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佛 道 儒 養生

佛 道 儒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9 10:54:25

1、筒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養生主張

道教養生是非常厲害的!道教修煉者,在人間修煉時可以輕輕鬆鬆活到幾百歲。張三豐在人間修煉212年,彭祖800年,孫思邈142歲,吳雲清160歲,飛升仙境,永恆自在,化身無量,度化有緣......道教是修煉仙道的,道教的天仙就是佛教」佛「一樣的境界,是超出三界外的,在印度叫「佛」,在中國人稱為仙,就像一個是英文一個是中文名,還是一個意思。道教徒修到」陽神「可以獲得佛教所說的第六神通」漏盡通「,這個漏盡通屬於聖人證得。道教徒收徒來版說是比較嚴格的,要求比較高。佛教徒來說要求簡單,七八十歲老頭老太太,只要會念佛號,都可以權進來,佛教徒不怎麼注重身體的保養,比如宣化老和尚就死於淋巴癌。

2、醫家養生、佛家養生、道家養生、儒家養生、法家養生、兵家養生、縱橫家養生都為智慧養生,我們如何養生?

宮殿之上,有閑情逸致可平心品茗;
庭院之中,得仙風道雅當靜氣賞蔎;
王道之行,能寵辱不驚則隨緣啜荈;
普世之時,堪詼諧若愚且如意嘗檟。
養生之道,在當下安心,吃茶去罷~

3、簡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養生主張

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養生不如養心。殺生短命報,吃肉多病報。不造十惡業,自然健康長壽。
如果一個人殺生吃肉,再怎麼鍛煉身體也無濟於事,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4、怎麼理解以儒濟世,以道養生,以佛修心

凈空法師---《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

1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法門,統統修的是清凈平等覺。佛怎樣幫助我們契入清凈平等覺?佛教我們持戒、修定、開悟。佛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採取了,道家也採取了,變成傳統文化必須遵循的方法,儒釋道都取了。

2 戒是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有規矩。《弟子規》是規矩,是儒家的戒,《感應篇》是道家的戒,《十善業》是佛家的戒,儒釋道三個根,這叫根本戒。根本戒沒有,就什麼都不要談了。戒就是規矩,規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這是根本。

3 今天我們根本丟掉,學那些戒都沒用,學不成。我們這么多年細心觀察,沒有看到一個修成的,原因是什麼?根沒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從根救起,這真的有救,不從根是沒救。

4 佛教給我們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記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給大家做好樣子,讓大家對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們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對於聖賢教誨能生起信心,這是無量功德。

5 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記住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大乘修學總綱領不出戒定慧三學。

6 戒是什麼?所有一切統統放下,就依一部經、一個名號,這就是戒。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得先得定,你才能開悟。

7 無論什麼法門,世出世間法,都要一門深入,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真入進去,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沒有開悟,沒入進去。所以說一門深入,一就是入的條件,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或者說止心一處,心要放在一個地方,才能開悟。

8 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你學得太多太雜,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慾望太多,這就麻煩了,這永遠做不到一。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一心、一念就進去了;二心、二念,你進不去。

9 我們初學的人還沒開悟,沒開悟是什麼?我們沒得定,有定才能開悟。要得定,那得守規矩。規矩是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10 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劉素雲居士,她十年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她得定了,她開悟了,怎麼知道?無論什麼經你去問她,她都知道;你請她講,她都能講,講得都不錯——不是開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標是教你得定,一門深入才能得定,學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開智慧,沒有定不能開智慧,沒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識,今天講是學術,而不是開悟。

12 真修行人,不開悟不看別的經,他只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裡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真的都通了,這是東方傳統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傳下去,我們要做榜樣,不做榜樣人家不相信。

5、中醫養生和道家佛家儒家養生的關系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知等為理論。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養生
1、儒家講的是道敬,修身,道家講的是靜,練氣。佛家講的是凈,養心。
儒家更重專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屬.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6、論述以儒濟世,以道養生 以佛修心的含義

C

7、道、儒、佛家的養生思想主要區別在哪裡

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 敬,靜,百凈

從這3個字上看,儒家講的是敬,道家講的是靜,佛家講的是凈.度從修為的層次上,我認為一個比一個層次高.

二 修身,練氣,養心

儒家更重視的知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道氣,佛門主要是養心.

雖然從初始的層次看儒\釋\道勉強可以講出這兩點分別.但如果說養生到最高層次,他們三家的歸專宿是一樣的,那屬就是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8、佛家,儒家,道家養生的聯系

您好,末學對三家之學是如此理解的,簡而言之就是 道以修身,儒以治世,佛以治心。佛家主張了脫生死,寂照涅盤,證得無上等覺,所修行其實不側重在養生上而是無生。養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煉心,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的境界高了也能調節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道家可以說是養生的專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雙修,當然其間功夫偏於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撿特點的說下,一般都由明師教導,從先命後性的功法煉起,大家都知道的築基 起火 煉精化氣 煉氣還神 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或粉碎虛空的步驟來煉,其中煉氣還神以前的步驟都是命功以後的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與生俱來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東西強名曰道。祖國醫學認為人身體上分布有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十二經絡正常則人體正常無事否則輕則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納導引,健身運功多是只能調節十二經脈達到衛生的目的是談不上養生的,養者有滋養,增加的意思在裡面,道家命功起修煉的不是輸通十二經脈,其命功的目的是打通能夠調控十二經脈及生命的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在中醫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沒有記載了,所以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經脈,而仙家則能開通運用奇經八脈。具言開通八脈的高道是不會生病的還能控制生死,其他一些簡單的道家功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多是道之末梢只能調節十二經脈的,沒有道家內丹功法超脫,所以說道家是養生的權威,其養生方法道藏中數不勝數!儒家養生直接談的很少都是融會於生活規律之中,時時保持君子之風,儒雅姿態則心自凈,氣自伏。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點中國佛教禪宗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味!其養生代表應該是孔子教顏回的心齋方法但亦出在莊子的筆錄上面,所以儒家的養生是從行往座立飲食起居上調節的相對佛道兩家不是很方便。佛教進入中國後與道儒都有融通,各家學說有其特點但又互相可以印證,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若講其三家養生學說的聯系其清靜是共同特點,佛道的慈悲度世與儒家出世平天下的思想有一點點相同亦有所其別,各有各的特點又互相吸取對方優良特長,強而分別亦不能全一家之言,混沌不分又各有千秋。言多必失,還請海涵!

與佛 道 儒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