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舌尖上的中國 養生

舌尖上的中國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9 13:54:09

1、舌尖上的中國關於營養弼的做法

腎是人身體健康重要的根本,腎臟好人的顏值高,介紹一個保腎的營養粥,用山葯切片,六個核桃仁,薏米三把,黑米一把,小米一把,黑豆一把,綠豆一把熬粥即可。養生養胃養顏

2、《舌尖上的中國》總共有幾季,分別有那幾集

《舌尖上的中國》共有三季,分別是:

1、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壇壇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腌制食品,風干晾曬的干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

第五集:廚房的秘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

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系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中國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調味品,不同的調制手法,不同的調味大師,引領食物到達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鮮,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鮮香……每一種美食,經過中國人的精心烹飪製作,呈現了不同的味型與氣質。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從餐桌回歸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為出發點,繼而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探究美食的來源,它們是如何被人類以各種方式培育出來,並突出體現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這樣的方式才能為美食提供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優良和清潔。

2、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第一集:腳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被演化成標志性的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們對故鄉食物的迷戀十分牢固,甚至被賦予「鄉愁」這樣的文學語匯。該集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二集:心傳

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復制,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傳統食物的流散和古老製作秘訣的消失是門派宗師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對的難題。

中國人延續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第三集:時節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徵。《時節》將通過捕捉節令美食,展現傳統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表達我們對氣候變幻的敏銳感知。

第四集:家常

該期舌尖上的中國為您帶來各地的家常菜,凝聚著家人的愛。節目中的家常菜有山西的家常麵食、山西餄餎、天門蒸菜、上海紅燒肉、四川泡菜、山東西瓜醬、江蘇蒲菜水餃,澳門甜食以及適合孕婦坐月子時吃的廣東金銀菜南北杏蜜棗燉白肺等等,讓您流口水的美食,不容錯過。

第五集:相逢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美食之間的相逢給了人們在味覺上的享受,人類的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時恰恰印證了中國傳統的「緣分」。

第六集:秘境

遙遠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這些難以到達的地方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味,人類與自然攜手讓古老的美味延續至今。 秘境,帶我們發現和尋找與眾不同的人和食物。

第七集:三餐

一日三餐幾乎是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對美味的渴望源自人類的本能,然而關於美食每個人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選擇。

天津煎餅果子、重慶早餐小面、廣州花式早茶、湘鄉咸鴨蛋、彝族砣砣肉。各式各樣的美食,背後也有著各自的故事,有人愛吃肉,有人喜食素;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內心的平和。

第八集:花絮

該集為觀眾呈現《舌尖》第二季的拍攝花絮。經歷一年的磨礪,《舌尖上的中國》攝制團隊終於完成了這部美食大餐,這是辛勤勞作的一年,也是行將收獲的一年。通過對食物的追根溯源,攝制組每一個成員對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美食背後的人、家庭、民族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第一集:器

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伴隨著文明的不斷前行,新材料的發明、發現與應用,燒烤、蒸煮、煎炒也相繼出現,中國烹飪方式產生了飛躍。有時候是廚具餐具創造了烹調方法,有時候烹調方法的需要則推動了廚具餐具的革新。

漫長歷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調出最好的味道,從廚具到餐具,中國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

第二集:香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第三集:宴

中國人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系,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極大發展。人們將飲食與社交緊密相連,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第四集:養

中國人以飲食養生來保健,發展出獨特的植物學、醫學、營養學體系,創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養生佳餚。食養正氣,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蘊含著健康的奧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討論食養,希望幫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集:廚人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顯著的特色,展示著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飲食已和我們的文化渾然一體無法分割。中國人通過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這一集將突出飲食里人的因素,著重展示人與食物的關系。

無論家庭生存,還是宗族榮耀,食物構成了我們文化存續的基礎,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們從飲食中發現生活的真諦。

第六集:酥

點心是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良、品類豐富、風味多變而著稱。人們愛吃點心,是因為它們在美味之外,還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大量的中式糕點,至今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人情往來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它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和人情禮儀。可以說,點心伴隨人們走過一年四季的節慶日子,也見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完善,它寄託著幸福,也承載著人們仁愛互助的精神。

第七集:四季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八集:合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東西交匯……獨特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融合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人的遷徙帶來食物的更新,展現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當今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世界的空前巨變。

餐桌上新的變化,同樣是時代潮流的印證。本集聚焦中國人口遷移,探討其如何影響著當今國人的飲食習慣。這些食物,又在以何種方式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口味和性情。

(2)舌尖上的中國 養生擴展資料: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國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 ,定位於「高端美食類紀錄片」,第一季只有7集,從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鏡頭由中國70個不同地方採集而來。

攝制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70個拍攝地,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8人,15位攝影師拍攝,並由3位剪輯師剪輯完成。

《舌尖上的中國》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導演根據確立了的分集主題再去找尋符合主題的人物故事拍攝。當每個分集主題確立後,分集導演都需要經過3個階段才會進行拍攝。

第一個階段是「文案寫作」階段,即分集導演看大量有關該主題的書、調查、並寫文案;第二個階段是「調研」階段確定分集要有什麼的美食需要拍攝;最後是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進行拍攝,並在拍攝地區尋找適合的人物以表達該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攝。

3、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美句

1、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2、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3、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4、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5、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6、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7、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8、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9、小混沌,個小,皮薄,只要往開水中一撈,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鮮美!
10、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11、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12、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13、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
14、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
15、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16、鹽水鴨皮白柔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
17、這盤菜五色俱全,讓我忍不住口水直流。再看看其它菜,讓我眼花繚亂。
18、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19、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20、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21、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食料,還要去雜選優。精心烹飪才會成為美味佳餚。
22、從進入廚房的瞬間開始,你們就肩負著烹飪美食的責任。這無關經驗和立場。
23、品位美食,而不是品位菜單,燒一鍋好菜,也絕不是燒錢。
24、秀風景,秀美食,秀工作,秀恩愛,秀孩子。打開人人微博朋友圈,似乎都是大家過的都很好。
25、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街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習俗,可是沒有你,似乎都一樣。
26、你總看到女神自拍美食,偏偏她還怎麼吃都不胖。其實她每道菜就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了。
27、每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街景,不一樣的美食,不過,沒有你的身影,似乎都一樣。
28、多麼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個真空的盒子,將你永遠在我心中保鮮,誰也不行,你是我的獨家記憶。
29、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30、鱸肥菰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31、小混沌,個小,皮薄,只要往開水中一撈,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鮮美!
32、那些冰糖葫蘆紅彤彤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不知引來多少小孩兒渴求的目光。
33、我拿來水瓶,朝茶杯里倒上開水,頓時,水中的龍井茶如同千萬條小魚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3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35、鄉愁就是味覺上的思念,無論一個人在外闖盪多少年,即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食物,仍懷無限意念。
36、烤紅薯焦糊糊的,周身滿是草灰,嗅一嗅,香噴的氣味馬上會進入你的五臟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37、臭豆腐乾是"熱情好客的",她總是把濃郁的烈性的香味彌漫在周圍的空氣中,讓人為謀其面,先文其香。
38、粽子用綠色的蘆葉包著純白的糯米和紅色的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里彷彿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
39、灌湯小籠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張嘴咬一口,裡面鮮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團,不肥不膩,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40、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4、舌尖上的中國哪一期是鍾祥米茶?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節目播出後,好評如潮,地方美食倍受國人關注。攝制組慕名來到鍾祥,拍攝有近五百年歷史的傳統名菜「蟠龍菜」和地方美食「米茶。」中國烹飪大師武清高表演了蟠龍菜從食材選擇、原料加工、製作成型、上籠蒸制、雕花上盤的全過程;並指導酒店烹飪出極富壽鄉特色的「長壽宴」共24道養生名菜,體現了鍾祥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民間傳承。鄉土廚師楊宗武等人表演了普通農家製作蟠龍菜的方法,簡單而實用,吃後讓人唇齒生香。國際烹調大師董玉珍用土鍋土灶演繹了米茶烹制過程,央視編導、記者與當地壽星、村民共同品嘗後認為「止渴爽口、飽腹瘦體」贊不絕口。

5、《舌尖上的中國3 》主要內容是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是中央電視台出品的一部大型美食文化紀錄片。該片講述了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將完善故事,強化人物,強化食物背後的文化,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遷徙與融合,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 。該片於2018年2月19日起每天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讓中國飲食依時而變,智慧靈動,中醫營養攝生學說創造了食材運用的新天地,儒家人倫道德則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們的餐桌。淘洗歷史,糅合時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天地間升起煙火,用至精至誠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間,中國人展示個性,確認歸屬,構建文明,理解和把握著世界的奧妙。中國飲食生長於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寬廣的時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珍貴的滋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繼續近觀飲食之美,遠眺中華文化的魂魄。

第1集 器具

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伴隨著文明的不斷前行,新材料的發明、發現與應用,燒烤、蒸煮、煎炒也相繼出現,中國烹飪方式產生了飛躍。有時候是廚具餐具創造了烹調方法,有時候烹調方法的需要則推動了廚具餐具的革新。漫長歷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調出最好的味道,從廚具到餐具,中國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


第2集 小吃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第3集 宴席

中國人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系,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極大發展。人們將飲食與社交緊密相連,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第4集 食養

中國人以飲食養生來保健,發展出獨特的植物學、醫學、營養學體系,創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養生佳餚。食養正氣,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蘊含著健康的奧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討論食養,希望幫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5集 廚人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顯著的特色,展示著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飲食已和我們的文化渾然一體無法分割。中國人通過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這一集將突出飲食里人的因素,著重展示人與食物的關系。無論家庭生存,還是宗族榮耀,食物構成了我們文化存續的基礎,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們從飲食中發現生活的真諦。

第6集 點心

點心是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良、品類豐富、風味多變而著稱。人們愛吃點心,是因為它們在美味之外,還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點,至今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人情往來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它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和人情禮儀。可以說,點心伴隨人們走過一年四季的節慶日子,也見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完善,它寄託著幸福,也承載著人們仁愛互助的精神。

第7集 節氣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8集 融合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東西交匯……獨特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融合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人的遷徙帶來食物的更新,展現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當今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世界的空前巨變。餐桌上新的變化,同樣是時代潮流的印證。本集聚焦中國人口遷移,探討其如何影響著當今國人的飲食習慣。這些食物,又在以何種方式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口味和性情。

6、舌尖上的中國到底有哪些美食

7、有類似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 做菜的節目嗎?

親愛的提問人,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央視有個十幾年的老節目叫《天天飲食》,裡面都是家常菜和健康養生類的菜。另外,你如果想學高級一點的廚藝,還可看《廚王爭霸》,裡面都是高級廚師們的手藝。如果你喜歡地方特色菜,還可以看《中國好味道》,裡面是全國的高手比拼。以上介紹的都是較權威的,希望可以幫助你。

8、舌尖上的中國里美味大米粥怎麼做的?

香菇雞肉粥
【材料】大米110g,雞肉100g、香菇粒50g、胡蘿卜丁50g、香蔥適量、鹽適量、姜一塊、納美水1.2升
【做法】
1、大米洗凈,姜去皮切絲,胡蘿卜、雞肉、香菇切丁;
2、將大米和食鹽放入鳳梨破壁養生機中,加入納美凈化水1.2升,選擇煲粥功能,按開始鍵;
3、待沸騰攪拌後,從材料口放入胡蘿卜丁、香菇和雞肉,等煲粥功能結束後撒上香蔥,倒出即可食用,喜歡細膩一點的可以按瞬間鍵打一次即可(不可多打,否則粥就變成米糊了);
什錦海鮮粥
【材料】大米100g,鮮蝦10-15個、魷魚適量、蛤蜊適量、菠菜適量、姜絲少許、納美水1.2升
【做法】
1、大米洗凈,海鮮全部清洗,蛤蜊吐沙洗凈,姜去皮切絲;
2、將大米放入鳳梨破壁養生機中,加入納美凈化水1.2升,再加一小勺食鹽,選擇煲粥功能,按開始鍵;
3、待沸騰攪拌後,從材料口放入鮮蝦、魷魚、花蛤和姜絲,等煲粥功能結束後即刻放入菠菜葉攪拌,倒出即可;
桂棗紅薯粥
【材料】大米100g,紅薯150g、桂圓肉適量、紅棗去核10顆、納美水1.2升
【做法】
1、大米洗凈,紅薯去皮切碎,紅棗洗凈去核;
2、將大米和地瓜放入鳳梨破壁養生機中,加入納美凈化水1.2升,選擇煲粥功能,按開始鍵;
3、待沸騰攪拌後,從材料口放入紅棗和桂圓,等煲粥功能結束即可食用,喜歡細膩一點的可以按瞬間鍵打一次即可(不可多打,否則粥就變成米糊了);
皮蛋瘦肉粥
【材料】米110g,雞精1勺,鹽1勺,納美凈化水1.2升 ,皮蛋2顆、裡脊肉80g、香菜1把、芹菜1把、胡椒粉少許
【做法】
1、大米洗凈,皮蛋和裡脊肉切碎;
2、將大米和雞精、鹽放入鳳梨破壁養生機中,加入納美凈化水1.2升,選擇煲粥功能,按開始鍵;
3、待沸騰攪拌後,從材料口放入皮蛋和裡脊肉,等煲粥功能結束後放入香菜和芹菜撒上黑胡椒即可食用;
臘腸鹹蛋粥
【材料】米100g、臘腸1根、鹹蛋、納美凈化水1.2升 、芹菜適量、鹽少許
【做法】
1、大米洗凈,鹹蛋切碎,臘腸切粒;
2、將大米和鹽放入鳳梨破壁養生機中,加入納美凈化水1.2升,選擇煲粥功能,按開始鍵;
3、待沸騰攪拌後,從材料口放入臘腸,等煲粥功能結束5分鍾前放入鹹蛋和芹菜即可食用;

9、《舌尖上的中國3 》有多少集?

「《舌尖上的中國3》第三季每集50分鍾,一共8集,每天一集連播8天。該片將在CCTV-1和CCTV-9頻道,2月19日(正月初四)20:00同步播出,每天一集;CCTV-2、CCTV-4和CCTV-7頻道跟進播出。」

第1集 器具

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伴隨著文明的不斷前行,新材料的發明、發現與應用,燒烤、蒸煮、煎炒也相繼出現,中國烹飪方式產生了飛躍。有時候是廚具餐具創造了烹調方法,有時候烹調方法的需要則推動了廚具餐具的革新。漫長歷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調出最好的味道,從廚具到餐具,中國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


第2集 小吃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第3集 宴席

中國人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系,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極大發展。人們將飲食與社交緊密相連,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第4集 食養

中國人以飲食養生來保健,發展出獨特的植物學、醫學、營養學體系,創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養生佳餚。食養正氣,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蘊含著健康的奧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討論食養,希望幫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5集 廚人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顯著的特色,展示著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飲食已和我們的文化渾然一體無法分割。中國人通過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這一集將突出飲食里人的因素,著重展示人與食物的關系。無論家庭生存,還是宗族榮耀,食物構成了我們文化存續的基礎,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們從飲食中發現生活的真諦。

第6集 點心

點心是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良、品類豐富、風味多變而著稱。人們愛吃點心,是因為它們在美味之外,還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點,至今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人情往來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它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和人情禮儀。可以說,點心伴隨人們走過一年四季的節慶日子,也見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完善,它寄託著幸福,也承載著人們仁愛互助的精神。


第7集 節氣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8集 融合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東西交匯……獨特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融合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人的遷徙帶來食物的更新,展現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當今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世界的空前巨變。餐桌上新的變化,同樣是時代潮流的印證。本集聚焦中國人口遷移,探討其如何影響著當今國人的飲食習慣。這些食物,又在以何種方式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口味和性情。

10、舌尖上的中國泡椒鳳爪解說詞

舌尖上的中國以其措辭考究、語言華美而備受追捧,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小編特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解說詞整理發布在這里,希望對大家積累寫作素材有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第四集《家常》解說詞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國東部的地理分界線。地質運動造就的峽谷,裸露著10億年前的石英岩。山谷相連,耕地稀少。趙小有和小兒子必須抓緊時間,在白露前完成收割。玉米是唯一種植的糧食,夏季的高溫,讓它們過早成熟。懸崖邊緣的這塊土地,總計1000平方米,種植玉米,全年能帶來2000元收入。5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榮花的工作同樣艱巨。這種來自南美的穀物,在中國有400年的種植歷史,重達300公斤的石碾,將玉米研磨成粉,以便製作食物。

小兒媳挖來土豆,大兒媳也趕回幫廚。在婆婆的調度下,她們要給全家人做一頓午餐。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貴,只能用樹皮替代。就是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心思,程榮花養活了全家。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這條孤懸於崖壁上的隧道,是村莊與世界相連,全村人徒手開鑿,用了整整30年。玉米麵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饃,最能討全家老少喜歡。運用杠桿原理把面團擠壓成長條,北方人稱它為餄餎,餄餎床架在灶沿上,面條成形後直接入鍋。只要把穀物研磨成粉,每一個山西人都是製作麵食的天才。

同樣是麵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緻。一雙巧手,讓日復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顯得不再單調乏味。新婚的女兒回門,娘家會製作棗花饃。饃的數量和花樣,代表了對女兒的疼愛程度,沒有一個母親會怠慢。蒸,是中國家庭烹飪最經典的形式。湖北天門,主婦們懂得充分利用熱量,讓菜與飯同時完成烹飪,不僅原汁原味,還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餄餎,必須搭配濃烈的鹵子才能出彩。這頓飯過後,還有更繁重的勞動等待著丈夫們。桌椅出現之前,中國人吃飯是分食制。經過了1400多年,才開始圍桌合餐。四代同堂為豐收團聚起來,盡管是最普通的家常飯菜,也要講究落座的順序和朝向。祖爺爺90歲,一輩子做農事,正對院門的座位要留給他,這是傳統中國長幼尊卑的秩序。吃著自己種的糧食,一家人因為勤勞而感到踏實。無論天南海北,只要屬於家庭的重要時刻,中國人都會團聚在餐桌周圍,感受著血緣親情的凝聚和抱團生存的力量。這,也是一個家族在嚴酷環境下生生不息的奧秘。

離開農耕的土地,1000公里外,是中國最繁華的都市。子鈺,今年16歲。5年前,她從河南來到上海求學。母親正准備晚餐,母女倆租住在學校附近,15平方米,沒有獨立衛生間,四戶合用廚房,但房租便宜,這是她們在上海的家。這群少年的經歷大多相似,來自中國各地,學習樂器超過10年,經過嚴格的選拔,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演奏家。子鈺4歲學琴,為求學去過武漢,到過北京,被上海的學校錄取後,母親辭去工作全職陪讀,她們的生活全靠父親一個人負擔。由於要支持女兒出國比賽和演出,5年來,父親沒有來過上海。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不惜背井離鄉,這是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選擇。對子鈺來說,中提琴,幾乎占據生活的全部。母親的生活半徑要開闊些,為了買到新鮮的食材,她會去更遠一些的大菜場。自己再節儉,也要保證女兒的營養。正是長身體的階段,加上每天8小時站立拉琴,母親需要及時給女兒補充能量。肉類富含脂肪,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熱量,是等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兩倍。

上好的帶皮五花肉,一定要肥瘦相間,這門手藝是子鈺母親來上海後跟鄰居學的。在漢族的菜譜上,紅燒肉的歷史不算悠久,卻最受歡迎。豬肉、醬油,常見易得,烹飪不需要高深技巧,只需付出時間和耐心,這讓紅燒肉成為中國家常菜的經典。考究一些的,先用猛火炙燒肉皮,肉皮在高溫下迅速收縮,可以長時間燉制,仍保持勁韌的口感。紅色是外觀的標簽,要獲得這種誘人的色澤,可以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藉助紅曲米或豆腐乳,各家有自己的方法。肉湯不容浪費,無論加入什麼食材,吸飽湯汁後都會變成紅燒肉最默契的配角。

火候的老嫩,味道的濃淡,各家各戶,千變萬化。相對於技巧,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上海紅燒肉,河南抻面,還有柏遼茲,這是媽媽獨創的搭配。

一對一的專業課,每周一次,今天是加課時間。盛利老師異常嚴格,國際大賽和獨奏音樂會就在眼前,子鈺必須加緊操練。5厘米厚的筆記,已經是第4本。女兒的專業課,媽媽從未缺席過。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農歷八月的月圓之夜,應該和家人團聚。盛利老師知道,子鈺和媽媽回不去。盛老師也是北方人,和子鈺一樣,年少求學,漂泊四方,最終安家上海。家宴少不了餃子,當然也少不了上海紅燒肉。為了申請簽證,媽媽甚至靠翻字典學會了寫英文信。除了練琴,整理琴譜,收集資料,女兒的一切雜事全由母親一個人打理。如同傳授母

語,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吳童的工作是一種新興職業,徒步俱樂部領隊。他從不迴避自己的身世,自從10歲那年父母離婚之後,家對他來說,就是姑媽的泡菜壇子。姑媽住在眉山,今天他要迎接吳童回家。泡菜,口感爽脆,滋味酸辣,四川人家中必備的看家菜餚。川菜味型豐富,塑造復合的味道,泡菜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要製作地道的泡菜魚,不能缺少泡姜和泡椒。熱油逼出香辣氣息,釋放出酸性物質,不僅讓魚肉更加細膩,還能去腥提鮮。加入大葉薄荷,為酸辣的湯汁增添一種奇異的芳香。姑媽的泡菜都選應季最鮮嫩飽滿的蔬菜,腌制前,洗干凈,晾在屋檐下,輕微脫水。鹽和涼白開按1:50的比例混合,蘿卜、子姜、豇豆,再放上辣椒提味,蒜頭殺菌,花椒增香。一切就緒,是請出老鹽水的時候了,它相當於發面時的酵母。有了它,壇子里的雜菌得到抑制,乳酸菌的數量占據上風。在這種菌的作用下,蔬菜中的糖轉化成乳酸,造就了泡菜酸爽的風味。往壇沿里倒進清水,阻斷空氣和細菌。十幾天,微生物的辛勤勞動賦予蔬菜新的活力。褪去艷麗和生澀,變得清亮、脆嫩、酸冽。

還有一種泡菜是吳童的最愛,姑媽的手藝來自奶奶。新鮮蔬菜加煮熟的鳳爪,浸在泡菜水中,只需一天,就是一道讓人慾罷不能的爽口小菜。帶到戶外與朋友分享,更是絕佳的野餐食品。又一次出發,吳童突然決定改道樂山,看望獨居的父親。還要趕路,吳童只有一個小時。值班室里,簡單的飯菜,半年多沒有見面的父子,相對無言,心頭各有一番滋味。潮濕溫暖的四川中部,適合另一種傳統腌菜的製作。芽菜,取自曬干後韌性好的芥菜,腌制一年以上的芽菜風味最佳。燃面,宜賓一絕,雖然重油重辣,也難掩芽菜的鮮香。有一類食物,既能當菜,又是佐料,不需要太多,確實主食最佳的陪伴。這就是中國家庭食譜上的下飯菜。

7月,悶熱的黃河沖積平原,沙質土壤孕育的西瓜已經成熟。西瓜甘甜的滋味,並非只能享用一季。西瓜醬,一種家常下飯菜,可以把夏天的味道神奇地保存下來。三伏天,每年下醬的時候。第一步,做醬豆。姥姥選了小粒黃豆,煮到入口酥爛。黃豆攤開,慢慢冷卻。全家十口人,養大了兒女的姥姥,又開始撫養第三代。漫長的夏天有很多事要做,但姥姥知道,做事和下醬一樣,不能心急。黃豆晾到半干,裹上炒熟的麵粉,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給黃豆的發酵提供養料。墊上稻草,這是溫床,黃豆鋪得疏鬆平整,被子既能控制溫度又能阻隔雜菌。40年的經驗告訴姥姥,黴菌的長勢決定了醬的風味。一個春節過去,又開始期盼下一個春節。姥姥很少給孩子們打電話,她總是讓他們不要掛念。第二步,切西瓜。這是外孫們最喜歡的環節。瓜瓤心兒留給小外孫,連瓤帶皮的部分糖分不高,更適合做西瓜醬。

一年中最熱的10天,菌絲成熟茁壯,顯現出合格的黃綠色。第三步,撒上鹽、姜絲、花椒、八角、香葉等調料。西瓜新鮮,汁水豐盈,不斷翻動揉捏,所有食材都飽吸甜美的西瓜汁。

封進缸里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期盼。40天後,美味即成。醇正的醬香伴著微甜,一小碟就能讓人食慾大開。而對姥姥來說,西瓜醬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兒女們回來,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

物產豐饒的地區,對於主婦來說,經營一家的飯菜或許不是難事。不過,大自然也不會忘記另一些地方。中國的巧婦,善於就地取材。吳月珍正在尋找一種野茭白,當地人叫蒲筍。

下一季蒲筍到來前,最後一次採摘,吳月珍有自己的打算。蒲筍直立莖的幼嫩部分可以食用。人們熟悉的茭白,是蒲筍的一種變異,有膨大的紡錘形肉質莖,世界上只有中國和越南培育這種蔬菜。蝦子燜茭白,食材簡單。上色後,清湯浸潤,文火燜制,是夏季最常見的家常菜。

新鮮採摘的蒲筍,炒一盤蒲筍燒肉,用東北話說,鮮靈。剩下的蒲筍曬起來,風干,可以長時間保存。精明的主婦都會早做准備。淮揚地區的水塘里,人們追逐另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野菜。雖然它和蒲筍有著相同的生長環境和相似的名字,但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很多菜系裡都有它的位置。蒲菜切碎,打進蛋液,攤成餅狀。揚州的這種烹飪方式,用雞蛋的柔軟凸顯蒲菜的脆爽。做成餡料,包餃子,這是淮安的名點。咬一口,蒲菜的異香,讓口腔和鼻腔共同形成了立體的感受。選最嫩的蒲心,做一道濟南的奶湯蒲菜。尋常人家不備高湯,用麵粉炒糊,也能調制出濃稠的奶白色湯汁。加上火腿、香菇和冬筍的陪襯,鮮香倍增。

秋季,遼東灣的鹼蓬草,紅成一片海洋。吳月珍家的窗檯上,蒲筍已經風干。熱水,讓蒲筍干舒展筋骨。同樣是燒肉,但湯汁要多一些,蒲筍幹才能徹底地釋放活力。添一把蘆葦桿,再燜一小時。水稻成熟的季節,南方的蒲菜落市,但對吳月珍來說,它仍有利用的價值。

蒲草曬干,能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品。八年前,老伴心臟病突發,幾乎就要離她而去。她攬下家裡、地里所有的活,悉心照料老伴五年,堅韌得像蒲草一樣,維系著這個家。家人都回來了,這是吳月珍一天最安穩的時刻。

對於中國女性,克勤克儉,一直是傳統的美德,只有一個階段例外。夢露,29歲,懷孕7個月,每天都在為寶寶的降生做准備。珠海是一個90%為外來人口的城市,丈夫漢生是廣東本地人,夢露來自四川。在這個人生的特殊階段,准媽媽們可以合情合理地盡情享受著無微不至的照顧。拱北口岸,連接珠海與澳門,人流在晚上9點進入一個小高峰。潘先生,生活在澳門,每隔兩三天,要過關到珠海買菜,這已經成為很多澳門人的生活習慣。女兒佩琪20歲,已經獨立生活,仍然是父親放不下的牽掛。餐後煮一鍋陳皮紅豆沙,潘先生祖籍廣東中山,這是老家的習慣,女兒也深受影響。糖水,可以視作一種中式甜品,形態以羹、湯、糊為主。兩廣人對一碗糖水的評價,一個字甜,指味道,另一個字潤,指口感。人生中也有這樣甜蜜的時刻。葡韻,澳門人最喜歡拍婚紗照的地方。三年前,佩琪和志明在這里一見鍾情。女兒第一次下廚幫忙,今天家裡要來客人。一碗糖水,融化中國父親的深沉內斂。然而第一次面對未來的女婿,每一個父親心裡的滋味,也許要比一碗糖水來得更為復雜。口岸對面的珠海,此時氣氛有些緊張,夢露正在經歷臨盆前的第一次陣痛。夢露和漢生的父母都趕來了。長達9個小時的陣痛,體力下降很快。但夢露必須堅強,寶寶需要她的幫助。漢生和夢露的孩子,是中國獨生子女的第二代。四個父母,一對夫妻,一個孩子。這種「421」的家庭結構,已經是中國城市社會的主流,孩子牽動的是三家人的心。漢生和夢露早已經約定了女兒的小名,小福星,意思是幸福的小星星。小福星的第一餐並不順利,她還要多練習。對於夢露來說,生下孩子只是人生歷練的開始。做好一個母親,也許是更大的命題。

廚房迅速變成了賽場,競技者是雙方父母。川菜,粵菜,輪番登場,誰都志在必得。與其說,展示的是老人們畢生的廚藝,不如說,表達的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廣東的爺爺奶奶,自信有家傳的照顧產婦的秘方。他們相信用泉水煲湯效果最好。四川的外婆帶來了曬乾的魚腥草,用它燉雞湯,被認為有利於傷口癒合,最適合產婦身體恢復。木瓜,甘甜豐水,和鯽魚共同燉煮。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兩種食材都有助於乳汁分泌,這是廣東的做法。廣東人愛喝湯,會煲湯。現代科學認為,任何對食物的加工,都會造成營養不同程度的損失,但這絕對不能說服廣東人。老火湯,廣東人的驕傲,各種標志著保健功能的食材添加在砂煲里。經過數小時文火慢燉,食材的香味素反復釋放,煲出的湯汁濃郁回甘,被賦予各種滋補的暗示。廣東人的另一種燉湯,也講究一個慢字,藉助的是蒸氣。密閉的燉盅鎖住水分,烹飪時間更長,湯汁久燉而不沸,鮮味和香味物質可以成倍生成。一碗最好的燉湯,講究的是湯色如茶。喝湯是夢露每天的功課,她的飲食不僅關繫到產後恢復,還要為小福星提供足夠的營養。

廣東和四川,相距1500公里,在語言和飲食傳統上都有天壤之別。但雙方父母都自信有食物養生的秘訣。面對著雙倍的關愛,夢露一時間難以消受。夢露和漢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年輕人,盡管明白父母的愛意,但對撫養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主張。兩個月後,幸福的故事有了戲劇性的結尾,漢生的體重超標了。

春天,吳月珍在地里播下新的種子;子鈺獲得了國際比賽冠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程榮花和趙小有期盼來年風調雨順,能有好的收成。人類組織家庭,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正是這些人間煙火,讓家庭組織更加緊密。盡管千門萬戶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與舌尖上的中國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