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孫思邈《養生銘》

孫思邈《養生銘》

發布時間:2020-07-19 04:08:46

1、古代傑出醫者孫思邈著作有哪些

據《耀州志》載孫思邈著作有:《老子注》,《莊子注》,《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生論》一卷,《養性延命集》二卷,《養生雜錄》一卷,《養生銘退居志》一卷,《禁經》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臟旁通道養圖》一卷,《醫家要鈔》五卷。

2、孫思邈的著作

《千金要方》
據《舊唐書》載:「自注《老子》、《莊子》,copy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世,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又據百《耀州志》載孫思邈:「《老子注》,《莊子注》,《千度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生論》一卷,《養性延命集》二卷,《養生雜錄》一問卷,《養生銘退居志》一卷,《禁經》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臟旁通道養圖》一卷,《醫家要鈔》五卷。《唐書》(指《新唐書》)與《道藏》及《通志略》中載孫思答邈書尚有二十餘種……」
謝謝,望採納

3、孫思邈養生長壽歌是怎樣的?

唐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歌《保生銘》、《養生銘》、《枕上記》非常便於記憶。

1.保生銘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毋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壽樂。成多促人壽,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2.枕上記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撞動景陽鍾,扣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慾,醉飽莫行房,五臟皆翻覆。艾火慢燒身,爭如獨自宿。坐卧莫當風,頻於暖處浴。自死獸與禽,食之多命促。

3.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疫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被悲歡極,當令飲食均。亥寢鳴雲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轉氣自全身。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張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灣國民黨元老百歲翁張群請教長壽之道,他認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編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堅持散步三千步。並強調說:「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們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這些話,都是經驗之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精神健康促進身體健康」了。

4、跪求關於四季養生方面的諺語、俗語~~信息一旦錄用,斥重積分獎勵!!

《類修要訣·養生要訣》:「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註:晏眠是指睡得很遲才起床。

《孫思邈養生銘》:春夏少施泄,秋冬固陽事!

《皇帝內經》:順四時而適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南朝陶弘景:體欲常勞,勞勿過極;食慾常少,少勿至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

清.羊宰《修煉歌》:靠山臨海住洞間,坐也安然,立也安然。嶴著老衲遮冷寒,新也可穿,舊也可穿。閑居山中采葯玩,有也樂,無也樂!

三國魏時文學家應璩作。全文為:「古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住車問三叟,何以得長壽?上叟前致詞:室內嫗粗丑。中叟前致詞:量腹節所受。下叟前致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

毛澤東年輕時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5、古代有關養生的書籍有什麼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6、請教:「痰」,如何產生,對人體健康而言,該吐,該吞?

痰是不好的,是呼吸道的分泌物。但是唾液是好的,就是舌下的腺體分泌的。中醫上飲玉泉之說 。
惜唾如金話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曹操為了長生,把當時的百歲老人皇甫隆請到王府,只見這位百歲老人紅光滿面,神采奕奕,步履矯健,動作敏捷,耳聰目明,聲若洪鍾。曹操頓生敬慕之心,立即起身迎接,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請教養生長壽之術。皇甫隆見曹操如此誠心誠意,將他的養生秘訣告訴了他:「要想壽命管,朝朝服玉泉。」這「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皇甫隆進一步解釋說:這是我的師傅蒯京秘傳給我的,蒯師傅那年一百七十八歲。可惜曹操生性多疑,沒有朝朝服「玉泉」,所以只活了六十六歲。孫思邈依著做了,所以活了一百多歲。他在《養生銘》中寫道:「晨興漱玉津」,即每天早上醒來,以舌頭攪上下齶,待唾液滿口就吞下。http://bbs.renlong.com.cn/topic.cgi?forum=109&topic=878
痰一定要吐,裡面有很多細菌有時還寄生蟲什麼的,如果不吐的話,有些細菌可以感染消化道。有很多消化道的疾病都是因為肺里的細菌被咽到肚子里了。

7、葯王山石刻的歷史沿革

葯王山石刻:
葯王山石刻眾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動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歷代記事碑三百餘通現列舉一些名碑如後。
正在載入葯王山
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順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塊巨大的華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並錄有與全文相應的658字石鼓文音釋。刻石還錄有韋應物、韓愈、蘇軾分別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銘》。刻石依據版本是由唐韓愈親校由宋蘇軾所藏再傳於李文正之手最後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與耀州知州唐輸輔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龕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眾銘文八十八字並有獅、虎、鹿、車騎等浮雕和線刻。造型生動布局得體刀法粗獷銘文完整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四面三龕有佛像九尊及供養人線刻像十銘為四面刻制計一千二百餘字書法古樸楷中有隸是研究我國書法由隸變楷的珍貴資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書法、雕刻被譽為「三絕」。是一種罕見的楷書。
三縣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造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門三縣邑子二百五十人合造首身座齊全雕工精細。碑高二點二米寬零點九五米厚零點三米為葯王山現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細致的一通。
張僧妙法師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額。額文楷書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書法健美著稱於世。《陝西金石志》錄有全文《魯迅日記》、《魯迅書帳》均有記。
吳洪標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詳)造四面兩龕佛六尊有銘文北地郡泥陽縣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繪有《天界圖》日作園形中有黑線可能是古代對太陽黑子的描繪。碑陰刻碑頂竿、高蹺、疊羅漢、相撲、假面戲、竹馬戲等《百戲圖》。也是古代雜技藝術實物史料。
孫真人祠記碑:
宋元豐四年(1081)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額有金代畫家杜穆所繪《孫真人新堂圖》碑文二千五百餘字是研究葯王山沿革、地貌、形勝及孫真人隱居舊址生平事跡、傳說等的寶貴資料。
龜蛇碑原碑刻:
於元代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刻立石現存兩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龜座碑身正中陰刻「龜蛇」兩個大字各半米見方二字若象形龜如烏龜爬動蛇字蜿蜒盤曲活靈活現一揮而就堪稱神來之筆為元代著名道士譚真君書。在南庵者附刻於《唐太宗賜真人頌》碑之陰。

8、孫思邈養身銘原文解釋,分析及相公知識

孫思邈的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慮太傷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天鼓,寅興嗽玉津。妖邪難侵犯,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存。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大醫葯學家,他少年時因病學醫,熟讀經史百家,著有不朽傳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葯王」。孫思邈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養生有道,年逾百歲之上,是我國歷代醫葯學家中的老壽星。在陝西省耀縣孫家塬的葯王山上,後世立有一百多塊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孫思邈所著「養生銘」,是養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生「三寶」,認為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惜氣」、「安神」重視保養。所以,孫思邈在「養生銘」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傷氣」和「思慮傷神」,以免氣機紊亂,血脈失和,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百病雜生。孫思邈尤重視精神調養,認為一個人平時應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歡過極,以免出現「悲能傷肺」、「大喜傷心」的局面。孫思邈還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規律,要注意節制飲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別要防止夜間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傷胃、傷肝等不良後果。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這就是養生銘中「節五辛」的含義。所謂「亥寢鳴天鼓」,即臨睡前(晚間9~11點鍾)要叩齒36次,「寅興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點鍾)醒來應以舌攪上下齶數十次,待津生滿口時可咽下。上述兩種導引法在唐代以前的醫療保健書籍中經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齒的功能。孫思邈認為,每個人只要重視養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的身體「未病」狀態。孫思邈在「養生銘」中最後指出,能否健康長壽,主動權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是命里註定的。只要個人保健有方、養生有道,就能長命百歲。

與孫思邈《養生銘》相關的內容