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祖宗留下的養生秘方,有哪些流傳至今?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其中所蘊含的天文、地理、人文、醫學等知識涉獵非常之廣,最重要的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流傳,它們沒有被時代所埋汰,反而是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好比我們的中醫葯,很多人應該第一反應就想起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或者是“醫聖”張仲景,但其實最早奠定中醫葯學基礎的是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而老祖宗們留下的養生秘方可謂是實用又簡單,比如專治失眠的酸棗仁湯、生津潤肺的秋梨膏。
酸棗仁湯是非常適合現代的上班人群和學生黨群體的,為什麼這么說呢?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和學習的壓力負擔也很重,因此很多年輕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當然也包括熬夜導致的睡眠質量奇差。而酸棗仁湯是一劑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良方了,它出自張仲景之手,對失眠具有極好的調理效果。它的主要配方是炒熟的酸棗仁、甘草和茯苓等,熬煮方法也十分簡易。只需事先將葯材進行浸泡,大約一小時之後再注入清水,用大火把水燒開之後再用小火慢煮,分三次服用即可。
秋梨膏據傳最早是在唐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而且是專門為宮廷貴族所秘制的調理葯方。秋梨膏的功效主要針對的是時令轉變、天氣乾燥而引起的咳嗽,它可以起到止咳、生津潤肺的功用。其主要配方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梨子,將梨子削皮切成塊然後再榨成汁液,份量大約控制在一碗即可。之後再將准備好的去核大棗、薄片生薑連同冰糖一起放到梨汁當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轉文火熬制。待汁液被熬成二分之一時再加入百合繼續小火慢熬,直至大概呈膏狀即可關火,拌入蜂蜜,秋梨膏便大功告成了。
除了上述介紹的兩種養生秘方,還有用以驅寒補血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被稱“婦科第一方”的四物湯、治療腎虛滋陰的六味地黃湯等。老祖宗研製和留下的養生秘方數量之大,直至今日依然被中醫葯界奉為良方並且被不斷沿用,哪怕是普通人家,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食用這其中的一兩道良方。但是遺憾的是,在對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中醫葯秘方理論的發揚和繼承方面,我國的作為卻還遠不及日韓等國,希望今後能更好地重視並將這些珍貴的秘方繼承發揚下去。
2、為什麼一些古方比後來的中醫葯方更為有用?
有不少古方,其實是被多代人親身使用認為有效才會代代相傳下去。這樣的古方其實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因為沒有臨床數據支撐,也許並不能成為處方。
3、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是哪些葯?
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
《內經》中的治療措施,多以針刺為主,而略於方葯。對方葯的運用,僅提出了十三首方劑,通稱「內經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載於《素問遺篇·刺法論》,顯系後世之方。這十三方方葯雖少,但它是我國運用方劑治療疾病的早期記載,在我國方葯史上,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葯,仍為現今臨床所運用。現將十三方附錄於後。
湯 液 醪 醴
《素問·湯液醪醴論》說:「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湯液和醪醴,都是以五穀作為原料,經過釀制面成。古代用五穀熬煮成的清液,作為五臟的滋養劑,即為湯液;用五穀熬煮,再經發酵釀造,作為五臟病的治療劑,即為醪醴。雖然五穀均為湯液、醪醴的原料,但經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長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陽,下受水陰,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純正完備;春種深秋收割,盡得秋金剛勁之氣,故其薪「至堅」,所以必以稻米作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這種湯液醪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例如現代所用的湯劑、酒劑,以及方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從《內經》的湯液醪醴發展而來的。
生 鐵 洛 飲
《素問·病能論》說:「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洛,與「落」通用,生鐵落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氣疾,丹波元簡雲:「凡狂易癲眩,驚悸癇瘈,心神不定之證,宜概稱氣疾焉」。生鐵落,其氣重而寒,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鎮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鐵落治怒狂有良效,現臨床亦常用。由於怒狂多由惱怒傷肝,肝氣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結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療多佐以化痰開竅之品。
左 角 發 酒
《素問·繆刺論》說:「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上於額角。若邪氣侵犯,五絡閉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狀如屍厥,但全身血脈皆在搏動。可剃其左角之發,約一方寸,燒制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飲,則灌之。
李時珍說:「發為血之餘」,故發亦名血餘。性味苦澀微溫,能治血病,為止血消瘀之良葯。功能消瘀利竅,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溫熱,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血脈,通達表裡。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經絡,消瘀利竅,和暢氣血等作用。五絡通,氣血行,陰陽調,則神志清。因血餘功能止血消瘀,現常用作止血葯,治療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證。
澤 瀉 飲
《素問·病能論》說:「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酒風,即《素問·風論》所說的漏風病。主要症狀是全身發熱,身體倦怠無力,大汗如浴,惡風,少氣。這是因為患者素常嗜酒生濕傷脾,濕郁生熱所致。濕熱傷筋,以致筋脈弛縱,身體懈墮倦怠無力;濕熱鬱蒸,則汗出如浴,汗多則衛氣虛而惡風;熱甚火壯,「壯大食氣」,故氣衰而少氣。治療用澤瀉、白術各十分,麋銜五分,三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飯前空腹服,溫開水送下。
澤瀉淡滲,能利水道,清濕熱。白術苦溫,能燥濕止汗。麋銜又名薇銜、鹿銜,為治風濕病葯。本方對濕熱內蘊,汗出惡風,筋緩身重體倦,有一定的療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為後飯」,這是我國對服葯時間的最早記載。
雞 矢 醴
《素問·腹中論》說:「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矢,同屎。《本草綱目》說:「(雞)屎白,氣味微寒,無毒。」鼓脹生於濕熱,亦有因積滯而形成的。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特效。但若屬於虛證之鼓脹病,則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張介賓說:「雞矢……攻伐實邪之劑也,……凡鼓脹由於停積及濕熱有餘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虛寒發脹及中氣虛滿等證,最所忌也,誤服則死。」
雞矢醴的製作及服用法,《本草綱目》引何大英雲:「用臘月干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此方民間現仍常用以治小兒消化不良之腹脹有佳效。用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研末或作丸劑,溫開水送服。又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一兩,米酒三碗,煎數沸,去滓,過濾,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烏 鰂 骨 藘 茹 丸
《素問·腹中論》說:「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傷肝,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經閉止不來的病證。其成因,可由少年時有所大脫血,如吐、衄、崩、漏,失血過多,或因醉後行房,陰精盡泄,精血兩傷,氣亦耗散。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肺主氣。血亡精竭氣耗,則肝、腎、肺三臟俱傷,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逆於上,則見胸脅脹滿,甚則妨礙飲食,常聞到腥臊氣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狀,由於血不歸經則唾血,氣不榮於身則四肢清冷,氣血兩虛則頭目眩暈,氣血逆亂則時常大小便出血。治療可用烏鰂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飯前服五丸,鮑魚湯送下,取其通利腸中和補益肝臟。
烏鰂骨,即烏賊骨,又名海螵蛸。氣味咸溫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經閉。藘茹,即茜草。氣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經。麻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陽萎不舉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鮑魚,氣味辛溫,能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葯通女子血閉。故本方具有補養精、氣、血,強壯肺、肝、腎,活血通經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虧諸證。
蘭 草 湯
《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癉,是熱病。脾癉,即脾胃濕熱證。它主要的症狀就是口中時有甜味,舌苔膩。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過,助熱生濕,脾氣滯而不能輸布津液,上溢於口,而見口甘之症。治用一味蘭草,煎汁內服,可以清化濕熱,消脹除滿。
蘭草,即佩蘭。氣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濕,清暑辟濁。臨床用佩蘭一兩,煎湯代茶,治口甜苔膩,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駱龍吉《內經拾遺方論》說:「蘭草一兩,用水三盞,煎一盞半,溫服無時。」
豕 膏
《靈樞·癰疽》篇說:「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豬脂,欲名豬油。嗌,即咽喉處,為肺氣出入之道路。癰發於嗌,影響呼吸,病勢兇猛,故叫猛疽。如發於腋下,堅硬紅腫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從其所生部位及症狀辨證,皆屬肺經積熱,毒火入侵而成。
豬脂,氣味甘,微寒,無毒,用以泄肺經之積熱。《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說:「利血脈,散風熱,潤肺。入膏葯,主諸瘡。」此癰疽屬毒熱,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強解熱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後世用豬脂做膏葯,即從此方演變而來的。
翹 飲
《靈樞·癰疽》篇說:「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 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敗疵,亦稱脅癰。李杲說:「脅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瘡。」治用銼 、翹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並以蒸氣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翹,即連翹。菱角根能清熱發汗;連翹根能涼血解毒。《本草綱目》說:「連翹苦平無毒,主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又說:「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對後世輔助療法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仲景用桂枝湯的「溫覆」,用防已黃芪湯的「坐被上,以被繞腰下」,用甘草麻黃湯的「慎風寒」等,可見其理法皆來自《內經》。
半 夏 秫 米 湯
《靈樞·邪客》篇說:「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如厥逆之氣入侵臟腑,迫使衛氣行於陽分,不得行於陰分,則陽盛於外陰虛於內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湯一劑,以除其厥逆之邪,陰陽通調,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湯是用長流水八升,多次揚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葦薪燃火煮之,水沸後,放入秫米一升,和炮製過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繼煎至湯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發生葯效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葯後應靜卧,汗出後即愈。病程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癒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療效,主要是調和陰陽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驅少陰厥逆之氣,使其上通於陽明;秫米甘寒,能泄陽補陰,致使陰陽和調,故能治不眠之證。流水千里,揚之萬遍(《金匱要略》稱為「甘瀾水」),取其流暢而無阻滯,以加強葯效。
馬 膏 膏 法
《靈樞·經筋》篇說:「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
經筋分手足三陰三陽,合稱十二經筋。這里舉足陽明之筋,感受寒邪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症狀為例。寒主收引,熱則縱緩。陽明之筋受病,或轉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經筋收引和緩縱所致。所以表現為一側拘急,一側緩縱的 僻、目不合等症狀。由於經筋不與內在的臟腑直接相連,而布於體表,同時其受寒必因氣血之虛,因此,治療的原則是補虛劫寒,壯陽除陰,通絡和肌表,調和氣血。「急者緩之」,甘以緩急,故用馬膏之甘平,以緩其急。「寒者熱之」,「虛者補之」,故用馬膏熱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補其虛。壯陽除陰,調和氣血,通經絡,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燒針劫刺。同時,用桑鉤牽引,以正其 僻。正如張介賓說:「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於坐而得其緩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靈樞·壽夭剛柔》篇說:「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尺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經絡血脈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脈不行,凝滯而痛。病情嚴重者,影響營衛運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證。導致寒邪的侵襲,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虛損,肝筋失養的緣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補命門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經絡,調和營衛為原則。本方用棉布浸葯酒熨貼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種外治方法。方中葯物,酒性熱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經循行肌膚之力。蜀椒賦純陽之性,為交通心腎的主葯;乾薑健胃培土,化生血氣;桂心引火歸源,溫養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熱力,裝入夾袋中,在針剌前後,熨貼患處,久久施行(三十遍),則營衛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癒。此方雖然製作較繁,然其理法,頗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葯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本方的煉制方法,是將辰砂、雄黃、雌黃、紫多(金箔),放入乳缽中研細,傾入磁罐中,外用鹽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個坑,約尺許,將罐置於坑內,封以薄土,築實。另用桑柴或桑炭,燒其地面,燒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將葯刮出,入於另一罐,再埋於地下,以消除火熱之氣,埋七天,再取出,將葯傾入缽中,研細,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當太陽初出時,面向東方,吸一口氣,用冷水和氣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癘的傳染。
本方的服食,是採用道家的益氣養生法。方中四味葯物,特別是辰砂、雄黃,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葯物。
小 結
上述《內經》十三方,就其所用葯物來說,已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三類;就其劑型來說,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就用法來說,有內服、外用;就其功能來說,有用於治療,有用於預防;就其方制來說,其中的湯液醪醴、生鐵洛飲、左角發酒、雞矢醴、蘭草湯、豕膏等六方,屬於奇方中之小者;澤瀉飲、烏鰂骨藘茹丸、 翹飲、半夏秫米湯、馬膏等五方,屬於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屬於偶方中之大者。這些方劑,不僅有其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劑,現在還有其實用價值,特別是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4、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5、古代醫學,留下了哪些養生秘方?
古代醫學留下了哪些神奇的養生秘方?
秘方養生有沒有?神奇不神奇?稍有思辨和推理能力的人就會得出結論---秘方一定有,養生不神奇;神奇的是能騙到不少對此感興趣的人。
1、如果有神奇養生秘方,從古代到現在,那些掌握養生秘方的家族,會逐漸演變、進化成一個獨特種群。
這個種群或者壽命特長,100歲?200歲?八百歲?不一而足。但肯定會比普通人壽命長。而不應是現在的長壽老人呈零星分布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不同地方。
這個種群如果不以長壽見長的話,以別的特點見長也行。比如,腦袋大如斗,眼睛大如鈴,或者力拔山兮氣蓋世,一人能頂推土機。很顯然,不是這樣。即使有個別獨特者,跟基因變異有關,跟養生沒有任何關系。
2、如果有神奇養生秘方,最應該受益的應該是從古至今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帝王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富商巨賈。
其他受益者不知道怎麼樣,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長壽的基本不多。甚至其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還短。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神奇秘方子虛烏有。
3、追求財富與顯貴是每個人的夢想。擁有神奇養生秘方的人難道不想通過所掌握秘方獻給皇家弄個一官半職?弄點金銀珠寶改善生活?
中國史幾千年;世界史幾千年,有誰聽說過哪國的什麼人或者家族通過神奇養生秘方而發跡的?就是傳說中的白家老號也是傳說而已。當不得真的。
4、神奇養生秘方也是有的。只不過是作為一種騙人錢財的道具和工具而已。
大家都知道,有病亂投醫,都想健康無病痛。正是有這種心理,才會給這些所謂的神奇養生秘方以「養生」的機會。只不過,這種「養生」的本質是用你的錢來養別人的生。這就是養生秘方的「神奇」之處。
說到底,神奇的養生秘方就是騙局而已。這才是本質。
6、女性養生:古代女人是如何縮陰的
【導讀】如今現代的女性會去做縮陰手術,但是在古代的女人她們也會有縮陰方法,雖然她們沒有先進的儀器,但她們卻有很神奇的中醫葯方,不如就和小編一起來向古代的女人討教一二吧!
7、黃帝內經的經典處方?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葯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葯,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葯。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葯方,葯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8、在中國古代有哪些養生的小技巧?到現在還適用嗎?
中國古代的養生技巧,就算是流傳到了現在,經過了那麼多年的時間的洗禮,應該大部分都是有用的。
因為在古代,他們的養生觀念差不多都是統一的:希望可以長壽,希望可以子孫滿堂。而他們的養生方法則分為以下幾種:
通過經絡養生:
根據一定的道理我們可以知道,經絡分布在人體的各個地方,他對關於消化功能的疾病特別有效果。而據說經絡有著可以決定人生死、治療關於身體的各種病狀和可以調理人體虛實的作用等等。
通過飲食養生:
古代的人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將臟腑的陰陽不協調的地方糾正過來,還可以防治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通過穩固經血來養生:
在古人的看法里,經血是人體中營養物質的精華部分,一個人如果經血比較弱的話,這個人就會經血虛弱,會經常的生病。但是經血比較好的話就可以從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人的衰老。
通過順時養生:
在古人的看法裡面,四季都各有各的不同,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之中所含有的不同的規律,而人的習性養生不可以做與時節相反的事情的。
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是從古時候代代相傳下來的老辦法,雖然他們的方法相對於我們這個美食眾多,誘惑眾多的年代而言,是非常麻煩的,但也不能否定他們的這種有理有據的說法。
而相對來說,在古代的時候的人都要比我們更加長壽的原因也在這里了。因為他們所受到的誘惑比我們少,而且在平時的時候也要比我們更加的注意養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