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醫不分家,古代是怎麼稱呼醫生的
古代也和現在一樣,對醫生的稱呼多種多樣,有以官職稱呼的,有以地名稱呼的,有以葯名稱呼的,還有以醫術稱呼的。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里任職。過去儒醫不分家,也就是說,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多懂葯學醫理,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閑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家便以其官職相稱。
漢代名醫淳於意,以創寫中醫病志「診籍」名傳青史,因他曾做過齊國主管糧倉的「太倉長」,所以世人稱他為「倉公」。司馬遷就這樣稱呼他,《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記述的就是他和扁鵲的事;唐代醫家王冰,用12年的時間,補充、整理、注釋《素問》24卷,名揚天下,因他曾做過太僕令,人們稱他為「王太僕」;宋代許叔微,是中醫傷寒學派的代表人物,少時苦攻醫學,頗有成就,他寫的《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流傳廣泛,因他曾是集賢院的學士,故有「許學士」的別稱;還有《南陽活人書》的作者朱肱,當時聞名遐邇,因宋徽宗時被授以「奉議郎醫學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稱他為「朱奉議」。
除了以官職稱呼醫生之外,古代還有以地名稱呼醫生的。以《傷寒雜病論》載於史冊的張仲景,因其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界都以「張長沙」對其呼之;弟子滿天下的金元四大名醫之一劉完素,因闡發火熱病機而成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大家都叫他「劉河間」;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元代醫家朱震亨,是中醫陰陽學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義烏的丹溪行醫,於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稱;名噪鄉里的明代醫家汪機,因為祖居安徽祁門的石山,所以人稱「汪石山」。
以葯名相稱的,現在已不多見,但在古代這種稱呼很多。劉寄奴、使君子、何首烏等,都是人名。上面提到的劉完素,有個弟子「穆大黃」,就是因為善於治火熱症,巧用中葯大黃而得名的;明代醫家張景岳,長於溫補法,擅長用中葯熟地,他創制的29方「新方八陣」中,僅熟地就佔了22方,故時人稱之為「張熟地」;清代醫家張錫純,試圖用現代葯理探討中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機制,被醫林呼之「張石膏」;民國初年北京著名中醫陸仲安,善於用中葯黃芪治療疑難病症,胡適的所謂「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劑量的黃芪,配伍黨參、山葯、黃精、石斛治癒的,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陸黃芪」。
因醫生醫術高超,被百姓用溢美之詞尊稱的也大有人在。「醫聖」張仲景、「外科聖手」華佗、「葯王」孫思邈,都受之無愧;宋代的「兒科聖手」錢乙、清代的「外治之宗」吳尚先等也都名副其實;還有以指三點後辨脈洞之病源的元代醫家「劉三點」劉岳以及被稱為「神針」的明代醫家李玉,都是因為醫術高超被賦予美名的。
2、國醫養生玄學大師 何彥儒教授
國醫養生百玄學大師何彥儒教授為家傳醫學第六代,從醫32年,在中醫婦科、養生調養、骨科、中醫美容養護、心理學等方面頗有研究,能將多種學術融會貫通, 採用養生方式不吃葯化解頑疾;同時精通易經,能將易經與中國傳統中醫、養生學相結合,觀其相、知其名即知其身,所取的姓名不僅能逢凶化吉還可結合個人身體狀況迴避潛在的疾病風險。30多年來何彥儒教授在台灣、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等海內外各大專科院校、機關團體、達官政要等講課、度看病坐診、看風水。所授課程有易經姓名學、風水學、養生調養、婦科養護、兩性養護、中醫美容養護等課程,受到廣泛好評。
現任職務:
台灣亞太醫學內會專職教授、骨科醫生、養生醫師、醫學顧問
亞洲醫學會專職醫學教授
台灣易經學會容台中分會理事
曾擔任過的職務:
台灣亞太醫學會專職教授、醫生、骨科醫生、心裡醫師、養生醫師
亞洲區醫學會專任婦科醫師、醫學教授
亞洲醫學會養生醫師、骨科醫師
台灣各大專科學院客座教授
台灣相學會理事
台灣易經學會台中分會副理事長
台灣易經學會台南分會的專職教授
新加坡易經學會顧問台灣相學會理事
3、儒家除了六藝之外有儒醫嗎
沒有。
古代醫生算是賤業。儒家是比較瞧不起這種的。
4、宋代儒醫
這個基本上能滿足你的疑問
由於儒學在封建社會各學派中至尊至高的地位,因而「儒醫」是醫家中最高的稱譽。尤其到了宋代,醫學被認為是實現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徑。範文正公(仲淹)在年輕尚未得志時,去靈祠禱告求簽,問道,他日能成為宰相嗎?得到否定的簽後,便說,如果不能實現的話,就作一個良醫吧。因為作良相固然可恩澤天下,既然神靈不允,那麼能實現救人利物心願的,就莫如良醫了,因為作為良醫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途徑了。此後,「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就成為了曠世流風、儒士箴言,儒醫的傳統便形成了。當然,要成為儒醫,就必須有一定的儒學修養,宋代設立了特有的教育機構——醫學,它完全仿照太學之例。宋徽宗還頒詔,將醫學脫離專管宗廟禮樂的太常寺而隸屬國子監(中國封建時代的最高學府),從而使醫學納入儒學教育體系,以「教養上醫,廣得儒醫」。並且按等級任命醫官,使儒醫的地位得到確立,從而開辟了一條「醫而優則仕」的道路。儒醫的提倡實質上起到了以儒學幫助醫學、改造醫學的作用。
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醫為羞,不少士大夫親自整理收集驗方、家藏方,如陸游的《集驗方》、蘇軾和沈括的《蘇沈良方》等都屬此類。 同時,客觀上受宋代儒學「格物致知」學風的影響,不少宋儒也將研討醫學作為格物致知的對象,如王安石即自稱:「……,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談,農夫女子,無所不問。」又如北宋末年寇宗奭,宦遊期間頗能留心醫葯,因發現當時本草著作不無脫誤,於是深入實踐,反復驗證,搜訪十餘年,撰成《本草衍義》一書,太醫學稱此書「委是用心研究,意義可采」,對後世影響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醫著《格致余論》中論道:「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其也是棄儒從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後清代兵部尚書、湖廣總督吳其浚宦遊所到之處廣收植物標本,繪製成圖,編成《植物名實圖考》,為我國第一部大型區域性植物志,對植物分類學及本草學均有較大參考價值。
此外,儒醫之說還適應了相當一部分落魄儒士的需要,既可滿足他們的精神心理需求,又可用來謀求生計。故因舉業不成、國亡不仕或因忤罷官而改從醫業並成為著名醫家的不勝枚舉,如董汲少年時考進士落第,遂放棄舉業從事醫學,成為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年~1110年)的名醫,著有《斑疹備急方論》、《腳氣治病總要》、《旅遊備急方》等,傳世至今。再如朱肱出身世宦豪門,元佑三年(1088年)中進士,歷任雄州防禦推官、知鄧州錄事、奉議郎等職,後因忤旨罷官。他身處逆境,常以賈誼的「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自勉,隱居杭州大隱坊,潛心醫學,深入研究張仲景《傷寒論》一書,幾易其稿,前後經二十餘年時間,終於撰成《類證活人書》,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其他如汪機(號石山,著《外科理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葛可久(著《十葯神書》)、楊繼洲(編《針灸大成》)、汪昂(著《湯頭歌訣》、《醫方集解》)、陳念祖(著《醫學三字經》、《時方歌括》等)……,均為由儒而醫或亦儒亦醫者,構成了中醫學史上蔚為壯觀的儒醫群芳譜。由於他們的儒學修養功底較深,故最後取得的成就往往大大高於一般的醫家,在著書立說方面尤為突出,這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醫學遺產。
5、宋代儒醫有哪些?
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 詳細內容>>
6、「儒醫」是什麼樣的人?儒家學說和中醫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儒家思想和中醫沒什麼聯系、一個是思想哲學、一個是古代醫學、但是任何學科都有它的哲學基礎、中醫的哲學基礎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所以說《易經》對中醫影響挺大的、現在的易經其實包含孔子所作的「易傳」就是對卦和爻的解釋、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這可能是僅有的一點點小聯系吧、呵呵、我們可以多交流下、呵呵
7、中醫養生的小故事
中醫養生故事――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中醫養生故事--蘇東坡妙聯對名醫 答案補充 蘇東坡不但在文學方面有偉大成就,而且在醫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人稱「儒醫」。 他在杭州任知府時,就致力於搞醫學研究。當時該地瘟疫經常發生,百姓死亡很多。為了把黎民百姓從痛苦的病魔中解脫出來,蘇東坡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幾十兩黃金,在城裡建了一座名叫「安樂」的診坊,專門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癒了近千病人。 傳說在杭州城西有個龐家莊,莊主姓龐名安時,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濟貧,好善樂施,是遠近聞名的一位老中醫他喜歡交際,也愛好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因而與蘇東坡交往甚厚,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詩論對,切磋醫學。
答案補充 有一天蘇東坡正坐在書房裡翻閱醫學書籍,外面衙役來報:「啟稟大人,府外龐中醫求見」。蘇東坡忙說「有請」。龐中醫在衙役的引領下來到書房門前,猛抬頭,一眼看見門旁新掛了兩只燈籠,他不由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 蘇東坡正好迎出門來,他聽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領神會,隨即續出下聯:架鼓鼓架,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補充 二人相視大笑,手挽手走進後院。院子的中央設一小花園,龐中醫 看見園中生長的翠竹蔥綠茁壯,他靈機一動,贊嘆道:
中暑最宜淡竹葉
蘇東坡隨口對道:
傷寒尤妙小柴胡
兩人在花園邊坐下,衙役遞上香茶,二人品茶談天。他倆從名詩談到名醫,又從對聯談到醫學,真是棋逢對手,喜結知音。
忽然,一陣微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龐中醫 抬頭一看,只見園中玫瑰正盛開,嫵媚嬌嬈。他觸景生情,又出一聯:
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
蘇東坡聽他又吟一聯,未加思索也脫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龐安時坐了一會,告辭出來,隨口又出一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蘇東坡含笑答道: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聯中的「枳殼、防風、陳皮、半夏、竹葉、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葯名。對聯對得工整和諧,妙趣橫生。
8、儒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儒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2016-06-13在北京市海淀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高里掌路1號院6號樓104-77。
儒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8MA0064U87W,企業法人潘志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儒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推廣;計算機技術培訓(不得面向全國招生);醫學研究與實驗發展;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中的銀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除外);企業管理咨詢;企業策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計算機系統服務;基礎軟體服務、應用軟體服務;軟體開發;軟體咨詢;銷售自行開發的產品。(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8237485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7554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儒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9、儒醫始於什麼年代?
儒醫,舊時指指儒生而行醫的人。
儒醫始稱於宋代。
「伏觀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宋會要輯稿》)宋·洪邁 《夷堅甲志·謝與權醫》:「有蘄人謝與權,世為儒醫。」清·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劉大成》:「文登生員劉大成 以儒醫耆德,為鄉黨所推,董修學宮。」鄒韜奮 《無所不專的專家》:「醫生原是一種很專門的職業,但在醫字之上卻加一個『儒』字,稱為『儒醫』,儒者是讀書人也。於是讀書人不但可以『出將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鑽而做『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