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頂天立地

養生 頂天立地

發布時間:2020-07-19 11:07:02

1、尋找"為中國自豪"的10個理由

、 歷史悠久。中國人有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人獨立完整的文明體系薪火相傳,雖然歷經劫難,沒有斷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 文明進步。中國人在有史以來的五千年間,就整體而言,在大部分時間中處於人類文明的領先水平。

3、 地大物博。有史以來,中國人穩定而又持續地擁有了亞洲最適宜於人類生存的廣大地區(華夏九州的大好河山),所謂「江山社稷」固若金湯,縱然一時失手,終將收復如初。

4、 人口眾多。有史以來,雖然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然而卻能夠始終保持人丁興旺,國家民族的生存基礎沒有動搖。

5、 語言文字。有史以來,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語言文字和思想信念沒有被破壞,始終一貫,連續完整,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倖存。

6、 發明創造。從「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就可以得知中國人具有發明創造的天才智慧,與那位「普羅米修斯」的盜竊行為大相徑庭,兩相對比可以發現不同的心境和態度,仰或掩蓋著某種歷史之謎?中國人很清楚,勤勞智慧沒有必要大肆渲染,更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至於伏羲畫八卦、女媧制陶器,神農氏創立農業、發明醫葯,軒轅氏創立工業、發明舟車等,無不是勤奮好學、辛苦勞作的結果。今世所謂「四大發明」在中國人的發明史上只不過是晚期的幾件作品而已,其餘無數重大發明創造,為西人所不能盡知者。

7、 生活水平。有史以來,中國人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的整體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和高水平的。只要我們看看四、五千年以前的彩陶(仰韶文化)就知道當時的生活水平!

8、 生存能力。中國人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極強,此歷史所證明者,毋庸置疑。

9、 經濟發展。養育了最多的人口,維持了最長的歷史,保證了文化藝術的不斷進步。

10、 偉大人物。中國固有之學主要在儒、道二門,儒門聖人是孔子,道門聖人是老子,其餘人等不足與相提並論,千古以來莫不如此。孔子、老子之後,又有分門別類的學問和相對「專業」的「聖人」:如醫家有「醫聖」張仲景、書家有「書聖」王羲之、兵家有「兵聖」孫子,詩家有「詩聖」杜甫……所謂「聖人」的評價標准揭示了一種登峰造極的人品,無論言行功德、學問修養,無不樹立起中華民族的人生豐碑。中華諸子百家,人物眾多,外國人實難望其項背。在尚武爭霸的現代社會,只一個「孫子」就足以傲世天下,其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已經達到無窮之境界。

11、 思想理性。沒有真正的宗教束縛和思想禁錮,講道論理,善於思考。中國人最佩服(心服口服、內心折服)的不是虛妄而武斷的「上帝」,而是真實親切的「聖人」。中國人最看重的不是權力和財富,而是道德和學問。中國人最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傑,不求神異靈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12、 精神境界。獨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學術研究始終未曾泯滅。

13、 天下一體。漢語中有「天下」一詞,其眼光、胸懷和度量足以證明其偉大。

14、 以德為重。尊道貴德,仁義道德,重德輕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養。

15、 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動靜相兼;不驕不躁,剛柔相濟;不偏不倚,不離不棄。唯有如此大德,不計較一時之成敗,不糾纏一時之榮辱,沒有患得患失的負擔,沒有輸贏勝負的束縛,超然自處,不為外物所困,不為功利所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受制於人。惟其如此,中國人能夠始終保持從容自得,沒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誤,沒有顧此失彼的焦慮,沒有進退維谷的困境,逍遙灑脫,頂天立地。

16、 陰陽之道。陰陽互補,陰陽相得,虛實相應,相反相成,恩威並重,進退自如。惟其如此,中國人具備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逆來順受」的智慧和「忍辱負重」的能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為一時悲喜所累,寵辱不驚,謂之通達之人。如此處事者,人所不堪,無動於衷,世俗苦惱,無所牽掛。反觀對照,那種「知進而不知退、知剛而不知柔」的人,哪有一個能夠長久的呢?

17、 道法自然。「道」是中國人的思想法寶和精神支柱,所謂「有道之人」、「得道之人」那可是做人的極致,除此而外,無可稱道。

18、 仁人志士。孔子曰:「仁者愛人」(《論語》)。所謂「仁者無敵」,蓋由此矣!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又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如此人生信念,賦予中國人不可磨滅的偉大品格!

19、 禮儀之邦。中國人不怕失敗,不怕吃虧受屈,唯怕「失禮」。注重禮節的國家,人們不懼生死而懼禮儀,所謂「死生事小,失節事大」是也,這是何等豪邁慷慨。

20、 君子之國。中國人的文明開化甚早,不求禽獸之欲,不懼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強之氣,不欺弱小之輩,不興不義之師。所謂「君子」,這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傳》和孔子的《論語》樹立了一個君子應該具備的標准和規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謂「小人」和人們所說的「壞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21、 浩然之氣。《孟子》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這種大丈夫氣概就是無敵於天下的「浩然之氣」。中國人有如此大丈夫之人品,豈不偉哉?

22、 以和為貴。「禮之用,和為貴」,這是中國人的人生信條,禮儀之邦的「禮節」是一種原則性,以和為貴的「宗旨」是一種靈活性,既能夠堅持原則,又能夠靈活應用,不改其志,不易其節,又不失變通的智慧,這是何等聰明之人?歸根到底,「禮節」是權宜之計,「和平」才是長久之計。

23、 謙虛好學。謙謙君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有過則改,這就不至於糟糕透頂。

24、 文武興國。文武雙全才能安邦定國,文事不廢武備,軍備不忘文化。止戈為武,是武備之本義,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上上之策,古今知兵者不可不察。

25、 忠孝治國。孝敬父母,忠於祖國,所謂「愛家護國」的責任和「保家衛國」的義務,引而申之,天經地義的法則,長治久安的法寶。

26、 倫理安人。中國人講究「天倫」和「人倫」,由於「天人合一」原理是基本原理,「天倫」就成為「人倫」的「原則」。因此,中國人的倫理是一種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一種自覺的人生智慧,而不是外加的「游戲規則」。心安理得,心悅誠服,不需要以勢壓人,只可以以理服人,天理人情,人心自有公斷,無需強加於人。「天行健」,所以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所以說:「君子以厚德載物」。法天象地,這不是天經地義嗎?誰能夠否認這個「天理」啊!

27、 尊師重教。從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唯其如此,開啟智慧,堅持真理,明辨善惡,判斷是非,有「孔聖人」一夫當關,各種歪門邪道「萬夫莫開」。中國人不會被人所誤導,亦斷難為人所迷惑,域外種種「宗教神怪」終不能在我中華誤國誤民。所謂「中國無宗教」者,誠哉斯言!在所謂「天人合一」的信念之中,天人不二,神人不二,縱然皇皇如「天帝」者,亦不能怪異於人,道德信念發自內心,又何必求異教束縛我心,豈不悲乎?

28、 尊重女性。從「女媧補天」到「觀音救世」,從天上的西王母到世間的巾幗英雄,娥眉不讓須眉者不可勝數,那些頂天立地的「女中丈夫」,何曾絲毫示弱於男兒?

29、 蓋世奇功。「女媧補天」的壯舉,「誇父逐日」的勇氣,「精衛填海」的鬥志,「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有那惡戰不休的「刑天」,那種氣勢,誰人能敵?

30、 龍的傳人。人類古代文明都有「圖騰崇拜」的歷史,這是人類思維的雛形,是所有民族思想史的出發點。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崇拜相比較,無論羅馬人的「狼圖騰」,還是英美國家至今猶存的「鷹圖騰」,或者其他民族的「虎圖騰」和「牛圖騰」,無不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唯有「中華龍」是個無所不能的神靈!「牛頭馬面」、「獅鼻兔眼」、「虎掌鷹爪」、「鹿角蝦須」、「蛇身魚尾」……無數優秀品質集於一身,「春分則登於天」、「秋分則潛於淵」,或者「興雲吐霧」,或者「隱介藏形」,或「魚」、或「馬」,或「山」、或「水」,可為「火龍」,可為「水龍」,亦或「金龍」、「土龍」,神通廣大,變化莫測,反映了中國人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和凝聚力。若論思想境界和文化性格,中國人的先天優勢誰人能比?如此看來,偉大與渺小,狹隘與廣博,不是一目瞭然嗎?

31、 龍鳳呈祥。單說「龍」的神奇,似乎已經登峰造極,然而,中國人又設想出一幅更加輝煌的文化宏圖:龍鳳呈祥!這真是不可思議!「龍」有「鷹爪」,依然具備了鳥類的品德,為什麼又要創造出一個「鳳凰」呢?《尚書》:「欲不可縱,物不可極」,龍之為物,可謂極矣!怎麼辦呢?這就是「鳳凰」的妙處!《易》曰:「亢龍有悔」、「潛龍勿用」,這就是天道,只有龍鳳呈祥,方顯「群龍無首」的智慧,只有這樣,偉大的巨龍才不至於孤獨和瘋狂,才不至於離經叛道!只要不背離天道,偉大的龍就不會自我毀滅!何謂天道?《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天道就是陰陽之道!龍為陽,鳳為陰,只有龍鳳呈祥,才能陰陽合德,和合之美,盡在不言中。

32、 象形文字。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具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象形會意,既可以形象直觀,又可以抽象演繹,象徵意義和引申義以互不相妨礙,反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唯有漢語文字能夠做到這一點,這不是一個奇跡嗎?如:「本」和「末」,「上」與「下」。「陰」與「陽」,「虛」和「實」,「剛」與「柔」……如此之類,皆相對而言,指示而出。「本」就是樹木的根本,「末」就是樹木的末梢。所謂「本末倒置」不是很好理解嗎?至於「上」與「下」,一目瞭然,不言自明。「陰」是山的陰面,「陽」是山的陽面,如此定義陰陽,復雜的自然現象,深奧的哲學思想,巧妙的人生智慧,昭然若揭,其理甚明。「虛」是一種太虛境界,「實」不過是殷實之家,相對比較,那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啊!「剛」為金之性,「柔」為木之性,金木之別,人所共知,物理屬性與生態利害判然,形象之美與音韻之美無比真切地表現了出來,這是多麼優美的一種文字啊!

33、 成語詞彙。漢語詞彙,特別是成語,講究偶聯、對仗,此陰陽之妙,道理頗深。言簡意賅,文淺意深,一舉兩得,涵義豐富。漢語是一種富有詩意的語言,是藝術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如:扭轉乾坤,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顯微知著,借古諷今,水火不容,江山永固……再如「游泳」、「旅遊」、「觀察」、「朋友」……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想像是外語所沒有的。無獨有偶,成雙配對,其中奧妙,唯有陰陽理論可以揭示出其中蘊含的玄機。關於這一點,我將在《奇妙的漢語言文字》一文中詳細論述,此不贅言。用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豐富的意義,這就是漢語言文字的神奇效果。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像漢語言文字一樣簡明扼要地表達,一定會出現大量的廢話,那不是多餘嗎?

34、 飛天壁畫。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舉世無雙。西方神話中有長翅膀的小天使,顯然,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翅膀是不能夠飛翔的,哪怕是天使也不例外。但是中國古代藝術中的「飛天仙女」就能夠無翅而飛,而且飛的極其瀟灑自如,自由自在,無所依傍,這不就是中國人藝術想像力的過人之處嗎?

35、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是在甘肅武威市「雷台」遺址所出土的一件東漢青銅藝術品,這匹神馬無翅而飛,橫空而走,雖迅疾如飛燕者所不能也,這和西方人想像中的「飛馬」形象實在有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36、 萬里長城。橫貫東西,跨越千山萬水的長城,隨山起伏,涉水凌雲,宛若一條巨龍盤踞在亞洲,雄偉壯觀,靜中寓動,河山為之增色,九州連成一片,北國萬里風光,儼然一幅圖畫。這不是一種巨大的藝術創舉嗎?能做出這種藝術效果,怕只有中國人了。

37、 建築藝術。中國所獨特的建築藝術,以「大屋頂」為最。翹角飛檐,立柱斗拱,高台之上的大殿,就有了活的靈魂,虛實結合,動靜相兼,寓動於靜,靜中有動,若行若止,若舉若飛,若有所待,若有所望,庄嚴而不僵硬,靈活而不輕浮,這就是中國人所達到的藝術境界。無數亭台樓閣、廟宇殿堂,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靈感。

38、 曠世柔情。《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情懷有誰能夠超越呢?

39、 行俠仗義。無論青史留名、萬世流芳的先秦「義士」,還是《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闖盪江湖,橫行天下,盜亦有道,這是中國文化化腐朽為神奇的精彩之處。強盜土匪,地痞流氓,惡霸豪強,一介武夫,能夠曉之以「大義」、諭之以「真情」,其「歸順詔安」之意,又豈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40、 古籍典冊。姑且不論「三墳五典」之類,只一部《四庫全書》,足可以獨步天下矣。

41、 文章之美。三千年來,中國流傳至今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奇文美賦,足見古人雄才大略,氣壯千秋。無論《左傳》和《孟子》,無論《楚辭》與漢賦,從《戰國策》到《古文觀止》,浩氣凜然,氣象非凡,文章之華美,精神之純粹,罕有能匹敵者。

42、 中華詩詞。由於漢字的藝術性很強,漢語在長期歷史沉積和無數學人的錘煉之後,漢語的字、詞、句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及其豐富,漢語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極強。漢語給人們提供了無窮的想像力。詩人最重要的特質是想像力,所謂浪漫氣質就是詩人最重要的特徵。因此,在漢語熏陶之下的中國人幾乎都是天才詩人,詩人氣質已經是中國人的普遍特徵,稍加引導和啟發,就會涌現出無數才情並茂的詩人和才華橫溢的詩篇。唐詩、宋詞是中華詩詞的傑出代表,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詩宋詞中得到了濃縮和提煉,它凝聚了中國人的自然知識和人生智慧,它寄託著中國人極其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無窮的藝術想像力。無論李白、杜甫,無論韓、柳和蘇、黃,無論陸游和陳亮,隨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絕世無雙的奇才。僅就洋洋數萬篇唐詩宋詞,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與之相比呢?沒有!

43、 明清小說。只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那一部都是舉世無雙的極品。《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世界上還有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藝術創造嗎?

44、 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鍾鼎文中我們就會感受到,那些遠古的漢字就像是鬼斧神工銘刻而成,古樸大雅,厚重端莊,那種強烈的藝術震撼力是從遠古而來,是從大地深處而來。至於秦篆漢隸,清雅秀麗,飄逸靈異,每當觀臨之時,一種神奇的感染力撲面而來。唐宋以降,漢字的藝術功能在紙墨筆硯的錘煉之中就誕生了洋洋大觀的中國書法流派,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無論在那裡,只要見到一個有修養的中國人拿起毛筆,在一張一無所有、潔白無瑕的宣紙上盡興揮毫,一番筆走龍蛇之後,轉眼間,滿紙雲煙,如夢如幻,作者如痴如醉,觀者無不傾倒!這個時候,誰不為中國人而自豪呢?

45、 中國繪畫。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大地灣的「地畫」就是一幅難得的絕筆。從仰韶時期的彩陶,發展到秦磚漢瓦的恢宏氣度,中國人的繪畫天才就已經是勢不可當了!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人的繪畫很早就具備了卓越的「寫意性」,獨特的寫意畫成為人間奇跡。而這種極其抽象的功夫,在西方繪畫中只有到了法國人畢加索的手裡才有了發揮的可能。而在中國,似乎天生如此,並且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魏晉時期有顧愷之,有唐一代是吳道子,中國繪畫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新的氣象已經蓬勃而出。宋元以後,從「松雪道人」趙子昂到華亭「香光居士」董其昌,其間誕生了許多國畫大師,使中國山水畫以及人物、花鳥無不精益求精,意境深遠,格調高雅,中國寫意畫的成就達到了巔峰,特別是明清時期發展壯大的文人畫,內涵豐富,意味深長,精美絕倫,蔚為大觀。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一脈相承,水墨功夫,清新秀雅,一派吞吐宇宙的氣象,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一片生機盎然的天地,方寸之間展現無限風光。寫意畫在平淡中得真味,精神到處,風雲際會,百態千姿,躍然紙上,萬象眾生,呼之欲出。

46、 中國音樂。西方音樂自十八世紀以來,真如洪水巨流,無論貝多芬,還是柴科夫斯基,其音樂成就似乎無人可敵,各種交響樂占居著世界各地的音樂廳,光芒耀眼,音樂高亢,歌聲嘹亮,幾乎令所有其他的音樂都黯然失色。然而,這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嗎?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發現於八千年前的精美的「骨笛」以及仰韶時期出土的大量的「陶塤」就足以說明中國音樂的早期成就已經非同一般。傳說在伏羲女媧之後,神農黃帝之時,中國所發明的樂器已經自成體系,這在戰國的「曾侯乙墓」中發現的大型編鍾為主的樂器體系已經充分得到了證明。鍾磬、鑼鼓、琴瑟、簫笛、塤龠……和西方交響樂中的器樂體系相比,在那些大型的編鍾和編磬面前,我們能不為之所動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只有和西方現代優秀的音樂成就相比,才能夠認識到中國古代的音樂成就。漢語中的「知音」一詞講的「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一曲《高山流水》成為萬世絕響(見《列子》「湯問」篇)。然而,真正的「知音」莫過於孔子,在《論語》的「八佾」篇中記載了孔夫子對於音樂的評價標准,從孔子對於《韶》樂和《武》樂的比較中,由「盡美」到「盡善盡美」的藝術升華,使我們對於音樂的理解就不僅僅局限於音樂本身了。再看道家,老子說:「大音希聲」,這在莊子「至樂無樂」的「天籟」境界中可以得到更具體的理解,那是怎樣的一種音樂修養啊?由此斷定,中國道家音樂和儒家音樂的成就是不容忽視的。

47、 中國戲劇。無論秦腔和京劇,無論越劇和豫劇,其綜合成就和藝術境界就全球而言依然是無與倫比的,莎士比亞的作品,無論內涵韻味,是絕乎不能相比的。

48、 中華美學。中華美學講究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所謂「中和之美」(儒家的崇尚)和「自然之美」(道家的追求)是把握美學標準的兩大要領,而那些孤立的美和純粹的美都是荒誕的和不完整的,謬誤在所難免,偏頗和缺陷的存在如何可以達到真正「完美」的境界呢?美的標准有陰陽虛實之別,有剛柔動靜之變,所謂「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雖各有其美,又何如完美之境界呢?人生之完美、天地之大美,必然是陰陽和合、剛柔相濟,相反相成、渾然一體,達到一種所謂的「化境」,這就是中國美學的特殊境界。美學的最高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易》之「賁」有「白賁」之意,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境,拙樸之美,淡雅之極致也。

49、 沉魚落雁。「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是中國古典美學所揭示的一種美學境界。所謂「沉魚落雁」的境界就是一種閑靜優雅、自然從容的境界,不驕不躁,不慌不忙,落落大方,款款而來,恬淡靜雅的風度,自由自在的氣度,氣定神閑,優哉游哉,這就是「沉魚落雁」的意境,一種美的狀態和意象。「閉月羞花」是指「月朦朧」、「花半開」的狀態,這是中國古典美學所揭示的「含蓄之美」和「朦朧之美」。值得注意的是,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意境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生命之美」和「生態之美」,這給我們一個啟發,美學原理和美學原則與生命的規律以及生態學原理是一致的,不符合生命法則和生態原理的美學就出現問題了。

50、 中國印章。「印章」是中國書法繪畫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藝術。繼承了甲骨文和鍾鼎文的古老傳統,「刻印」體現了一種極其古雅的藝術品味。「中國印章」集雕刻、繪畫、書法於一體,一方印章凝聚了多少中國人的智慧,濃縮了多少中國文化!

51、 中華寶玉。中國人對「玉」的崇尚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玉」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它是真善美的完整統一,是無比尊貴的象徵,有道是「黃金有價玉無價」。把玉的屬性和君子的秉性統一起來,美玉的純潔無瑕和君子的高尚品行相一致,外柔內剛、溫潤堅毅,只有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才能夠把「君子」和美玉統一起來。佩玉的傳統成為中國人最古老的文化傳統,這在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未曾中斷,這在《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身上得到了生動地體現,一塊寶玉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52、 中華奇石。中國人鍾情於石並欣賞奇石的傳統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丑石」與「美玉」成為互相對應的一個審美體系。石以丑為美,美在那裡呢?「瘦」、「皺」、「漏」、「透」就成為評判湖石的四個美學特徵,這和美玉的圓潤、光滑、精緻、細密的特點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一峰奇石,既丑且怪,既拙且朴,然而它卻是一個山水園林的點睛之筆!這是一種不假雕琢的天然之美,它賦予人工園林一種自然情趣,這種審美趣味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品味。

53、 中華瓷器。絲綢和瓷器成為唐宋以來中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它給中國贏得了許多聲譽。瓷器以景德鎮為最,一塊普通的泥土經過水火交融的鍛煉,奇跡就出現了:光彩奪目,晶瑩如玉,千姿百態,華美無比,這就是精美瓷器的藝術魅力。在瓷器的創造發明中,中國人把「女媧煉石」的神話變成了現實,化腐朽為神奇,化學變化和藝術創造相結合,人工之妙,造化之奇,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果把中國的瓷器工藝和義大利的玻璃工藝相比較,中國特色就顯而易見。

54、 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的一個縮影,是戰爭藝術和軍事智慧的結晶,一炮一馬,一兵一卒,縱橫車車,運籌將相,進退生殺,相互制約,行軍布陣,攻守應變,頗具人生智慧,表現出豐富的哲學思想。

55、 中國圍棋。中國圍棋是一種絕妙的發明創造,其中的藝術構思和思想內涵說明中國人具有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和發明創造能力,體現了中國人非凡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懷。圓形棋子主動,象徵天道;方形棋盤主靜,象徵地道;正合「天圓地方」之意。一種棋子,色分黑白,理通陰陽,道法太極,有天地日月之象,有乾坤開合之妙,虛實進退,往來變化,剛柔相推,攻守相依,忽如龍爭虎鬥,忽如二龍戲珠,忽然硝煙四起,忽然風平浪靜,忽然狹路相逢拚命廝殺,忽然天高地遠各奔西東,春風得意者步步領先,海闊天空,任意馳騁。然而棋逢對手,豈可大意?一時失手則處處被動,步步緊逼,節節敗退,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雖然,高手自有妙著,斷腕「棄子」亦可扭轉乾坤、起死回生,以小敗而獲大勝,不亦快哉!圍棋對弈,有「氣」則生,無「氣」則亡。高手相遇,最終勝負取決於空間實地大小與先後手,不是你死我活的較量,而是境界高低、胸懷大小的呈現。圍棋是「神仙棋」,一番「手談」晤對,比賽的是棋手的風度和修養,眼光之遠近,氣量之大小,最高境界的對弈是人生的感悟和超越,而不在於簡單的得失輸贏。這就印證了傳說中堯帝發明圍棋的意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涵養道德,培育精神。

56、 中華武術。武器的最初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進步,然而,在武器的使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當武器被人們用於自相殘殺,武器就成了凶器。在廝殺格鬥中出現的各種武器,不是為了對付野獸,而是為了殺死自己的同類。如何化解這個矛盾,這就有了「化干戈為玉帛」的思想。「止戈為武」的思想是中華武術的基本信念。把防身抗暴和修身養性相結合,化殘暴為吉祥,化戾氣為和氣,化敵為友,化險為夷,於是,刀槍劍戟,戈矛棍棒,這些殺生的凶器演變成了養生的法寶,「十八般武藝」都成了健身養生的藝術。「峨眉劍」、「少林刀」,經過中華武術的改造,刀光劍影和槍棒拚殺成了一種祥和的藝術境界,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嗎?至於中華武術的最高境界,武器反而成為多餘的累贅,「太極拳」、「八卦掌」都不需要武器,它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和思想的升華,其中的人生感悟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高超智慧,高深莫測,誠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57、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不是一般的飲食文化,是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深刻影響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其中的科學內涵、思想內涵和文化藝術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孔子說:「食不厭精」,這是對中國飲食文化最好的註解。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和源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殊性質。「調和五味」是中國烹調技術的基本指導思想,由於烹調過程中需要平衡陰陽、調和五味,其中的道理和治理國家是一樣的,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把飲食文化和政治文化統一起來說明了中國文化的綜合性與調和性,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已經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首先,中國飲食文化的科學性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在油、鹽、醬、醋、糖、酒的化學處理之後,在姜、蔥、蒜、花椒、

2、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時間有限制嗎

葛洪養生苑
五式外修療法
一、頂天立地 --調肝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抄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腹前,經胸前上托。托至下顎時,仰頭、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慢慢頭回正,雙手掌經體側輕輕放下。重復上述襲動作,男性做八次,女性做七次。 加強式:
做完上述動作後,將雙手搓熱,雙手掌心勞宮穴輕輕按在眼睛上,手心對准眼球,然後運動眼球,上三次,下三次,左三次,右三次,順時針三圈,逆時針三圈,雙手移開為一組。反復七次;閉目一分鍾後睜眼完成整套功法操作。

二、孫猴撓癢--調心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zd,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3、孫思邈養生歌

孫思邈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像天兮足為地。

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疇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實知三戒,大欲大怒並大醉。

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去火兮不成災,人能戒性方延命。

貪欲無窮亡欲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勞形散盡中和氣,更復何能得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竭,行若太勞勞則怯。

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慾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

春噓名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三焦喜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猶勝保身丹。

發宜多梳氣宜練,齒宜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減欲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滋味偏多病相連。

若能全減身康健,自然五臟保平安。

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日汗多無病難。

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時才服葯。

太飽傷神餓傷胃,太渴傷血並傷氣。

餓餐渴飲勿太過,免致膨脹傷心肺。

醉後強飲勿太過,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磨臍腹食消磨。

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性情,太過飲多防有病。

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

坐卧防風吹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

更兼醉飽卧風中,風入五內成實咎。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4、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5、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頂天立地怎樣做的

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操護元提肛女的手左手還右手放在丹田裡。謝謝
你好,希望採納!

6、「年輕不養生,老了養醫生」, 年輕人想要養生該從什麼做起?

說起養生,大多數人認為那應該是老年人才該關注的話題。少有年輕人會花時間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似乎認為年輕就與養生無關。那麼年輕人該不該注重養生呢?

現在「養生」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的話題了,俗話說「年輕不養生,老了養醫生」。由於現在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可是一些生活習慣和規律卻是違背的自然規律,中國古代一直認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的相處,才能活的的壽命長久。

養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在年輕人的眼中,養生似乎是喝中葯吃滋補品,是高不可攀,是生活約束。其實不然,在養生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生命的存在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會更加珍惜生命!

養生更像是一種健康的的生活方式,在完成養生的同時,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健康的身體,更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自律,比如年輕人該有的活力。你會發現從古到今養生的本意的是我們本體自身,更像是自我負責的一種體現。所以作為年輕人,應該好好的維護自己的健康。

說了這么多,那麼年輕人該怎麼養生呢?總體上來說,年輕人養生要從飲食,運動,作息,和心態四方面開始。

飲食

年輕人喜歡的食物大多為高糖、高脂、高鹽食物,喜歡各類調味品,喜歡各種飲料。飲食時間不規律,食用快餐頻率高。這些不良習慣的疊加,再加上壓力大等現實狀況,導致年輕人的身體素質下降,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甚至高尿酸血症都紛紛找上30歲出頭的年輕人,而由「三高」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在近10年來,發病年齡已經提前了約10歲。

所以良好的飲食是養生的必要前提,控制食量切勿暴飲暴食,多吃水果蔬菜,按時吃飯。

運動

為什麼運動使人年輕?運動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抵抗衰老。人的肌肉在20歲至30歲之間會達到一個巔峰,這個時候的年輕人,肌肉是有稜有角的,但是一過了30歲,肌肉每年就會以1%的速度減少,肌肉會萎縮、蛋白質會變成脂肪,運動是延緩肌肉衰老唯一的方法。

而且 堅持運動的好處非常多,運動除了能幫助你減肥,保持健康的體重,還能讓你更健康,更年輕,更長壽。想要延緩衰老,運動絕對是最好的法寶。

作息


好處不用多說,但也是最難做到的。睡眠是大腦休息和調整的階段,睡眠能保持大腦皮層細胞免於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進記憶力的作用。按時起床,按時睡覺,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第二天工作和學習的正常進行。

心態

年輕人從學校到社會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往往少不了浮躁和迷茫,。從一個小孩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困難和問題,比如名利得失問題、家庭和個人困難問題等。遇到這些問題時,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得出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獲得新的機遇,有所作為。

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我們不能沒有一個健康年輕的身體,有了鮮活的生命才可能創造無限的可能。而作為社會最新鮮的血液,我們更應該有年輕人應有的青春與活力!

7、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8、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 都有那五式呀

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頂天立地、孫猴撓癢、鯉魚打挺、護元提肛、打開天窗。

與養生 頂天立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