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三月如何養生
陽春三月,冰雪消融,萬物復甦,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到處充滿著欣欣向榮的生機。但是,陽氣漸生的春季陰寒尚未退盡,而且春天處於寒溫交替之際,氣候變化頻繁無常,忽寒忽暖,或陽光明知媚,和風送暖,或陰雨連綿,寒氣襲人。即便一日之中,晝夜之間,溫差也是波瀾起伏,晨晚涼,夜間寒,白晝暖。
面對著乍寒乍暖,溫差懸殊的春季道氣候,應該如何注意自身的保健呢?
中醫養生學認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體應該順應這種氣候的變化,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應注意葆養陽氣。
●以衣著為例,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版春夏之際,宜先減下衣,後減上衣;
●以飲食為例,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等,不僅能驅散風寒,還有助於激發體內的生發活動;
●以起居為例,日晝為陽,黑夜為陰,春季白晝漸長,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
●以運動為例,動為陽,靜為陰,春季宜適度增加運動量,以微汗為宜,不要出大汗,免耗傷陽氣。
●以葯物補養為例,氣為陽,血為陰,春季宜服益氣升清之品,如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補脾益腸丸等之類;對於平時容權易怕冷,夜間小便較多的陽氣虛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季服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2、春天有什麼養生之道?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是春天的一條傳統養生之道。
冬去春來,寒氣剛開始減退,陽氣剛剛升發,此時抄人們的肌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所以,這時不要過早的脫掉棉知衣。「春捂」的原則是不「捂」不行,「捂」過了頭也不行,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一年之計在於春,掌握好春季養生法,可以為道一年的健康打個好基礎。
——以上內容摘自米萊童書《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
3、三九天如何養生保健,應該怎麼做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2、注意關節保暖
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溫度本來就比較低,而且四肢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溫度,使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寒冬須加強保暖。若能在冬季臨睡前溫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絡有益關節,並可安神寧志,促進睡眠。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4、忌蒙頭睡覺
面對寒風凜冽的冬夜,很多人都會蓋厚被睡覺,由於被窩內空氣不流暢,再加上人體散發出來的體臭汗臭味、呼出氣中的二氧化碳、腸道排出的有害氣體,致使被窩內空氣混濁。如果蒙頭睡覺,會使體內氧飽和度下降,嚴重則會影響大腸生理功能,於次晨起床時會出現頭昏腦脹、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記憶衰退等症狀。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5、注意溫差、預防感冒
由於清晨氣溫極低,因此在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避免身體受風寒。對於容易感冒風寒的人,可以利用蔥白三根,大蒜200克,水煎服,以預防感冒的發生。或者嘗試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15分鍾,改善體質,預防感冒。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熱水泡腳養身同時更要養心
對於冬季手腳冰涼、容易畏寒的女性來說,專家建議,可以多吃點羊肉、牛肉、大蒜、桂圓、栗子等溫熱食物,以及枸杞、紅棗等補血的食物。此外,每晚可用熱水泡腳,多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自身「產熱」功能。
時至年底,日益繁忙,「上班族」加班時間越來越長,飲食、作息很不規律。過度疲勞不僅對身體有害,人的精神和心理也可能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為此,冬至養生,不僅要養身,更要養心。壓力大時,注意調節不良情緒,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同時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於緩解疲勞。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4、一年四季如何養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密切,提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家們研究的重要內容。 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冬去春來,寒暑更替,時令的風雨,往往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疾病。如春季易發感冒、流感,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好發腦炎、咳喘,冬季則常見中風和凍瘡等。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天人相應」是四季養生的整體觀,許多疾病都有明顯的季節性。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四季養生的作用。 春季養生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個季節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衣著寬松,適當的散步,使精神輕松愉快,保持體內的生機。不要過分勞累或發脾氣。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刻。 春季養肝:古人雲,春應在肝。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關系極大。肝稟風木,中醫認為,春季肝氣隨萬物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春季養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靜,盡量避免情緒過於激動而影響思想清靜,情緒過度刺激人使五臟之氣平衡協調的關系受到破壞,肝主驚,驚則氣亂。其次是進行適當的活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等。 中醫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本季節還要為下一季節打好基礎。中醫認為,春在自然界主東方屬木主風,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春季養生不好,故傷肝氣,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發生寒性病變。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陽春三月,欣欣向榮,在這黃金的季節里,自然使人心情舒暢,應該早點起來,到戶外去鍛煉,活動活動身體,吸收新鮮空氣,呼出體內的二氧化碳,這對提高身體素質,延年益壽,是大有好處的。 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 因為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 夏季人體陽氣外浮,內部陰氣暗伏,人們不適合在夏季吃太過寒涼的食物和飲料,否則易於損傷脾胃,引起腹瀉。 (1)夏季忌多吃生冷食物:夏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也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令。由於氣候炎熱,揮汗如雨,唇乾舌燥,心中煩熱,如果吃上一塊西瓜,或喝上一杯冰涼的冷飲,又解渴,又去暑,確實愜意。因此,有的人往往貪圖一時痛快,多吃生冷食物。殊不知,一切事物均以適度為宜,太過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較弱,在飲食方面,過多吃生冷食物,近則立即誘發腸胃痙攣,引起腹痛、腹瀉,遠則秋季生病「報復」。腸胃受冷刺激過度,還可使膽道痙攣,導致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和使心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因此,身體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2)夏季忌多吃寒涼食物天氣轉熱,飲食也隨之調理,配合氣候的變化,才能達到夏季養生保健的最佳效果。中醫一直強調食療的好處,在夏令時節應選吃一些去濕清熱的食物,以加強抵抗力。如葛粉能促進體內微血管循環,預防高血壓及膽固醇增高,亦能去濕及降骨火,適合中風人士食用;赤小豆已得到科學證明,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去濕;扁豆則能健脾去溫。除「因時進食」外,還要「因人進食」。不要盲目認為,夏日多進食清涼解熱食物,對身體有好處。如有的人體質虛寒,對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應忌多吃。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最容易丟失津液,需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紅柿、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芒果之類果品,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既可以預防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餚中加點醋,醋酸還可以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夏季飲食菜餚宜稍咸:炎熱的夏季,人體出汗多,所以在飲食方面,宜食用調味稍鹹的菜餚。一來可以及時補充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二來可避免因出汗過多而出現的虛脫。 秋季養生《黃帝內經》上說:「秋三月,此謂容平。」意思是說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景象。這個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肅。秋季主收,要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弛,藉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因為秋季屬金,五臟中對應的是肺。秋季要順應收的養生之道,否則就會損傷元肺氣,在冬天容易患腸道疾病。因為人體經絡中的肺經與大腸經緊密相關,互為表裡,被中醫視為相同的系統。肺病會累及大腸,大腸有病則會影響冬天人體儲存精氣的功能。秋高氣爽,濕氣減少,氣候變燥。此時適宜吃些養陰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應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節,多食用滋潤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貝母粥,也可適當選用芝麻、香油、桑葉、菊花、蘆根等辛涼和津潤燥之物等。冬季養生《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意思就是說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衣著應漸暖舒適、利於氣血通暢為原則。因為適體的衣服有如養生之妙葯。在冬季飲食上應以保陰潛陽為原則。主張進熱食,並給予溫補陽氣類膳食,故多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麻雀蛋、木耳、龜等食物。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鮮蔬菜。冬季飲食宜少咸增苦,以養心氣。
5、什麼是春分節氣 春分如何養生保健
今年的春天來得比較遲, 上周北京剛下了一場大雪, 但是, 畢竟它擋不住春天的腳步。
3月21日,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節氣,這是春天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是很重要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這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春分節氣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容易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杜婕僡教授說:「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同時,肝屬木,應於春。春三月木旺,是肝氣旺盛,易於發病的季節,如不注意疏發調理,易發生與肝有關的疾病。」
春節節氣,在膳食方面要注意減酸增甘。甘味食物能補肝益腎,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春筍,其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也宜食用,此外還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蘋果、橘子、櫻桃等。因為酒會傷肝,春季則不宜飲酒;建議泡點菊花茶、薄荷水等飲用,則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
在起居方面,春分節氣我們要注意夜卧早起,在庭院中進行散步或慢跑類的運動,強度要適中。同時,還要多曬太陽,以升發陽氣。
春天容易出現流行病,要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為此,我們要注意堅持適當鍛煉,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另外,春分節氣是冷暖過渡期,氣候從冷向暖變化,心理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6、春季養生保健有哪些方法
春季養生應該注意:
一、起居規律
在春天到來之時,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感覺睏倦。這時千萬不可貪圖睡懶覺,因為這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界的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脫去厚衣服,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二、飲食調養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
春季飲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三、養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季節更替期間,尤其是冬春之交。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郁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致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陽春三月是萬物始生的季節,此時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身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
四、運動養護
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五、保暖防病
7、春季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