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溫瑞安的小說。
親愛的樓主你好……
你要的書,已發送或發送中……
請注意查收……
如果沒有,請一定查看【垃圾箱】……
滿意請及時採納……
有問題請回郵或HI我……
(*^__^*) 嘻嘻……
FROM:情何以堪的你
PS:如果沒有,請一定查看【垃圾箱】……並核對郵箱再追問……
2、周星馳《功夫》中的鐵線拳是那個門派的?
回:
鐵線拳
拳術名稱:洪門拳術(別名洪門鐵線拳)
門派歸屬:南少林
拳術種類:南拳
3、鐵線拳怎麼樣練
「鐵線拳」乃為洪家至寶,是一套高級內功拳法,為廣東十虎鐵橋三遺技。鐵橋三原籍廣東南海縣人,生於1813年,卒於1886年即是光緒十二年。鐵橋三原名梁坤,年幼時投拜少林洪拳巨子,福建蒲田少林僧人覺因和尚學技,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於七年而盡覺因真傳。「鐵線拳法」系以鍛煉五臟六腑,強健體魄為主,以十二字訣為用,即剛,柔,逼,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等十二支橋手。練習鐵線拳除了要注重十二支橋手外,對發勁及七情聲息,發音未最重要,每一式的發音皆以調節五臟六腑為主,臟腑得調,氣血循環有序,陰陽和合,能勁力達內外,獲得強筋健骨之效,因此洪家歷代先輩習此拳者多享有高壽。
廣東十虎之十鐵橋三梁坤
正名梁坤,有洪拳大師之稱。與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共稱「廣東十虎」。少時拜少林名手金*李鬍子為師,平生好習拳技,游覽各地,尋師訪友,苦練少林武術,練得橋手如鐵。好與佛家往還,在廣州市彩虹橋廣昌梁布廠任教,技壓各方拳勇,聲名大振。生於遜清嘉慶年間,歷咸豐同治兩世,卒於光緒十二、三年間。鐵橋三之死,乃因在海幢寺隨圓光和尚練習三十六點銅環棍,積勞成疾,鐵橋三因染有阿芙蓉癖者,圓光和尚命其戒煙,鐵橋三從之,決心戒絕,苦練棍法,但因年事已老,體力不勝,染病而卒,享壽七十高齡。
陸阿采
廣東駐防旗人。幼喪父母,依其族叔為活。叔遇之虐,衣食皆缺。阿采苦之,悄然逃他方為佣,其時才十二歲,伶仃孤苦,艱困備嘗,某日因看神功戲而遇一異僧(一說是少林三德和尚),拜師學技七年,在異僧之薦,投九蓮山少林跟至善習武。火燒少林寺之後,多方逃竄,隱於羊城,收黃飛鴻之父黃麒英為徒,繼而退出武林,居樂善山房,致力醫學,不談技擊。阿采老病死於家,享壽六十八,平生只授過一個徒弟,就是黃麒英。平生精於花拳,故有花拳陸阿采之稱。
第一式 敬禮開拳第二式 二虎潛蹤第三式 雙劍且橋第四式 老僧挑擔第五式 驚鴻斂翼第六式 左右寸橋第七式 三度珠橋第八式 大仙拱手第九式 二字箝陽馬第十式 掩護丹田第十一式 抽手護胸第十二式 兩手遮天第十三式 秦瓊獻鐧第十四式 餓鷹撲食第十五式 迫橋第十六式 定金橋第十七式 虎嘯龍吟第十八式 雙寸橋第十九式 制橋第二十式 分金槌第二十一式 二虎潛蹤第二十二式 扇面子午第二十三式 開弓射鵰第二十四式 外膀手第二十五式 外膀手二第二十六式 柔橋內膀第二十七式 內膀之二第二十八式 訂橋第二十九式 柔橋第三十式 遮頭第三十一式 托掌第三十二式 定金橋第三十三式 側身寸橋第三十四式 制橋第三十五式 分金橋第三十六式 扇面子午(左勢)第三十七式 開弓射鵰(左勢)第三十八式 外膀手(左勢)第三十九式 外膀手二(左勢)第四十式 柔橋內膀(左勢)第四十一式 內膀之二(左勢)第四十二式 訂橋(左勢)第四十三式 柔橋(左勢)第四十四式 遮頭(左勢)第四十五式 托掌(左勢)第四十六式 定金橋(左勢)第四十七式 側身寸橋(左勢)第四十八式 制橋(左勢)第四十九式 分金橋第五十式 扇面十字手第五十一式 雙遮手第五十二式 白虎獻掌第五十三式 猛虎爬沙第五十四式 定金橋第五十五式 虎嘯龍吟第五十六式 雙寸橋第五十七式 制橋第五十八式 分金拳第五十九式 二虎潛蹤第六十式 麒麟步第六十一式 夾木槌第六十二式 提壺敬酒第六十三式 橫割手第六十四式 內膀手第六十五式 內膀柔橋第六十六式 內膀柔橋第六十七式 遮頂第六十八式 托掌第六十九式 虎嘯龍吟第七十式 寸橋第七十一式 制橋第七十二式 分金槌第七十三式 十字手第七十四式 遮天第七十五式 驚鴻斂翼第七十六式 韋馱獻杖第七十七式 雙遮頭第七十八式 迫橋第七十九式 定金橋第八十式 雙寸橋第八十一式 十字手第八十二式 分金拳第八十三式 二虎潛蹤第八十四式 收式
4、鐵線拳創始人
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廣東十虎」之首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來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自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5、關於一種養生拳法
這叫 六字訣
噓,呵,呼,呬,吹,嘻
每個字,每個口型對五臟有不同的影響,上網搜下就知道了,馬禮堂老師有曾經有不錯的講解。
6、鐵線拳實戰性強嗎?怎樣用到實戰中?
鐵線拳是一種漢族拳術,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廣東十虎」之首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去病延年之效。
7、練習少林鐵線拳有什麼要求?
鐵橋三1813年出生,原名梁坤,廣東南海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少時拜少林名手金李鬍子為師,平生好習拳技,游覽各地,尋師訪友,苦練少林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
後來,梁坤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名聞江南的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7年。梁坤既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拿手本領都傳給他。
覺因和尚在110歲時圓寂,梁坤失去恩師後不想繼續在寺中修行,於是離開寺廟下山居住。
據傳說,有一天梁坤在長堤散步,見到有人在表演武術,圍觀的人很多,氣氛甚為熱鬧,紛紛扔錢捧場。梁坤見到是這種江湖武功時,心裡頗有些不以為然,於是比武興致大動,主動說也要給眾人表演一番。
梁坤當場挑選了圍觀的6名群眾,讓他們吊在自己的手臂上走了上百步,卻始終面不改色心不跳。群眾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都說他的鐵臂是前所未見的神力。
憑著這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坤開始在廣州揚名,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而眾多家庭也都紛紛請他教授子弟。因為他在家排行第三,所以當時人便稱他為「鐵橋三」。
此後,鐵橋三以一身武藝行走江湖,不僅廣收門徒,而且經常資助窮苦子弟,行俠仗義。到清代光緒年間,他已經是名滿南粵大地的武林高手,位居「廣東十虎」前列。
鐵橋三在廣州期間,主要居住在海幢寺。他經常與寺中的和尚塵異、修己、智圓等人互授拳棍之術,切磋武藝。這個時候鐵橋三已經創出鐵線拳,他把自己的絕技悉數拿出來與眾和尚交流,而寺中和尚也把鼠尾棍法傳授給他。
鐵橋三最大的貢獻是創立完善了少林鐵線拳。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鐵橋三的絕技。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
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祛病延年之效。
當時,廣州河南富商蔡贊、富家子伍熙官等相繼聘請鐵橋三到家中教習。鐵橋三利用這個機會,更加加強了自己在武功上的修煉,同時還有意收了一些有天分的徒弟,例如育善堂中醫施雨良及孖指添、區珠以及林福成等人。
這些徒弟拜入他門下後,鐵橋三都把鐵線拳法傳授給他們。鐵橋三曾對眾弟子說,鐵線拳是洪拳至寶,弟子們一定要謹記在心,切勿濫傳輕泄於世。他的首徒林福成後來把鐵線謄傳授給黃飛鴻,讓這套拳法益發發揚光大。
鐵橋三對武學之道從未感到知足,而是更加精益求精。當他聽說新會的外海鄉茶寇庵寺有名叫做意誠的和尚非常擅使五點梅花棍,不顧年老體邁,親自前往討教,直到把這套棍法都學到手才回到廣州。
鐵橋三在武術上博採眾長,聲譽傳遍武林,進入老年之後身體卻一直很虛弱,又因在海幢寺隨圓光和尚苦練三十六點銅環棍,終於積勞成疾,1886年,鐵橋三染病而卒,享壽七十高齡。
8、鐵線拳怎麼練
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練橋手之用,是「廣東十虎」之首抄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知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道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9、中國鐵線拳的打法
第一式敬禮開拳
圖解:面南自然而立。雙手下垂,腰正頭平,斂神靜氣。隨後吊左腳(腳尖著地,腳跟離地),曲右膝,右手成拳,左手成掌(四指撐天),提至右胸前腋下,再一齊堆出,拱手頂禮(如圖)。
此為洪拳有名之拜謁橋手。
要旨:出手時目向前視,口唇吸氣閉緊。內力悠然貫於橋拳掌中。
實戰:當我靜立時,若敵一拳由中路打入,我可立出此拳掌,連消帶打,再順勢扭手,成雙掛拳打落。可參看工字伏虎拳之第九式。
注示:此敬禮開拳,中藏深義。其吊腳勢表示鞠躬,左掌像月,右拳像日,合而為一「明」字。相傳洪拳祖師以此暗喻反清復明之志。此勢又名拜謁橋手,乃洪拳連消帶打法門之一。
第二式二虎潛蹤
圖解:承上式。扭手一收,在兩手變拳時口喝一聲「哈」,接著雙拳立即向上打出(可參看工字伏虎拳第九式)。然後氣呼至盡,合口,將拳藏腰收後,貼於命門穴;同時收回吊腳,胸部挺直,眼平頭正,兩腳直而不曲(如圖)。
是旨:合口,以鼻呼吸,連作三次;注力於兩臂。
實戰:此勢由拱手而變雙掛拳打出,然後藏拳於腰後。義見第一式,此略。
此勢旨在修煉內功,以鼻調息,蓄宗氣於胸,並注之於胸。
注示:凡練洪拳者,切莫小視此式。須知此挺胸合口注力之法,乃洪拳內功產生之秘要。
久習此法大有益於肺部。
第三式雙劍切橋
圖解:承上式。將所藏兩拳,從後沿脅提上至胸腋;隨後拳心相對,松指放拳一夾成切掌,形如刀劍(如圖);同時開口呼氣,出「嗬」一聲。
此名雙劍切橋,指尖朝天而不向下。
要旨:切掌指尖向上,掌心相對。發「嗬」聲時先抱納一氣,再行呼出。以聲帶勁,注力指掌。
實戰:此勢一法三用:一練夾力;二練沉肩;三練刀掌。
實戰中,夾掌可以夾人頭部,沉肩可以穩身定橋,而以掌化刀,則可以寸勁打人。
此屬洪拳近身短打之法。
注示:此雙劍切橋,無形無勢,似極簡單無力,但洞悉洪拳者,皆知其含義不淺。蓋洪家技擊,講究近身短打,貼馬擒拿,其所有功夫,無不由短橋發力而成。
此勢正是練短力之法,習者切勿忽之。
第四式老僧挑擔
圖解:承上式。兩切掌向外一攤(掌心朝天),接著分三節握拳:第一節屈握四指;第二節指扣掌心;第三節拇指合於食指之上成拳(動作要快)。然後兩手離肋往上一抽,成外頂之勢,兩拳相對於雙肩之間(與腮部平行);同時口出「吃」一聲。
要旨:兩手握拳與頂抽拳要一氣呵成。
實戰:此勢主練肩膊抽力之勁。「吃」一聲,乃以聲催力。
當我勢如上式時,若敵前來抱我,我即抽手頂,以此法擊其心胸。在近身短打中,此勢頗具威力。
注示:此法尚有強身健體之功效。凡肩部諸症,如肩周炎、肩關節痛等,練此法百日,必收奇效。惜今人鮮如也。
第五式驚鴻翼
圖解:承上式。將左右兩拳由上向下切落,放拳變掌,口出「吃」一聲。掌對腰中,腕貼盆骨,手向後,指尖朝外(如圖)。
要旨:放拳切掌要有力。口出「吃」聲
。
實戰:此勢為冚手,由此可變標串掌攻敵。
注示:南粵洪拳,有一門三家之說。一為南少林之洪拳,由福建少林寺覺因和尚及感法禪師傳入,以鐵橋三、顏耀庭、顏殿雄為代表;二乃洪門中所有拳術之通稱;三指粵人洪熙官所創之拳術,亦叫洪拳。
鐵線拳為覺因和尚所傳,由鐵橋三行之於世,乃南少林之「洪拳」,學者當體認之。
第六式左右寸橋
圖解:承上式。將腰間兩掌,各向左右標伸而出,同時口出「噝」一聲(如圖)。
要旨:臂直與肩平。
實戰:此勢為左右齊攻之法。
注示:此法固可攻敵,但其深義,卻在練鐵橋手。
欲使手橋似鐵,全憑練此標指之勁。初練時空臂而發,繼則以沙包縛臂,初僅三五斤,漸而加至百斤,最後雙臂能承重五百斤以上,便告功成。
當年鐵橋三便以此鐵橋手而一舉揚名。可知此法非同尋常也。
第七式三度珠橋
圖解:承上式。左右手一沉,兩掌變一指撐天勢,同時口發「噝」一聲(如圖)。此名珠橋手。
然後獎左右珠橋手徐徐收至肩上耳下,再緩緩向左右推伸而出,連續三次。
此名三展手。
要旨:沉橋發聲,三展珠橋時要挺胸,力貫兩臂。
實戰:當我勢如上式時,若敵出手截我中臂,我即沉抽後,反夾其臂。此乃洪拳之拑夾手法。
注示:此勢除作夾橋之用外,尚可練橋手之勁力。
第八式大仙拱手
圖解:承上式。在三展珠橋之後,將兩手收回於肩,右手轉握成拳,左手化掌,隨之徐徐向前推出。口合不出聲(如圖)。然後再轉扭兩手成拳,抽後藏於腰脊處。
要旨:兩手推出時,拳略後於掌,成日月手勢。
實戰:此勢可用於推擋正面撲來之敵。
注示:此大仙拱手,形似拱手開禮,實有不同。一般拱手禮,義在練橋;此勢則義在拳掌之發。
鐵線拳七十勢,勢勢雖不離技擊,但究其根本,卻在於拳掌勁力之收發運用。
廣州洪拳前輩邱全先生曾說,洪拳乃南少林一派拳術之內功精髓。筆者認為,鐵線拳則是洪拳內功之根本法門。
出大仙拱手時,不可圖快。一定要力貫指端而徐出,否則難有內功之效。
第九式二字拑陽馬
圖解:承上式。兩拳藏腰不動,左右兩腳分開橫移:先擺腳尖,後擺腳跟,再擺動腳尖,屈膝成馬(如圖)。此時兩腳距離約一尺二寸。
此名二字拑陽馬,洪拳習稱為「腳開二步半」。
要指:雙膝微曲,兩腳展開,力貫於下勢如拑夾,足趾緊著地面。口合不發聲。
實戰:此勢落地生根,敵固難撼;而我出手攻敵,力量倍增。
注示:洪拳特重腰馬。其練馬之法,初練立勢,次則練此二字拑陽馬。久之馬步堅穩,如銅澆鐵鑄。最後再練四平,直至落地生根。
相傳鐵橋三馬步落地,左右各以大漢六人用繩扯其雙腳,巋然而不可動。
第十式掩護丹田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轉出背後兩拳,成十字鉸剪手:右臂在下,左臂在上,交加護住臍下丹田部位(如圖)。
此名下金剪手。
要旨:兩手拳臂相交一截;同時合口,鼻發「唔」聲,以氣助力。
實戰:當我勢成二字拑陽馬時,若敵一拳入中擊我下腹,我即出此剪手,截斷其臂。
此勢為洪拳絕手之一。
注示:此勢出如利剪,十分厲害,乃洪拳著名之常用手法。
練習此法,需日截一木手樁,至能斷二寸圓雜木者,方告功成。而由此斷鐵彎銅,殊非難事。
第十一式抽手護胸
圖解:承上式。先口發「嗬」聲,呼出濁氣;然後將原來之金剪手向上一抽,至與喉部相齊(如圖)。
要旨:金剪手上抽時,左臂力向外壓,右臂力向內勾,注氣發力。
實戰:此勢為護中手法。當我手護丹田時,若敵一拳襲我心胸,我即可以此式將其來拳撐開。然後或外剪挾斷其臂,或順勢變掛拳擊其頭首。
注示:此勢為洪拳有名之中金剪手,又名雙閘手。
洪拳金剪手,有上金剪、中金剪、下金剪三勢。前勢護腹,是下金剪;此勢護胸,為中金剪;下勢遮頭,為上金剪。皆屬洪拳之截橋手法。
此法專門斷人手橋,以外剪為要。
第十二式兩手遮天
圖解:承上式。先吸入一口氣,然後發出「喲」一聲,將力貫於肘節之間;緊接著兩臂夾力往上一抽至額頂,雙拳隨之半開變掌(如圖)。
此勢又名上金剪。
要旨:兩臂抽至額頂,拳疾變掌。
實戰:此勢為護上手法。當我勢成中剪手時,若敵一拳劈向我頭,我即可以此格擋。
注示:此勢雖有技擊之用,但真義不在技擊,乃在練肩肘之勁力。而肩肘一旦力厚,則無論何拳打擊,都有雄勢。
此外,修煉此式還能治肩頸綜合症。
第十三式秦瓊獻鐧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變,靜心注力於左右兩肘間;力足後,兩往下一沉,傍至腋下,同時口出「嘻」聲,雙掌成爪,掌心朝天(如圖)。
要旨:沉發勁,口出「嘻」聲。挺腰使肩頸大貫筋能動之有力。
實戰:當我兩手遮天時,腰肋空虛;若敵一拳趁虛而入,我即沉一逼,以此勢攔截。
注示:此勢除能截手攔橋外,還能練肩膊之勁,以及旁觸後撞之功。
此乃洪拳有名之千斤墜肘法,不可小視。
第十四式餓鷹撲食
圖解:承上式。開腳轉坐低樁成半四平大馬,隨即俯腰,兩手分向左右,肩腋與膝相接,反掌朝天,如餓鷹展翅(如圖)。
要旨:低樁坐馬,昂首視前,手開如翼,合口閉氣。
實戰:此勢為洪拳中之鷹形身法。唯求形僇,不論技擊。旨在練低蹲腰馬與反掌展臂之力,使腰馬橋手均成極度之狀,逼迫勁力增長。
注示:洪拳素重內功,有所謂逼生內功之法。諸如三展手、標指、反手坐勢等,餓鷹撲食亦屬此類。練鐵線拳者,當知此拳以內方招式皆為此而立。
第十五式迫橋
圖解:承上式。腰馬一挺而上,全身振起,由低樁轉為高樁,將四平馬換回二字拑陽馬,接著疾收展開之兩臂,經胸前向左右逼開;兩一沉傍腰,掌心向上,同時口發「」一聲(如圖)。
此名迫橋,為洪拳十二橋手之一。
要旨:換馬要穩。沉、托掌,喝一聲「」,助力逼橋。
實戰:此勢躍身而起,勁猛沖天。但義不在技擊,而在迫橋。久練沉托掌,對敵時以此擊人下顎,便可置其死地。故此迫橋實屬洪拳絕命手之一。
注示:洪拳之論技擊,不在乎打人什麼部位,而專取內功,若內力充沛至拳如錘,掌如刀,指如鉤,橋如鐵,又何患堅而不摧。故凡練洪拳者,不知修習內功之要,是謂枉勞,必將徒具其表。
觀近百年洪拳諸家中,若論內功修煉之法,當首推鐵線拳。故鐵線拳一向獨門秘傳,從不公開。直至林世榮先師將其弘揚普教,方漸為人知。
第十六式寶金橋
圖解:承上式。靜心注力於兩手大拇指及手腕下,隨後變四指撐天掌向前推出(惟拇指直向)。同時口出「嗬」聲,眼視前方(如圖);然後將勢定住。
此名定金橋。
要旨:貫力於橋手指掌之中,推掌時頭要平,腰不可太挺。
實戰:此法用於推敵。通常在以迫橋格開來拳後發出。若敵較近我身,亦可以尋其空虛之處,用此掌推擊之。
注示:此定金橋,為洪拳十二橋手之一。其旨仍以練橋力為主。習者要注意貫力於手臂之中,沉穩而出。若只求技擊,不重內功,則技擊終顯淺薄。
第十七式虎嘯龍吟
圖解:承上式。將原二字拑陽馬向外略轉,上身一坐,成插腰坐馬勢;同時飛肘拋,掌心向上,置於耳下;口出「」聲(如圖)。
要旨:坐四平八分馬,連續拋上下數次。每次皆發「」字音。
實戰:此勢為短打手法。當我定金橋時,若敵趁勢向我抱撲而來,我即可一坐馬,以此拋手擊他。
注示:此勢以坐勢練馬,以拋練頂力。坐馬拋一穩,則擊人之力倍增。
相傳練習此法,乃取兩沙包,坐馬拋,左右擊之。
第十八式雙寸橋
圖解:承上式。左右兩足內轉,隨後腰身一挺聳起,兩掌向下,運至胸前腋底一拍,立即朝前標出,口出「」聲(如圖)。
要旨:變四平馬為二字拑陽馬,掌指標直,腰身挺起。
實戰:若我拋中敵,即可隨發此勢,沉掌一拍,立變標指插其喉頸要害。
注示:此雙寸橋,又名雙標串掌,乃洪拳十二橋手中之寸橋;其力在指端而出手如劍。
然欲使十指如劍,則須練硬功。其練功方法,容候另述。
第十九式
圖解:承上式。二字拑陽馬不動;將兩掌由上向下一運,收至雙耳旁,掌心斜朝下;隨即分三節握拳,漸貫力入拳中,再徐徐向臍下斜出,同時口出「」一聲(如圖)。
要旨:握拳向臍斜出,勁力要足。
實戰:此勢為洪拳十二橋手之一。當我標指時,若敵乘我橋下空虛而入,我即雙手向下一運,分撥開其拳掌,然後上抽斜下而出,以拳制之。
注示:此制橋由上向下,斜冚而出。不論直拳、橫拳還是拋拳,只要由中下路而入,皆可制之。但若遇掛槌由上而來,則須先避其銳,再以法制之。
第二十式分金槌
圖解:承上式。兩拳變十字手收回胸前(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如圖),然後鼻發「唔」聲,身腰一挺,兩拳分別向左右劈出。
要旨:頭平目正,兩拳劈開分攔要猛。
實戰:當我以上式制敵時,敵若再出另一拳打我,我即先變金剪手攔截,然後兩手分開一劈,用此分金槌打他。
注示:此式去勢兇猛,以橫槌打人中路,力發千鈞,中者不死亦殘,非同小可。由金剪手變分金劈攔,乃洪拳絕技之一。
第二十一式二虎潛蹤
圖解:承上式。以內合二步半收馬,三挪而雙腳合攏;同時與之對應,將分金兩拳分三次後收,最後人成立式,藏拳腰後(如圖)。
要旨:收拳時出「嗬」音,呼出濁氣。
實戰:此勢為洪拳之呼吸氣法,以備下勢之展開。
注示:洪拳講究運氣調息,以為內功基礎。此時將濁氣吐盡,則下勢隨時可開。
第二十二式扇面子午
圖解:承上式。左腳前開一步,右轉身成右子午馬勢;同時雙拳從背後抽至胸前交加一截,成中金剪十字手;隨之合口閉氣,鼻出「唔」一聲(如圖)。
要旨:馬步手勢連貫而成,馬要穩,橋要硬。
實戰:此勢用於攔截右方來拳,為金剪手之變化。
注示:洪拳金剪手,除上、中、下三式外,尚有此右金剪及左金剪之變招。
第二十三式開弓射鵰
圖解:承上式。口發「」一聲長響,兩拳隨聲一劈拉開,左右與肩平;身略傾斜,目視左拳,馬成子午(如圖)。
要旨:拳隨聲變,身略傾斜。
實戰:此勢由金剪手變化而來。金剪手是截,此勢是劈掛,合而為洪拳中有名之截掛勢。
凡金剪手之用,無非一般一掛。或由截變掛,或由掛變截;皆是硬橋硬打,十分有力。
注示:平常單練此散手招式,便足以防身。
第二十四式外膀手
圖解:承上式。左拳不變,右拳變一指掌(即單伸食指,餘四指微曲);然後合口用鼻,連發「唔、唔、唔」三聲,右手一指掌隨聲悠然轉向胸前,掌心向外(如圖)。
此名外膀手。
要旨:右掌轉至胸前後,目視左拳。
實戰:此勢旨在修煉內力,不作技擊論。
注示:傳統洪拳,以三大手為根,三大馬為基。所謂三大手,即一橋二剪三膀手。
一橋指十二枝橋,即剛、柔、迫、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十二手橋。
二剪指上、中、下、左、右五種十字金剪手。
三膀手即內膀手和外膀手。
而三大馬即是子午馬、四平八分馬及二字拑陽馬。
學者若如能悉知此橋、膀、剪、馬,則洪拳神髓可盡得之。
10、鐵線拳可以看書自學嗎
可以啊,不過只能是表演套路就是養生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