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願法師:怎樣禮拜供養觀音菩薩
禮拜供養,這裡面講到乃至於「一時禮拜供養」觀音菩薩都有無量的福德。我們要把這個「禮拜供養」分四個方面來略解說一下——
第一個方面,我們怎麼去禮拜觀音菩薩才是正確的呢?一邊打妄想一邊禮拜,當然不正確。散亂心、傲慢心去禮拜,當然不正確。其實我們要以什麼方式來禮拜?要知道,以菩薩心中的眾生來頂禮眾生心中的菩薩,這樣子來禮拜就對了,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然就能夠感應道交。我們是眾生,但是我們在觀世音菩薩的心裏面,我們頂禮的菩薩在哪裡?也是在我們真如妙心裏面的觀世音菩薩,所以以菩薩心中的眾生來頂禮眾生心中的菩薩,這樣子就能夠感應道交。
第二個方面,要有空性智慧,要觀「能禮所禮性空寂」,要「了不可得」,才是真心禮拜供養,才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所以我們禮佛的時候都要念一個偈子,「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好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寶珠一樣,「如帝珠」。「觀音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觀音前,頭面接足皈命禮。」這樣子的頂禮是有空性智慧的頂禮,是比較正確的。當然如果你有學金剛乘,你能夠作觀修,按照皈依境或者資糧田的觀修方法,按照普賢菩薩的方法去化微塵數身禮微塵數佛,當然更加是不可思議。
第三個方面我們講供養,要知道諸佛如來,乃至於觀世音菩薩,他們都已經是遠離了我執,已經是斷盡了一切貪毒煩惱,完全不需要這些虛幻不實的供養。其實我們向諸佛菩薩、向觀世音菩薩獻供養,完全是為了讓我們有積累福德智慧資糧的機會,不是說佛菩薩需要我們這個供養,這樣子要明白。
第四個方面,我們要知道,諸佛如來是菩提心已經圓滿成就了,所以無論如何他也不會放棄利益眾生,不會因為你不供養就不加持你,只要你有虔誠心,乃至於你獻上一捧沙都能夠感應道交。在諸佛如來、觀世音菩薩了知一切的大智慧中,眾生任何的起心動念都能夠無餘地了知,乃至於你起微小的對觀世音菩薩一絲一毫的信心,觀世音菩薩都能夠無余了知,都能夠讓這個善根增長,讓我們福德增長,智慧成熟,所以向諸佛菩薩祈禱,向觀世音菩薩祈禱,一定能夠蒙感應,一定能夠得加被。所以我們要知道,對觀世音菩薩獻供養,實際上是一種斷除我執的法門,斷除對於財物的貪執,然後進一步斷除對自己身體的貪執,這樣子來與觀世音菩薩,與諸佛如來相應的修法。
有些人他不懂,他來拜佛,拿一點水果來供佛,供三寶,是抱著一種交換的心態,抱著一種做生意的心態。這個就完全錯了,所以你千萬不要抱著一種做生意的心態,一種交換的心態來供佛,來供觀音菩薩。愚痴的凡夫他往往都是很愚蠢地認為:「我向佛菩薩獻上了供養,向觀世音菩薩獻上了供養,佛菩薩、觀音菩薩一定要保佑我滿願,不然就是佛不靈」。
這個是很愚痴,你自己試問一下,佛陀要你這個供養干什麼?佛陀福德智慧兩足尊。並且佛陀他是已經斷盡了貪煩惱,已經斷盡了我執,佛陀要你這個供養干什麼?佛陀萬德庄嚴,是一切眾生福德的源泉,我們福報的源泉是在三寶那裡,在佛菩薩那裡。所以我們要知道,供佛是為了表達我們的至誠心,並且是善巧方便斷我們對自身財物的貪執,從這個斷對財物的貪執開始,漸漸地斷掉對身體的貪執,然後更進一步來斷人我執,斷法我執,以這個方便來讓我們斷執著。
如果沒有一個至誠心,只是以一個貪心,希望能夠以小博大,做生意一樣,一本萬利,我供上一個蘋果,然後我出去就發財了。以這樣子的貪嗔痴三毒的心,怎麼可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呢?怎麼可能得到感應呢?
所以要從這四個方面來理解「禮拜供養」,這樣子才是正確的,要扭轉愚痴的凡夫那種錯誤的知見。
2、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大願法師: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中修行?
發表時間:2017-06-17 來源:禪文化網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
節錄自大願法師《大念處經學記》
四威儀(行住坐卧——了知身體姿勢)
我們在生活之中都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姿勢,行、住、坐、卧,在這裡面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就可以成就解脫。但是對於初學者要減少修站禪和卧禪,因為站禪一直站在那裡面,站立的姿勢會讓你很快地身體僵硬、沉重,然後就產生極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會干擾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禪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傳的卧禪跟葯師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話當然很善巧,因為他就在睡眠裡面修。但是這個卧禪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覺知的,如果初學者你就學卧禪的話,你還沒開始修你就睡著了。吃完早飯睡,睡了醒了吃午飯,吃了午飯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這個是不可以的,這樣修的話你會越來越懈怠和懶惰。所以它容易引發睡意,這個卧姿的話,難以保持覺知,要少修。
怎樣通過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來修,然後達到解脫呢?比如說我們修行禪,行禪怎麼修呢?我們看底下經文: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了知:『我正在站立。』坐著時,了知:『我正在坐著。』躺卧時,了知:『我正在躺卧。』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這樣來修行禪。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後一直心裏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後放下,然後又抬起右腿,這樣是行禪嗎?不是啦。行禪不是這樣的,你這樣修的話,當然能夠讓你心靜下來,但是這個不是行禪,不是真正的行禪,只能說是行禪的前行准備。事實上你要真正修行禪,你要先稍微在你經常要經行的道路,要站在那個起點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說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別觀,到能夠見到色聚,見到色聚就見到辨識色法了。你能夠辨識色法了,然後就分析它們,分析它們最後的究竟色法不過是地水火風,見到地水火風四界的十二種特相;然後才起步,慢慢走,這樣是開始修行禪;然後觀照,在行走的時候這個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說,你邁步之前,你一定心裡起個念頭,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這念頭一起,就會生起很多色法,這個叫心生色法,然後才會指揮你抬腿邁腿。所以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個念頭,就產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時也要觀照,因為「要行走」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過程。心路過程裡麵包含了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這個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每一個速行心法裡面有三十多個名法,這樣地來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禪了。不是說: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裏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禪了。不是這樣的。
眼下大家可能聽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沒有系統學過四界差別觀,你都不曉得在說什麼,也不會懂得它到底怎麼修。但是你學下來就好了,學下來你就知道怎樣去修,怎樣去修四界差別觀。我們特別強調,安般念和四界差別觀對初學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這一個意門轉向心裏面的十二個名法,把七個速行心,每個速行心裏面的三十多個名法,全部都能夠辨識清楚了,你這個時候就真正地沒有我相了,真正地沒有我執了,不是口說,而是現證。知道這些名法不過是四種名蘊的集聚,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集聚而已。一切帶動和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識蘊,在行禪之中能夠觀照五蘊,就是真正地能夠在行禪。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在行禪之中來觀照五蘊,就證得了名色分別智,再來觀照五蘊的生滅因緣。
如是,他安住於身,隨觀內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外身;或安住於身,隨觀內外身。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前面我們講了行禪,站禪、坐禪、卧禪都是那樣地修。然後還要進一步要觀照,觀內外、觀生滅。觀內是觀自己五蘊身心、觀外是觀他人的五蘊身心;然後交替地來觀內外,這樣就把一切微細執都斷掉了。把對於其他人的那種肉體的貪執,微細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然後還要觀生、觀滅、觀生滅。
觀照五蘊的因緣,生起這個五蘊的因緣也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就能夠去除我想,就能夠斷我執,達到解脫。
在行禪之中,要觀照五蘊證得名色分別智以後,還要觀照五蘊生起的因緣,它滅的因緣。首先是用緣起第五法來觀照五蘊身心的遠的因緣。我們由於前世的煩惱輪和業輪;煩惱輪有三支也就是無明、愛、取這三支煩惱輪。業輪有兩支就是行和業有這個兩支。因為煩惱輪引生業輪,因為業輪,所以我們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報五蘊的生起。這樣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他安住於身,隨觀身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觀照,由於無明、愛、取、行、業有,這五種因完全地壞滅,所以涅槃的時候五蘊完全壞滅,這是觀照因緣滅,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的具體的實修的方法。
然後再來「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就是觀照因緣生滅之後,還要觀照剎那生滅。煩惱輪、業輪的五種因一生起即壞滅,即生即滅;當下的果報五蘊也是一生起立即壞滅,即生即滅;因此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地來修觀禪。
底下就是講修四威儀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五取蘊世間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於身,隨觀身體。
通過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身體姿勢四威儀的禪修,能夠體驗到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都只是五蘊,只是因緣的相續生滅,那麼對它們就沒有愛、見、無明——沒有貪愛執,沒有對自己見解的執著,斷無明。沒有任何的執著就能夠解脫自在。這樣對於身體四威儀的禪修就是變成觀禪,觀禪就能夠成就解脫法門,讓我們成聖道。
我們為什麼要來禪修呢?為什麼要來參加禪文化大學堂呢?因為禪修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自在快樂的心。
有一些人擁有用之不盡的財富,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物品,但是買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對自己的煩惱卻束手無策。
那麼禪修者擁有自由自在的心。怎麼擁有?用前面我們講的方法,你觀一切行法、一切有為法,通過辨識色法、辨識名法,就真正地證到一切都不過是五蘊的集聚。而這個五蘊怎麼生呢?怎麼滅呢?都能知道。這樣我們的心就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掛礙,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麼面對任何境界的時候,都能夠隨遇而安,都能夠快樂無憂,法喜禪悅無限。所以這樣的生活你選擇哪一種呢?你是追逐能夠用之不盡的財富嗎?還是追逐炙手可熱的權力呢?或者還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對於那些修行功夫很純熟的禪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這個時候,才能夠成就,才能夠修禪,才能夠修觀禪。他在一切姿勢之中都能夠成就觀禪的智慧,都能夠證聖道,都能夠進入禪那。
比如說舍利弗尊者和須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我們去那爛陀寺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個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個地方附近的村莊裡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滅盡定的精通者。南傳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飯的,比丘們每天都要托缽。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缽的時候,他在每一家門口都是先迅速地入滅盡定,然後從定中出來再接受供養。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他是精通於慈心禪、慈心觀。他在每一家門口來接受供養之前,總是先入慈心禪,然後從慈心禪出來,再來接受供養。大家要知道,這個止和觀,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難成就的,你要修觀禪,你要先從定出來,再來修觀禪。
你看兩位尊者就給我們示現了一種榜樣。因為兩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養者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所以他們都是從定中出再來受供,先修定然後從定出來,再來受供。那樣的話,超勝的善業、無量的善業都會在施主的心路過程之中產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之中都能夠成就禪那,都能夠修觀禪、開智慧、證無我。
3、大願法師有孽障病怎樣修葯師法門
按照《葯師經》《葯師七佛經》的內容來修持。
簡單來說不外乎【六度波羅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您的意思應該是冤親債主討債作祟吧?要懺悔,願佛力加持冤親債主,消除他們的怨念、仇恨。要以慈悲心來修持,而不是用仇恨心。
4、大願法師:怎樣才能夠修行不退轉
凈空法師---不能到西方去,縱然做菩薩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這個很可怕鈔【往來法界,彌顯唯心,托彼勝緣,速登寶覺。】
『寶覺』就是成佛。『往來法界』,怎麼往?怎麼來?「往」是講我們求生凈土,「來」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幫助一切有情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我得告訴諸位,不是禪宗裡面講的破迷開悟,也不是一切大乘裡面講的破迷開悟,我講的是本宗。本宗破什麼迷?對凈土懷疑不太相信,這是迷;開什麼悟?真正認識這個法門是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門,下定決心努力潛修,將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是大徹大悟,這是真正覺悟的人,就是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是真正覺悟,真實覺悟。這個覺悟,給諸位說,超過禪宗的覺悟。
禪宗覺悟雖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了性怎麼樣?見了性還會退轉,所以不及凈土。凈土這個徹悟,一往生即不退轉,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禪哪能比得上!
《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住菩薩道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見得他們那個時候是菩薩,現在變成王子長者,退回來了,退轉了,過去事情忘掉了,隔陰之迷。又有隔陰之迷、又有退轉,哪能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西方極樂世界應化到任何世界,他沒有隔陰之迷,他不退轉!他只有示現,他不是退轉。這不能比!凈土宗大徹大悟跟禪宗大徹大悟,那個境界不相同,講法不一樣。所以真正明白,死心塌地修學這一門,決心在這一生當中往生凈土,這就是徹底的覺悟。這樣的人,諸佛贊嘆,護法善神擁護,決定擁護,所以你一切災難都遇不到。何況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這個我們要相信!所以「往」是往生,「來」是再回來普度眾生,就是回入娑婆。
......
第三福一開頭講「發菩提心」,這個不必多說了。第二就是「深信因果」,這句話值得研究,因為第三福是菩薩的福報,對菩薩講的。對菩薩講深信因果,那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菩薩知道。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的確很多菩薩不知道,如果菩薩知道了,他不會走很多冤枉路,他一生就成佛了,決定成佛。他不會再修其他的法門,還要修其他的法門,就是對於這個因果還不知道,還不相信,不能接受。所以他這一生還是成不了佛,還是不能到西方去。不能到西方去,縱然做菩薩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這個很可怕。所以一定要覺悟,這一生發願決定往生。
回頭來做人,有很多人發心來生要做法師還是弘法利生,那都在做夢!都是迷惑顛倒。來生再做法師普度眾生應該怎麼做?先到極樂世界去,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來,行不行?行,《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你只要跟阿彌陀佛見了一面,你再回到娑婆來,有什麼好處?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不退轉,沒有隔陰之迷,這個便宜佔到了,你不去不行!所以四十八願最後的四願還是五願都是為他方菩薩所發的,那個不是往生西方凈土的,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的。這就是「托彼勝緣」,最殊勝的因緣,「速登寶覺」,沒有比這更快,一生成佛。
5、大願法師:靈性的健康怎樣修呢
在城市當中,能夠保持心靈的沉靜,就是一種很好的修養
6、大願法師是邪師嗎
邪不邪看言行、發心和修證。
看著是真修行人,看他的文章也是有些修證體悟的。不是個耍嘴皮子的
7、大願法師:為什麼我們修行多年身體健康並沒有得到任何
首先,修行不是為了求得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自稱修行,卻不知道什麼是修行。如果你真正的修行無為之法,就不會有此疑問了。
8、大願法師
《葯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最好,再次《佛說玉耶女經》。只看了這2部經的部分,覺得很好。
9、大願法師: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凈空法師---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在家居士學佛不要入誤區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贊嘆、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鍾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贊,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贊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庄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贊嘆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贊嘆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盡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佛日講,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里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恆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庄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裡地方小,放廳里吧,太擠,又亂;放卧室里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裡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裡,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鍾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痴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復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朴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凈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里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里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裡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麼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污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裡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裡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別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凈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儀都能夠恆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麼,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麼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准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麼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麼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只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說嘛,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麼,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麼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麼,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由此可見,建設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實實在在的大貢獻了!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里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么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裡老頭子吵完?看看,這就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生活的後果!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麼會聽你的呢!
這里還要捎帶著說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我們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現簡直是天上人間,相差太遠。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氣,又勤快,還整天和個彌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歡喜,可要是一讓家裡人說說她在家的樣子,哎呀呀,那簡直是慘不忍睹!聽反映,有些人為了不洗盤子不洗碗竟也能來個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說,個別人為了家裡人吃葷不吃葷的摔摔打打,雞飛狗跳!在這種時候,我很難想像,像這樣動不動在家裡大鬧天宮的人,也算是學佛修行?我這樣說,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們也許會說,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護法——比方說是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證休息啦,或者說,這也是為了度人——他們吃葷不是造業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大家更要認真的聽。
什麼是真正的護法?
真正的護法可不僅僅是不顧家,不要家,長年泡在寺院里為寺院幹活(這樣最多稱得上是小護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個居士的身份,深入民眾,深入社會,弘揚妙法,普度眾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觀音菩薩也是現的在家像,如果她總想著到寺院里幹活,認為這才是護法,那她還有時間去「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嗎?還能是觀音菩薩嗎?當然,居士們也不要誤會,我這樣講並不是反對居士到寺院里幹活,我只是強調,我們做居士的不能把「護法」理解得太狹獈!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麼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麼麻煩干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麼?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麼,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麼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麼戒。是遮戒,前面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麼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里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只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麼?大家想吧。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松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麼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里「嘭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只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歷出門似的,什麼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