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花卉養生保健的內容

花卉養生保健的內容

發布時間:2020-07-19 10:44:41

1、什麼是花卉養生?如何用花卉養生?

花卉養生,就是指用花等植物來保健身體。花卉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不僅僅是指花,還包括水果等其植物。花卉養生館不是很了解。可以用來養生的花卉有很多,具體你得找專門的書,說是說不清楚的。

2、關於花瓣食用的問題。

鮮花入珍饈唇齒留香

鮮花入美饌。越來越多的新式菜譜中的花卉菜餚讓人只看一眼圖片就要垂涎三尺,再加上新興的各式私房菜館也將鮮花作為菜品原料,更讓人不僅鍾情於鮮花的美色,還鍾情於鮮花的美味。夏季燥熱,居室中擺放的鮮花除了給你帶來視覺和嗅覺的清涼,還能給你美好的由內而外的清透味覺體驗,解暑散熱、健脾利胃,周到保護幫你安然度夏。

食用花卉知多少

食用花卉如外形華麗的石榴,鮮紅飽滿的枸杞,不僅營養豐富還有驅蟲、止瀉、補腎、明目的作用。黃實、蓮子是補脾去濕、益腎澀精的上等補品,百合、玉竹等株形優美、花朵宜人,秋後收獲其地下鱗莖也是可供食用的佳珍。近幾年來以花卉做原料製成的保健飲料有幾十種。常見的如:玫瑰保健飲料,白菊茶、羅布麻茶、草決明茶、金銀花茶、金蓮花茶等等。以野生花卉和人工栽培的花卉為基礎製成的清涼飲料、保健飲料正在形成高潮,引起世界各國普遍注意。其他用途如利用玉蘭、茉莉熏制茶葉;利用桂花、玫瑰做成糕點;利用梔子、紫羅蘭提取香料;魔芋、蕉藏葉片肥大,塊莖可加工成澱粉,是營養豐富的食品。

■特別提醒

並不是每種花都可以食用,有些花是有毒的,例如:夾竹桃、虞美人、杜鵑花、水仙、長春花、曼佗羅、海芋、金花石蒜、嘉蘭百合、軟枝黃蟬等,這些花是不能吃的。常見可以食用的花:菊花、玫瑰、茉莉、桂花、荷花、櫻花、蘭花、金針花、油菜花、康乃馨、花椰菜、洛神花等。

花卉食用三步走

首先,選擇新鮮純凈的鮮花。

1.盡量選用未經農葯污染的鮮花,若已經農葯污染,則一定要清洗處理干凈;

2.應盡量選擇剛剛盛開的鮮花。

其次,烹調前浸泡鮮花。將整朵花拆開,去除花萼,再將花瓣一片片取下,浸泡在清水中2-3小時。

最後,選擇適當烹調方法。

花茶:將花朵烘乾後沖飲。

做法:將花苞或初開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攤成薄層,以文火或烤箱烘乾。烘乾時要不時翻轉,以使受熱均勻。烘乾後放在密封的容器,置於冰箱內冷藏。飲用時直接用熱水沖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適用花種:玫瑰、菊花、荷花、桂花、睡蓮、茶花、茉莉、梨花、梔子花、薰衣草花、櫻花、玉蘭花等。

花酒:以鮮花或烘乾的花瓣泡入酒中。

做法:將花瓣先以鹽水浸泡2小時,去澀殺菌,然後撈起陰干,加入白酒中,同時加入適量的冰糖。密封後,置於陰涼處2-3個月後,讓花的香味、顏色充分與酒融合,即可開封飲用。適用花種:菊花、蒲公英、桂花、茉莉花、玫瑰、蘭花、梅花、茶花、櫻花、荷花、木蘭花、三色堇等。

花粥:將花瓣與米飯、水,煮成粥。

做法:將花瓣先以鹽水浸泡2小時,去澀殺菌,再加米和水熬煮。

適用花種:玫瑰、荷花、桂花、梅花、玉蘭花、菊花、百合、金針花等。

腌制蜜餞

做法:將花瓣以鹽搓揉後,以冷開水洗凈、瀝干,以花瓣與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勻,裝在密封容器內腌制3天即可食用。適用花種:玫瑰、菊花、洛神花、茉莉、蘭花、朱槿、木芙蓉、梔子花、荷花、茶花、梅花、玉蘭花、金針花、櫻花等。

燉煮:具有葯性或富於口感、香味的花卉,均可以燉煮的方式處理。做法一:將水或高湯、主材料(雞、魚等)、調味料等直接倒入鍋里,以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燉,起鍋前,加入花瓣後熄火。做法二:將花瓣和其他材料一同放入鍋中燉煮,這種方法會使湯汁充滿花香,但花瓣會被煮爛。做法三:將花瓣放入小鍋置於蒸籠內蒸燉,待入味後加入煮好的湯汁中。適用花種:百合花、菊花、荷花、金針花、桔梗花、薊花、玉蘭花、曇花、金荷花、晚香玉等。

火鍋:做火鍋的添味料。

做法:將花瓣先以鹽水浸泡2小時,去澀殺菌,放入火鍋湯中。

適用花種:花椰菜、曇花、晚香玉、油菜花、朱槿、菊花、野薑花、蜀葵等。

涼拌

做法:先以鹽漬,通常將花瓣以鹽搓揉後,放入容器內,食用前取出,以白開水沖去鹽分,加入一些調味料,如麻油等。燙的時候,為避免變色,應盡量減少時間。將花朵投入熱開水後,迅速取出。適用花種:玫瑰、菊花、蘭花、桂花、紫羅蘭、康乃馨、梨花、荷花、茶花、茉莉、金針花等。?箏油炸

做法:將花瓣先以鹽水浸泡2小時,裹上用麵粉、蛋汁、清水調製成的麵糊,放進油鍋中熱炸至金黃色即可。適用花種:玫瑰、玉蘭花、金盞花、絲瓜花、菊花、桔梗花、木芙蓉、朱槿、荷花、紫藤花、金針花、晚香玉、梔子花、金荷花、美人蕉花等。

不適合花種:桂花。

快炒

做法:先將裡脊肉、雞肉、蔬菜等以油炒熟,等起鍋時,混入新鮮的花瓣,然後大火快炒數下即可。

花糕點

做法:以花瓣當成調味素材,加入糕點中。

鮮花菜譜

仙人掌

仙人掌什錦沙拉

主料:仙人掌150克,菠蘿、甜瓜、櫻桃等水果200克。可依個人愛好增減。

輔料:沙拉醬150克。

製法:把去刺仙人掌莖片及各種水果都切成小塊,加入沙拉醬拌勻即可。特點:酸甜適口。

仙人掌拌豆腐

主料:豆腐250克,仙人掌150克。

輔料:熟植物油10克,精鹽2克,味精2克。

製法:將仙人掌洗凈去刺,切成小丁,再將豆腐切成小塊,依個人口味加入精鹽、味精、熟植物油調好口味即成。

特點:鮮嫩香可口。

茉莉花

茉莉花可以舒膽明目,清涼解毒,做菜時放上一小撮,便清香宜人。

紫藤花

紫藤花的鮮花瓣用糖浸漬制餅,就成了北京著名的糕點「藤蘿餅」。把花採下曬干,食用時再用清水發開洗凈,把臘肉切成薄片覆蓋花上,上鍋蒸熟,芳香的味道可以整整保留一年。

杜鵑花

杜鵑花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的功效。煮湯或與蠶豆、鹹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是白族人用以待客、婚喪嫁娶筵席的材料。

菊花

「菊花炸鯪球」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菊花菜餚,就是將鯪魚肉做成球狀用花生油炸了拌著鮮菊花吃。在日本,油炸菊花是一道名菜,它選用菊花、桔梗、木槿等花,在花的背面裹上薄薄的蛋衣,入鍋油炸就成了鬆脆可口的美餐。

桂花

桂花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漬香甜可口,有讓人愉悅的氣味。可以用桂花做桂花湯圓、桂花月餅、桂花全鴨、桂花干貝等。

荷花

在中式點心中常被用作香料或者餡料。采其花瓣陰干煮成荷花粥,能使面色紅潤,容光煥發,皮膚光滑細膩,最補女人。北京舊鼓樓大街有一家雲南菜叫做「鳳凰竹」,這個館子就是做「有機菜」的,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荷花」,做法與名菜炸玉蘭類似。

牡丹花

無論滑炒、勾芡,還是清燉,牡丹花那濃郁的香氣終不改變。在菜譜中,有牡丹銀耳湯、牡丹花熘片、牡丹花裡脊絲、牡丹花瓣酒等。

鏈接

自古食花出美女

慈禧

相傳慈禧為美顏養身,常以鮮花為食。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她令宮女們採摘最完整、妖艷的荷花帶回御膳房,將花瓣浸在雞蛋、蛋湯調好的澱粉糊里,再炸至金黃酥脆作為點心。她還將玫瑰花搗爛,拌以紅糖,經過特殊的配料加工,製成一種花醬,塗在麵食點心上,食後齒頰留香。由於慈禧太後常用鮮花提取精粹用於美容、美發、潤膚,她的膚發老而不衰。香香公主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里塑造的香香公主,天生喜歡吃草原里的花卉,所以她成了金庸小說中最漂亮、最好聞的女人。

古代鮮花食譜養俏佳人

據科研機構測定,鮮花含有22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及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脂肪,並含有維生素A、B、C及鐵、鎂、鉀、鋅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葯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如菊花能安腸胃、利血氣;金銀花清熱解毒、養血止渴;茉莉花長發養肌;梨花清熱化痰;梔子花清肺涼血;玫瑰花活血理氣,駐人容顏;芍葯花能行血中氣;月季花能消腫療瘡。

食用花卉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就是關於食用菊花的最早記載。我國各地也有許多用花作配料的名菜,比如,廣東的菊花龍鳳骨、芋花燒茄子、菊花鱸魚、桂花湯,上海的玉蘭炒魚片、霜打玉蘭、桂花栗子、菊花糕,北京的炒桂花干貝、茉莉雞脯,河南、山東等地的醬醋迎春花、茉莉花豆腐、牡丹花湯、桂花丸子等。其實用花作菜離我們並不遙遠,飯桌上常見的金針菜曬干前就是一種橘黃色形狀類似百合的小花朵。這里我們就從古代的食譜中選取一些經典的鮮花食譜,介紹給大家!

茉莉花食譜

茉莉花可以舒膽明目,清涼解毒。明《飲饌服食箋》記載:「茉莉花嫩葉採摘洗凈,同豆腐熬食,絕品」。茉莉花的香氣可上透頭頂,下去小腹,解除胸中一切陳腐之氣,對精神也有輕度鎮定作用,做菜時放上一小撮,便清香宜人。

紫藤花食譜

紫藤花的鮮花瓣用糖浸漬制餅,就成了北京著名的糕點「藤蘿餅」。齊雲山上住著道士和他們的家人,把花採下曬干,食用時再用清水發開洗凈,把臘肉切成薄片覆蓋花上,上鍋蒸熟,春天的味道就這樣整整保留一年。

玉蘭花食譜

早春,白玉蘭滿樹白玉似的香花,彷彿陽春白雪;白玉蘭的花瓣肥厚且大,若用濕麵粉裹著它和豆沙放在油鍋中炸,香甜可口,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玉蘭片」。「玉蘭片」香甜又脆,十分可口,據說還有解毒鎮痛之功能。

玫瑰食譜

玫瑰花瓣單吃起來微微的甜又帶少許苦味。玫瑰花用糖漬了就是著名的玫瑰糖糕,用它可做各種甜食餡的配料,其味香甜可口。紅玫瑰花可與雞腿菌、鮮筍、喇叭菌等一起燉湯,是冬季的滋補佳品。

杜鵑花食譜

花色潔白、花冠大而肉質的大白花杜鵑,煮湯或與蠶豆、鹹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是白族用以待客、婚嫁娶喪筵席的材料。杜鵑花含有氨基酸和維生素,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的功效。

桃花食譜

桃花是一種天然的潤膚品。《太清方》中寫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顏色。」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此時採摘下桃花瓣陰干,放入粥內,常服可添嬌色。

南瓜花食譜

南瓜花在鄉土菜中十分常見,花朵碩大,漂洗切碎後,拌在麵粉之中,煎成餅食用,或者煮粥。有些人可能覺得南瓜花素炒不夠好吃,上加一點皮蛋、杞子、高湯,煮開做成湯就會鮮得多了。

菊花食譜

在諸款菊餚中,深受人們喜愛的莫過於「菊花炸鯪球」,就是將鯪魚肉做成球狀用花生油炸了拌著鮮菊花吃。在日本,油炸菊是一道名菜,它選用菊花、桔梗、木槿等花。在花的背面裹上薄薄的蛋衣,人鍋油炸就成了鬆脆可口的美餐。

桂花食譜

《本草綱目》中記載,桂花「能養精神,和顏色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桂花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漬香甜可口,有讓人愉悅的氣味。可以用桂花做桂花湯圓、桂花月餅、桂花全鴨、桂花干貝等。

荷花食譜

在中式點心中常被用作香料或者餡料,在荷花盛開的時節,采其花瓣陰干煮成荷花粥,能使面色紅潤,容光煥發,皮膚光滑細膩,最補女人。北京舊鼓樓大街有一家雲南菜叫做「鳳凰竹」,這個館子就是做「有機菜」的,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荷花」,做法與名菜炸玉蘭類似。

牡丹花食譜

牡丹花的食用從宋代就開始了。到了明清時人們已有了較為完滿的原料配方和製作方法。《養小錄》記載:「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其實,無論滑炒、勾芡、還是清燉,牡丹花那濃郁的香氣終不改變。在菜譜中,有牡丹銀耳湯、牡丹花熘片、牡丹花裡脊絲、牡丹花瓣酒等。
人類在尋求天然食品的實踐中,很早就發現了花卉菜餚芳香的美味、豐富的營養、食用的方便和葯食兼備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大詩人屈原就在《離騷》中寫下了關於花卉菜餚的名句:「朝飲木蘭之晨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古代的醫書和食譜也都有大量花卉入饌的記載: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說:「菊服之輕身耐老」;明代的《本草綱目》有花卉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知識和方法;宋代的《山家清供》則收入了加入梅花的梅粥、加入菊花的廣寒糕、加入桂花的錦帶羹等花卉食譜;清代的《養小錄》還專立《餐芳譜》一章,詳細記錄了20多種花卉菜餚的製作方法。

花卉菜餚曾以不凡的身價擺上皇宮的餐桌。愛新覺羅·浩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胞弟傅傑的夫人,她在所著的《食在宮廷》一書里,專門記述了中國宮廷菜餚中的「花卉果蔬菜」。

古代的很多寺廟、庵觀,都採摘四季鮮花,用以製作素饌齋食。據清代的《清稗類鈔》記載,南京的雞鳴寺、鎮江的定慧寺、蘇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煙霞洞,素食中都常有菊花、荷花、玉蘭花等花卉原料。

民間的花卉入饌,更是不勝枚舉。不僅有「紅花海參」、「月季花燒大蝦」、「益母草花燉雞」等高檔花卉菜餚,還有韭菜花、油菜花、洋槐花等家常花卉菜餚。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常吃的花卉菜餚有100多種。

花卉菜餚烹調

我國的廚師孜孜以求,把千變萬化的烹調技術,應用於萬紫千紅的花卉菜餚,讓鮮花在餐桌上「盛開」,而且一年四季常開常新。

春天,用玉蘭花炒肉片,用石斛花拌冷盤,用玫瑰花、月季花做蜜餞,用紫花做咸米粥,用槐花制餡烙餅。

夏天,用百合花炒魷魚,用茉莉花炒魚片,用珠蘭花做八寶飯的輔料,用薄荷花、綠豆、紅棗、白糖煮消暑粥。

秋天,用菊花、肉絲、海料做湯,用南瓜花、木槿花炒雞蛋,用玫瑰花制羹,用桂花做糕點。

冬天,用墨蘭花煨湯,用芙蓉花做琵琶茉莉豆腐,用牡丹花燉鹿肉,用梅花作鹹菜或湯的輔料。

那些賞心悅目的花卉菜餚、花卉小吃、花醬,令人口齒生香,回味無窮。但是,並不是什麼花都可以吃。有些花卉,有色有香也有毒。一品紅、水仙花、蝴蝶花、紅杜鵑花等,都是只可觀賞不可食用的花卉。

花卉菜餚重選料。精選無毒原料之後,面對奇異的花草、鮮嫩的花瓣、絢麗的花粉,施用煎炒烹炸等技法時,也需格外小心。司馬光曾在《晚食菊羹》的詩中寫道:「采擷授廚人,烹調甘酸。毋令薑桂多,失彼真味完。」他惟恐廚師放多了調料,破壞了菊花的「原滋原味」。有的花卉需要通過開水煮等技法,去除微量毒素和苦澀等異味;有的花卉則要講究合理配伍,防止食物相剋,破壞了固有的營養。

花卉入饌,既有古法今傳,又有發展創新。重慶市曾以花卉廚藝大賽的形式,交流烹調技藝,參賽廚師45名,製作菜餚90道。北京的台灣飯店霓裳宮中餐廳,則通過「花之味」花卉菜餚展,推出「菊花蟹黃魚翅」、「百合花燴鳳脯」、「玫瑰明蝦球」等20多道花卉菜餚,既集中促銷,又注重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從而提高花卉菜餚的烹調質量。

花卉菜餚消費

餐飲市場的花卉菜餚呼聲日高,除了傳統飲食習慣使然,很大程度上在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後,不滿足於大魚大肉,也不局限於土豆、蘿卜、白菜的「老三樣」,在天然食品的滾滾熱浪中,有更多的人想吃花卉菜餚。

於是,花農們瞄準了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國種植花卉面積達30多萬畝,從事花卉食品生產的企業、事業單位20多萬個,花卉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食品產業,年產值約50億元。遍及各地的蘆薈、香草、銀杏、植物花、仙人掌、萬壽菊、紅豆杉、矮生南瓜等,都已形成花卉食品系列。

這些信息,令人鼓舞。可是,剛剛成立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也不無遺憾地指出,與發達國家的花卉食品相比,我國還有不小的差距。從事花卉種植、科研開發、加工生產、市場營銷的人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行業協調和自律機制,有的盲目投資,有的惡性競爭,有的產品研發水平低。花卉食品作為一個新興的食品產業,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花卉菜餚的烹調技術,也急需加強培訓和交流。

面對百花齊放的花卉食品,剛剛當選這個專業委員會理事的寥光明先生,是北京花時尚花卉食品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這樣解釋他的「理事」:「專門『料理』這個『花事』,採取多種營銷方式,讓更多的花卉食品快步走進人們的飲食生活。」據他介紹,制定花卉食品行業標准、建立花卉食品行業自律機制、開展花卉食品安全認證、對花卉市場進行有效監控、引導人們科學消費花卉食品等,這個專業委員會的前進之路,並非布滿鮮花的坦途,而是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

3、關於花卉 養生、保健、治療方面的資訊,詳細專業留

這個很難啊!
你的要求很難啊!

網路上全有啊!

4、花卉有哪些葯用功效?

在我國民間,很早就流傳有「花中自有健身葯」、「養花雅事,怡心增壽」等諺語。在五彩繽紛的花卉世界裡,百花爭艷,香氣襲人,當人們陶醉在觀花、賞花之際,是否會意識到花除了姿色嬌美,清幽芬芳,還具有很多醫療和保健功效。

花卉養生

1.花香療疾

美國醫生斯登福特和心理學家雷諾爾茨曾對5000多人進行測試,證實了花香能對人的情緒產生很大影響;日本有些企業家在車間噴散玫瑰和紫羅蘭香味來激發工人的工作情緒,從而提高勞動效率。近些年來,國外還利用花香的獨特功效,專門成立了「香花醫院」,在塔吉克共和國及亞塞拜然的巴庫等均有這種醫院和療養所。他們讓患有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流行性感冒、白喉、痢疾的病人,一邊欣賞著悅耳的樂曲,一邊聞著幽香撲鼻的花香,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據報道,法國蔻蒂香水廠的女工因長期聞了天然香料,竟然沒有一個罹患肺病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那麼,花香治病的奧秘何在呢?這是因為花卉能分泌出多種芳香的物質,如檸檬油、百里香油、肉桂油等,其內含有各種醇、醛、酮、酯等化合物質,它們具有殺菌和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和抵抗微生物侵害的作用。芳香油的氣味和人鼻腔內的嗅覺細胞接觸後,通過嗅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產生「沁人心脾」的感覺。由於不同顏色及不同品種的花卉各含的氣化芳香油不同,所以還有著不同的功用。實驗證明:淺藍色的花朵,對高熱的病人具有良好的鎮靜作用;紫色鮮花,可使孕婦心情恬靜;紅色花能增進病人的食慾;赭赤色花,對低血壓患者大有裨益。此外,丁香花含有丁香油酚、齊墩果酸等,可使牙痛病人止痛安靜;並具有祛風、散寒、理氣、醒腦作用。桂花含有大量芳香物質,氣管炎患者聞之,能化痰、止咳、平喘,並有解郁的作用,可使人舒心暢志;蘿卜花、南瓜花、百合花香對糖尿病人有益;蓑衣花香可治療心臟病和氣喘;百合、蘭花的香氣,能使人激動;豆蔻花可防治胃病;佛手花、米蘭花能醒酒;玫瑰花、茉莉花含有香茅醇、芳樟醇等,讓咽喉痛、扁桃體炎的病人聞之有舒服感覺,對病情好轉亦有裨益;天竺葵的花香對人體有安定、鎮靜、消除疲勞和促進睡眠之功;菊花、金銀花的香味,可使高血壓的病人血壓下降等。

薄荷的香味,能使人思維清晰;石榴、菊花有吸收硫、氟化氫、汞等毒物的作用;米蘭、茉莉、丁香的香味,能起到殺菌的功能;迷迭香的芬芳,能減輕氣喘患者的症狀;薰衣草花香,可治療神經性心跳過速等。

利用花香防病療疾,這一方法在國內外正日益受到重視,並被稱為「芳香療法」。

2.花葯治病

花卉用於祛病強身,又被稱之為「花葯」。凡花多入葯,因此花葯具有許多獨特的功效。如荷花能清暑,杏花可美容,桂花止咳,菊花疏風,丁香花理氣,豆蔻花和中,水仙花除熱,茉莉花爽神,金銀花解毒,牡丹花、鳳仙花活血,木蘭花通竅,杜鵑花平喘,合歡花解郁,蠟梅花生津,玫瑰花舒肝和胃,槐花涼血療痔,紅花化瘀和絡,雞冠花療帶下量多,紅花、石榴、月季、芍葯、杜鵑花等具有活血、散瘀、舒筋等功效,玫瑰、茉莉、桂花、米蘭、梔子花等具有殺菌、消炎、預防流感、氣管炎、咽炎等作用。目前,以花葯為主的食療和中葯方劑俯拾皆是,更以它良好的療效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花卉的功用,更重要的還在於其組成部分——花粉。花粉的獨特奇異功效,正受到世人的青睞。近年來,世界各國掀起了花粉食品熱,各式各樣的花粉食品紛紛問世,諸如「花粉健美酥」、「仙人樂花粉」、「寶靈蜜」等。花粉是種子植物花蕊上的雄性生殖細胞,是植物生命之源。在古希臘的神話里曾提到:「天上的神仙不吃凡人的食物,只吃花粉」。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已將香蒲花粉列入滋補葯之上品,詩人們亦寫道:「借問健身何物好?無心搖落玉花黃」。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花粉是由近百種物質組成的天然化合物,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酶、微量元素、激素和核酸八種主要營養物質,是目前世界上營養學家公認的最高營養食品,被譽為「健美長壽佳品」、「微型的營養庫」、「濃縮型滋補食品」、「運動員的最佳食品」及「口服化妝品」等。對於早衰、體弱消瘦、神經衰弱、腸炎、肝炎、糖尿病、貧血、腦血管病、中風後遺症、前列腺炎、更年期綜合征等均有一定療效。

5、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6、養生保健是什麼意思

7、養生篇內容是什麼?

【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鍾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願汝曹專精於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葯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葯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術、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葯,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葯所誤者甚多。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譯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自己把握。人生在世,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有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後,又增加養育妻兒的拖累,人們要解決衣食問題,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於山林,超脫塵世之外,千萬人中也遇不到一個。加上煉制丹葯要耗費巨資,更不是窮人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鳳毛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有心想事成的道理?再認真考查佛教,即使能成仙,最後也不免一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願你們把心思全花在此事上。如果善於保養精神,調理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滋補葯物,能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無可批評了。服用補葯要得法,不要耽誤正事。庾肩吾常服用槐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須發還是烏黑的。鄴城有些官員專門服用杏仁、構杞、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受益不小,不能一一舉例。我曾患有牙疼病,牙齒松動,吃冷熱的東西都疼痛難忍。看了《抱朴子》里固齒的方法,說早上叩齒三百次就有效果,我實行了幾天,牙就好了,現在還堅持這么做。這一類的小技巧,不耽誤別的事情,也可以學學。如要服用補葯,陶弘景的《太清方》中收錄的葯方很完備,但是必須精挑細選,不能草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學別人服用松脂,由於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致死。這種被葯物所害的人也很多。

養生的人首先應考慮避免災禍,保住身家性命。有了性命,然後才談得上保養,否則就是空談。單豹重視養生,卻因外部禍患而喪生;張毅重視防備外來禍患,卻死於身體疾病。這些都是前代賢人引為教訓的。嵇康寫了《養生》的論著,卻由於恃才傲物而被處死;石崇希望通過服葯來增添壽命,卻因貪戀錢財而遭殺害。這都是前代人糊塗的地方。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危險的道路,捲入禍患的事情,放縱慾望而傷身,進獻讒言而致死,這些事君子都不應該做。若因忠孝之舉而被害;因施行仁義而獲罪,捨身以保全家庭,或為國捐軀,這些情況下君子是不吝惜生命的。自從戰亂開始,我看到一些名臣和賢士,面臨危難,苟且偷生,最終求生不得,徒然遭受屈辱,真叫人憤懣。侯景之亂中,王公將相多數被殺,王妃姬妾也很少有人活命。只有吳郡太守張嵊,領兵平亂,沒有取勝,被敵人殺害的時候,面不改色,正氣凜然;鄱陽王的世子簫嗣之妻謝夫人,也是謝遵的女兒,她登上屋頂怒斥叛兵,被箭射死。為什麼那些王公將相保住氣節如此困難,而那些婢女姬妾從容赴死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呀!

【點評】《養生篇》中,作者闡述了對於養生保健的態度。他認為人的壽命是上天註定的,養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為此,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禍患加身,二要從起居、飲食、葯物等方面入手,長期堅持好的健身方法。對於生命,他認為應採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態度,贊揚捨生取義的無畏精神。

8、養生保健指的是什麼 ?平常應該注意什麼

9、養生保健主要有哪些方面

養生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

10、園藝與養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精闢描述。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陰陽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其實人體精神,生活,語言,行動的准則都應是陰陽的平衡,及儒家的思想:「不偏不倚」。達到了這個准則,才是恰到好處。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治療原則中的應用:寒者熱之,是指人體中的陰氣太盛,陽氣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肢體冷痛不適的症狀,用諸如生薑,附桂之類溫陽散寒的葯物,使陽氣得以增強,過盛的陰氣得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肢體冷痛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灸溫通,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熱者寒之,是指人體中的陽氣亢盛,陰液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口乾的不適症狀。用諸如黃連,石膏,生地之類清熱生津的葯物,使陰液得以增加,過盛的陽熱得以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使發熱口乾諸症狀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刺的瀉法或放血,可達到同樣效果。
二、陰陽學說在西醫治療原則中的應用:我們把血壓過高設定為陽,過低設定為陰。血壓過高是陽盛的表現,血壓過低是陰盛的表現。人體的血壓高於140/90mmHg時,就會出現頭暈、急躁、易怒等表現。血壓低於120/80mmHg 時,也就會頭暈,乏力等症狀。血壓的過高或過低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病理機制。當血壓過高,給降壓葯,實則為潛陽泄熱的治法。血壓過低,給升壓葯,實則為溫陽補氣的治法。所以說高血壓病的治療從大的原則上講,也應屬於平衡陰陽,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即血壓在120/80mmHg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才能有一個好的狀態,也就是精神乃治。同樣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我們把血糖過高設定為陽,血糖過低設定為陰。血糖的過高是陽盛傷津的表現,血糖的過低是陰盛耗傷陽氣的表現。血糖過高用降糖葯物,實則為抑陽降火。血糖過低,用升血糖的葯物,實則為扶陽益氣。故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的治療法則。是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及血糖在空腹時保持在3.9—6.1mmol/l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的機能才屬大致正常的范圍,也就是精神乃治。
三、陰陽學說在飲食烹制中的體現:我們要烤一個美味香脆的餅子,就要火力適中,當火力太大燒烤時,短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皮焦里生,餅子質量下降,人們就不喜食之。反之,當火力太小燒烤時,用很長的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無色而不熟,不能食用。我們把火力太大設定為陽,火力太小設定為陰。陽的過亢或陰的極度不足,都烤不出好的餅子。只有陰陽的相對平衡,即火力大小的適中,才會有滿意的效果,即燒烤出味美香脆的餅子。
四、陰陽學說在飲食量中的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個相對恆定的量。我們將飲食攝入過量設定為陽,飲食攝入不足設定為陰。陰陽的相對平衡即我們每餐攝入相對恆定的量。假若2—4兩為某個人每餐恆定的量,當飲食攝入過量為陽有餘,飲食攝入過少為陰不足,2—4兩為陰陽的相對平衡點。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傷脾胃,或導致肥胖症的發生。反之,長期飲食攝入不足,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病。只有按生活規律,每次攝入定量適量的飲食,才有利與身體的健康,即過量或不足(陰陽失衡)均對維持生理狀態不利。而適當的飲食量(陰陽平衡)才有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狀態。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飲食要求就是患者的飲食每日攝入的熱量和消耗的熱量保持相對的平衡,其血糖才能保持在相對正常的水平。其觀點還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
五、陰陽學說在人的行為中的體現:人們日常的行為應該不急不躁且不拖拉,辦事心中有數,井井有條,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良好心態的人。過於急躁過於拖拉均非正常人格。我們將性格過於急躁設定為陽,性格過於拖拉設定為陰,陰陽的過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辦事效果。過於急躁的人,頭腦簡單,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處,抓不住事物的本質,處理的問題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辦事效果。過於拖拉的人,往往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或機遇,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結果的事物,因為失去機遇而處於被動或不利狀態。故人體的行為也是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做好事情。
六、陰陽學說在日常生活語言中的體現:在日常語言對人體的評價中,也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觀點。譬如說某人聰明能幹,是對這個人的贊美肯定,是接受評價者很喜歡聽的語言。如果說某人太聰明了,其評價的含義就發生了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斤斤計較,事事從小事著想,蒙騙別人,使人上當,是對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評價某人老實忠厚,是對這個人的贊揚肯定,說那個人太老實了,其評價的含義也發生了相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呆板教條,辦事不靈活,也是對其人的否定。我們將聰明設定為陽,太聰明就是陽亢。將老實設定為陰,太老實就是陰盛。陽亢和陰盛均非常態也。只有聰明和老實達到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處,這樣的人才是人們喜歡交往的人,是我們做人的追求目標。
七、陰陽平衡在運動鍛煉中的體現:馬克思曾精闢的論述:「生命在於運動」,說明了運動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動二字,就是說想活就得動。平時注重活動鍛煉的人,氣血運行就通暢,體內的代謝廢物就易被代謝出去,人的精神狀態就好,平時就不易生病。但並不是運動的次數越多越好,運動的量越大越好。有調查顯示,職業競賽運動員的壽命低於正常人的壽命,我們將運動鍛煉過度設定為陽,將不去參加運動鍛煉設定為陰。陰陽失衡就不能取得鍛煉應有的效果,只有運動鍛煉適量(即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失衡的反映。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養生格言摘錄:
一、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言不斷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經散為五難。
二、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三、養生十六宜:
發宜常梳 面宜常擦 目宜常運
舌宜舔齶 齒宜常叩 耳宜常搓
津宜常咽 肩宜常聳 臂宜常抻
腹宜常摩 腰宜常捂 背宜常暖
肛宜常收 腿宜常曲 踵宜常提
足宜常按
道教養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應,和諧統一「天人相應」是道教的宇宙觀,同時也是道教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最初由無形無質的「道」生出真元之氣,真元之氣化生為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交合感應而又化生天地間萬物眾生,此為造化之道。可見,人與自然萬物皆歸源於道。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人的行為應該仿效自然、服從自然、順應自然而動,而不應違背自然、破壞自然,人與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道教理論高度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大環境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將人身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構相應 ,即達到「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時,人就有可能「長生久視」,頤養天年〔1〕。道家從道學角度以「天人感應」學說闡明養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貴生,樂生惡死「重人貴生」是道教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與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見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重要的,社會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個人都應「貴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給予主體選擇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壽限是不確定的,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長存,因此主張並且相信經過一定的煉養過程,精神和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即形與神俱,實現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終極目標,這其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太平經》在這方面則予以反復闡明:「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是普天下最珍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應當「以生為貴」,「樂生惡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長壽命的本能要求和權利,因而人活在世上,應以追求快樂、幸福、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死為最高理想目標。
1.3 形神統一,性命雙修「形」是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神」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形態與機能的統一。《太平經》指出:「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常合則吉,去則凶。」認為形神「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晉代葛洪認為:「形須神而立焉」,「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認為生命是形神的統一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離。由於道教的養生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煉過程中,既重視精神的修養,也重視形體的鍛煉,並竭力把精神與肉體的修煉密切結合起來。性命與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概念。性與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命與形相通,謂人的形體軀體、存在等。漢唐時期,養生家多稱「形神共養」,唐以後之煉養家則多稱「性命雙修」。道教的性命雙修養生理論所追求的是整個人生修養體系,並借這個理法完備的體系,以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與中國儒家、佛教的養生學相比較,唯道教性命雙修,故更為圓滿。
1.4 修德行善,頤養天年道教「重命養生」的目的,並非僅僅的為了長生不死,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產物,更是社會存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事實上成為道教仙學理論的基礎。自我肉體修煉與自我心靈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為一,養生與道德緊密聯結。道教認為,修仙道之前必須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揚善抑惡,實現生命之轉化的關鍵是人的德行。中國文化重視自我修養的傳統自古就有,《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尚書》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是天道的規律,提倡做人應「慎厥終,修思永」。
道德修養,一方面是性情的修養,另一方面是行善積德。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2〕。人的道德表現有善有惡所以人的命運也有好有壞,壽命有長有短。而道德表現是人能自主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決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無論富貴或是貧賤,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會充實而長久,長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報。善的人生就是福與樂的人生。 可見,道德修養是長生不老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葯,內練精氣之外,還必須積大功德,功夫、功德並俱,方可成為「天仙」。道教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之前,以高度責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奧妙,力圖創造一個統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從人類的願望,讓生命進入永恆狀態。
2 道教養生觀在傳統醫學中的體現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義,認為通過採取各種養生手段來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許多思想被傳統醫學的經典所吸收,最終形成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養生學。
2.1 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首先,體現在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界的自然環境是相互協調統一的,二者共同經歷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道教養生非常重視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如:服食養生、房中術以及日常攝養衛生即是如此。其理論根源來自於道教「天人相應」。其次,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同構相應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為宇宙的本體,萬物變化之源,所謂「萬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訓》稱之為 :「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分而萬物生」。可見老子這個「道」實際上是一種有象可見,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質,由這種物質衍生為「一」,「一」即元氣,再化生陰陽而成萬物,說明「道」如同太極是萬物化生之原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明確地指出了「道為萬物之宗」,並同時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運動的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生而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從之,愚者背之。」此外,《素問 》尚有「謹道有法,長有天命」、「謹奉天道」之語,也是告訴人們,人應順應自然法則,並遵從之,才能壽老而長生。並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術。可見養生防病應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前提條件。
2.2 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樸素地將人的身體比作一個小宇宙,並與自然界的大宇宙聯系起來,不僅要調諧人體「小宇宙」的運行,而且還要調諧「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運轉。同時,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統一的整體。由此提出「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為中心,心為主宰,通過經絡將人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系起來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素問》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確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死亡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必須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才能健康長壽。《素問·調經論》曰:「陰平陽秘,自然界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由於人類長期生活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四季的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規律: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如果人們在養生過程中,能夠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節臟腑的機能活動,注意養精安神,益氣補血,保持機體陰陽平衡,身體就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養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調整陰陽平衡,最終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3〕。
2.3 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道家認為,「精」是人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物質現象,也是精神現象。是人體正常生命的物質保證。中醫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於父母,「後天之精」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氣,「先天之精」必須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方可保持充盈,發揮其功能。道家認為,「氣」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莊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聚成人,氣消則人亡。中醫的「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難經·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體的「氣」具有很強的活力,有不斷運動的特性,它既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推動著人體生命進程,貫穿於生命運動的始終。「氣」的活動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終止。中醫的廣義「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道家認為,「神」是人的生命來源。老子說:「穀神不死」,即養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氣」來滋養才得以發揮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內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醫都認為三者之間相互聯動、相互為用,精、氣、神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能化氣,為氣之源,氣能生精;精充氣旺,氣生精盈。精氣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充則神旺,精虧則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則精固,神盪則精失;精為神之基,氣是神之力,精氣充足則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強調了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以及養生中的重要意義,主張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三寶」,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如此可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3 小結
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充分體現了道教珍愛生命、重視養生,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中包含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它對中醫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成了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以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防病之基礎等的中醫養生學養生防病的基本思想。為使中醫養生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我們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採用更科學的方法,將探索延年益壽的研究工作持續做下去。
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Therapy,日本稱為園藝療法,韓國稱為園藝治療,簡單的定義是:利用園藝來治療。園藝療法概念的最早起源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人在《英國庭園》中對園藝的治療效果記述道:在閑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拔拔草,這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園藝療法操作的主要方面:
1.活動(Movement)的成分
身體運動(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運動,筋骨與關節可動部位,協調性) ,刺激感覺(觸覺、視覺、聽覺、平衡感、溫冷覺、味覺、嗅覺等)。
2.注意力集中(Intention)的成分
注意力集中,智慧(經驗)積累,加深理解力。
3.生命(Life)的成分
季節的變化,生長周期的變化,生命力的增強。
4.抑制(Keeping)的成分
適度的疲勞,增加體力與促進心臟機能,時間的有效利用,人們之間的交流。
「園藝療法」養生全攻略
園藝療法的精神功效
(1)消除不安心理與急躁情緒在醫院病房周圍種植草木,病人於其中散步或通過門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態安靜。據報道,在可以看見花草樹木的場所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使勞動者產生滿足感,如果是園藝栽培活動地的話,效果則更佳。
(2)增加活力投身於園藝活動中,使病人、特別是精神病患者忘卻煩惱,產生疲勞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後精神更加充沛。
(3)張揚氣氛一般來講,紅花使人產生激動感,黃花使人產生明快感,藍花、白花使人產生寧靜感。鑒賞花木,可刺激調節鬆弛大腦。
(4)培養創作激情盆栽花木、花壇製作以及庭園花卉種植等各種園藝活動,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布置處理,使其成為藝術品。這種活動可以激發創作情。
(5)抑制沖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整地、挖坑、搬運花木、種植培土以及澆水施肥,在消耗體力的同時,還可抑制沖動,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園藝的對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進行園藝活動時要求慎重並有持續性。例如,修剪花木時應有選擇地剪除,播種時則應根據種粒的大小覆蓋不同深度的土壤,這些都需要慎重與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來栽植時,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長期進行園藝活動的結果,無疑會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
(7)增強行動的計劃性何時播種、何時移植、何時修剪、何時施肥……植物種類不同,操作內容不同,則時間與季節亦不同。園藝活動,必先制定計劃,或書面計劃或腦中謀劃,因人而異。此項工作或愛好可以增強自己與植物的感情,把握時間概念(早、晚、季節的變化等)。
(8)增強責任感採取責任到人的方法,病人必須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壇等。因為花木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當或疏忽,會導致枯萎。這可使病人認識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從而產生與增強責任感。
(9)樹立自信心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開花、結果時,會受到人們的稱贊,這說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到人們的承認,自己在滿足的同時還會增強自信心。這對失去生活自信的精神病患者醫治效果更佳。當然,為了不讓患者們失望,開始時應該選擇易於管理、易於開花的花木種類。
園藝療法的社會功效
(1)提高社交能力參加集體性的園藝療法活動,病人以花木園藝為話題,產生共鳴,促進交流,這樣可以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強公共道德觀念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利用花木進行美化綠化,或者自己所負責的盆花、花壇開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強自信的同時,還體會到自己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為花壇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掃除落葉等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的環境美化意識和習慣,增強公共道德觀念。
園藝療法的保健功效
(1)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對視覺,香味對嗅覺,可食用植物對味覺,植物的花、莖、葉的質感(粗躁、光滑、毛茸茸)對觸覺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蟲鳴、鳥語、水聲、風吹以及雨打葉片聲也對聽覺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長久閉戶不出門的人們,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氣,接受日光明暗給予視覺的刺激,感受冷暖對皮膚的刺激,這可稱為自然療法,也是園藝療法的內容之一。白天進行園藝活動、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勞後上床休息,有利於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保持體內生物鍾的正常運轉,這對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療效。
(2)強化運動機能人的精神、身體如果不頻繁地進行使用的話,其機能則會出現衰退現象。局部性衰退會導致關節、筋骨萎縮,全身性衰退會導致心臟與消化器官機能低下、易於疲勞等。園藝活動,從播種、扦插、上盆、種植配置等的坐態活動到整地、澆水、施肥等站立活動,每時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時頭、手指、手、足都要運動,亦即它為一項全身性綜合運動。殘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齡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體的衰老,而園藝活動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
觀賞園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社會,我國正在進入這種社會。人情淡薄,價值觀喪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會與家庭問題突出。園藝療法被認為是最能緩和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法之一。多親近那些美麗的植物吧,你將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目前,園藝養生正在國外方興未艾。所謂園藝養生,就是通過栽花、種草、種菜或培植果樹來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和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美國舊金山有家醫院專為一些慢性病人開辟了一片空地,讓他們從事花草和蔬菜的種植活動;澳大利亞的一家療養院,還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讓他們分別在田野里進行拔草、剪枝、施肥、鬆土、澆灌等體力勞動,實踐證明這些病人康復得很快。日本也有一家療養院,將心理治療和心理調節融為一體,讓病人在輕音樂聲中吃葯,從事拔草、捉蟲、澆灌、授粉等園藝活動。
園藝健康法是別具一格的一種療法。它主要通過種花、種草、種菜、培植果樹等一系列活動來治療疾病。在種植花草的同時,也聞到了花香,因此,可以說園藝健康法是兼有香味的療法。在街心公園里鬆土鋤草,或者向花木澆水,觀賞各式各樣的花卉。所有的這一切都會給人們以極大的精神安撫。醫學家們確認,園藝療法主要是通過調整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失常,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變。如各種慢性病症患者,往往存在著焦慮狀態和沮喪心理,通過種植花草樹木,看到親手栽培的花木,正在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地向上長,就會有一種自豪感、自慰感湧上心頭,進而增強戰勝疾病、創造美好生活的勇氣。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向來很難和旁人相處,通過種植這些有生命的植物,也就邁開了適應社會的第一步,促進了身體的康復。
再者,許多花草樹木都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排出氧氣。除了森林樹木地帶,花草繁多的地方也是負離子較多的場所,當然也是進行空氣負離子療法的好去處。園藝療法可作為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最適宜於老年人應用。

園藝療法的適應症包括:低血壓、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緊張性頭痛、收發性痙攣症、弱視、更年期綜合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與花卉養生保健的內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