浪翻車了。
蘇東坡修丹道養生術,可惜了........當年理論還不夠完善。如果想練習養生術,可以從導引開始,瑜伽是外國人的說法,在中國也可以被稱為導引
7、誰知道蘇軾《養生頌》原文呀?謝謝!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copy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百毫發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度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問,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答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8、蘇東坡說的暖肚餅為何物
關於《謝魯元翰寄暖肚餅》的解讀
公昔遺余以暖肚餅,其直萬錢。我今報公亦以暖肚餅,其價不可言。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到希領取,如不肯承當,卻以見還。
前幾日與群友聊過,暖肚餅是何物之事。風塵三尺濺男春認為是虎子(夜壺),我覺得是虛無一物。
先來說說風塵三尺濺男春的觀點。我們之間的對話,風塵三尺濺男春簡稱風。天風上品簡稱天。
風:虎子。
天:你又亂噴。
風:就是夜壺,蘇軾游戲之作。
天:中空無眼,故不漏。
風:夜壺就是中間空,沒有眼,只有口。
天:放JJ要不要眼,好吧,你得用口。
風:虎子不就是老虎口的造型,眼比較小,口比較大,有眼會漏,所以說有眼不漏。
天:赤歷歷,非銅非鉛。
風:夜壺都是陶制的,自然非銅非鉛。
天: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
風:夜壺這東西晚上是人躺在床上,尿急了,不想下床就提到被窩里用的,所以一旦要小便,就會念念不忘。
天:不怕濺外面
風:不會,口朝上,一般都不會,以前老人都這樣。
天:所以你了了常知,沒憋壞。
風:了了就是明白的意思,尿急是人之常情。故曰了了常知。
下面我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為何是虛無一物。
這篇文章是《東坡志林》養生篇中的小品。《東坡志林》中的文章背景多是蘇被貶黃州之後所寫的。裡面確實有東坡與友人的游戲之作,但這篇文章不會是和魯元翰開玩笑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和魯元翰的關系還沒到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從東坡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的詩中
冗士無處著,寄身范公園。
桃花忽成陰,薺麥秀已繁。
閉門春晝永,惟有黃蜂喧。
誰人肯攜酒,共醉榆柳村。
髯卿獨何者,一月三到門。
我不往拜之,髯來意彌敦。
堂堂元老後,亹亹仁人言。
憶在錢塘歲,情好均弟昆。
時於冰雪中,笑語作春溫。
欲飲徑相覓,夜開叢竹軒。
搜尋到篋笥,鮓醢無復存。
每愧煙火中,玉腕親炮燔。
別來今幾何,相對如夢魂。
告我當北渡,新詩侑清樽。
坡陀太行麓,洶涌黃河翻。
仕宦非不遇,王畿西北垣。
斯民如魚耳,見網則驚奔。
皎皎千丈清,不如尺水渾。
刑政雖首務,念當養其源。
一聞襦袴音,盜賊安足論。
我們絲毫沒有看到半點玩笑之語,倒是有很多希望與勸誡。蘇很欣賞魯,但他們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到了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比如東坡與參寥的關系比魯元翰要深多了。東坡所寫的《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表達了二人生死之情。
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我們可以判斷,東坡不會因為對方送來的美食而回送一把夜壺,開這么一大玩笑,畢竟倆人交情還沒到。再者,文中開頭提到東坡的暖肚餅「其價不可言」,這很有意思了,什麼是不可言的?有實物自然有價,不可言,不就是虛物么。後文中「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句句似是而非,尤以「念念不忘,了了常知」之語含大滋味,如同參禪悟道之語。蘇軾號東坡居士,對佛法參悟甚深,佛中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東坡此語正是要魯元翰提起一念,思來想去。我想魯元翰一定會想明白蘇東坡所言何物,想到後,定會啞然一笑,再細細思量,便會發現東坡先生的每句話中,又似乎是對自己的叮囑,這才是暖肚之意吧。
9、幾個東坡志林里的問題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到。乃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今日真敗矣。《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信而有徵。
————————————
燒丹,就是煉丹、煉制仙丹了。
(一)、白居易在廬山搭了草堂居住,也是為了煉丹了,可惜,差不多快練成了,煉丹的爐鼎竟然壞了。不日(意為很快),就收到任他做忠州刺史的任命書。從這可以看到入世(指出仕做官)出世(指隱居煉丹)這兩種事,可是勢不兩立。
我有這種想法已經很久了(指隱居出世煉丹之類),可總是無法做到,這也是由於世俗雜事這些障礙沒有被破解造成的。哈哈!現在好了!我的障礙終於被破解了哦!(蘇東坡說這話時,心中可是百般交集,因為此時他被貶,無事可做。)尚書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不得不信這是有徵兆的啊!
(二)、張君持此紙求仆書,且欲發葯。不知葯,君當以何品?吾聞《戰國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而既飽之餘,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謂善處窮者矣,然而於道則未也。安步自佚,晚食為美,安以當車與肉為哉?車與肉猶存於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
張君拿著這張宣紙請我題些和養生有關的字句,好,我就發發葯給他。不知道葯(或者是葯方了),他怎麼感知養生之道呢。
我聽說《戰國策》之中就有一張好葯方,我服用了,感覺很好,所以,就將它奉送傳給你了。這葯嘛,有四味:…………
「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意守丹田、手常摩面之意。田,丹田;宅,面部。 這些都是養生練氣功的一些術語了,個人也不是很明白。
最後一篇,目前還看不出暖肚餅的含義,蘇東坡用的是比喻意,指的是一種養生之道,和暖肚餅一樣有暖肚的功效。
10、[轉載]為什麼說蘇東坡是按摩專家?
提起蘇東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文學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讀一些關於蘇東坡的傳記時,從字里行間中不僅可以看到這位天才一生的流離與坎坷,還可以看出蘇軾對於中醫養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對於按摩,不僅有自己的實踐,還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流傳到後世。
蘇東坡的詩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詩句,說明了詩人對於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過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調整,自己很是享受這種按摩帶來的舒適感覺,所以才會在詩歌中吟誦。丹田在中醫中通常指肚臍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來說,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三分處,在按摩使用時,通常不用一個點,而是以肚臍為中心的一片區域。丹田被古代養生家們認為是人體各系統的中樞所在,是各條經絡、五臟六腑、身體內外上下相聯系的焦點,經常按摩丹田,可以暢通經絡、調理氣血,增強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各個系統的良好運行。蘇東坡的經驗是不拘時間、地點,有空就以手摩丹田,開始幾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後會感覺身輕體健,比服葯的效果要好百倍。
蘇東坡將自己對於中醫養生的研究寫成了《醫葯雜說》一書,後被編入《蘇沈良方》,其中專門對於按摩健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搓腳心,蘇東坡在書中不僅有具體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堅持早晚進行腳心的按摩。這里的腳心也就是經絡中的湧泉穴,是腎經的原穴,對於鞏固人體的先天之本有極大的益處,蘇東坡也說自己能夠始終精力旺盛與堅持搓腳心很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