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十大奇書分別是哪些?
中國十大奇書分別是《鬼穀子》、《素書》、《長短要術》、《八面鋒》、《智囊》、《冰鑒》、《厚黑學》、《觀人學》《博弈論》、《人性的弱點》
1、《鬼穀子》
《鬼穀子》是戰國著名道家,縱橫家鼻祖「鬼穀子」王詡的著作。《鬼穀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後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轉丸、胠亂)失傳。
《鬼穀子》作為縱橫家游說經驗的總結,它融會了鬼穀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其價值是不言自明的。該書作為縱橫家的代表著作,為後世了解縱橫家與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參考。
2、《素書》
《素書》中國謀略第一書,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在中國謀略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書中語言高度精煉,字字珠璣,句句名言。書中對人性把握精準獨到,對事物變化觀察入微,對謀略點恰到好處。
3、《長短要術》
《長短經》又名《長短要術》,在古代也被稱作《儒門經濟長短經》,是我國唐代的一部智謀奇書,因為主要講帝王權謀、有資於治國之道。因為書中常常從反面來談權謀之事,所以也有些人稱之為《反經》。
《長短經》的作者是趙蕤。趙蕤,字太賓,又字雲卿,唐代梓州鹽亭(今四川鹽亭)入。傳說其冼祖是西漢宣帝時蜀地著名的《易》學大師趙賓。趙蕤的生卒年沒有明確記載①,大致生活於唐朝中期,主要活動於唐玄宗時代。
趙蕤博學多才,精通經世致用之術,但未入仕途,而是與妻子一起隱居在郪縣長平山安昌岩,著書立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很敬佩趙蕤,曾登門拜他為師,跟從學習了一年多時間。
4、《八面鋒》
這是一部為宋以來歷代帝王將相奉為「治國方略無所不備,國家政事觸之即解」的治世寶典,故宋孝宗賜名為「八面鋒」。乾隆皇帝告誡皇子皇孫「必須熟讀此書」。
自宋以來,科考舉子人手一冊,各級官吏案頭必備。此書「家傳人誦,與六經並軼」,被譽為「萬世良策」、「天下之奇寶」。本書是一部專門研究治國大政方針和權術思想的經典性專著。
5、《智囊集》
《智囊全集》作者是馮夢龍。該書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
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6、《冰鑒》
《冰鑒》是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
7、《厚黑學》
《厚黑學》為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學一書中,闡述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他以劉邦、項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實例為主線,探討論證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成敗得失。
2、養生喝什麼茶比較好?
1.金銀花茶
金銀花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葯材,可以用來煲湯或泡水喝。金銀花茶不僅口感好且還能養生保健,非常適合夏天喝呢!現在夏天喝金銀花茶能下火祛濕解暑,還能緩解拉肚子,治療瘙癢以及治療風熱感冒呢。平常養成適量喝金銀花茶的習慣,能為身體帶來很不錯的養生功效。
2.紅茶
紅茶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茶種類,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深受眾多茶友喜愛。而紅茶的養生功效也非常出色,尤其最適合冬季飲用,在夏季也可以適量飲用哦。紅茶能補氣益血驅寒增強體質,手腳容易冰冷的朋友可以多喝。紅茶的養生功效是眾所周知的,平常適量喝紅茶能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哦!
3.荷花茶
荷花茶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花茶,能清熱祛濕活血止血,主治血瘀所導致的經期量多,腹痛以及跌打損傷等。除此以外,荷花茶還是一種很不錯的養生茶,平常多喝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哦。現在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很容易上火,也可以通過喝一些荷葉茶來緩解。
4.普洱生茶
普洱茶作為十大名茶之一,更是許多茶友的飯後必備茶,也是廣東人喝早茶最喜愛的一種茶了。不過,普洱茶也分生茶和熟茶,想要達到更好的養生作用,建議選擇普洱生茶哦。普洱生茶茶性比較清涼,對於夏天來說非常合適又養生,能清熱解渴消暑下火。但同時,生茶性苦且有些寒涼,脾胃虛寒以及胃不好的朋友不要過多飲用哦,否則會加重不適感。
5.綠茶
綠茶可以說是夏天的必備茶,相信大家對於綠茶都非常熟悉了。綠茶能去熱解暑止渴生津,還能解毒和提神,非常適合夏天哦。綠茶的養生功效也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最適合夏天喝,並且口感也非常符合大眾口味,綠茶最好現泡現飲哦!
6.枸杞茶
枸杞茶中有著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以及維生素C,還有著鈣與鐵物質,能補肝補腎明目,對於長期使用電腦工作的人來說非常有好處。能緩解眼睛乾和酸澀疲勞,還能緩解你的視力下降。平常多喝枸杞茶對身體來說只是有益無害的事情,這樣一款養生茶,大家可以多喝哦。
好啦!以上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養生茶方面的內容就到這里了,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
3、陸羽的《茶經》中茶有哪幾種烹制講究?
從茶的那一面來看。它作為一種飲品,和別物不同,其味至清至純,與禪家清凈之心的十分契合。
陸羽《茶經》中關於茶的烹制講究「精」、「儉」兩法,「精」指的是烹茶時水質、茶葉、火候、茶具等都有極為精到的要求;「儉」即在外不奢華,茶具要朴實,在內則要減思慮,省心計,專心致志於茶烹制、飲用的細節過程之上。
碾茶要輕拉慢推,煮茶要三沸而定,點茶要提壺三注,飲茶要觀色品味。這樣茶道即是禪道,烹茶、飲茶便是在修身養性而參悟禪道乃至保任天機,禪茶一味,洵非虛語。所以飲茶便成為禪宗悟道之機和養生之術。
4、以下與茶相關的養生思想,哪一項不屬於道家提出的呢
"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這項養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養生思想。
茶文化與儒,佛,道家思想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有著豐厚的思想基礎,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華。儒家的「中庸和諧」學說,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眾生,以茶修性;道教長生觀、養生觀與「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滲透,互相統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這朵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花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聯系,追尋佛教和道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進而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基礎和茶文化形成的軌跡,更好的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人們如何才能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錫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譜》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有清峰」。說其地之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為「地仙」,就是地上活著的仙人。可見,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飲茶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聯繫到一起。在道家看來,茶本身既是與丹丸、經書一樣的不尋常之物,是可以引領凡人登錄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飲茶可以超凡脫俗。一些道士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
2、道教清靜無為的養生觀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養生要旨是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國時道家的創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莊認為養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朴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得其樂,才會使內心恬靜。因此,「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樹性喜潮濕,因為雲霧籠罩,又生長在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域,較少人涉足,經常與清靜相依。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境界。盧仝的詠茶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七碗茶詩》常被人引為典故。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有著無限情趣,每飲一碗茶,都有一層細細的體會,一連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冷靜和淡泊中,最後甚至回歸自然、現實,「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憂及種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蘭,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詩人,和「茶聖」陸羽友善。她寫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陸鴻漸至》,曰:「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卧病,欲語淚先垂。強欠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詩里無不蘊含著道教的自然、清靜、無為之感。
「靜」是道家的重要范疇,把靜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質。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如《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靜也。」老莊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後各自復歸其根底。復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聖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 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道家在養生修煉過程已經非常熟悉茶葉的葯用性能,當然也會發現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動中去。所以道家對中國品飲的藝術境界影響尤為明顯。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的特性與道家學說的關系極為密切。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朴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相一致,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古人認為「道」出於「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和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和聯系的整體,強調物我和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羨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於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吸取了天地精氣的自然之物—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人,有著「性之所近」的可溝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於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夠得到高度的統一。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靈一,他與無居士飲茶時選擇在白雲深處的青山潭,相對而坐,在品嘗茶時,也不忘體驗山水之樂。為此,他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岩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邊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帶左右,山間野泉煙雲蒙繞,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徹入心,渾不知此身處於何處之中,飲茶當此,方得盡其真味。而唐代詩人劉言史,與好友孟郊,選擇在洛北的野泉上親自煎茶,劉氏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中,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鮮火,取的是沒魚腥味的水,邊飲茶邊親近大自然,如此擺脫人世間的擾紛與煩惱,創造一個新的心靈世界。陸羽在《茶經》里,提倡「精」與「儉」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過程,必須精心選擇,精益求精。「儉」,指的是不搞奢華,不鋪張,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朴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權在《茶譜》中最精彩的是飲茶環境的界定。在朱權眼中,茶能幫人「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污於時俗」「有裨於修養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選在景物幽靜之所「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實就是學習心境平靜,與自然的本體為一,有我亦無我,我似在自然的母體之中,似有似無,無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有詩雲:「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將老朋友的氣質、風度比作茶葉,作為相當高的褒獎。在許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詞地將茶與人格修養聯系在一起。這已成了古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公認的隱喻,就如松竹梅菊蘭蕙等被喻為君子一樣,茶也成為了高尚情操的象徵,因而飲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寫美人,是中國茶詩的重要主題,反映出歷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結。崔珏《美人嘗茶行》詩雲:「雲鬟枕落困春泥,玉郎為碾瑟瑟塵。閑教鸚鵡啄窗響,和嬌扶起濃睡人。銀瓶貯泉水一掬,松雨聲來乳花熟。朱唇啜破綠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明眸漸開橫秋水,手撥絲簧醉心起。台前卻坐推金箏,不語思量夢中事。」慵懶的美人,濃睡初起,纖纖玉手端著碧玉綠雲似的一甌茶,朱唇輕啜,香喉細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漸漸清醒,於是明眸轉出秋水,纖指撥動琴弦,心意迷茫,似乎還在深情回憶夢中的樂事。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寫美人者,以茶詩寫愛情者,當推此詩為第一。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則戲把佳茗當佳人,茶的香、甜、醇美,總是使人充滿美麗的想像,茶如美人。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尋求自然與人的和諧
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的品飲已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達到至曠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並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蘇東坡《行香子茶詞》詩雲:「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在這首詞中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作者酒後煎茶,品茶時的從容神奇,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輕松、飄逸「兩腋清風」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雲:「活水還需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腳處,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中前段描寫月夜臨江烹煮茶的情趣,後則以茶銘茗與自然的翻覆變化,反襯世事的無常而平撫自己悲苦額境遇。而歐陽修在《雙井茶》雲:「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此首詩作於歐陽修晚年辭官隱居時,抒發感慨。對人間冷暖,世情易變,作了含蓄的諷喻,他從茶的品質聯想到世態人情,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俗之徒,闡明君子應當以節操自勵,即便猶如「建溪」佳茗被「爭新棄舊」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氣猶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詩,除給人以若許茶品知識外,又論及了處事做人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感嘆世情之崎嶇多變,當看盡人世滄桑之後,惟獨對茶的喜好未曾稍減。
5、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萬曆刻本,茶經裡面說了啥?
茶經裡面講了如何選茶,以及茶的起源,還有制茶的用具以及怎麼煮茶、沏茶和飲茶。陸羽原本是一個孤兒,但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好的生活,還寫出了流傳百世的著名書籍《茶經》。《茶經》裡面關於茶的方面講的面面俱到,從陸羽的一本書裡面,我們就可以了解關於茶各個方面的知識。不過其實能寫出《茶經》這本書的陸羽早年經歷十分坎坷,他經過了很多努力才有如此成就。陸羽出生時因為相貌醜陋遭到父母嫌棄,父母認為他長得非常不吉利,就把他給扔了。被拋棄的陸羽所性還不算太倒霉,他沒有被飢餓的虎狼所食,而是被寺廟的禪師收養。寺廟里的主持非常喜歡他,教他識字,雖然陸羽對主持非常感激,但是不想以後常伴青燈古佛,他希望可以離開禪院,過上新的生活。他有一個怪毛病,就是口吃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出過寺廟,出去謀生又能幹什麼呢?
陸羽覺得自己的相貌是自己的優勢,因為自己像貌醜陋,很容易就能扮演小丑引人發笑。慢慢地,陸羽漸漸顯露頭角,當地的太守李齊物非常欣賞陸羽。李齊物為了籠絡他,帶領他遊山玩水,和他品茶鑒水。就是這一段經歷,奠定了陸羽以後在茶界的地位,這一段外出經歷讓陸予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生活,什麼叫真正的自由。
他們參觀的地方有許多茶葉,而且當地人給他們講了很多茶葉中的關竅,就連喝茶的水,喝茶的用具都有講究,這引起了他對茶文化的興趣。陸羽此後一生都在尋找最合適的飲茶方法,並將關於茶的種種方面都寫進了書里。
6、中國古代佛教與道教飲茶養生的方式方法有何區別?
道家和道教在很多意念思維上述有區別的,不能相混,但道家延續至道教的思想,則以全性、養真、保身為目的,以靜、虛、淡等為共同的表現特色。所以表現在品品位上也有一番類似,就飲茶而言,茶的本用是清除宿毒,提醒精神,增強活力,也就是說,從醫道同源去看,茶的養生目的是第一位的,調理血脈才有茶飲之用。當道教也注重心性修養以後,茶才從葯用價值上升為表達和調理心性的手段。以茶味來比「陰陽和氣」,以茶之烹煮功夫隱喻「調心」,以飲茶之種種程式規范比擬修行的清凈自然。「和」「真」「靜」都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所以,茶作為修行的手段,最早是道教開始的。陸羽著作《茶經》,其人即是唐代的道教思想者。
唐以後進入五代和宋明,這一階段茶也從道入佛門。因為同樣都是修心,佛道有其共通的地方。最早茶也是以葯用開始,佛法修行注重止觀、靜坐,因容易昏沉而以茶提神。但佛教修行中沒有以養生為目的的說法,因此,茶的醫用價值很快被作為次要,當禪宗興起,「禪茶一味」則主要是從茶的象徵意義上去說,以其茶韻無可執著、無可追尋,卻無所不得,故得茶味、茶韻、茶趣,也就是得觀空之道。所以,佛家的茶,是禪的工具,而已經脫離茶的本身價值和功用,是法的說明和會意,是一種知覺的反映,是以觀想為伴用的,茶的品味,倒變成其次的事物來。
7、陸羽與《茶經》課文的主要內容
陸羽,名疾,字鴻漸,唐人,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陸羽對茶有著特殊的興趣和感情,經常與皎然、朱放等論茶,對茶的植物學特性、採制、烹煮和飲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傳者特《茶經》,他書皆不傳」。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為十經,七千餘字。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鑒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飲茶。「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為歷史資料匯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為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為其主要內容。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史書上稱,由於《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誇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確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種茶、制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去餅茶、茶子,並植於日本滋賀縣。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 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為佈道傳法、修禪養生的方式。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後人尊稱陸羽為茶聖——茶業的祖師爺。
8、我國茶文化的百科全書《茶經》包含了哪些內容?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陸羽的《茶經》,與後來的茶書不太一樣。那些書主要寫怎麼品茶,什麼茶好,是文人雅士喝茶的指導書,算是品鑒指南。陸羽的《茶經》則在考證史料的基礎上,親自考察茶園,品鑒水、土於茶之風味的影響,詳細記錄了種茶、採茶、煎茶和飲茶的方法。細讀《茶經》,覺得應將其劃歸到自然科學范疇,而非社會人文類圖書。
《茶經》的第一章,寫的是茶之源。我國有的茶樹僅高一二尺,有的卻高達幾十尺,還有的居然粗到兩人才可合抱,砍下枝葉才能採到茶。《茶經》說種茶的土壤,以充分風化的岩石土壤為好。我想大約是因為其中所含的礦物質比較豐富,可令生長其中的茶葉富集營養,味道更有層次。說到茶葉品級,以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所產的、芽葉呈紫色的為好。前年,筆者就有幸收到兩箱紫芽茶。紫色的芽?含有花青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陸茶仙雖然沒有現代營養科學的「文憑」,卻從實踐出發,掌握了植物中化學物質的養生功效與飲用價值。
《茶經》的第二章,寫的是茶之具,記錄了十五六種採茶、制茶的工具。這些茶具的材質全都來源於大自然,大多為竹子、樹木、樹皮、石頭,彷彿絲毫不帶人間的煙火氣。拿這些工具來制茶,或是隔水蒸制,或是用「火灰」將其慢慢焙乾,過程中並不使用明火。「有火無焰」可令茶味更加質朴、清新。用今天的眼光看,這種做法降低了產生致癌物苯並芘的可能性,更加健康。
《茶經》的第三章,寫的是茶之造,介紹了茶葉從採摘到製成茶餅的過程。當時採茶,是在唐歷的二到四月間,也就是現下說的雨前茶、明前茶上市的那個時間段。春季溫度比較低,茶樹生長相對緩慢,有利於茶葉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生長期間病蟲危害低。與秋季綠茶相比:春季綠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0%,咖啡鹼高出3.4%,氨基酸高出10.2%。明前茶的氨基酸含量相對明後茶而言更高,含有較少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因此茶湯口感香而醇。
《茶經》的第四章,寫的是茶之器。與第二章的採茶、制茶工具相區別,這里寫的是煮茶的用具。茶之器包括二十餘種,從煮茶的爐子到火夾、放茶餅的白色紙袋、橘木做的碾槽、取茶用的茶則,盛水的水方,甚至還有裝鹽的容器。林林總總一大套,能夠呈現一場完整的茶事儀式。
《茶經》的第五章,寫的是煮茶方法。煮茶一沸:水溫為80℃左右,放一勺鹽;二沸:水溫至90℃,舀出一勺水,放入茶粉(當時茶的形制是「茶粉」而非「茶葉」),不斷攪拌;三沸:水溫達到100℃,把二沸舀出的水倒入,繼續攪拌,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陸茶仙說,煮茶的水裡放適量的鹽,能增加茶的香氣。以營養學的觀點解讀,含有大約1?2克的鹽,能幫助茶里的礦物質析出,提升茶湯的味道。此外,茶中所含的某些氨基酸成分,可以與鹽里的鈉離子相互作用,生成能夠提鮮的物質,使得茶味更美。
《茶經》的第六章,寫的是飲茶之法。唐朝流行的煮茶方法是放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再加上茶,長時間地進行煎煮。陸羽並不喜歡,他推崇的是更為質朴、更能令人體會到茶之本味的飲茶方式,可讓飲茶者從單純的口腹之慾,過渡到享受精神層面的雅緻愉悅――「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簡單的飲茶方式除了能令人寧心靜氣,體味悠閑雅緻的茶文化,也能保證茶粉中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析出,同時也能減少營養損失。
《茶經》的第七章,寫的是茶之事,也就是茶的發展歷史。
《茶經》的第八章,寫的是茶之出,說的是茶葉的產地,並且列出了排行榜。《茶經》中一共寫過兩個排行榜,一個是第五章中關於煮茶用水的排行榜,另一個就是這一章中提到的茶葉產地排行榜。細想之下,水分品階,茶有高低,大抵是和其中的礦物質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關。唐代沒有精密的檢測設備,陸茶仙給的排名應該是一樣樣嘗,親自品鑒出來的結果。寥寥數字,橫跨春秋,遍走大江南北,無數艱辛「力」透紙背。古今愛茶第一人,實至名歸。
《茶經》的第九章,是茶之略,寫的是「制茶」和「煮茶」相關內容的補充說明。如,關於煮茶用具,如有石可坐,則可以不要具列(陳列床或陳列架);如用乾柴、鼎鍋之類的燒水,那風爐、炭撾、火夾、交床之類的都可不用。可見陸茶仙並非為追求繁瑣而寫「經」,而是按需出發,實用為綱,頗有點現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茶經》的第十章,寫的是茶之圖,是說將《茶經》的正文,寫在白色的絹布上,陳設在座位後面當背景用。這是干什麼呢?這就是陸茶仙的自媒體嘛――給飲茶者以範本,也為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好的宣傳。
此外,陸茶仙還精通傳播學規律,請「大咖」神農氏當代言人,才有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一本《茶經》不光寫清楚了茶的種、煎、吃法,還闡明了茶的營養與品鑒,成為我國茶文化的百科全書。
9、皇帝內經中是怎麼喝茶養生的
黃帝內經》說:「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養生包括3個方面:1、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點,適應氣候的變化。2、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規律的起居。3、調節包括飲食在內的陰陽平衡,使身體剛柔相濟。 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心態和諧,人的身體和諧,做到了些,邪氣就不會傷害身體。專家常說:「治病不如防病,療身不如療心,葯療不如食療,人療不如自療」。古人說:「醫食同源,葯膳同功」。食物是最好的葯物,食物是健康的根源。談到茶大家一定很熟悉,居家過日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作世界上最早產茶的國家,飲茶歷史非常悠久。■茶在我國最早是用來治病的古代最早採茶是用來嚼,然後用來治病,進一步發展到做湯喝,最後慢慢轉變成飲料。古代文獻對茶有著非常豐富的記載,最早的記載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tu)而解之」,當時沒「茶」這個字,用的是「荼」。■喝茶可以延年益壽茶自古就是宮廷貢品,乾隆是皇帝里壽命最長的,他85歲傳位嘉慶,在傳位儀式上,有一個老臣講了一句話:「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回答說「君不可一日無茶」。 宋代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有一個和尚,到京城見宣宗,這個和尚叫進一,120歲,宣宗就問他你吃什麼葯了?活這么長,這個和尚回答說,臣少也賤,從小家貧,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葯,就是喜歡喝茶,不管到哪就喜歡喝茶。我在1997年合肥念書時,接觸了兩個茶葉專家,現在已載入了《世界名人錄》,一個叫陳椽,一個叫王澤農,都活到了90多歲。當代茶學泰斗張天福,今年100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天天離不開茶。所以我非常堅信,喝茶可以延年益壽。專家們曾經對中國的綠茶里茶多酚作過研究,綠茶最大特點就是含茶多酚特別高,好的綠茶能含到30%多。茶多酚是綠茶的特徵成分,經常喝綠茶可以預防心臟病,降低患癌症的風險,保護肝臟,殺菌、保護牙齒,這些功效都和茶多酚有關。有實驗顯示,如果用涼水沏茶特別是粗老的茶葉,可以對治療糖尿病有幫助,在《中國茶經》也有過記載。在日本也有人把粗老的茶葉讓糖尿病人喝。所以,喝茶不一定非得花太多錢喝好茶、嫩茶。■喝茶能增強記憶力、防輻射增強抵抗力經常喝茶的老人大都耳聰目明,因為茶葉里的另外一個成分叫Y-氨基丁酸,對人體能量代謝發揮著很好的作用。茶里還含有很高的茶氨酸,對於增強記憶力、抗癌都有一定的作用。茶葉還有一些妙用,對於口臭的人群,早晨起來抓把茶葉放嘴裡含著,最後吃了,這一天嘴也不怎麼臭了。茶里含有很高的維生素C,它能夠調整體液,保護皮膚,防止眼病,防止壞血病。長期接受放射線,接觸生物制劑的醫生和護士,一定要堅持喝茶,因為茶有很強的抗輻射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了原子彈,倖存者有很多因為受到原子彈輻射,相繼發生怪病並陸續死亡。但後來調查發現,凡是長期堅持喝茶的倖存者存活率高,患放射病輕。這是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極強的防輻射抗損傷功效。茶葉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很大的效果,增強人體對流行性病毒的抵抗力,預防H1N1的發生。
10、簡述陸羽茶經的主要章節及內容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為十經,七千餘字.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鑒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飲茶.「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為歷史資料匯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為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為其主要內容.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史書上稱,由於《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誇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確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種茶、制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去餅茶、茶子,並植於日本滋賀縣.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為佈道傳法、修禪養生的方式.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後人尊稱陸羽為茶聖——茶業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