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養生之道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2、儒家養生思想的優點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後世把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被後世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封為正統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影響很大,自然也影響到養生學。
養生理念:
修身養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為貴,欲而不貪;
飲食養生:美食、衛生;
興趣廣泛:「六藝」 —— 禮、樂、射、御、書、數。
(一).修身養性
1. 倡仁德——施「仁」於人
儒家宣揚「仁『的學說,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觀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 講孝道——敬老愛幼
《孟子》雲: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壽」)
3.「仁」者壽
孔子提出「仁者壽」,「智者壽」。「仁」是修養品德,勤奮學習的結果。仁德之人樂觀大度,沒有憂愁。孔子明確告訴後人說: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勤奮好學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治學精神。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德之君子,心胸開朗,積極向上,精神樂觀豁達,使自己處於平衡狀態。
社會調查證明,與人為善有利於健康。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 凡與人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顯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為貴」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論語》中曰:「禮之用,和為貴」。
《中庸》雲:「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強調「天人調諧」,其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共生共榮、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養生健身之道,也是經商發財之道、社會發展之道。
2.「欲而不貪」,知足常樂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勤儉節用,克己復禮。
孔子曰:「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常以「修己」、「克己」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的慾望,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知足常樂的作用。《孟子
盡天下》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論語》中指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贊揚其弟子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艱苦作風,抨擊統治階級的貪得無厭的丑惡行為。
3.因人而宜,養生「三戒」
孔子根據人的年齡不同,總結出著名的養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確為經驗之談。
4. 順應天道,養氣中和
西漢前期儒家大師董仲舒將中庸思想和養生相結合,強調養氣中和。他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終;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這種以「天人感應」為中心,以中和之道養身健體的思想是頗有道理的。
(三).飲食養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飲食衛生,並提出飲食原則和宜忌,這是我國養生文獻中有關飲食衛生的最早記載。
1. 飲食精美
《論語 鄉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禮記
內則》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甘滑」。這種順應四時的飲食烹調,可使飲食精美,烹調味美,可增加食慾,促進吸收,有利健康。
2. 飲食衛生
孔子在飲食衛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靄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
進食衛生提出:「食不言,寢不語」。這些飲食衛生要求對健康是有益的。
(四). 興趣廣泛
孔子一生顛破流離,能享73歲的高壽,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奇跡。除了他科學地遵循上面所談的一些養生原則和方法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也是保證身心健康重要條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的確是對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總結。孔子知識淵博,愛好廣泛,他不僅精通詩、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對「六藝」
—— 禮、樂、射、御、書、數等各種活動都非常有興趣。他十分欣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曲。正是這種廣泛的性趣愛好,陶冶的性情,促進了健康長壽。
3、今天看了本養生書,書上說的「養生養道」是什麼意思? 或者說是什麼葯?
養生於養道 養生,是告別溫飽後中國人的普遍追求。「養生」之說古而有之,不過在「極左」年代當作「另類」被「掃地出門」了。 所謂養生,又稱養身,乃保養身體、延年益壽之道。這方面古人積累經驗多矣。如《管子·形勢解》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莊子·達生》雲:「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險也」;《戰國策·齊策四》曰:「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等等,這些先哲之論不乏科學道理,經受千百年實踐檢驗,堪稱經典也。 養生固然重要,而養德尤勝於其。一個人只重養身而輕養德,養生也難以如願的。這是因為人的壽命與德操大有關聯,所以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壽」、「有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言:「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雲:「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針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寶」論:「吾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器長。」此言與孔子「仁者壽」如出一轍,將養身與養德「高度統一」了。 今人也總結出養身與養德的「三寶」: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口。表面看,這是說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外在形象,其實卻映射其精神氣質與內心世界。其可貴處,正是將「仁者壽」的理念完美融於一身了。有「平民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平民」之譽的著名學者季羨林,曾力贊文學大師張中行「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他自己何嘗不是這樣一位嘉言懿行的「高人」?季老說「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之人」,他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與張中行一樣,都能頤享天年而功業蓋世。而貪圖名利、心懷雜念之人,是難以達到此一境界的。想一想,那些曾經呼風喚雨養尊處優而今被繩之以法的昔日「權貴」,不都在養身與養德上「一手硬一手軟」而身敗名裂了么?
4、孔子主張恬淡虛無,與世無爭養生觀對嗎
在我們現代人很難做到,因為時代在發展,主張自然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也不是絕對的,應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孔子的主張在人到一定階段是需要的,比如在晚年的時候
5、根據儒家的養生觀,什麼樣的人能夠長壽
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仁者壽(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於身,長壽則不難矣!)
6、為何說「仁者壽」?
一想到哲人、隱士和賢者,我們的腦際便會浮現仙風道骨的樣貌、看到世事洞明的慧眼、聽到爽爽朗朗的笑聲。北大哲學系歷來多高壽哲人,包括在世的教授90歲以上的有十餘人,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任繼愈等都是90多歲的高壽哲人,85歲以上的超過20人,佔有成就的北大哲學系教授近半,因此被稱為「北大現象」,這不是偶然的。 哲學是智慧之學,求修身養性、凈心明理,通天人相應、順乎自然,識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普遍認同的儒家進德、道家保真、釋家凈心使得哲人們心游其間、深得其味,從而達到高層次「不養自養、不求自得」的仁壽、智壽境界。養心即涵養心胸,貴崇德明理;養生即涵養生機,尚保真守正;養身即涵養身體,重陰陽平衡。三養結合,其壽自高。
7、儒家在傳統養生中提出什麼思想
在儒家的養生理論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論語.雍也》)的觀點,後來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壽(《禮記.中庸》),認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長壽。
8、仁者比智者更快樂
仁者更偏重於與人交往的能力,智者更偏重於理解理性世界和社會的能力。
仁者,心胸比較寬廣
智者的話,有些普通人想不到的事智者能想到,但有時候卻不被人理解,或者對身邊的人抱有過高的期望導致失望,慧極易傷。
仁者壽:孔子養生觀
「仁者壽」,是孔子論養生的總綱。什麼樣的人是「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
「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是這樣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更對老年人諄諄告誡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這個「得」字不外逐名逐利,歲數越大,越應警惕。
韓愈對「仁」作了高度概括:「博愛之謂仁」(《進學解》)。仁者,就要有一片愛心,胸懷廣闊,心理平衡。
人者快樂放鬆自信
生活中,為什麼有人特別願意做善事、幫助人?調查發現,他們這樣做時心情特別好,情緒積極,自尊得到提升,他們是真心快樂。
心理學家分析助人為樂的原因是:一是會改善個人情緒,使之良好,有效減輕自己的身心壓力;二是助人的積極效果和身心壓力的減輕,對自己的健康會有積極影響。這說明助人本身就蘊涵有內在的回報,強化了利他主義而防止了自私。
即使助人者未能立即感到快樂,但長遠而言,會收獲做善事、助人的好處,諸如自信、自尊、提高自我認識,擺脫壓力等。特別是年輕人會因做善事、助人,而從心裡升騰起自豪感。
助人能擺脫糟糕的心情
通常,我們總認為,心情好的人才願意助人,其實,許多心情糟糕者同樣願意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心理學家恰爾迪尼等人通過實驗發現,那些正在為糟糕的考試成績而悶悶不樂的學生,當他們走在校園里時,路遇一個人手中書本紙張突然撒落一地,他們會比平時更可能去幫助他。
恰爾迪尼認為,這樣做,是一種自我滿足,可以給自己帶來內心的回報,同時,看到和自己一樣不走運的人,有助於抵消不良情緒。這也是有些處於內疚、悲傷或者其他消極心境者,卻主動幫助別人,讓自己感到被需要的原因。 慷慨助人,是一種使自己振奮的自我滿足的方法。恰爾迪尼和他的同事認為,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助人行為最初是因物質回報而產生的,其後是社會性回報,最後才是自我回報。很多人樂善好施,願意傾聽別人的苦惱,喜歡幫助弱者,其中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就是這樣做可以讓自己心情更好,得到快樂和滿足。
助人者有積極心理特徵
一種關心人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認為樂善好施者有以下積極的心理特徵。
一是從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關注人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對未來的生活態度樂觀忠誠;二是心理特徵積極,具有一定的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三是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助人者壽命更長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如助人者,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如將手伸進冰冷的涼水中,普通人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往往能忍受更長的時間。
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壽命更長。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其中,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後來,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後來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發作奪去生命。
積極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很少得抑鬱症,積極是一種愛,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即古人講的「仁者壽」。
把慈善習慣傳承給孩子
國外家庭會從小培養孩子這幾方面習慣:
善待動物。有時,父母或親人會把在路邊撿回來的一隻流浪狗送給孩子作為小禮物,這不僅讓孩子多了一個小夥伴,也讓孩子有了一顆救助之心。數據顯示,從小有小動物陪伴的孩子長大以後80%都會有愛護動物的意識,57%的孩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相比於沒養過動物的孩子更有親和力。
助鄰敬老。如美國,社區服務十分完善。很多家庭會定期在離自家最近的社區服務站里做義工,維護社區環境,給社區里的老人買菜、讀報、整理庭院。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很樂意把孩子也帶在身邊。這樣既可以拉近鄰里間的距離,又能培養孩子幫助弱者尊敬老人的品德。
捐贈衣物和玩具。孩子們會將自己曾經穿過的衣物和用過的玩具,在父母的指導下,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或慈善商店。一些父母會捐自己的物件,給孩子們做個榜樣,並講解捐贈流程,更多的則是把主動權留給孩子。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們清楚自己有多少「財物」和應該怎樣有序管理。
獻血。家長會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血型和健康狀況,消除孩子對獻血的誤解和恐懼,然後要選擇一個正規安全的獻血機構,幫孩子實現獻血的願望。
組織慈善活動。家長在給孩子提出這樣的建議後,孩子就要自主選擇慈善活動的主題和形式。如在孩子生日的時候辦一個小慈善派對,邀請朋友來參加之前,小主人會提前告知每人需帶一份生日小禮物,這份小禮物將會在生日過後由小主人捐贈給慈善機構。也可以召集住在同一個街區的其他小朋友,在自己家花園里擺一個「跳蚤市場」,賣用過的二手貨,用銷售收益進行下一步捐贈。
我分了好幾部分,自己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