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董奉 養生

董奉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9 19:15:01

1、董奉是誰?

福州董奉與廬山遺跡

與華佗齊名於世的董奉,是三國時代福州長樂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僅要求重病治癒者,在山上種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杏樹。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贊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青時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民為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志·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張景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是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2、董奉有什麼貢獻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如當時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延董奉診治,以三丸葯納之口中,以水灌之,並使人捧、搖其頭,經搶救而愈。董氏醫德高尚,對所治癒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於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人們把他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喚中醫為「杏林」。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董奉死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3、董奉傳賞析

醫學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傳商榷
董奉,三國時古閩著名醫學家。史載為侯官縣人。古時侯官轄地甚廣,擁有今閩江下游長樂等縣地盤。經考董奉實為長樂縣人。歷代《長樂縣志》都有他的傳。關於他的生平,古籍記載不一。古代民間對醫術深湛,能起危病之人於瀕死者,多崇為「仙人」。董奉特擅岐黃,活人甚眾,為時人所敬拜,加上後人記述渲染,附會神話,遂被目為「神仙式」人物;舊志把他歸入《方外》或《釋道》傳記之列。但有關他的「杏林」掌故,千餘載在民間流傳不衰。我們今天修纂新志,搜羅歷史上曾造福於民,有醫人壽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載之糟粕,剝神話之外衣,還其本來面目,稱他為醫學家,可以在地方誌中為他立一專傳,似亦不悖志體。但給人物重新寫傳,要核其生平,刪去不符史實和有違事理的地方;凡內容應該改正的,縱已誤記千年,亦應堅決改正。
董奉一生事跡,無正史可據。最先記載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晉句容(今屬江蘇)人,是一個道教理論家、名醫、煉丹術士。少好神仙修養之術,著有《抱朴子》、《神仙傳》及《金匱葯療》等書傳世。《神仙傳》中記載道教人物頗多,凡是涉及神話及靈異之言,當然不足信。此書東晉後,即已面世;歷代版本甚多,有「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說郛」本,「五朝小說大觀」……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為上海古籍社所復印的清刻本,因歷時千載,文字傳刻難免訛錯,但內中所載事實大體相同,其中都有《董奉傳》,今摘錄其生平可信的事跡及有關「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罷官去後,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葯三丸,納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語。……後還豫章廬山下居。奉山居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五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後杏子盛,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貨杏得谷,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歲二萬余斛。」
以上是記載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資料,其中無生卒年份,可見當時已不可考。董奉養生有術,年九十餘猶如四十壯年容貌,又能治癒死已三日的人(今醫學稱「假死」),都是可能的。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求診者不取診金,僅令栽杏五株或一株;杏熟,售之以濟貧,尤為難能可貴。這種醫人濟困的胸懷,實令人欽佩。福建古代有這樣一個偉大的醫學家,為他立傳,揚其善行,播其高風,也是無乖於情理的。
歷代翻印葛洪《神仙傳》者不少,內容無大改,記載大體相同。我還查看「四庫文淵閣」本和台北《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一冊,也與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體年份無考。《神仙傳》記他活了三百多歲,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時代卻是可以查考的。傳中有「吳先主時」一語,足證他是三國時人;「吳先主」,就是割據江南的孫權(182~252),孫權建吳國,據荊、揚、交三州之地。交州(轄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南部)、揚州(轄今福建等地)都是吳國領土。董奉活著的時間,約在孫權在世時左右。至於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一事,「杜燮」名字有誤。交州在東漢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長官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為州,置刺史,下轄七郡。交州當時為邊遠地區,非朝廷威治所能遠及,僅名義上羈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戰後,曹操勢力北撤、孫權乘機佔領交州。終孫權之世,交州行政長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傳中所雲的「杜燮」應為「士燮」之誤。《三國志·吳志》有《士燮傳》,茲錄有關事跡以佐證: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也。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賜死後,燮舉茂才,除巫令,遷交趾太守。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人士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漢朝賜燮璽書曰:『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葛督七郡,領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孫權遣步隲為交州刺史,燮秉承節度,權加燮為左將軍。在郡四十餘歲,黃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據此可知,孫權在時,沒有杜燮,只有士燮,官銜是左將軍兼交趾太守。《三國志》人稱良史,志傳本文,雖未載與董奉有關的事,但至南朝劉宋時,史學家裴松之卻在《士燮傳》中加一注文(見今中華書局本《吳志》第1192頁),文引葛洪《神仙傳》所載:
「燮當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葯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奉字君異,侯官人也。」
所謂仙人,就是神醫,能起死回生的醫生。根據這段記載,董奉所醫治者為士燮,並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時代距西晉不遠,所引《神仙傳》尚無誤,之後輾轉傳抄,「士燮」遂變成「杜燮」,還附加一些神話。
我初步探索,此誤至遲起自北宋。我曾看過1961年中華書局本《太平廣記》卷十二《董奉傳》所記事跡,與今日上海復印本內容基本相同,病人仍為杜燮。考《太平廣記》成書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據中華書局本標點者在《前言》中說,此書是根據吳騫舊存的一種明刻本,並依殘宋本校對過的。則「杜燮」之誤,當起自北宋。以後歷代刻本引記,都沿襲不改。如乾隆《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書,都未能免此。此誤流傳長至千年,更無怪今日新印的《長樂縣志·人物誌》了。
新印的《長樂縣志·人物誌》第一集試寫稿,第一個人物即為董奉,該傳除沿襲「杜燮」之誤外,另有一種寫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乾,侯官縣董墘村(今長樂縣古槐鄉青山村)人。漢建安五年(200)生。董奉從小學醫,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廣東一帶)行醫時,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葯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動,……不久病癒。……董奉後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漏其密謀,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杜燮後逃走。……吳天紀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襲「杜燮」之誤未改外,還附記了董奉生卒年間,是他只活到虛歲八十一歲,與《神仙傳》所載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據而雲然?又士燮(即所謂杜燮)乃正面人物,開發邊區、安定社會和團結少數民族均有顯著成績,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壽至九十方死,見於《吳志》。他何曾反叛朝廷?謀害董奉?此說不知何據
《長樂縣志》在民國時,已修過一次,其中《董奉傳》只說:「董奉祖居十一都青山下,三國時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傳中無記生卒年份,也無「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志所記當另有根據。
筆者淺見,寫人物傳的關鍵,首要尊重史實,要有可靠的資料根據,然後,才談到立場和文字結構問題,要避免標奇立異。同時,還要參閱歷代有關志書,取長棄短,才能寫出一篇較為翔實的傳記
士燮誤為「杜燮」,其來已久。在陳衍《福建通志·董奉傳》已注意改正,錄所記要點如下:
董奉字君異,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時在南方,以三丸內燮口中,後四日遂活。乃為奉起高樓於庭中。奉不飲食,唯啖哺棗……士燮年至九十。」
陳衍不愧為方誌學名家,他毅然訂正千年之誤。他的《民國福建通志·列傳》的內容多沿襲舊志,獨此傳不襲前人,可謂卓識,但陳衍在《董奉傳》末又注,傳出《列仙傳》及《太平御覽》引《南嶽魏夫人內傳》,實是畫蛇添足。且誤引出處。按《列仙傳》乃漢劉向所著,劉向漢宣帝時人,何能預及三國時事?筆者又查過商務印書館涵芳樓本及四庫文淵閣本的《太平御覽》《道部六·屍解》和《果部五·杏》,均載有董奉故事,但未見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條文,可見陳衍仍是依據《三國志·吳志士燮傳》來訂正舊誤,所以凡是人物傳中引用的資料,必須辨明其來源,實事求是地認真處理,以便後人核對。

4、中醫的歷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4)董奉 養生擴展資料: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5、董奉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是什麼?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早些年,有一個年輕人任侯官縣的長吏,見董奉當時有40來歲。後來這位長吏罷官走了,50多年後又擔任了另外的職務,經過侯官縣,見當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50年前一樣。

他就問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當年看見你是這樣,現在我已白發蒼蒼,可你卻比當年還年輕,這是怎麼回事?」

董奉含糊地應了一句:「這是偶然的事罷了。」

交州刺史吳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經停屍3天,正好董奉在交州,聽說後就前去看望,把3個葯丸放在死者嘴裡,又給灌了些水,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葯丸溶化.

不一會兒,吳士燮的手腳就像能動,臉上有了活人的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4天後就能說話了。

後來董奉回到豫章廬山下住,有一個人得了熱病,快死了,用車拉著來見董奉,叩頭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讓病人坐在一間屋子裡,用五層布單子蒙上他,讓他別動。

病人說起初覺得一個什麼動物舔他身子的每一個地方,使他疼痛難忍。這個東西的舌頭好像有一尺多長,喘氣像牛一樣粗,不知是個什麼玩意兒。

過了很久那東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單揭下來給他洗澡,然後就讓他回家。董奉告訴病人不久就會好,注意不要受風。

十幾天後,病人身上的皮全脫掉了,全身通紅,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20天後,病人身上長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膚十分光滑,像凝結後的油脂。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

6、董奉的主要貢獻、著作有哪些?

為醫者能留下杏林文化如此巨大之遺產財富,為什麼還有些人一而再的置疑〝董奉〞他到底為中國留下了什麼?杏林是中醫文化的開宗,董奉是杏林的始祖。中華傳統文化,杏林中人,杏林醫案,杏林聖手,杏林春暖,杏林養生,為所有醫家無尚崇高的追求。他體現中醫理應具備的仁心仁術和道德的精神以及中醫本身的信仰。董奉為中國完善了中醫的文化,以身作則,幾千年來中國醫術支流匯入杏林,杏林代表著中醫,因此它不僅僅是醫術了。

7、董奉的個人資料

福州董奉與廬山遺跡

與華佗齊名於世的董奉,是三國時代福州長樂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僅要求重病治癒者,在山上種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杏樹。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贊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青時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民為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志·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張景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是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8、董奉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墘,候官縣董墘村(今長樂縣古槐鄉青山村)人,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候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帶行醫。有一次到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後,病人手足能動,膚色逐漸轉活,半日後即能坐起,4日後能說話,不久病癒。由於醫術高明,人們把董奉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董奉住杜燮府中,後杜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泄漏其密謀,欲害之。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杜燮後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吳天紀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1] 

9、董奉的主要貢獻,著作有哪些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墘,候官縣董墘村(今福州市長樂市古槐鄉青山村)人,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候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

與董奉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