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保健指的是什麼
養生抄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襲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百時陰陽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倡導度: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科學的養生保健理念。
陽光思維模式:用快樂的心態,面對工作、生活、家庭。
2、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3、老年保健的概念
老年人保健的具體方法由於老年人與我們小孩、年輕人等在生理、心理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異,所以老年人保健應該從各方面多角度出發,依據老年人的具體身體情況及生活情況進行保健活動。
對於老年人來說,在各種生理功能逐步退化的情況下,科學合理地改善膳食結構、均衡營養顯得格外重要。
《杭州日報》提到,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合理選擇飲食。為了保持體質平衡,陰性體質的人應該相對多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牛、羊肉等;
同理,陽性體質的人應該相對多吃一些偏涼性的食物,比如豆腐等。此外,食物可以分為酸性和鹼性:肉、蛋、魚、米、麵食等屬酸性食品,蔬菜、海帶、茶、水果等屬鹼性食品,老年人日常飲食的選擇還應做到「酸鹼平衡」。
(3)養生保健的概念擴展資料:
老年人在鍛煉身體時要科學地選擇鍛煉時間、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
據《羊城晚報》報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博士黃兆琦表示,很多老年人都喜歡晨練,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早晨體內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的狀態,多數人的血壓和心率此時相對較高,如果進行運動,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病的老年人在下午4點到6點運動最佳;在運動強度方面,可以通過運動時的心率或運動後恢復正常身體狀態的時間來把握。
運動時心率達到比正常心率增加30-40次/分即可,運動後恢復到運動前的血壓和心率等身體狀態的時間應為5-6分鍾,超過這個時間則說明運動強度過大;另外,老年人鍛煉身體應選擇有氧運動,其中游泳和快走最為合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老年人養生靠保健品?其實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才靠譜
4、詳細闡述養生保健有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5、健康養生_養生保健_健康常識 的知識。
這位朋友的題目太大了!不過四句話搞定:
樂觀的心態:萬病由心起,心態好,一切都會好起來!人生不如意識總免不了,凡事想開些。
充足的睡眠:大人每天8小時。中午最好小眯一下。早起早睡,人體自動修復在晚上10點開始。
適量的運動:運動多了產生自由基也會危害身體,最好是有氧運動每天40分鍾左右。
均衡的營養:啥都吃,啥都不多吃。顏色吃得越多越好,菜肉豆奶雜糧最好天天有。
不過要做到,太不容易了!做不到就進補吧,補充營養品、燉品。
6、養生保健的要素是什麼?
您好,養生保健的要素是:一、營養。 二、運動 。三、睡眠。四、心情。五、習慣。
請給我好評,謝謝
7、養生保健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