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字綉和絲綉有什麼區別
個人覺得絲帶綉比十字綉簡單很多。 1.十字綉底布採用的是網格型的布,也就是說十字綉現在就只局限於我網格的,按著格子綉十字。掛畫還可以,能夠平整好看細致。但是實用的?如抱枕。有綉過的都知道網格布很硬,抱在身上不是很舒服。十字綉也不好直接綉在衣服或桌布等常用布。絲帶綉採用的是我們常用的布如棉布,帆布等。既可以綉在十字綉的底布上,也可以根據你喜歡綉在桌布或窗簾之類的布*然布要比較厚一點,以免拉絲。也就是說可以綉在任何布上。2.十字綉的線採用的是絲線,有純棉的也有不是純棉的。其絲線根據畫的需要分為很多股,綉出來的圖案連貫好看,很精緻,但是顏色不過明亮,較暗沉。絲帶綉是採用寬窄不同的絲帶,其材質是模擬絲的。絲帶的分配是根據畫的需要而分成很多分,有不透明的也有透明的絲帶。那絲帶在市場上有用來包裝禮物的。絲帶綉可能沒有十字綉那麼精緻,但是圖案立體化,顏色鮮艷,使得整個畫面明亮。3.十字綉針法雖然單一,只是綉十字格,但是工程量大,小幅的就需要一到兩天,大幅的就更不用說了,有的幾個月都沒完成一幅,如果不是專業綉的,可能就更長時間了,會綉得煩掉。絲帶綉針法有20幾種,但是針法簡單,大部分人都看得懂。而且一幅畫也不需要那麼多種針法。絲帶綉綉的時間較短,熟練了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綉好了,非常有成就感。要是你沒什麼空也就一天,兩天就可以搞定了。絲帶綉和十字綉的異同絲帶綉是用絲帶(寬的,禮品包裝,服裝上常用), 在各種面料上刺綉,以花卉為主,立體感強,還省 時間。十字綉是用綉線在有方格的面料上用十字交 叉的針法刺綉,什麼圖案都可,但立體感較差,又 費時間。總之,兩種刺綉方法綉出的作品都非常美。絲帶綉的起源:在早些時期,法國的宮廷婦人,偶然間發現,用傳統只是用來做服飾修飾的絲帶,隨意設計成的鮮花圖案,綉在布上,她的效果,有著令人震驚般的漂亮和華貴。因為綉出的綉品不但有著色彩絢麗的華彩,更同時俱備絲綢般的高貴細膩。實實令人為之著迷。一時間,絲帶綉像一陣風一樣,傳遍了法國宮廷。歐洲當時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也無不以紛紛穿上配有絲帶綉圖案的服飾為榮。
2、行綉和平綉的區別
網上搜的答案,不知道准確不
類別:直綉、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綉、施針、輔助針、變體綉
直針
完全用垂直線綉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
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綉,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綉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綉模擬形象.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綉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綉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綉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綉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綉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綉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綉、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綉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綉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綉」.
饒綉
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綉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綉、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打籽:它是蘇綉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綉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綉圖案畫.
施針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綉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綉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變體綉
刺綉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綉發生變化的特殊綉法,就是變體綉,其中包括染綉、補畫綉、借色綉、高綉、摘綾和剪絨等.染綉:元代綉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綉.染綉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刺綉,又稱絲綉,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在綢緞、布帛和現代化纖織物等材料上,用絲、絨、棉等各種彩色線,憑借一根小細小鋼針的上下穿刺運動,構成各種優美圖象、花紋或文字的工藝.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綉"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綉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綉工藝的發展.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銷,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3、絲綢綉怎麼綉
1. 全針綉法(X)
先由網眼1穿上來,再由網眼2穿下去,再由網眼3穿上來,再由網眼4穿下去,再網眼5穿上來,再由網眼2下去,再由網眼3上來,再由網眼6下去,以次類推。
2. 半針綉法(1/2X)
半針綉是一條對角線構成的,即為全針綉的一半。
3. 四分之一綉法
1/4針綉是由對角線的一半構成的,如果要邊線正方形中殘留的部分,表現不同顏色,則需要有1/4針綉來表現。
4. 四分之三綉法(1/2X)
3/4綉是由一條完整的對角線與半條對角線所構成出「人」字形狀。
5. 回針綉法(邊線)
第一針由網眼1上來,再由網眼2下去;第二針則由網眼3上來,再由網眼2下去,再由網眼4上來回到網眼3,除了第一針,其餘每一針都是以回針的方式回到原穿上來的網眼中。回針一般用於綉過線、輪廓和字母。
6. 法蘭西結
把針舉到1的位置穿出,將線繞針一圈,把針插在2的位置。用不綉花的指握住綉花線的端部,把結拉緊,而後將針穿過織物,把住綉線,直到必須松開為止。若打大結,可適當增加線的股數,但只纏一次
4、什麼是絲綢綉
用絲線把圖案綉到絲綢面料上。
參考資料上有絲綢刺綉實樣圖片:
5、鐵絲綉需要什麼和什麼共同作用
鐵絲生銹,鐵生銹後表面有一層和鐵不一樣色的東西,這就是鐵銹,鐵生銹的條件是要在潮濕的環境及陰暗的地方,表面生出新的物質,那個新生的物質就叫做鐵銹,也叫《三氧化二鐵》。.
6、含 絲綉 的成語?
絲綉平原
【拼音】: sī xiù píng yuán
【解釋】: 平原:指戰國時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門下有食客數千人。用絲線來綉平原君。原表示對平原君極其欽慕。後也表示感激別人的恩惠。
【出處】: 唐·李賀《浩歌》:「買絲綉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
【舉例造句】: 不須買絲綉平原,不用黃金鑄子期。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
【拼音代碼】: sxpy
7、你好,蘇綉的精品綉和普通有什麼區別
蘇綉和其他綉法不一樣,是需要辟絲的,一根絲線可以辟開成16根絲,通常是16絲(就是一根絲線沒有辟開),8絲,6絲,4絲,2絲,1絲,1絲比頭發還要細很多,和一根沒有辟開過的絲綉出來的作品,肯定是越絲越精細
8、四大名綉,哪個最好?
四大名綉指的是我國刺綉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四者可謂是各有所長,給你簡單介紹一下,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1]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 蘇綉
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以廣綉為代表,全國四大名綉之一,歷史上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刺綉品,即專指廣府地區的刺綉工藝品,包括刺綉字畫、刺綉戲服、珠綉等。引以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綉的總稱。
粵綉(廣綉)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綉,二是絲絨刺綉。盤金刺綉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綉,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綉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綉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廣綉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絲絨、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其中金銀綉獨具裝飾性,構圖飽滿勻稱,色彩輝煌,顯得富麗華貴。 廣綉的色彩主要分為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色彩根據刺綉品種而定。例如,綉喜帳用「威彩」,綉文房用品用「淡彩」。 廣州刺綉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綉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綉,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廣綉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綉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人物綉與花鳥綉等是廣綉的特色產品,其中人物綉是廣綉的主要產品之一,它根據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綉、滲綉,線、面結合等不同的綉制方法達到形神兼備的中、外人士肖像。廣綉花鳥則善於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它具有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蜀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為蜀綉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綉品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原先,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綉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綉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朴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綉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綉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綉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綉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綉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9、男人做絲綉柔眉好看么
看什麼類型的男人了,有的適合,有的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