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齊白石 養生

齊白石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9 17:40:53

1、齊白石照片

http://imgsrc.baidu.com/ke/pic/item/8640bf8b20207e619f2fb432.jpg

2、吃什麼養生

一、喜歡喝粥
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麥片加入250克開水,沖泡2分鍾即成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上海的百歲老人蘇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頓定量為一淺碗,已形成習慣。他們說:「喝粥渾身舒坦,對身體有益。」《隨息居飲食》說:粥為世間第一滋補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補脾、清肺、潤下。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補品
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小米是穀子去皮後的顆粒狀糧食,歷來就有「五穀雜糧,穀子為首」美稱。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可見,長壽老人喜歡「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當主食
玉米,別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與水稻、小麥並稱為世界三大農作物,是世界公認的「黃金作物」,也是長壽老人離不開的主食。美國醫學會作過普查,發現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沒有一個高血壓、沒一個動脈硬化。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醫學家研究中發現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穀物醇、維生素E,所以不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從長壽老人的體質看,他們很少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這與他們把吃玉米當成主食密切相關。
四、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壽星更是這樣。
據說,美國現有25000名百歲壽星,其中80%為女性,她們的飲食習慣是普遍喝奶。美國諺言說:「喝奶使骨骼堅。」百歲壽星貝南,每天喝兩杯奶,有時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歲之時,仍沒有骨質疏鬆跡象。
牛奶營養豐富又比較全面。奶中賴氨酸含量較高,膽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為乳糖,在腸道中可以轉化為乳酸,有抑制腐敗菌生長的作用。牛奶含鈣很豐富,吸收率也很高,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D、核黃素等,這些對老人來說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經發酵後製成乾酪,吃乾酪可以預防齲齒。喝酸奶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還能明目、固齒、防止細胞老化等。
五、每天吃一個雞蛋
每天吃一個雞蛋已成為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
百歲壽星,著名經濟學家陳翰笙博士根據營養學的安排,每天飲食堅持「三個一」:「早上吃一個雞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間吃一個大蘋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學安排飲食,吃出了健康。
營養學家測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質。蛋清蛋白有極豐富的氨基酸,且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這種蛋白質在人體中利用率最高。蛋清蛋白對肝臟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還可提高人體血漿蛋白量,增強機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膽鹼可改善記憶力。蛋黃含的無機鹽、鈣、磷、鐵和維生素都比較豐富。雞蛋中含有大量膽固醇,脂肪屬飽和脂肪酸。吃雞蛋過多,會使膽固醇的攝入量大大增加,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危害心腦血管,並增加肝、腎負擔。所以,每天吃1、2個就可以了。長壽老人們從不多吃。
六、偏愛紅薯
吃紅薯是長壽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說:一「紅薯是個寶,頓頓離不了。」醫學家研究,紅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補中,營養豐富;2.寬腸通氣,促進排便;3.益氣生津,增強免疫;4.含抗癌物質,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動脈硬化。醫學家說,紅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臟和腎臟結締組織萎縮,使人體免疫力增強。還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誘發癌症。又因紅薯中含鈣、鎂較多,所以能防止骨質疏鬆症。由此可見,紅薯不愧為長壽老人的飲食一寶。
七、豆腐是老人喜歡的美食
老人們普遍愛吃豆腐。他們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隨息居飲食譜》謂:「處處能造,貧富攸易,詢素食中廣大教主也。亦可入葷饌。冬月凍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異黃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氣、補虛、降低血鉛濃度,保護肝臟,促使機體代謝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和智力發育。老人常吃豆腐對於血管硬化、骨質疏鬆等症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八、崇愛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愛。味道鮮美,葷素皆宜,是冬令佳蔬,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有一幅特意的大白菜圖,獨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並贊「百菜不如白菜」。
老人常說:「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閑。」可見,常吃白菜有利於卻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粗纖維、胡蘿卜素,還含有分解致癌物質亞硝胺糖酶。從葯用功效說,大白菜有養胃、利腸、解酒、利便、降脂、清熱、防癌等七大功效。
九、冬天不離蘿卜
長壽老人冬天飲食不離蘿卜。他們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寫過一幅對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蘿卜就茶」是鄭老先生的養生之道。
蘿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不含脂肪。所含的芥子油和澱粉酶能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蘿卜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祖國醫學認為,它能化積滯、消食積,療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頭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內熱、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並有補益功效。
「蘿卜就茶」。吃點蘿卜,喝點茶水,能消除燥熱,祛體內郁積毒熱之氣,對恢復精氣神有很好作用。蘿卜和肉一起燉煮,味道也很好。但不能與人參、橘子同吃~
十、胡蘿卜是老人心愛物
胡蘿卜高含維生素A,有極為豐富的胡蘿卜素。研究表明,胡蘿卜能提供抵抗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胡蘿卜素在高溫下也很少破壞,容易被人體吸收,然後轉變成維生素A,所以能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乾燥症。胡蘿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有經驗的老人常把胡蘿卜切成片或絲同油炒,這樣,胡蘿卜素的保存率可達79%以上,切片油炸,胡蘿卜素保存率為81%,切片和肉一起燉,胡蘿卜素的保存率高達95%。
胡蘿卜還有促進大腦物質交換,增強記憶力的作用。讀書學習前吃一盤炒胡蘿卜絲,有利於鞏固記憶。

3、齊白石的小故事

1、齊白石關門弟子、已近90歲高齡的著名畫家婁師白不久前推出了個人畫集,婁師白希望,明年自己90歲時,可以帶著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記者本周在第一時間欣賞了這些畫作。

自幼便喜畫周瑜
耄耋之年出畫集
一個冬日的清晨,按照此前朋友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北苑賓館院內的西南角。不起眼的樓道、有些簡陋的鐵皮小綠門,讓記者懷疑是不是找錯了門。猶豫地按響門鈴,不消片刻門開了,一個滿臉洋溢著慈祥微笑的老人,告訴記者她是婁先生的夫人,姓王。而不久後見到的婁師白也同樣是笑容可掬,雖然已是89歲高齡,但除了耳朵有些不太好使外,老人的身體還很硬朗,眉毛是花白的,眉尾有幾根格外地長,與頭發呼應成趣。
談起此次《婁師白作品集》的出版緣由,今天已經是繪畫大師的婁師白仍謙虛地說,是為紀念恩師齊白石先生誕辰140周年而出,向老師匯報成績。采訪當天,婁師白很少提及自己,而「齊白石」則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字。談起如何走上繪畫道路,用婁師白自己的說法就是沒認識齊白石先生之前,對於繪畫是一種天生的喜歡。童年記憶中,父親常買書籍閱讀,買國畫欣賞,買舊碑帖臨習……這些無形中培養了婁師白對書畫的喜歡。從七八歲起,婁師白就開始在牆壁上、水泥地上塗鴉。每次跟大人看京劇回來,也總要把戲中人物趙子龍、周瑜等畫出來。
白石門下曾學畫
補裂圖見師生情
14歲隨齊白石學畫,16歲正式拜師,跟隨齊白石長達25年之久,並終成為關門弟子。至今,談起和恩師齊白石的相識,婁師白仍是如數家珍:「1932年夏的一天,當時在香山慈幼院做工程員的父親,在去上班的長途汽車上,看到前座坐著一位長須長者和一位中年婦女,帶著兩個孩子。老人操一口湖南腔,父親一聽是鄉音便不由和他攀談起來,這才知道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齊白石,要送兩個孩子去香山慈幼院讀書。後來又知道彼此住得並不遠,就經常往來起來。有一次,來串門的齊白石看到我仿照他的筆墨畫的扇面,誇獎之餘,提出兩家『易子而教』,收我做徒弟。於是,1934年立秋前的一天,母親就買了兩盒乾果、兩塊衣料,父親用大紅紙寫了附有祖孫三代名字的門生帖子,領著我到齊老家裡行了簡單的叩頭禮。」
采訪中,婁師白拿出一幅名為《補裂圖》給記者看,作品描繪了一個在庭院中縫補衣服的老婦人。婁師白介紹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同春園是京城著名的飯館,松鼠鱖魚做得一絕,許多文人雅士常慕名而來。有一回,白石先生帶我到同春園,下黃包車後,因急於攙扶老師,車子不小心將我的長衫剮破,因家境貧寒,所以十分心疼。但齊白石先生為讓我開心,進得同春園就索來紙筆,揮毫作了一幅留給我做紀念。」

改名少懷號師白
不造齊白石假畫
1937年,齊白石將婁師白的原名婁紹懷改為少懷,號師白,並刻了一方「師白」印章送他。「少懷」取自孔子語:「老者恩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師白」之意則主要在於督促其學習上進。作為齊白石的得意弟子,婁師白對於老師的筆法自然非常熟悉。但婁師白一生堅持的原則是,學習、臨摹老師,但絕不可造一張老師的假畫,盡管自己的臨摹之作幾可亂真。
「當時老師白石的畫作在市場上很暢銷,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買畫。一天,我拿了幾幅已經完成的畫請老師看,老師看後就將其擺在案幾上,恰巧琉璃廠倫池齋的田宜先生來了,竟誤以為這是白石先生的,一再要求拿走兩張。老師便從中選了一幅《蘆蛙》,親筆題詞:「少懷弟子能亂吾真,而不作偽,吾門客之君子也。」
農場喂鴨也畫鴨
畫楓葉用紅丙烯
記者在《婁師白作品集》中看到,蓖麻、鴨子、鹿甚至鴕鳥、企鵝都成了婁師白描繪的對象。據悉,這些題材都是齊白石所不曾涉及的。婁師白的夫人向記者「抱怨」:「上世紀60年代,婁師白被下放到農場喂鴨,晚上回來就不停地畫鴨子,家裡的『鴨作』簡直是鋪天蓋地,我都有點煩他了。一個朋友到家裡一看也吃了一驚,開玩笑地說等著婁師白紙鴨子將來給你換『全聚德』的烤鴨吧。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畫作真可以換上數萬只烤鴨了。」
婁師白介紹說:「1957年白石師逝世,我開始創作的嘗試,那年到農村體驗生活,發現蓖麻通身是寶,聯想到人類美好的品格,於是就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這幅畫是我離開前人範本的第一幅畫。但變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是空穴來風。如畫雞,齊白石畫的滿紙只有雞,很少背景,我現在的畫會補充一些背景,給雞一個具體的環境,這樣意境就不同了。色彩方面,我以水墨為基礎,摻進了水彩和水粉,我畫溫哥華的楓葉首次使用了紅色丙烯顏料:我畫蜜蜂也破例採用了熒光色彩,找到了一種新的色彩感。」

何必蜂擁學西畫
畢加索曾學白石
當記者提起近年來媒體、公眾對於西方繪畫的偏愛,以及藝術品市場上中國畫、西方油畫價格懸殊時,婁師白有些激動:「現在的習氣不好,一窩蜂地向西方學習,言必稱畢加索,好像20世紀整個繪畫界只出了一個畢加索一樣。實際上,20世紀西方最熱門的畫家畢加索,也臨摹過齊白石的畫,畢加索與張大千見面的時候,就曾拿著臨摹作品給張大千看,並說『藝術在東方』,他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畫家一定要跑到巴黎去學習繪畫。畢加索有非常深厚的寫實功底,他早期很多作品都是寫實的,晚年才開始變形,繪畫風格發生變化。我們很多年輕人學畫還沒入門就急於求成,以與世界接軌的名義搞抽象、搞變形,以為越不懂越高深、越扭曲越時髦。」
記者問婁師白有哪些養生之道,已經年屆九旬的他像個孩子似的笑著說:「畫畫、走路。」他告訴記者,畫畫可以讓腦子集中,對身體也好,就等於是練氣功了。走路有兩層意思,一是散步,二是旅遊。自己幾乎每天都要飯後散步,每年都會去加拿大探親,去年還去新疆玩了一趟,坐火車一點不覺辛苦。
2、齊老識畫論假真
事情的開端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辦事。這一去不要緊,卻引出一段故事來。
也巧,在街旁地攤上,有人賣齊白石的畫,一看,全是假畫。如此損傷齊老聲譽,使他十分氣憤,便厲聲喝問:「你為什麼冒充我的名字在這兒賣假畫騙人?」
伶牙俐齒的賣畫人
賣畫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了一下,鄭重地答辯出一套話來,齊老聽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氣盡消,竟閉口無言。那麼,一副伶牙俐齒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麼呢?請思考5分鍾,發表你的猜測。
張海波——他說:「我家很窮,上有老母,下有妻兒,偶遇災年,生活無著。為了糊口,才想出這個營生。看在妻兒老小的面上,您就高抬貴手,切勿聲張,救救我們的命吧。」齊老聽了,十分同情,遂消怒氣。
蘇康——這種說詞,可消怒氣,但不足以使齊老「閉口無言」。既閉口無言,說明賣畫人運用創造思維,在「完全失禮」的窘境中,卻想出一番道理來。我想,他可以這么說:「您老先生的畫那麼高貴,即使您1天用25小時創作,我們窮鄉僻壤的黎民百姓也還是看不到,買不起。乾脆說,連您的名字也沒聽說過。我描摹您的畫賣,價錢便宜。這里的有錢人,可以買回家去,沒錢的到我這攤上看看,也可一飽眼福。這樣,您的畫就能使眾多勞動群眾得到美的享受,您的名字永存於他們的心中。那麼,我的做法是損害了您,還是幫助了您呢?」
陳倩倩——張海波說的是低姿態,蘇康說的是中姿態,我想還有一種高姿態。賣畫人說道:「您說是假畫,不錯,是假畫,假就假在不是您親手畫的,可卻簽上了您的名字,僅此而已。但您應該知道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關鍵在於,我的假畫比你的真畫是否遜色?遜色多少?好,請你仔細看看我的每一畫和畫中的每一筆。如果您能找出與您親手畫的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地方,您願打願罰,我悉聽尊便。」這時,齊老趕忙彎下身去,一張一張地仔細審閱起來。結果,根據他半個世紀的經驗使他確信:不是「真偽難辨」,也不是「以假亂真」,甚至不是「維妙維肖」,簡直就是自己親手所畫。齊老內心感嘆道:「就是我自家傳 人也無法達到如此境界。真可謂贗品不贗啊!」
許揚——我想,還有超高姿態。只聽賣畫人說道:「請老先生先看看我的畫,然後再理論不遲」。齊老接過畫來一看,頓生驚異,齊老正在思索,賣畫人說道:「您的畫已經達到您的藝術頂峰,這是令人欽佩的。但您知道,藝術沒有止境。您已看到,在我的畫上彌補了您原作中的每一點缺憾,並且,始終忠於您的原作,不漏破綻。這一點,瞞不過您。您現在已經一目瞭然了,也只有您才能估量出這有多麼艱難。」
閔銳——賣畫人還會補充說:「我的畫優於您的畫,與您的畫相比價格幾乎等於白送。那麼,我還應該受到指責嗎?」
劉暢——賣畫人還會補充說:「今天的事實,應了一句古語:『青出於藍勝於藍』,對此,您不會生氣吧!」
朱奇——賣畫人的超級繪畫水平是在未識其師而師其師的基礎上磨煉而成。可見,他對齊老是極為崇敬的。因而,面對久仰大師是不會說出失於敬重的話的。閔銳、劉暢的補充,應轉換到齊老的角度,由齊老說出。賣畫人要補充的是他成長的經歷:「我5歲時,偶見大師雙蝦之畫,蝦活水清,令我感到神奇莫測,並從此愛好畫也。不惑之年,到此而已。50已過,方得先生真言:「誠望弟子超越自己。虔誠就是力量,故此,有今日之作。」
張月——超高姿態說的是超級繪畫大師,這樣的大師怎麼會擺地攤呢?
賣畫人說
如果繼續討論,大家還會有許多新奇設想。那麼,到底當時賣畫人是怎麼說的呢?他說:「齊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錯,這都是些假畫。你要明白,凡是大畫家沒有不被別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說明他的名氣越大;無名之輩,誰也不造他的假畫,再說,我這些畫賣的便宜。有錢的人,還是買您的真畫,您又何必生氣呢?這番話竟使齊老先生怒氣全消,閉口無言。 」
意想不到的結局
聽其言不如觀其畫。齊老從地上撿起一幅畫,說:「我看看你畫得怎麼樣?」是啊,他畫得究竟怎麼樣呢?這場爭執又怎樣了結呢?思考5分鍾,繼續發表你的推測。
王研——齊老一看,一張張畫,塗塗抹抹,十分低劣。於是說:「你欺世盜名,騙人錢財,還伶牙俐齒,胡亂辯解。快把攤收了,以後不許再賣,否則,我就告你。」
劉含——這不會。畫太低劣了,沒人問津,賣畫人無利可圖,也就不會賣了。實際上是這樣的:「齊老一看,心裡已經明白,這個賣畫人繪畫水平太差了,破綻百出。但畫得精細,又有原作的創作框架及每一細節的精心處理作為依託,因而,美感仍然躍然紙上。於是,告戒他:「若真有志於畫,就要從基本功開始刻苦磨煉。今後,不得再做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了。」
熊婷婷——這些說法,都以賣畫人尚有一定繪畫水平為基礎,有點水平的畫工,誰還會冒風險擺地難呢?所以,未見其畫,不知其人。只聽其言,言如奸商。一時,齊老被他唬住了。只一看畫,不堪入目,實在是對齊老藝術的褻瀆。齊老氣上心來,抓住他的手,憤怒地說:走,和我去面官。結果,賣假畫的人坐進大獄。
翟星羽——大的畫家,永葆美的胸懷,見他的畫也有些成色,轉念想來,善心大發,欲收他作自己畫室的工作人員。一來可斷其丑惡 營生,慢慢陶 冶其美好的道德和性情;二來使他得到固定收入,養家糊口。想到此,齊老便問:「我請你作我的幫手願不願意?」賣畫人一愣,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齊老見狀,把原話又重復了一遍。這人聽清,連忙雙膝跪倒,五體投地,連連說道:「謝謝您的大恩大德。過去只知您的畫美,今日方知您的心靈更美。」齊老把他扶起,彷彿自己龍鍾老身,生出一支新的臂膀,頓時感到增添不少力量。
馮潔——大家都往好處想。其實作賊心虛,賣畫人見齊老撿起畫看,便知大事不好,糾起法律責任,可就小命難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趁齊老不備,撒丫子便跑。他知道齊老年邁,追他不上,免上大牢,也算幸運。齊老本想成全於他,滿心美意已成,見他一跑,趕快招呼他回來。這時,賣畫人早已跑遠了。結果,賣畫人感到僥幸,齊老感到不安。這正是,真假白石,城南偶遇,不歡而散,美意難成。
事情的真實結果是這樣的:齊老看罷畫說:「還有點意思。這樣吧,我收你做個徒弟吧。」那人一聽,趴下就給齊老先生磕頭。
給人啟迪
齊白石收徒的故事及其有關討論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1、獨特獨特還是獨特
獨特是藝術的精靈和生命。模仿、抄襲、重復,從來是藝術創造的大敵。獨居於創造思維之首 發散思維就具有獨特性,表現多為解決問題時提出新穎而超俗新見解。
白石老人竟然收下玷污自己名聲的賣假畫者為徒,這種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的背後,正是他的獨特思考。寫作是一種思維和情感十分活躍的創造性勞動,既需要通過觀察去獲取材料,更需要通過想像去豐富材料,通過聯想去構思材料。想像、聯想、創造,正是思維的三部曲。
同時,我們還應領悟到,繪畫藝術是定於想像力的藝術。齊老先生不僅把高超的想像能力凝聚於作品之中,在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閃光的亮點,收徒之舉具有豐富的想像內涵。在他收徒彼時彼刻的剎那間,想像的翅膀既飛向賣畫人遙遠的過去經歷,也展現在新徒未來發展的可能歷程。
3、李苦禪先生,他對藝術是一腔熱忱。他是畫花鳥的,齊白石真正的入門弟子。他又是有名的票友,專攻銅錘。他認為藝術是相通的:他在耍鋼叉的身段中,找到了筆法的韻律;他在舉筆點染的時候,揮灑出唱腔委婉邐迤的痕跡。可是如今這花鳥畫怎麼啟發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他左想右想還是想不出一個所以然。
李苦禪先生當年是齊白石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齊老先生這樣盛贊過他:
余門下弟子數百人,人也學我手,英也奪吾心,英也過吾,英也無敵,來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間是無鬼神矣!李苦禪先生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的贊揚,無過於此。應該補充一句:李苦禪先生那會兒還叫李英呢。後來據艾青先生回憶,毛澤東對他的老鄉——湘潭老人齊白石老先生相當的關注。可能就是因為齊老先生還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對這些於新社會或者新政權實在沒用的花鳥畫家,暫時就不好意思立馬砸了他們的飯碗。據說,李苦禪先生還是曾經一度失去了教職。他曾經上書給毛澤東本人,年輕時候的李伯伯曾經在北大附設留法勤工儉學會讀書,和毛澤東有過數月同窗之緣。
本來他和毛潤芝一心要去法國勤工儉學,然而,法國當局鑒於當時這些學子「品流復雜」,其實就是有一批像毛澤東這樣的農民革命運動家,唯恐影響法國國內局勢的安定,決定所有勤工儉學的學生一律不給簽證了。
真是歷史不可改寫,不能來個時光倒流。如果那時毛澤東去法國留學了,他在建國後或許比較可以聽周恩來、鄧小平他們的建言?可是有誰知道歷史的玄機?又有誰知道他方寸之間會有什麼變化呀?
當時李苦禪先生借著酒勁,揮筆上書給當年的毛潤芝:現在我的事情,蔣介石不管了,我只好找你了……
剛建國的時候,人情還是很濃的,都還比較像普通的人,還沒修煉成為特殊材料製成的那種人。經過昔日同窗的過問,李苦禪先生才勉強保住了這個中央美術學院的飯碗。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五日,中央美術學院就這樣成立了,徐悲鴻先生是院長,江豐同志為副院長,吳作人先生是教務長。我覺得我爸是個了不得的革命者,那年頭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時玩兒得最狂的意思。孩子眼睛中老子都是天下第一。我估計老子天下第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後來人們不知為什麼開始就自稱老子了,那些人可能比我還混了,當老子有什麼好處?而且你當了老子就天下第一了?可笑,當老子的苦楚一時半會兒是說不清楚的,等你有了兒子才是老子,才知道老子的滋味。如果說老子是指李耳先生,說他天下第一,我還可以接受。說明你認為他老先生的哲學比較對你的胃口,各有一好嘛。你有權這么說,他也可以把這句話改成:莊子天下第一。他也有一好。我爸穿黃軍裝進中央美術學院的事情,他從來沒和我提過。後來他糊里糊塗當了個文官以後,就成了上級。於是他的下級就對我特別熱情,有的人看我比我爸還糊塗,就悄悄告訴我,我爸在這兩畝三分地里,威信很高,地位顯赫。那時候誰聽了這還不高興?其實我們都忘記了老子的哲學:福氣就是禍源啊。建國初藝術家們聯手創作的《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也就在一九五一年,這些走到一起來的畫家合作了一幅抗美援朝的宣傳畫,這是他們在美術發展新方針下的空前絕後的一次合作,作品是《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作者是這樣刊登的:張仃、董希文、李瑞年、滑田友、李可染、李苦禪、黃鈞、田世光、鄒佩珠、吳冠中。
對延安來的畫家來說,畫這種革命宣傳畫真是輕車熟路,可是對原來國立藝專的教授們,這真是一個新的嘗試和開始。你想這些畫家,本來就不是一個畫種,更不是一種風格。
董希文先生是油畫家,畫宣傳畫造型方面當然是可以勝任的;滑田友先生和鄒佩珠女士都是雕塑家,這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到了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大有趕鴨子上架的意思,好在他有些人物造型的底子,過去還畫過人物素描;李苦禪先生的特長是花鳥寫意,他習慣的是八大山人的藝術語言,不把美帝國主義點染成烏眼雞就算了;黃均先生的特長是重彩人物線描,那至少可以勾勾輪廓線;田世光先生的工筆花鳥,也只能一起勾邊了;吳冠中先生那會兒腦子清楚,這時候可不能把法國派的點彩掄到這宣傳畫上;李瑞年先生是從布魯塞爾回來的油畫家,他和吳先生一樣都得收著點兒,悠著點兒。現在看到這張集體創作的宣傳畫,似乎看到那時全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的樣子。這些畫家被收編之後,後來豈止是洗澡了,拿阿列克塞·托爾斯泰在他小說扉頁上的話來說:他們還要——
在血水裡泡三次,在鹼水裡浸三次,在清水裡洗三次,才可以干凈起來。哎,革命真不容易。後來聽說燕京大學很快就被取消了,和城裡的北大合並了,這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清華那邊的日子也一樣不好過,在那邊洗澡水肯定比這邊燙多了。說到底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們在新中國的領導者眼中到底還是一群比較安分的手藝人,和留洋回來的博士們相比,與工農群眾的距離還是近一些的。
要是毛澤東先生不接著搞後來天翻地覆的群眾運動,就讓他們這么認真畫下去,這些畫家又會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軌跡?又會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最後又會走到哪裡去呢?真是無法想像。
與此同時徐悲鴻先生和李樺先生、艾中信先生、夏同光先生等畫家也合作了宣傳畫《還要給戰爭販子以更嚴重的打擊和教訓》。在戰爭時期,畫家的任務就是支持前線,教育人民。你看看真是難以想像,這兩張宣傳畫居然是這些藝術大師合作的巨制。這的確是空前絕後的合作,絕了。成群的自由知識分子,在清華、北大的大院兒里,在各個大專院校里,在研究單位和文化單位里,一邊洗澡,一邊適應著如今的水溫,看著第一個被拖出去的張東蓀先生,說他里通外國,犯了間諜罪,但不予逮捕,留在家中管制。這是戰爭時期,大家在熱水裡洗澡,慢慢搓著自己身上的污泥。誰敢說個不字?張東蓀先生的自辯,沒有人能夠相信,也沒有人去聽。中央美術學院的自由藝術家,無論他是從何而來的,無論他是畫什麼畫的,也都著實地洗了一個燙水澡。我們太小沒有看到,只是聽老人們說,當時人們強行讓法國回來的雕塑家王臨乙先生,頂著鐵鍬跪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舞台上,說他是一個貪污犯。他的法國太太王合內鎮定地坐在台下,不管多久,還要等他回家。老樹影斜的時候,他們老兩口,順著東單三條往東走,穿過十字路口,回到棲鳳樓胡同的小院兒去。北京很多胡同名字,都讓你可以玩味地遐想。
這次可讓這群長久安居在北京的藝術家們開了眼了,對延安來的這群人來說,這還是小菜一碟,不過這的確是在土改中斗爭地主最溫和的一種必要程序。
人們說他在大敵當前的時刻,貪污了人民的小米、抗美援朝的小米。好在他還沒來得及自殺,運動就過去了。自然有關人員又道歉了一番,大家是誤會了,還都依然是好同志。這是又延安運動後期的王麻子模式,人們也都見識見識。真是高招,挽回了黨的威信,不冤枉一個好人。同時也讓大家明白了無產階級專政如此威嚴,看看那些被槍斃了的老共產黨員劉青山、張子善,開國功臣變成貪官,照殺不誤,不放走任何一種壞人。北京胡同——東城區豐富胡同十九號老舍故居(李玉祥提供)每當逢年過節,北京以灰色為主的胡同就會挑出來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北京特有的風沙中,盡情招展。

4、憶白石師
劉淑度
一九二七年,經李苦禪同志介紹,我拜白石老人為師,跟他學習篆刻。那時我正在北京女師大讀書,業余摸索著學刻印章。
白石老師六十歲後專攻漢代鑿印,他收下我這個徒弟後,就要我先認真鑽研漢磚,打好基本功。在近代篆刻家中,老師對趙撝叔、黃牧甫等人較為推崇,也要我向他們學習。老師曾一再對我說過,篆刻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要學好它,必須[博採眾長],(不能死守一家),你既已做我的學生,當然要跟我學,但你不要光學齊白石,而把齊白石學死。老師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他雖專攻漢印,卻未為其所囿,而是在篆法、刀法上都能跳出窠臼,大膽創新。
記得那時我一有空就到老師家去,把自己的(作業)——刻好的印拓帶去請老師當面評改,有時看到老師在畫畫,就把印拓留在老師那裡,待他有空時寫些批語。這樣,時間一長,我手頭就有好多冊老師批改過的印譜,這些印譜我原來一直珍藏著,可惜經過十年浩劫,僅剩下二冊了。現在打開這二冊印譜,重讀老師五十年前的批語,真是感慨萬千。其中近一百方印,老師幾乎都作了詳細的批語,有肯定,有贊揚,更多的是批評和指點,有的還特地畫了篆字示範。從老師遒勁有力的親筆批語中,可以看出他在批改我的(作業)時是多麼仔細認真,一絲不苟。
老師治印有個習慣,一般是在清晨或晚上刻,所以我雖常去他家,卻一直未能親眼看到他治印,這當然是一件憾事。幾年以後,我終於找了一個機會請老師當場為我篆刻【白石弟子】之印,使我親眼看到了老師是怎樣篆字和用刀的,受到很大啟發。老師在這方印的邊款上刻道:【余曰:聖人教人學文尚屬餘力,余慚雕蟲小技,加之性氣疏狂,那可作人之師,壽於金石也。淑度曰:於非聞早有(白石弟子)印,乃夫子所刻,請重比例。余無可再卻,刊而記之。】這種謙虛的態度使我很受感動。後來老師還為我刻了(千石印室)印,這二方印我至今保存著。
我大學畢業後當了中學教員,工作之餘仍堅持治印。這中間我還為魯迅先生刻過兩方印。白石老師認為我的篆刻「數年來大進」,又不辭煩勞,多次熱情地為我撰寫推薦《告白》。一九三一年底,我想把自己幾年來所刻的印編選成冊,當時已近七十高齡的老師興致勃勃地提筆為我寫了一篇短序。文中說:「從來技藝之精神本屬士夫,未聞女子而能及,即馬湘蘭之畫蘭,管夫人之畫竹,一見知是女子所為,想見閨閣欲駕士夫未易耳。門人劉淑度之刻印,初學古人得漢法,常以印拓呈余,篆法刀工無兒女氣,取古人之長,舍師法之短,殊為閨閣特出也。」應該說明,老師對我的評價,我實際上並未做到,是愧不敢當的,但從這里不是能清楚地看出老師對學生的熱誠鼓勵和殷切期望嗎?
而今,我自己也已年過八十了,我一生約刻了近千方印,如果說我在篆刻上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這是與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分不開的

4、齊白石的什麼堪稱五絕

齊白石的養生之道堪稱五絕:
1、「七戒」
一戒飲酒。白石老人認為飲酒有害健康,除有時飲少量葡萄酒外,平時從不飲酒。
二戒空度。「人生不學,苦混一天。」白石老人每天繪畫不止,不讓時光虛度他逝世前一年仍作畫600餘幅。
三戒吸煙。白石老人不吸煙,家中亦不備煙。
四戒懶惰。白石老人堅持自己料理生活,如補衣、洗碗、掃地等活,都親自去做。
五戒狂喜。他的經常獲大獎或被選人國際畫展,他隱樂於心,平靜坦然對待,毫無狂喜之態。
六戒空思。白石老人認為空思空想無益健康,還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憶舊中,不能自製。七戒悲憤。白石老人泰然處世,始終保持平靜樂觀的人生態度,既不大喜過望,也不大悲大泣。
2、「八不」。
一不貪色。若老年人長期縱欲,不僅會加快身體衰竭,還會導致突發性疾病。
二不貪肉。若老年人的膳食中脂肪過多,易患高膽固醇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三不貪精。若老年人長期吃精細的米面,攝入的纖維素減少,會減弱腸蠕動,易便秘。
四不貪咸。若老年人攝入的鈉鹽過多,容易引起高血壓、中風、心臟病和腎臟衰竭。
五不貪甜。若老年人過多吃甜食,會引發肥胖症、糖尿病等,不利於身心健康。
六不貪飽。若老年人飲食長期貪多求飽,既增加腸胃的消化吸收負擔,又會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猝死。
七不貪熱。若老年人飲食溫度過熱,易損害口腔、食管和胃,消化道長期受燙熱刺激,易患胃癌、食道癌。
八不貪涼。若老年人長期貪吃冷食、冰凍食品刺激消化道,容易引發胃炎、腹瀉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3、「喝茶」。白石老人很早就掌握了用茶防治疾病的各種方法。

4、「食之有道」。
白石老人始終認為食之有道是延年益壽的關鍵,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方式:
雜食。雜食充分體現了食物互補的原理。雜食是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有人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如條件所限,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
慢食。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可以減肥、美容、防癌、健腦。
素食。意思是「基本吃素」,不是一點兒葷也不吃,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早食。一日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還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預防疾病。
淡食。就是少鹽、少油、少糖,而多鹽、多油、多糖是「三害」。
冷食。低溫可延壽,冷食還可增強消化道功能。
鮮食。絕大多數食物以新鮮為好,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做鮮吃」、「不吃剩」。
潔食。干凈的食物。
生食。指「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避免營養素的損失。
定食。定時定量進食,久而久之形成動力定型,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稀食。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除粥外,還應包括牛奶、豆漿等流質。
小食。三頓正餐外的小餐稱為「小食」,符合「少食多餐」原則,具多重功效。
選食。應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人體質選擇),使營養更具有針對性。
斷食。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
干食。干食增強了咀嚼功能,較強地刺激牙周的神經末梢,起到健腦作用。
5、「拉二胡」。

白石老人很喜歡拉二胡,特別在晚年,常一個人在傍晚時分,坐在房前樹下,一邊輕輕拉二胡,一邊低聲哼唱。
白石老人早已發現,二胡等音樂不僅可以娛情、暢意、益智,還可以寬心、健身、養生、療病。

5、齊白石的故事有哪些

1、早年齊白石賣畫,為簡便起見,以數量計算,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畫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錢計算。有人要一幅蝦子為題材的畫。齊白石畫完,即以畫上有幾只蝦,照只計算。此人看了畫,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子。

齊白石不悅,但還是拿了筆,在畫上給他添了只蝦。那人看畫,發現這只蝦畫得像是走了樣,毫無生氣,有點奇怪。齊白石說:「你要添的這只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2、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5)齊白石 養生擴展資料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

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

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齊白石文稿並手跡多卷。齊白石的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

6、齊白石小時候的故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白石爺爺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八歲就給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畫畫。後來,他當了木匠,白天幹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畫。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兩腳凍得發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畫到燈油燃盡為止。就這樣,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白石爺爺家裡種著許多花草,招來許多小昆蟲,水缸里還養著魚和蝦,他每天仔細地觀察它們。他要畫蚱蜢,就跟在一隻蚱蜢後面滿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躍(yuè )時雙腿的動作為止。別人勸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說拴上繩子蚱蜢不舒服,動作不自然,那就畫不準了。

勤於觀察和刻苦練習使齊白石爺爺獲得很大成功,他的畫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7、齊白石和他徒弟故事

1、齊白石關門弟子、已近90歲高齡的著名畫家婁師白不久前推出了個人畫集,婁師白希望,明年自己90歲時,可以帶著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記者本周在第一時間欣賞了這些畫作。

自幼便喜畫周瑜
耄耋之年出畫集
一個冬日的清晨,按照此前朋友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北苑賓館院內的西南角。不起眼的樓道、有些簡陋的鐵皮小綠門,讓記者懷疑是不是找錯了門。猶豫地按響門鈴,不消片刻門開了,一個滿臉洋溢著慈祥微笑的老人,告訴記者她是婁先生的夫人,姓王。而不久後見到的婁師白也同樣是笑容可掬,雖然已是89歲高齡,但除了耳朵有些不太好使外,老人的身體還很硬朗,眉毛是花白的,眉尾有幾根格外地長,與頭發呼應成趣。
談起此次《婁師白作品集》的出版緣由,今天已經是繪畫大師的婁師白仍謙虛地說,是為紀念恩師齊白石先生誕辰140周年而出,向老師匯報成績。采訪當天,婁師白很少提及自己,而「齊白石」則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字。談起如何走上繪畫道路,用婁師白自己的說法就是沒認識齊白石先生之前,對於繪畫是一種天生的喜歡。童年記憶中,父親常買書籍閱讀,買國畫欣賞,買舊碑帖臨習……這些無形中培養了婁師白對書畫的喜歡。從七八歲起,婁師白就開始在牆壁上、水泥地上塗鴉。每次跟大人看京劇回來,也總要把戲中人物趙子龍、周瑜等畫出來。
白石門下曾學畫
補裂圖見師生情
14歲隨齊白石學畫,16歲正式拜師,跟隨齊白石長達25年之久,並終成為關門弟子。至今,談起和恩師齊白石的相識,婁師白仍是如數家珍:「1932年夏的一天,當時在香山慈幼院做工程員的父親,在去上班的長途汽車上,看到前座坐著一位長須長者和一位中年婦女,帶著兩個孩子。老人操一口湖南腔,父親一聽是鄉音便不由和他攀談起來,這才知道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齊白石,要送兩個孩子去香山慈幼院讀書。後來又知道彼此住得並不遠,就經常往來起來。有一次,來串門的齊白石看到我仿照他的筆墨畫的扇面,誇獎之餘,提出兩家『易子而教』,收我做徒弟。於是,1934年立秋前的一天,母親就買了兩盒乾果、兩塊衣料,父親用大紅紙寫了附有祖孫三代名字的門生帖子,領著我到齊老家裡行了簡單的叩頭禮。」
采訪中,婁師白拿出一幅名為《補裂圖》給記者看,作品描繪了一個在庭院中縫補衣服的老婦人。婁師白介紹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同春園是京城著名的飯館,松鼠鱖魚做得一絕,許多文人雅士常慕名而來。有一回,白石先生帶我到同春園,下黃包車後,因急於攙扶老師,車子不小心將我的長衫剮破,因家境貧寒,所以十分心疼。但齊白石先生為讓我開心,進得同春園就索來紙筆,揮毫作了一幅留給我做紀念。」

改名少懷號師白
不造齊白石假畫
1937年,齊白石將婁師白的原名婁紹懷改為少懷,號師白,並刻了一方「師白」印章送他。「少懷」取自孔子語:「老者恩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師白」之意則主要在於督促其學習上進。作為齊白石的得意弟子,婁師白對於老師的筆法自然非常熟悉。但婁師白一生堅持的原則是,學習、臨摹老師,但絕不可造一張老師的假畫,盡管自己的臨摹之作幾可亂真。
「當時老師白石的畫作在市場上很暢銷,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買畫。一天,我拿了幾幅已經完成的畫請老師看,老師看後就將其擺在案幾上,恰巧琉璃廠倫池齋的田宜先生來了,竟誤以為這是白石先生的,一再要求拿走兩張。老師便從中選了一幅《蘆蛙》,親筆題詞:「少懷弟子能亂吾真,而不作偽,吾門客之君子也。」
農場喂鴨也畫鴨
畫楓葉用紅丙烯
記者在《婁師白作品集》中看到,蓖麻、鴨子、鹿甚至鴕鳥、企鵝都成了婁師白描繪的對象。據悉,這些題材都是齊白石所不曾涉及的。婁師白的夫人向記者「抱怨」:「上世紀60年代,婁師白被下放到農場喂鴨,晚上回來就不停地畫鴨子,家裡的『鴨作』簡直是鋪天蓋地,我都有點煩他了。一個朋友到家裡一看也吃了一驚,開玩笑地說等著婁師白紙鴨子將來給你換『全聚德』的烤鴨吧。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畫作真可以換上數萬只烤鴨了。」
婁師白介紹說:「1957年白石師逝世,我開始創作的嘗試,那年到農村體驗生活,發現蓖麻通身是寶,聯想到人類美好的品格,於是就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這幅畫是我離開前人範本的第一幅畫。但變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是空穴來風。如畫雞,齊白石畫的滿紙只有雞,很少背景,我現在的畫會補充一些背景,給雞一個具體的環境,這樣意境就不同了。色彩方面,我以水墨為基礎,摻進了水彩和水粉,我畫溫哥華的楓葉首次使用了紅色丙烯顏料:我畫蜜蜂也破例採用了熒光色彩,找到了一種新的色彩感。」

何必蜂擁學西畫
畢加索曾學白石
當記者提起近年來媒體、公眾對於西方繪畫的偏愛,以及藝術品市場上中國畫、西方油畫價格懸殊時,婁師白有些激動:「現在的習氣不好,一窩蜂地向西方學習,言必稱畢加索,好像20世紀整個繪畫界只出了一個畢加索一樣。實際上,20世紀西方最熱門的畫家畢加索,也臨摹過齊白石的畫,畢加索與張大千見面的時候,就曾拿著臨摹作品給張大千看,並說『藝術在東方』,他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畫家一定要跑到巴黎去學習繪畫。畢加索有非常深厚的寫實功底,他早期很多作品都是寫實的,晚年才開始變形,繪畫風格發生變化。我們很多年輕人學畫還沒入門就急於求成,以與世界接軌的名義搞抽象、搞變形,以為越不懂越高深、越扭曲越時髦。」
記者問婁師白有哪些養生之道,已經年屆九旬的他像個孩子似的笑著說:「畫畫、走路。」他告訴記者,畫畫可以讓腦子集中,對身體也好,就等於是練氣功了。走路有兩層意思,一是散步,二是旅遊。自己幾乎每天都要飯後散步,每年都會去加拿大探親,去年還去新疆玩了一趟,坐火車一點不覺辛苦。
2、齊老識畫論假真
事情的開端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辦事。這一去不要緊,卻引出一段故事來。
也巧,在街旁地攤上,有人賣齊白石的畫,一看,全是假畫。如此損傷齊老聲譽,使他十分氣憤,便厲聲喝問:「你為什麼冒充我的名字在這兒賣假畫騙人?」
伶牙俐齒的賣畫人
賣畫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了一下,鄭重地答辯出一套話來,齊老聽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氣盡消,竟閉口無言。那麼,一副伶牙俐齒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麼呢?請思考5分鍾,發表你的猜測。
張海波——他說:「我家很窮,上有老母,下有妻兒,偶遇災年,生活無著。為了糊口,才想出這個營生。看在妻兒老小的面上,您就高抬貴手,切勿聲張,救救我們的命吧。」齊老聽了,十分同情,遂消怒氣。
蘇康——這種說詞,可消怒氣,但不足以使齊老「閉口無言」。既閉口無言,說明賣畫人運用創造思維,在「完全失禮」的窘境中,卻想出一番道理來。我想,他可以這么說:「您老先生的畫那麼高貴,即使您1天用25小時創作,我們窮鄉僻壤的黎民百姓也還是看不到,買不起。乾脆說,連您的名字也沒聽說過。我描摹您的畫賣,價錢便宜。這里的有錢人,可以買回家去,沒錢的到我這攤上看看,也可一飽眼福。這樣,您的畫就能使眾多勞動群眾得到美的享受,您的名字永存於他們的心中。那麼,我的做法是損害了您,還是幫助了您呢?」
陳倩倩——張海波說的是低姿態,蘇康說的是中姿態,我想還有一種高姿態。賣畫人說道:「您說是假畫,不錯,是假畫,假就假在不是您親手畫的,可卻簽上了您的名字,僅此而已。但您應該知道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關鍵在於,我的假畫比你的真畫是否遜色?遜色多少?好,請你仔細看看我的每一畫和畫中的每一筆。如果您能找出與您親手畫的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地方,您願打願罰,我悉聽尊便。」這時,齊老趕忙彎下身去,一張一張地仔細審閱起來。結果,根據他半個世紀的經驗使他確信:不是「真偽難辨」,也不是「以假亂真」,甚至不是「維妙維肖」,簡直就是自己親手所畫。齊老內心感嘆道:「就是我自家傳 人也無法達到如此境界。真可謂贗品不贗啊!」
許揚——我想,還有超高姿態。只聽賣畫人說道:「請老先生先看看我的畫,然後再理論不遲」。齊老接過畫來一看,頓生驚異,齊老正在思索,賣畫人說道:「您的畫已經達到您的藝術頂峰,這是令人欽佩的。但您知道,藝術沒有止境。您已看到,在我的畫上彌補了您原作中的每一點缺憾,並且,始終忠於您的原作,不漏破綻。這一點,瞞不過您。您現在已經一目瞭然了,也只有您才能估量出這有多麼艱難。」
閔銳——賣畫人還會補充說:「我的畫優於您的畫,與您的畫相比價格幾乎等於白送。那麼,我還應該受到指責嗎?」
劉暢——賣畫人還會補充說:「今天的事實,應了一句古語:『青出於藍勝於藍』,對此,您不會生氣吧!」
朱奇——賣畫人的超級繪畫水平是在未識其師而師其師的基礎上磨煉而成。可見,他對齊老是極為崇敬的。因而,面對久仰大師是不會說出失於敬重的話的。閔銳、劉暢的補充,應轉換到齊老的角度,由齊老說出。賣畫人要補充的是他成長的經歷:「我5歲時,偶見大師雙蝦之畫,蝦活水清,令我感到神奇莫測,並從此愛好畫也。不惑之年,到此而已。50已過,方得先生真言:「誠望弟子超越自己。虔誠就是力量,故此,有今日之作。」
張月——超高姿態說的是超級繪畫大師,這樣的大師怎麼會擺地攤呢?
賣畫人說
如果繼續討論,大家還會有許多新奇設想。那麼,到底當時賣畫人是怎麼說的呢?他說:「齊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錯,這都是些假畫。你要明白,凡是大畫家沒有不被別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說明他的名氣越大;無名之輩,誰也不造他的假畫,再說,我這些畫賣的便宜。有錢的人,還是買您的真畫,您又何必生氣呢?這番話竟使齊老先生怒氣全消,閉口無言。 」
意想不到的結局
聽其言不如觀其畫。齊老從地上撿起一幅畫,說:「我看看你畫得怎麼樣?」是啊,他畫得究竟怎麼樣呢?這場爭執又怎樣了結呢?思考5分鍾,繼續發表你的推測。
王研——齊老一看,一張張畫,塗塗抹抹,十分低劣。於是說:「你欺世盜名,騙人錢財,還伶牙俐齒,胡亂辯解。快把攤收了,以後不許再賣,否則,我就告你。」
劉含——這不會。畫太低劣了,沒人問津,賣畫人無利可圖,也就不會賣了。實際上是這樣的:「齊老一看,心裡已經明白,這個賣畫人繪畫水平太差了,破綻百出。但畫得精細,又有原作的創作框架及每一細節的精心處理作為依託,因而,美感仍然躍然紙上。於是,告戒他:「若真有志於畫,就要從基本功開始刻苦磨煉。今後,不得再做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了。」
熊婷婷——這些說法,都以賣畫人尚有一定繪畫水平為基礎,有點水平的畫工,誰還會冒風險擺地難呢?所以,未見其畫,不知其人。只聽其言,言如奸商。一時,齊老被他唬住了。只一看畫,不堪入目,實在是對齊老藝術的褻瀆。齊老氣上心來,抓住他的手,憤怒地說:走,和我去面官。結果,賣假畫的人坐進大獄。
翟星羽——大的畫家,永葆美的胸懷,見他的畫也有些成色,轉念想來,善心大發,欲收他作自己畫室的工作人員。一來可斷其丑惡 營生,慢慢陶 冶其美好的道德和性情;二來使他得到固定收入,養家糊口。想到此,齊老便問:「我請你作我的幫手願不願意?」賣畫人一愣,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齊老見狀,把原話又重復了一遍。這人聽清,連忙雙膝跪倒,五體投地,連連說道:「謝謝您的大恩大德。過去只知您的畫美,今日方知您的心靈更美。」齊老把他扶起,彷彿自己龍鍾老身,生出一支新的臂膀,頓時感到增添不少力量。
馮潔——大家都往好處想。其實作賊心虛,賣畫人見齊老撿起畫看,便知大事不好,糾起法律責任,可就小命難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趁齊老不備,撒丫子便跑。他知道齊老年邁,追他不上,免上大牢,也算幸運。齊老本想成全於他,滿心美意已成,見他一跑,趕快招呼他回來。這時,賣畫人早已跑遠了。結果,賣畫人感到僥幸,齊老感到不安。這正是,真假白石,城南偶遇,不歡而散,美意難成。
事情的真實結果是這樣的:齊老看罷畫說:「還有點意思。這樣吧,我收你做個徒弟吧。」那人一聽,趴下就給齊老先生磕頭。
給人啟迪
齊白石收徒的故事及其有關討論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1、獨特獨特還是獨特
獨特是藝術的精靈和生命。模仿、抄襲、重復,從來是藝術創造的大敵。獨居於創造思維之首 發散思維就具有獨特性,表現多為解決問題時提出新穎而超俗新見解。
白石老人竟然收下玷污自己名聲的賣假畫者為徒,這種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的背後,正是他的獨特思考。寫作是一種思維和情感十分活躍的創造性勞動,既需要通過觀察去獲取材料,更需要通過想像去豐富材料,通過聯想去構思材料。想像、聯想、創造,正是思維的三部曲。
同時,我們還應領悟到,繪畫藝術是定於想像力的藝術。齊老先生不僅把高超的想像能力凝聚於作品之中,在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閃光的亮點,收徒之舉具有豐富的想像內涵。在他收徒彼時彼刻的剎那間,想像的翅膀既飛向賣畫人遙遠的過去經歷,也展現在新徒未來發展的可能歷程。
3、李苦禪先生,他對藝術是一腔熱忱。他是畫花鳥的,齊白石真正的入門弟子。他又是有名的票友,專攻銅錘。他認為藝術是相通的:他在耍鋼叉的身段中,找到了筆法的韻律;他在舉筆點染的時候,揮灑出唱腔委婉邐迤的痕跡。可是如今這花鳥畫怎麼啟發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他左想右想還是想不出一個所以然。
李苦禪先生當年是齊白石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齊老先生這樣盛贊過他:
余門下弟子數百人,人也學我手,英也奪吾心,英也過吾,英也無敵,來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間是無鬼神矣!李苦禪先生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的贊揚,無過於此。應該補充一句:李苦禪先生那會兒還叫李英呢。後來據艾青先生回憶,毛澤東對他的老鄉——湘潭老人齊白石老先生相當的關注。可能就是因為齊老先生還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對這些於新社會或者新政權實在沒用的花鳥畫家,暫時就不好意思立馬砸了他們的飯碗。據說,李苦禪先生還是曾經一度失去了教職。他曾經上書給毛澤東本人,年輕時候的李伯伯曾經在北大附設留法勤工儉學會讀書,和毛澤東有過數月同窗之緣。
本來他和毛潤芝一心要去法國勤工儉學,然而,法國當局鑒於當時這些學子「品流復雜」,其實就是有一批像毛澤東這樣的農民革命運動家,唯恐影響法國國內局勢的安定,決定所有勤工儉學的學生一律不給簽證了。
真是歷史不可改寫,不能來個時光倒流。如果那時毛澤東去法國留學了,他在建國後或許比較可以聽周恩來、鄧小平他們的建言?可是有誰知道歷史的玄機?又有誰知道他方寸之間會有什麼變化呀?
當時李苦禪先生借著酒勁,揮筆上書給當年的毛潤芝:現在我的事情,蔣介石不管了,我只好找你了……
剛建國的時候,人情還是很濃的,都還比較像普通的人,還沒修煉成為特殊材料製成的那種人。經過昔日同窗的過問,李苦禪先生才勉強保住了這個中央美術學院的飯碗。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五日,中央美術學院就這樣成立了,徐悲鴻先生是院長,江豐同志為副院長,吳作人先生是教務長。我覺得我爸是個了不得的革命者,那年頭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時玩兒得最狂的意思。孩子眼睛中老子都是天下第一。我估計老子天下第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後來人們不知為什麼開始就自稱老子了,那些人可能比我還混了,當老子有什麼好處?而且你當了老子就天下第一了?可笑,當老子的苦楚一時半會兒是說不清楚的,等你有了兒子才是老子,才知道老子的滋味。如果說老子是指李耳先生,說他天下第一,我還可以接受。說明你認為他老先生的哲學比較對你的胃口,各有一好嘛。你有權這么說,他也可以把這句話改成:莊子天下第一。他也有一好。我爸穿黃軍裝進中央美術學院的事情,他從來沒和我提過。後來他糊里糊塗當了個文官以後,就成了上級。於是他的下級就對我特別熱情,有的人看我比我爸還糊塗,就悄悄告訴我,我爸在這兩畝三分地里,威信很高,地位顯赫。那時候誰聽了這還不高興?其實我們都忘記了老子的哲學:福氣就是禍源啊。建國初藝術家們聯手創作的《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也就在一九五一年,這些走到一起來的畫家合作了一幅抗美援朝的宣傳畫,這是他們在美術發展新方針下的空前絕後的一次合作,作品是《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作者是這樣刊登的:張仃、董希文、李瑞年、滑田友、李可染、李苦禪、黃鈞、田世光、鄒佩珠、吳冠中。
對延安來的畫家來說,畫這種革命宣傳畫真是輕車熟路,可是對原來國立藝專的教授們,這真是一個新的嘗試和開始。你想這些畫家,本來就不是一個畫種,更不是一種風格。
董希文先生是油畫家,畫宣傳畫造型方面當然是可以勝任的;滑田友先生和鄒佩珠女士都是雕塑家,這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到了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大有趕鴨子上架的意思,好在他有些人物造型的底子,過去還畫過人物素描;李苦禪先生的特長是花鳥寫意,他習慣的是八大山人的藝術語言,不把美帝國主義點染成烏眼雞就算了;黃均先生的特長是重彩人物線描,那至少可以勾勾輪廓線;田世光先生的工筆花鳥,也只能一起勾邊了;吳冠中先生那會兒腦子清楚,這時候可不能把法國派的點彩掄到這宣傳畫上;李瑞年先生是從布魯塞爾回來的油畫家,他和吳先生一樣都得收著點兒,悠著點兒。現在看到這張集體創作的宣傳畫,似乎看到那時全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的樣子。這些畫家被收編之後,後來豈止是洗澡了,拿阿列克塞·托爾斯泰在他小說扉頁上的話來說:他們還要——
在血水裡泡三次,在鹼水裡浸三次,在清水裡洗三次,才可以干凈起來。哎,革命真不容易。後來聽說燕京大學很快就被取消了,和城裡的北大合並了,這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清華那邊的日子也一樣不好過,在那邊洗澡水肯定比這邊燙多了。說到底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們在新中國的領導者眼中到底還是一群比較安分的手藝人,和留洋回來的博士們相比,與工農群眾的距離還是近一些的。
要是毛澤東先生不接著搞後來天翻地覆的群眾運動,就讓他們這么認真畫下去,這些畫家又會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軌跡?又會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最後又會走到哪裡去呢?真是無法想像。
與此同時徐悲鴻先生和李樺先生、艾中信先生、夏同光先生等畫家也合作了宣傳畫《還要給戰爭販子以更嚴重的打擊和教訓》。在戰爭時期,畫家的任務就是支持前線,教育人民。你看看真是難以想像,這兩張宣傳畫居然是這些藝術大師合作的巨制。這的確是空前絕後的合作,絕了。成群的自由知識分子,在清華、北大的大院兒里,在各個大專院校里,在研究單位和文化單位里,一邊洗澡,一邊適應著如今的水溫,看著第一個被拖出去的張東蓀先生,說他里通外國,犯了間諜罪,但不予逮捕,留在家中管制。這是戰爭時期,大家在熱水裡洗澡,慢慢搓著自己身上的污泥。誰敢說個不字?張東蓀先生的自辯,沒有人能夠相信,也沒有人去聽。中央美術學院的自由藝術家,無論他是從何而來的,無論他是畫什麼畫的,也都著實地洗了一個燙水澡。我們太小沒有看到,只是聽老人們說,當時人們強行讓法國回來的雕塑家王臨乙先生,頂著鐵鍬跪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舞台上,說他是一個貪污犯。他的法國太太王合內鎮定地坐在台下,不管多久,還要等他回家。老樹影斜的時候,他們老兩口,順著東單三條往東走,穿過十字路口,回到棲鳳樓胡同的小院兒去。北京很多胡同名字,都讓你可以玩味地遐想。
這次可讓這群長久安居在北京的藝術家們開了眼了,對延安來的這群人來說,這還是小菜一碟,不過這的確是在土改中斗爭地主最溫和的一種必要程序。
人們說他在大敵當前的時刻,貪污了人民的小米、抗美援朝的小米。好在他還沒來得及自殺,運動就過去了。自然有關人員又道歉了一番,大家是誤會了,還都依然是好同志。這是又延安運動後期的王麻子模式,人們也都見識見識。真是高招,挽回了黨的威信,不冤枉一個好人。同時也讓大家明白了無產階級專政如此威嚴,看看那些被槍斃了的老共產黨員劉青山、張子善,開國功臣變成貪官,照殺不誤,不放走任何一種壞人。北京胡同——東城區豐富胡同十九號老舍故居(李玉祥提供)每當逢年過節,北京以灰色為主的胡同就會挑出來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北京特有的風沙中,盡情招展。

4、憶白石師
劉淑度
一九二七年,經李苦禪同志介紹,我拜白石老人為師,跟他學習篆刻。那時我正在北京女師大讀書,業余摸索著學刻印章。
白石老師六十歲後專攻漢代鑿印,他收下我這個徒弟後,就要我先認真鑽研漢磚,打好基本功。在近代篆刻家中,老師對趙撝叔、黃牧甫等人較為推崇,也要我向他們學習。老師曾一再對我說過,篆刻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要學好它,必須[博採眾長],(不能死守一家),你既已做我的學生,當然要跟我學,但你不要光學齊白石,而把齊白石學死。老師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他雖專攻漢印,卻未為其所囿,而是在篆法、刀法上都能跳出窠臼,大膽創新。
記得那時我一有空就到老師家去,把自己的(作業)——刻好的印拓帶去請老師當面評改,有時看到老師在畫畫,就把印拓留在老師那裡,待他有空時寫些批語。這樣,時間一長,我手頭就有好多冊老師批改過的印譜,這些印譜我原來一直珍藏著,可惜經過十年浩劫,僅剩下二冊了。現在打開這二冊印譜,重讀老師五十年前的批語,真是感慨萬千。其中近一百方印,老師幾乎都作了詳細的批語,有肯定,有贊揚,更多的是批評和指點,有的還特地畫了篆字示範。從老師遒勁有力的親筆批語中,可以看出他在批改我的(作業)時是多麼仔細認真,一絲不苟。
老師治印有個習慣,一般是在清晨或晚上刻,所以我雖常去他家,卻一直未能親眼看到他治印,這當然是一件憾事。幾年以後,我終於找了一個機會請老師當場為我篆刻【白石弟子】之印,使我親眼看到了老師是怎樣篆字和用刀的,受到很大啟發。老師在這方印的邊款上刻道:【余曰:聖人教人學文尚屬餘力,余慚雕蟲小技,加之性氣疏狂,那可作人之師,壽於金石也。淑度曰:於非聞早有(白石弟子)印,乃夫子所刻,請重比例。余無可再卻,刊而記之。】這種謙虛的態度使我很受感動。後來老師還為我刻了(千石印室)印,這二方印我至今保存著。
我大學畢業後當了中學教員,工作之餘仍堅持治印。這中間我還為魯迅先生刻過兩方印。白石老師認為我的篆刻「數年來大進」,又不辭煩勞,多次熱情地為我撰寫推薦《告白》。一九三一年底,我想把自己幾年來所刻的印編選成冊,當時已近七十高齡的老師興致勃勃地提筆為我寫了一篇短序。文中說:「從來技藝之精神本屬士夫,未聞女子而能及,即馬湘蘭之畫蘭,管夫人之畫竹,一見知是女子所為,想見閨閣欲駕士夫未易耳。門人劉淑度之刻印,初學古人得漢法,常以印拓呈余,篆法刀工無兒女氣,取古人之長,舍師法之短,殊為閨閣特出也。」應該說明,老師對我的評價,我實際上並未做到,是愧不敢當的,但從這里不是能清楚地看出老師對學生的熱誠鼓勵和殷切期望嗎?
而今,我自己也已年過八十了,我一生約刻了近千方印,如果說我在篆刻上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這是與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分不開的

8、齊白石爺爺的故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七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學過木匠,從民間畫工入手,習古人真跡,學詩文書法,游山川名勝,作幕僚寓客,終於成了詩、書、印、畫全人神品的千古偉人。他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精神統一得完美無瑕,使中國畫得到國際的重視。他朴實謙虛、自信自強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剛柔兼濟,工書俱佳,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大凡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精,無一不新,為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朴清新的藝術世界,他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他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他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於傳神達情,他的書法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人物畫中,完善了人物內在的神情的表達。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餘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曾習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齣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齊白石一生共有兩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養媳陳氏春君,1881年與妻陳春君圓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發妻陳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寶珠為副室,1941年立繼扶正,育有四子(良遲、良巳、良年、齊良)三女。1943年胡寶珠病歿。

介意到:http://ke.baidu.com/view/8967.html?tp=0_11
去看看.

9、吃什麼可以養生

一、喜歡喝粥
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麥片加入250克開水,沖泡2分鍾即成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上海的百歲老人蘇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頓定量為一淺碗,已形成習慣。他們說:「喝粥渾身舒坦,對身體有益。」《隨息居飲食》說:粥為世間第一滋補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補脾、清肺、潤下。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補品
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小米是穀子去皮後的顆粒狀糧食,歷來就有「五穀雜糧,穀子為首」美稱。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可見,長壽老人喜歡「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當主食
玉米,別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與水稻、小麥並稱為世界三大農作物,是世界公認的「黃金作物」,也是長壽老人離不開的主食。美國醫學會作過普查,發現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沒有一個高血壓、沒一個動脈硬化。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醫學家研究中發現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穀物醇、維生素E,所以不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從長壽老人的體質看,他們很少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這與他們把吃玉米當成主食密切相關。
四、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壽星更是這樣。
據說,美國現有25000名百歲壽星,其中80%為女性,她們的飲食習慣是普遍喝奶。美國諺言說:「喝奶使骨骼堅。」百歲壽星貝南,每天喝兩杯奶,有時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歲之時,仍沒有骨質疏鬆跡象。
牛奶營養豐富又比較全面。奶中賴氨酸含量較高,膽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為乳糖,在腸道中可以轉化為乳酸,有抑制腐敗菌生長的作用。牛奶含鈣很豐富,吸收率也很高,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D、核黃素等,這些對老人來說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經發酵後製成乾酪,吃乾酪可以預防齲齒。喝酸奶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還能明目、固齒、防止細胞老化等。
五、每天吃一個雞蛋
每天吃一個雞蛋已成為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
百歲壽星,著名經濟學家陳翰笙博士根據營養學的安排,每天飲食堅持「三個一」:「早上吃一個雞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間吃一個大蘋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學安排飲食,吃出了健康。
營養學家測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質。蛋清蛋白有極豐富的氨基酸,且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這種蛋白質在人體中利用率最高。蛋清蛋白對肝臟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還可提高人體血漿蛋白量,增強機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膽鹼可改善記憶力。蛋黃含的無機鹽、鈣、磷、鐵和維生素都比較豐富。雞蛋中含有大量膽固醇,脂肪屬飽和脂肪酸。吃雞蛋過多,會使膽固醇的攝入量大大增加,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危害心腦血管,並增加肝、腎負擔。所以,每天吃1、2個就可以了。長壽老人們從不多吃。
六、偏愛紅薯
吃紅薯是長壽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說:一「紅薯是個寶,頓頓離不了。」醫學家研究,紅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補中,營養豐富;2.寬腸通氣,促進排便;3.益氣生津,增強免疫;4.含抗癌物質,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動脈硬化。醫學家說,紅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臟和腎臟結締組織萎縮,使人體免疫力增強。還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誘發癌症。又因紅薯中含鈣、鎂較多,所以能防止骨質疏鬆症。由此可見,紅薯不愧為長壽老人的飲食一寶。
七、豆腐是老人喜歡的美食
老人們普遍愛吃豆腐。他們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隨息居飲食譜》謂:「處處能造,貧富攸易,詢素食中廣大教主也。亦可入葷饌。冬月凍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異黃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氣、補虛、降低血鉛濃度,保護肝臟,促使機體代謝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和智力發育。老人常吃豆腐對於血管硬化、骨質疏鬆等症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八、崇愛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愛。味道鮮美,葷素皆宜,是冬令佳蔬,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有一幅特意的大白菜圖,獨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並贊「百菜不如白菜」。
老人常說:「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閑。」可見,常吃白菜有利於卻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粗纖維、胡蘿卜素,還含有分解致癌物質亞硝胺糖酶。從葯用功效說,大白菜有養胃、利腸、解酒、利便、降脂、清熱、防癌等七大功效。
九、冬天不離蘿卜
長壽老人冬天飲食不離蘿卜。他們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寫過一幅對聯:「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蘿卜就茶」是鄭老先生的養生之道。
蘿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不含脂肪。所含的芥子油和澱粉酶能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蘿卜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祖國醫學認為,它能化積滯、消食積,療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頭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內熱、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並有補益功效。
「蘿卜就茶」。吃點蘿卜,喝點茶水,能消除燥熱,祛體內郁積毒熱之氣,對恢復精氣神有很好作用。蘿卜和肉一起燉煮,味道也很好。但不能與人參、橘子同吃~
十、胡蘿卜是老人心愛物
胡蘿卜高含維生素A,有極為豐富的胡蘿卜素。研究表明,胡蘿卜能提供抵抗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胡蘿卜素在高溫下也很少破壞,容易被人體吸收,然後轉變成維生素A,所以能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乾燥症。胡蘿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有經驗的老人常把胡蘿卜切成片或絲同油炒,這樣,胡蘿卜素的保存率可達%以上,切片油炸,胡蘿卜素保存率為81%,切片和肉一起燉,胡蘿卜素的保存率高達95%。
胡蘿卜還有促進大腦物質交換,增強記憶力的作用。讀書學習前吃一盤炒胡蘿卜絲,有利於鞏固記憶。

10、齊白石的故事

1、早年齊白石賣畫,為簡便起見,以數量計算,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畫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錢計算。有人要一幅蝦子為題材的畫。齊白石畫完,即以畫上有幾只蝦,照只計算。此人看了畫,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子。

齊白石不悅,但還是拿了筆,在畫上給他添了只蝦。那人看畫,發現這只蝦畫得像是走了樣,毫無生氣,有點奇怪。齊白石說:「你要添的這只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2、齊白石一生訂過許多份潤格,有的親訂,有的是弟子代訂,以下這份潤格,為齊白石20世紀30年代親手訂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餘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惡觸,心病大作,畫刻目不暇給,病倦交加,故將潤格增加,自必叩門人少。人若我棄,得其靜養,庶保天年,是為大幸矣。

白求及短減潤金、賒欠、退還、交換諸君,從此諒之,不必見面,恐觸病急。余不求人介紹,有必欲介紹者,勿望酬謝。用棉料之紙、半生宣紙、他紙板厚不畫。山水、人物、工細草蟲、寫意蟲鳥皆不畫。指名圖繪,久已拒絕。

花卉條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寬。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紙對開。中堂幅加倍,橫幅不畫。冊頁,八寸內每頁六元,一尺內八元。扇面,寬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內八元,小者不畫。如有先已寫字者,畫筆之墨水透污字跡,不賠償。凡畫不題跋,題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與號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屬、玉屬、牙屬不刻。石側刻題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紋,動刀破裂不賠償。隨潤加工。無論何人,潤金先收。

3、齊白石喜歡畫白菜,也畫得好。齊白石把白菜推許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綠的特點入畫,畫出的白菜新鮮水靈、生機盎然。而且齊白石常自稱自己「通身蔬筍氣」,他出身農家,畫白菜,畫好白菜,在他看來這是極自然的事。

有位畫家私下裡學齊白石,也畫白菜,可畫得總不像,他最後忍不住去問齊白石,畫白菜有什麼訣竅?

齊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無一點蔬筍氣,怎麼能畫得和我一樣呢?」

4、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胡沁園從「立意」、「用筆」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齊白石,還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借給他觀摩。齊白石眼界大開,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臨摩、領會其用筆之妙,吸取百家之長,繪畫技藝突飛猛進,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鳥的基本畫法和技巧。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苦練書法和刻印。短短幾年時間,齊白石在繪畫、篆刻、吟詩、書法、裝裱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成為名滿天下的書畫家。

5、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 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閑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與齊白石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